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说》中有一句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答疑解惑是老师的常规教学工作之一,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反馈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为学生答疑,不能就题论题,就事论事,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自主解惑,正所谓“授人以渔”.一次有价值的答疑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也是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有效途径.笔者在教学中有一次难忘的答疑过程,这里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2.
根据学校提出的“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学上,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思想,经过一年来的数学教学的改革实践,我们初步形成了数学课中的“自学、议论、讲评、小结”四段式教学法。即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进行边阅读边练习,再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议论和由教师答疑解惑,讲评。然后又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小结的一种教学活动的过程。在整个教学形式中,“自学”是由  相似文献   

3.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这是韩愈的传世名言 .这是说 ,学生的学习过程 ,是一个不断的授业———解惑的过程 .对于学生来说 ,每学习一点新东西 ,接受一些新事物 ,经常的会跟随着一个“有疑惑”———“疑惑不断的增多”的过程 .由于没有及时地帮助这些学生进行释疑解惑式的排解疏导 ,有的学生就在这个过程中渐渐掉了队 ,失去了对一门学科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这样的事 ,在学校里是经常在发生的 .华罗庚又说过 ,学习是一个“薄—厚—薄”的过程 ,这是对成功的学习者来说的 .其中的“从厚到薄” ,就是一个释疑解惑 ,融会贯通的阶段 .许多学生不能到达、通过这个阶段 ,就成了个不成功的学习者 .原因就在于一些老师总是舍不得在释疑解惑上经常地为学生花上一点时间 .教育学上有“等待儿童”一说 ,其意为不要急于把在成人看来一切有用的东西塞给儿童 ;这与教学上要经常地为“释疑解惑、融会贯通”留出一点时间是相通的 .教师眼中要顾及到多数学生 ,毕竟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希望看到 ,我们的课堂教学 ,不是单一的只有追求高密度快节奏的课 ,(天天大跃进式的 ,师生都太劳累 ) ;还经常的有象本课那样的解惑辨识的课 .课堂也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后答疑是日常数学教学的一个环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 ,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越发凸现和清晰 .重视课后答疑 ,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个性品质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所带的 2 0 0 2届高三 (4 )班 51名同学在高考中取得了平均分 1 2 6.5分的好成绩 ,这与我在高中三年中 ,把课后答疑落到实处是分不开的 .下面是我的一些粗浅体会 ,供同行参考 .体会之一 数学课后答疑是一个…  相似文献   

5.
"探析式"答疑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探析式"答疑的基础、含义及实施 "探析式"答疑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努力创设"探析"氛围,设计"探析"活动,产生"探析"行为,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探析式"答疑并不急于正面给出问题的具体解答过程,不一味关注具体步骤和结果,而是重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展现;"探析式"答疑应与指导学生相应的提问方式结合,达到教学活动"整体性"目标,让学生从问教师逐渐转变为问自己,从求助逐渐转变为自助,最终自主找到解决方案,体验真正的学习成就感.  相似文献   

6.
<正>追问是指针对某一内容追根究底地多次发问.有效的追问可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达到答疑解惑的目的[1].数学教学中的追问,一般有顺着学生思维与逆着学生思维两种情况.顺向追问一般是学生的回答不够深刻或比较片面,教师具有导向性的追问,让学生能深入思考,达到准确与深刻的地步;逆向追问则是在学生回答正确的基础上,反过来问学生答案的由来,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顺向追问更适合用于新知识点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下面就两个教学片断谈谈笔者的一些认识.教学片断一:买票问题题目:某班组织学生参观市博物馆,博物馆售票方式是个人票每张6元,团体票每10人45元.①如果参观的师生人数为36人,如何买票合算?②如果参观的师生人数为48人,如何买票合算?③如果参观的师生人数为一个两位数ab,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至少应付多少票钱?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最后得出这个问题的解答.买票方式有三种:①全买个人…  相似文献   

8.
1 背景 数学课程改革已全面推进,"做数学"的过程更是不断深入加强,有效的课堂教学探究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而教学过程又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展示自我,自然是教学改革关注的热点,也是课堂出现"亮点"的最佳契机.  相似文献   

9.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解惑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样是帮助学生解惑,却各自巧妙不同,收效更是不同.据此,我把解惑分为“低、中、高”三种境界.现将平时遇见的三则案例拿出来,仅供大家思考. 案例1 学生甲问A老师一道题:(如图1)正  相似文献   

10.
刘东升 《中学数学》2012,(16):35-3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课程基本理念"下第3点即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但应该是整个活动的设计者、示范者,更应该成为组织者、启发者和鼓励者.传统的教学重视教师的讲解,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的接受体,学习数学具有被动和接受的特点,但是,数学的学习不仅是学习一门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敢于参与,学会思考和分析.“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互动”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方法之一.那么何为师生互动呢?笔者认为是师生间平等、真诚、和谐、愉快地双向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也就变成了师生共同探索研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数学习题课是中学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但至今为止 ,在数学习题课上尚无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合理的途径与形式 .已往教师讲 ,学生听的情形已得到改善 ,但取而代之的是以下的程式 :教师出题 ,全体同学各自解题 ,请一两位学生在黑板上解 ,或请一两位做得快的同学讲述自己的解题过程和解题思路 ,也就是说 ,习题课上能做到的充其量是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交流 ,及个别学生与大家的交流 .由于学生是多层次的 ,这种形式无法实现全体学生的广泛、共同的参与 .为了改变这种“个别对话”的现状 ,并把师生的个别对话转变为教师和全体…  相似文献   

13.
师生共同探究一道对称性综合题,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方法的提炼过程,在错误中厘清误区,进一步反思、挖掘问题的本质,通过比较和反思,探究如何更好地落实“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一、开展“答疑教学”的必要性 其一,个别答疑是课堂教学的查漏补缺.每次上完课后,经过回顾反思,教师总会感到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有的问题没有讲深讲透,有的问题学生没有很好地接受,这就需要个别答疑来弥补.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对话的过程。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1]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师生之间存在着和谐、对话的局面,教师的教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课堂存在充分、通畅的对话,而这样的对话又是以师生的对话为最主要的形式。高效的师生对话又是多元的,是涵盖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全方位的对话,以调动学生全方位地参与有效的学习之中。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思维的流动不是一味地由教师流向学生,而是师生互相接纳,生生相互接纳的过程;是师生的思想和心灵相互碰撞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代的教育理论,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也是明确肯定的.学生向老师学习,自然被认为是天经地义之事,但要说教师也应该向学生学习,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学习,就未必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相反地,可能被认为故作姿态,矫情作秀.或者从理论上懂得“教学相长”,在实践中未必有此意识.  相似文献   

18.
王丰 《中学数学》2012,(8):43+45
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应该是“议”.“议”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的主要方式.教育走向对话又是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只有通过教师转变观念.师生共同做好课前准备.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下实施有效的课堂组织.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议”起来.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提出答疑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多数教师对此重视不够,上焉者尚能着眼于方法,下焉者则仅满足于给出答案。笔者认为,答是为了不答,数学教学中的答疑不仅要着眼方法,更应该重视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探究之旅、领略数学思维之美、享受数学学习之乐。邻居小孩敏敏正在读八年级,在数学学习上遇到了一些困难,邻居请笔者给她辅导,笔者对敏敏说:“系统的辅导没有时间,况且我在教高中,对初中的知识体系不是太了解,我还是给你答疑吧,有问题随时来问我,但以后来问之前你要先弄清几个问题,题目所提供的已知条件是什么?你对已知条件是怎样理解的?题目需要求的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你在做题时卡在哪里?”不久前,敏敏来请教一个问题,一下子难住了自己。师生就这一问题开展讨论、学习和探究,竟然持续了一个多月,在此过程中,师生两人都乐在其中,也收获颇丰。笔者觉得这一经历对数学答疑颇有启发,所以将答疑的过程整理出来,请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生成性课堂教学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堂计划,更是师生共同开发和丰富课程的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