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十音 《少儿科技》2012,(9):12-13
坐在讲台上的青年只有22岁。面对台下上千名观众,他要讲一堂有关传统文化的课。他是谁?年纪轻轻就能讲传统文化?怎么能吸引这么多人……  相似文献   

2.
在家庭尊长和社会顽固势力的双重压迫之下,吴虞以中西方理论为资源,提出了“非孝”思想.他指出,孝在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在伦理上有利于长上而不利于幼下,同时还揭露了孝的诸种危害.吴虞认识到了破除封建家庭制度的迫切性,主张以“和”代“孝”.虽然当时学界对吴虞的“非孝”思想褒贬不一,但吴虞的“非孝”思想无疑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非孝”思潮的重要力量.当代中国正掀起“弘孝”思潮,然而当代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却不容乐观.立足于社会现实,吴虞“非孝”思想中的基本价值以及吴虞所提出的理论模式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多数学者认为孝的产生是个体家庭出现和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亲亲的结果,而实际上丧孝与追孝产生的条件当中包含了必不可少的恐惧成分,其次才是亲亲。由于过去总是用唯物主义的史学观来告诉人们人死为空,故而对古代遗留下来的丧葬礼仪,大加批判,斥责为封建遗毒。然而纵使它的确有众多的消极影响,但结合具体的历史环境,丧孝和追孝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孝文化有孝祭、传承、敬亲等三个层次的基本内涵,在发展中体现出身份性、普遍性、政治性和绝对化的特点。在传统法律中,这种孝文化对家长的权威、诉讼和调解以及人性化的律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现代法治理念来看,孝的回归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孝文化在立法中的体现、在司法中的运用,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孝文化的回归不但是可行的,还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仁学伦理思想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它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仁礼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及孝悌原则。对加强新时期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孝”作为一种德性,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其消极、积极意义之显现都与社会制度有着密切关联。现代社会对“孝”价值的选择,一方面基于对“孝”文本意义的发掘,另一方面则取决社会制度自身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7.
“食不可赏”一语出自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篇中,在随后出现的岳麓书院藏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及北京大学藏秦简《从政之经》中,也有相同或类似的语句.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前人多只从饮食角度加以关注,未从其他角度深入.基于《为吏之道》中蕴含着浓厚的儒家思想,那么“食不可赏”所反映的正是儒家“孝”的伦理思想,告诫官吏要有孝敬之心,尊养父母,不可忤逆亲上,有踳悖之行.在这里,“孝”更多地是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发挥政治作用,这也是秦朝统治者重视“孝”并将其作为官吏的品德要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已有完整左右结构之"■"字,已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左边偏旁是教育之"教"的初文(本字),右边部首是"攴"(攵)。至秦汉隶定为"教"(左上为"义")的同时亦与讹变体"教"(左上为"土")并存。"教"字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直至上世纪前期的古今辞书中,"教"为正体,"教"为异体(甚至不收)。现代规范汉字作"教",当代学者析其为"孝""文",并依次作如是的形义解读,皆误。源于"教"字为民间俗文字法忽悠所致。  相似文献   

9.
《庄子》论“孝”,内容不多,然思想惊艳,并形成了一个带有本末式和类回环式特征的理论结构.分析《庄子》关于“孝”的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道家在伦理问题上的理论复杂性,对我们当今的道德实践也能够提供一些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促进民族平等,实现大同社会.自由和谐地生活在一个统一的社会大家庭中。所以.古代有孔子的“大同、小康学说”;近代有康有为《大同书》中写的“大同之世”;现代邓小平为促进祖国统一.制定了“一国两制”政策,使港、澳顺利回归。与此同时.有的大国却由统一走向分裂,有的小国民族纷争不断.给人民带来灾难。两厢对比,常引起人们的议论和深思。  相似文献   

11.
“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然而,当前社会出现了孝道式微的现象,不孝行为不断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孝道失去了存在的经济与社会基础,传统孝道自身的缺陷与孝道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孝道危机的重要因素.解决当前孝道危机的实现路径主要是:对传统孝道进行现代转换,广泛倡导新的孝道观念,切实加强孝道教育和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孝经》作为传统孝道的经典,其孝道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伦理精神,在历史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思维和行为实践,无疑也是当前重建孝道的重要理论资源。《孝经》的孝道思想主要由孝道理论依据、孝道宗旨、孝道规范等三大方面构成。关于孝道的理论依据,《孝经》不仅论证了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天经地义的人伦规范,而且还从人性的方面对孝道根据进行了论证;关于孝道宗旨,"孝治天下"是《孝经》孝道思想的宗旨,是贯穿全书的核心思想,而以孝治国的政治主张是以孝道教化为基础的,并且提出以刑罚来维护孝道的推行,从而真正达到"孝治天下"的目的;《孝经》的孝道规范,分为"事亲"的基本规范与"事君"、"立身"的泛化规范。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中的孝道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它的来源和古代社会的"图腾崇拜"有关.人类进入了父权制社会后,出现了私有财产的分配和继承,进而产生了"孝"的现念.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以孝治天下",孝道维护宗法社会和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也变为统治者实行封建专制的工具.目前,孝道仍然有着牢固的存在基础和价值,对现代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贾素平 《长春大学学报》2012,(6):722-724,728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模式的进一步核心化,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得家庭养老功能进一步被极大削弱,家庭已经无法承担完全性的赡养责任。然而,当代孝文化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依然强调家庭的养老责任以及子女的绝对赡养义务,这使得家庭及子女面临更多的现实挑战及制约。  相似文献   

15.
制度儒学将政治和教化融合为一个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孝不仅构成道德伦理的根基,更发挥着协调群体关系、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制衡等积极作用。制度儒学的核心价值是仁,起点在于孝道。由孝上升到孝治,是制度儒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为儒学在现代社会中遭遇冷漠的态度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的迫切需要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紧迫问题:应该怎样继承、创新和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从创造哲学的角度看,孝文化的创新,应包括孝文化内涵的创新,孝文化重大意义和理论基础的创新,孝文化建设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家训是传统孝道传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孝道成为传统家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价值导向之一。孝为立身之本、敬为孝先、扬名显亲、慈孝相应、俭以祭亲等构成传统家训教化的主要内容,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家训中也有一些"愚孝"的消极说教。中国传统家训孝道教化的途径方法是家族日常训诫与奖惩结合,良好家风陶冶,朝廷典型倡导,官僚士大夫积极传布,从小处做起、在践行上着力,以及编写易记易循的歌诀箴语进行潜移默化的孝道熏陶。借鉴传统家训的教化形式为我们今天的孝德建设和孝道文化建设服务,要在培养宗旨上着重吸取传统家训孝为立身之本的观念,在内容上着重吸取传统家训中敬为孝先、以功显亲以及慈孝相应等思想,在途径方法上借鉴传统家训孝道教化以身立教、注重践履、家风陶冶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主要论述了孔子的孝道思想。通过阐发他的孝道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具体内容,回顾其历史实践并分析其中消极层面的影响,在立足当代社会实际的基础上,表达出孔子孝道观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孝,早在商周时期就有详备论述,其敬爱父母等基本内涵,数千年来为国人所恪守不渝。在老龄化提前到来的今天,为构建和谐社会,传统的孝道仍应发扬光大,其相关理论大有进一步研究、阐释之必要,未可轻言糟粕而废弃。  相似文献   

20.
潘小慧 《孝感学院学报》2010,30(1):10-13,20
“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从古至今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是一种“(伦理)德行”。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孝”的适当地位是在“家”文化底下的一环,“孝”的合宜内涵包括“爱亲”、“尊亲”“顺亲”和“事亲”。从哲理的角度探讨21世纪的新“孝”道之可能或可行面貌,应当以西方哲学诠释人际关系的合理因素“友爱”,并把它作为当今建构新孝道的核心理念与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