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利用二(2,4-二氯苄基)二氯化锡分别与对甲基苯甲酰肼或对叔丁基苯甲酰肼、丙酮酸钠在甲醇中发生反应,合成了2个二(2,4-二氯苄基)锡配合物(C1、C2),通过元素分析、IR、1H NMR、13C NMR、119Sn NMR、HRMS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了配合物结构。测试了配合物C1、C2的热稳定性以及配合物对NCI-H460(人肺癌细胞)、HepG2(人肝癌细胞)和MCF7(人乳腺癌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发现配合物C1对癌细胞均表现较好的抑制作用。利用UV-Vis光谱、荧光光谱以及黏度法研究了2个配合物与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是以经典的嵌入模式与DNA结合。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3种水溶性铜卟啉配合物,分别为水溶性含溴铜卟啉(CuP-1)及其溴取代衍生物(CuP-2、CuP-3),并采用核磁氢谱、元素分析、质谱等手段进行了结构表征。利用紫外光谱法、EB-DNA荧光淬灭法、粘度法以及圆二色谱法等光谱法研究了CuP-1、CuP-2和CuP-3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采用噻唑兰(MTT)法,以体外培养的宫颈癌细胞(Hela)和乳腺癌细胞(MDA)为测试细胞株对CuP-1~CuP-3的抗肿瘤活性进行检测。人成纤维细胞(L929)作为正常细胞系。光谱法实验结果表明,CuP-1以插入的方式与CT-DNA相互作用,而CuP-2和CuP-3与CT-DNA以沟面结合的方式相互作用,且CuP-1与CT-DNA的结合能力优于CuP-2和CuP-3。体外抗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CuP-1~CuP-3对Hela和MDA均有体外抑制细胞增殖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并且CuP-1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明显优于CuP-2、CuP-3。 相似文献
4.
基于水杨酰腙配体的二丁基锡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热稳定性及与DNA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与二丁基氧化锡反应, 合成了二丁基锡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配合物, 经元素分析、1H NMR、13C NMR、IR、UV-Vis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手段表征分子结构, 结构分析表明, 该配合物晶体属四方晶系, 锡与配位原子形成变形五角双锥构型的双核有机锡配合物, 分子以Sn2O2四元环为中心对称。 热分析结果表明, 在空气氛下, 配合物在103 ℃以下可稳定存在; 研究了配合物在近生理条件下与DNA的相互作用, 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法及粘度法研究了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配合物与鲱鱼精DNA作用方式为插入结合。 相似文献
5.
手性钌配合物的合成、抗肿瘤活性及其与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手性钌配合物Δ, Λ-[Ru(bpy)2(pyip)]2+, 通过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质谱和CD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采用MTT法评价了3种异构体对多种肿瘤细胞株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以及对正常细胞的毒性. 结果表明, Δ-[Ru(bpy)2(pyip)]2+的抗肿瘤活性明显优于其异构体, 对A375, SW480, MCF-7和A549的半数抑制浓度低于顺铂. 通过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在生理pH条件下, 手性钌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结合作用以及荧光猝灭机制. 依据Scatchard方程测定了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根据热力学方程讨论了两者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 结果表明, 钌配合物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 Δ-1, 1和Λ-1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16×105, 5.12×104和3.64×104, 结合位点数均为1, 主要作用力类型是静电作用. 钌配合物在体内能够被血清蛋白存储转运且结合时对蛋白构象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一个新的单核钴配合物[Co(L)Cl2],配体L为吡啶类多齿配体4-甲基-N,N-二(吡啶-2-亚甲基)苯胺。对化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的Co(Ⅱ)中心为五配位畸变的三角双锥构型。利用电子吸收、发射光谱和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不加诱导剂时该配合物与DNA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切割活性,而加入诱导剂过氧化氢后,化学核酸酶活性显著提高。其切割机理为氧化切割机理,其中活性氧可能为·OH和1O2,且配合物与DNA的结合部位可能在大沟槽处。另外,用MTT实验测定了该配合物对体外HeLa、BGC-823、NCI-H460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7.
8.
设计并合成了3个含有席夫碱基团的配体(BLn,n=1~3)及相应的双核联吡啶钌配合物[Ru (BLn)(bpy)2]2(ClO4)4,其中bpy=2,2''-联吡啶,BLn=((PyCHN)-Ph-O-C6H4)2R (PyCHN=N-2-吡啶亚甲基,R=none (Ru1),—C (CH3)2(Ru2),—SO2(Ru3))。通过元素分析、核磁氢谱、红外光谱、质谱等方法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研究了Ru1~Ru3对宫颈癌细胞(Hela)、胃癌细胞(BGC823)、胃癌细胞(SGC-7901)三种肿瘤细胞和人正常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的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Ru3的抗肿瘤活性最好,而Ru1~Ru3均对BGC823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9.
以顺-二碘-二环戊胺合铂(Ⅱ)为起始原料,经聚合反应和胺化反应制得顺式-二碘-异丙胺-环戊胺合铂(Ⅱ)(2);2分别与氯化钾,1,1-环丁基二羧酸钾和一水合草酸钾反应,合成了3个新型的铂配合物:顺式-二氯-异丙胺-环戊胺合铂(Ⅱ)(1a,收率36.6%),顺式-1,1-环丁基二羧酸-异丙胺-环戊胺合铂(Ⅱ)(1b,收率43.6%)和顺式-草酸-异丙胺-环戊胺合铂(Ⅱ)(1c,收率28.1%),其结构经1H NMR,IR,ESI-MS和元素分析表征。采用MTT法测定了1a~1c对肝癌(SMMC-7721),肺癌(A-549),乳腺癌(MCF-7)和结肠癌(SW480)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1a~1c对部分癌细胞的IC50值小于40μm,具有一定的体外肿瘤生长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两种吲哚醌类Schiff碱配体及其过渡金属Cu(Ⅱ)、Zn(Ⅱ)、Mn(Ⅱ)、Co(Ⅱ)、Ni(Ⅱ)的配合物,并用电子光谱、红外光谱、1H NMR加以表征。采用MTT比色法测定了配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经电子光谱、红外光谱、1H NMR所研究的结构与所预测的基本一致,并获得了L1·Zn、L2·Cu、L2·Zn、L2·Mn、L2·Co、L2·Ni等配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L1·Zn配合物对肺癌细胞SPCA-1、舌癌细胞Tb、胃癌细胞MGC以及白血病细胞K562的抑制作用较弱,吲哚醌单Schiff碱配体及金属Zn均可能是导致L1.Zn配合物抗肿瘤活性较弱的因素。L2的配合物对癌细胞都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尤其是Cu(II)的配合物,其对这几种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好于其他配合物。 相似文献
11.
12.
二(2,4-二氯苄基)二氯化锡分别与对甲氧基苯甲酰肼缩2-丁酮酸或2-噻吩酰肼缩2-丁酮酸酸反应,合成了两个二(2,4-二氯苄基)锡配合物(C1、C2),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波谱仪(NMR)、高分辨质谱仪(HRMS)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SCXRD)等表征了配合物结构。 两个配合物分子均为双锡核分子,以Sn2O2四元环为中心对称,且锡原子与配位原子形成七配位畸变五角双锥构型。 配合物C1、C2在空气氛围,120 ℃以下可稳定存在。 配合物C1、C2对人肺癌细胞(NCI-H460)、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配合物C1略优于C2。 配合物C1、C2通过插入结合方式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并且配合物C1与DNA的作用略强于C2。 相似文献
13.
通过微波"一锅法"合成了4个双核苄基锡配合物:{[C_4H_3S(O)C=N-N=C(Me)COO](PhCH_2)_2Sn(MeOH)}_2(C1)、{[C_4H_3S(O)C=NN=C (Me)COO](p-Cl-C_6H_4CH_2)_2Sn (MeOH)}_2(C2)、{[C_4H_3S (O)C=N-N=C (PhCH_2)COO](PhCH_2)_2Sn (MeOH)}_2(C3)、{[C_4H_3S (O)C=N-N=C(PhCH_2)COO](p-Cl-C_6H_4CH_2)_2Sn(MeOH)}_2(C4),利用元素分析、IR、~1H NMR、~(13)C NMR、~(119)Sn NMR、HRMS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了配合物结构。4个配合物分子均为双锡核分子,以Sn_2O_2四元环为中心对称,且中心锡原子与配位原子形成七配位畸变五角双锥构型。测试了配合物C1~C4的热稳定性以及配合物对癌细胞H460、HepG2、MCF7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C2是4个新合成的配合物中抑制癌细胞效果最好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二苄基二氯化锡分别与对甲氧基苯甲酰肼缩丙酮酸及对硝基苯甲酰肼缩丙酮酸反应,合成了2个二苄基锡配合物(C1、C2),通过元素分析、IR、~1H NMR、~(13)C NMR、~(119)Sn NMR、HRMS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了配合物结构。测试了配合物C1、C2的热稳定性以及配合物对癌细胞H460、HepG2、MCF7的体外抑制活性;在Tris-HCl缓冲溶液中,以EB做为荧光探针,用荧光光谱法初步研究了配合物C1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并且用凝胶电泳法研究了配合物C1切割质粒DNA pBR322的能力。结果表明:配合物C1、C2对3种癌细胞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是C1更优于C2;配合物C1与小牛胸腺DNA作用是插入结合作用所致,能有效的将超螺旋DNA pBR322切割成缺刻型DNA。 相似文献
15.
16.
将二对甲基苄基二氯化锡分别与2-[(4-硝基-苯甲酰基)-亚肼基]-3-苯基-丙酸或2-[(噻吩-2-羰基)-亚肼基]-3-苯基-丙酸反应,合成了2个以Sn_2O_2四元环为中心对称的二对甲基苄基锡配合物(C1、C2),通过元素分析、IR、~1H NMR、~(13)C NMR、~(119)Sn NMR、HRMS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了配合物的结构。测试了配合物C1、C2对癌细胞NCI-H460、HepG2、MCF7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C1、C2对3种癌细胞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C1略优于C2。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法测试配合物C1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方式,结果均显示配合物C1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是插入结合,并且作用效果较强;凝胶电泳研究表明,配合物C1能够有效地将超螺旋DNA pBR322切割成缺刻型DNA。 相似文献
17.
DNA是抗肿瘤药物的重要靶点,研究药物分子与DNA之间的作用有助于设计靶向DNA类抗肿瘤药物.合成和表征了新的三元铜(II)配合物[Cu(Sf)(PyTA)(H2O)]·ClO4·3.5H2O[Sf=司帕沙星,5-氨基-1-环丙基-7-(顺-3,5-二甲基-1-哌嗪基)-6,8-二氟-1,4-二氢-4-氧-3-喹啉羧酸、PyTA=2,4-二氨基-6-(2'-吡啶基)-1,3,5-均三嗪].利用电子吸收光谱、KI荧光猝灭光谱、粘度测定以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配合物与DNA之间作用,发现配合物以插入模式与DNA结合,结合常数Kb=1.23×104 L/mol.此外,应用MTT[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比色法检测了配合物的细胞毒性作用,发现配合物对癌细胞A549、Bel-7402和Eca-109等表现出良好的抑制作用[IC50=(57.0±1.6)~(77.6±1.4)μmol/L].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Hoechst 33342染色、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测定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细胞色素C和胞内Ca2+水平及细胞周期分析探究了配合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配合物通过DNA结合及线粒体功能障碍途径诱导细胞凋亡,使细胞S和G2/M周期发生阻滞并造成DNA损伤. 相似文献
18.
通过1,1′-亚甲基双(1H-吡唑-4-甲酸)(CH2(PzCO2H)2)与R3SnOH或(R3Sn)2O的反应,合成了4个有机锡1,1′-亚甲基双(1H-吡唑-4-甲酸酯)衍生物(CH2(PzCO2SnR3)2,R=Ph(1),环己基(2),Et(3),n-Bu(4))。通过红外和核磁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详细的结构表征。配合物1和3的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这2个配合物中的吡唑氮原子均没有参与配位,但它们的羧酸根却表现出明显不同的配位方式。配合物1中羧酸根为单齿配体,且该配合物表现为简单双核结构;配合物3中羧酸根为双齿配体,其通过羧基的桥式双齿配位方式形成具有32元大环结构单元的二维配位高分子。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表明,这些有机锡衍生物对MCF-7和A549细胞具有很好的体外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