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溶剂缓慢挥发法合成了以5-甲基-2-(2′-吡啶基)苯并咪唑为主配体的铜(Ⅱ)混配配合物[Cu(HPBM)(Gly)(H_2O)]ClO_4·0.5H_2O(HPBM=5-甲基-2-(2′-吡啶基)苯并咪唑,Gly=甘氨酸根)。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摩尔电导率测定和ESIMS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应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及分子对接等方法揭示了配合物主要以沟槽结合的方式与DNA作用。应用MTT法测定了配合物对Eca-109、HeLa和A549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其IC50值范围为6.4~8.5μmol·L~(-1)。尤为重要的是,通过AO/EB双染法、单细胞凝胶电泳、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周期测定分析等揭示了配合物通过DNA结合及线粒体功能失调途径诱导Eca-109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设计合成了新的(2-(2’-吡啶)苯并咪唑)(L-丙氨酸根)铜(II)配合物:[Cu(HPB)(L-Ala)(ClO4)(H2O)]2 H2O[HPB=2-(2’-吡啶)苯并咪唑,L-Ala=L-丙氨酸根].应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摩尔电导率、电喷雾质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对配合物的组成及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P21空间群,晶胞参数:a=1.1900(2)nm,b=0.80500(16)nm,c=1.9700(4)nm,β=94.78(3)°,Z=2,Dc=1.672 g cm-3,F(000)=968,残差因子R1=0.0427,wR2=0.1106[I>2σ(I)],S=0.999.在配合物分子中,2-(2’-吡啶)苯并咪唑和L-丙氨酸根以双齿配位方式在分子平面上与中心铜(II)离子配位,而水分子及高氯酸根单齿弱配位于分子轴向上,构成了一拉长的八面体结构.利用二倍试管稀释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抗菌活性,并且研究了配合物对pBR 322 DNA的断裂作用.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对枯草杆菌(B.subtilis,G+),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G+),大肠杆菌(E.coil,G-)和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G-)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最小抑菌浓度为50~80μg mL-1,在维生素C存在下能够通过羟基自由基OH氧化断裂pBR 322 DNA双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3.
以1-氢-3,5-二(3-吡啶基)-1,2,4-三唑和2,2'-二硫二苯甲酸(H2L)为混合配体与硝酸镍反应合水热成了一个镍配合物[Ni(L)(3,3'-bpt)2·(H2O)3]·H2O(3,3'-bpt=3,5-二(3-吡啶基)-1,2,4-三唑,L=脱质子2,2'-二硫二苯甲酸)(1)并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和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标题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7.9020(16),b=19.152(4),c=18.196(4),β=92.69(3)°,V=2750.7(10)3,Z=4,F(000)=1360,S=1.067。配合物中金属镍(Ⅱ)形成六配位畸变八面体构型,相邻的镍结构单元通过三唑配体的吡啶氮原子桥联形成一维无限链状结构,整个配合物通过丰富的氢键形成三维网络结构(CCDC:986971)。  相似文献   

4.
本文合成了2个新的三元铜(Ⅱ)配合物:[Cu(TBZ)(L-Met)(H2O)]ClO4.H2O(1)和[Cu(HPB)(L-Met)]ClO4(2)[TBZ=2-(4′-噻唑基)苯并咪唑,HPB=2-(2-吡啶)苯并咪唑,L-Met=L-蛋氨酸]。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IR、UV-Vis及电喷雾质谱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二倍稀释法研究了配合物的抗菌活性,发现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G+),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G+),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G-)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il,G-)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及琼脂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以插入方式与DNA作用,在维生素C存在下通过羟自由基.OH,单线态氧1O2或者1O2类似物如Cu-O2,切割pBR322 DNA双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2'-吡啶基)苯并噁唑、甘氨酸和高氯酸铜(Ⅱ)为原料合成了新的三元配合物:[Cu(PBO)(Gly)(H2O)]ClO4(PBO=2-(2'-吡啶基)苯并噁唑,Gly=甘氨酸根).应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摩尔电导率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测得该配合物晶体属正交晶系,Pca21空间群,晶胞参数:a=1.029 2(2) nm,b=1.032 9(2) nm,c=1.566 8(3) nm;Z=4,V=1.665 6(6) nm3,Dc=1.800 g·cm-3,F(000)=916.最终偏离因子:R1=0.042 6,wR2=0.101 3.利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抗菌活性,通过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粘度测定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与2-(2 '-吡啶基)苯并噁唑相比较,该配合物对枯草杆菌(B.subtilis,G+),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G+),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G+),水稻条斑病细菌(X.oryzae,G-),大肠杆菌(E.coil,G-)和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G-)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并且以插入方式与DNA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3,5-二(4-吡啶基)-1,2,4-三唑和酪氨酸为混合配体,利用水热法合成了一个单核镍配合物{[Ni(tyr)2(4,4’-bpt)].H2O}.H2O(1)(其中4,4’-bpt=3,5-二(4-吡啶基)-1,2,4-三唑,Htyr=L-酪氨酸)并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空间群,a=6.0720(12),b=14.083(3),c=17.609(4),β=92.18(3)°,V=1504.6(5)3,Z=2,F(000)=950,S=1.011,最终偏离因子[I>2σ(I)]R1=0.0481,wR2=0.0952,对全部数据R1=0.0583,wR2=0.1000。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三(苯并咪唑-2-甲基)胺和间苯二胺四乙酸为配体与硝酸铜在CH3COCH3/CH3OH/H2O混合溶液中反应得到配合物[Cu(ntb)(H2mpda)].0.5CH3COCH3.2H2O(1),在DMF/CH3OH/H2O混合溶液中反应得到配合物[Cu(ntb)(H2mpda)].DMF.CH3OH.2H2O(2)(ntb=三(苯并咪唑-2-甲基)胺,H4mpda=间苯二胺四乙酸)。2个配合物的中心的铜离子分别与1个ntb配体的4个氮原子和1个H2mpda的氧原子配位形成三角双锥的配位构型。受溶剂的影响,配合物中配体的相对位置和构象有较大的区别,配合物2的配位构型更加扭曲。两个配合物均通过氢键连接形成不同的复杂三维网络。  相似文献   

8.
由5-(3-吡啶基)间苯二甲酸(H2pyip)为配体合成了一个Cd配位聚合物[Cd(pyip)(H2O)2]n(1)(H2pyip=5-(3-吡啶基)间苯二甲酸),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IR,热分析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法表征。晶体结构表明:配合物1属于六方晶系,P61空间群,配合物1中心镉原子是略微变形的八面体构型,该化合物通过5-(3-吡啶基)间苯二甲酸连接成了三维网格结构。配合物1的荧光测试表明它具有绿色荧光。  相似文献   

9.
配体1-(1′,3′-苯并恶唑-2′-甲基)苯并咪唑(L)是通过苯并咪唑与2-(氯甲基)-1,3-苯并恶唑烷基化制备而来。配体L与CoCl2.2H2O反应得到了配合物[CoCl2L2](1)。配合物1通过π-π堆积作用和C-H…Cl氢键形成了三维超分子框架结构。测定了L和1的荧光发射光谱。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2个三元铜(Ⅱ)配合物:[ Cu(AMB)(L-Tyr)Cl]·1.2H2O(1)和[Cu2(AMB) 2(NAA)2Cl2]·H2O(2)[ AMB=2-氨甲基苯并咪唑,L-Tyr=L-酪氨酸,NAA=萘乙酸根],并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IR和UV-Vis对配合物1和2进行了表征.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配合物1...  相似文献   

11.
用溶剂热法合成了2个以5-(4-(2,6-二(2-吡啶基)-4-吡啶基)苯氧基)间苯二甲酸(H_2L)为配体的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NiL(H_2O)]·H_2O}_n(1),[Cd L(phen)]_n(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构分析表明,在1中,L~(2-)配体的2个羧基氧原子桥连相邻的2个Ni(Ⅱ)离子,形成平行于a轴的一维链,链间则通过吡啶氮原子与金属离子连接,最终形成具有(4,4)-连接三维网络结构。在2中,Cd(Ⅱ)为七配位的单帽三棱柱几何构型,L2-配体通过2个羧基和1个吡啶基与3个中心金属Cd(Ⅱ)相连,形成(3,3)-连接的二维层面结构,又通过面间的π…π堆积作用形成了3D超分子结构。测定了配位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和2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2.
李玮a  李明星  a  何翔a  邵敏b  安保礼a 《中国化学》2008,26(11):2039-2044
在水热条件下,对苯二甲酸(H2Bdc)和2-(3-吡啶基)苯并咪唑(3-PyHBIm)与Cd(NO3)2、Zn(NO3)2反应,得到配合物{[Cd(3-PyHBIm)(Bdc)(H2O)2](H2Bdc)1/2}n (1)、[Zn(3-PyHBIm)2(Bdc)(H2O)2]n (2)。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表明,两个化合物均呈一维聚合结构,3-PyHBIm配体采用吡啶氮原子单齿配位。在配合物1中,对苯二甲酸根作为四齿配体,桥联Cd(II)离子,形成一维锯齿链状配位聚合物,两个水分子呈顺式配位。该化合物含有对苯二甲酸客体分子,通过强的氢键,构成三维超分子框架。在配合物2中,对苯二甲酸根作为双齿配体,结合Zn(II)离子,形成直线链状配位聚合物,两个水分子呈反式配位。两个配位聚合物都对热稳定,在固体状态下,呈蓝色发光。  相似文献   

13.
以1,3-二(4-吡啶基)丙烷(L)为配体,合成了一种新的Cd(Ⅱ)配合物{[CdL2(H2O)2].2(C7H6N5)}n(C7H6N5=5-(3-氨基苯基)四唑离子)。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为一维链状结构,Cd(Ⅱ)分别与4个1,3-二(4-吡啶基)丙烷配体的4个氮原子,2个配位水分子的氧原子形成了六配位的扭曲八面体几何构型,1,3-二(4-吡啶基)丙烷配体桥梁相邻的Cd(Ⅱ)离子形成了一维的无限延伸的链状结构,分子间通过O-H…N、N-H…N氢键作用构筑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4.
以2,4-二氨基-6-(2 '-吡嗪)-均三嗪(PZTA)及甘氨酸为配体与高氯酸铜作用合成了配合物[Cu(H2O)(Gly)(PZTA)]ClO4(Gly=甘氨酸根).通过元素分析、测定摩尔电导率、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进行表征,并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a=2.1896(3) nm,b=1.3083(2) nm,c=1.4654(4) nm,β=131.467(3)°,晶胞体积:V=3.1456(9) nm3,晶胞内结构基元数:Z=8,Dc=1.876 g·cm-3,最后的残差因子:R1=0.0374,wR2=0.1009.应用紫外光谱、溴化乙锭荧光探针及粘度测定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主题配合物以部分插入方式与DNA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水和乙醇溶剂中,通过Cu(Ⅱ),Fe(Ⅲ)和Fe(Ⅱ)与2,2'-联咪唑协同作用,构筑了四种新的超分子配合物[Cu(H2biim)(gly)(H2O)]Cl·H2O(1),[Cu(H2biim)(C3H2O4)(H2O)]·1.5H2O(2),[Fe2(μ-O)(H2biim)4(H2O)2](NO3)4·C2H5OH(3)和[Fe(H2biim)3]SO4(4)(H2biim=2,2'-联咪唑;gly-=甘氨酸根;C3H2O24-=丙二酸根).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组成、结构和谱学性质进行研究.H2biim配体,丙二酸根和甘氨酸根三种配体都采用了双齿螯合方式与金属离子配位.配合物1~4中,通过H2biim配体的N-H键与阴离子、水分子和溶剂分子形成多种氢键,如R12(7),R22(9)和R12(4)等,以及H2biim配体之间的π-π堆积,阳离子不对称单元构筑了多维结构的超分子配合物.  相似文献   

16.
用水热法合成得到2个Cd(Ⅱ)配合物,[Cd(L)(4,4′-bipy)0.5(H2O)2]n(1)和[Cd(L)(bpp)(H2O)]n·2nH2O(2)(L=3-氧乙酸基苯丙烯酸,4,4′-bipy=4,4′-联吡啶,bpp=1,3-二吡啶基丙烷),并测定了他们的晶体结构。结构分析表明,在配合物1中,L配体连接Cd(Ⅱ)中心形成一维[CdL]n链,4,4′-联吡啶配体进一步桥联形成二维层状结构;配合物2是一个二重穿插的二维层状结构。此外,对配合物的荧光性能测试表明,它们在绿光区域有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一个新颖的含ONN席夫碱配体N-水杨醛基-2-氨乙基苯并咪唑(HL),并在甲醇体系中合成了它的配合物ICu(L)(bipy)]ClO4(bipy为2,2'-联吡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Cu(L)(bipy)lClO4的晶体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a=2.585 5(8)nm,b=1.4355(5)nm,c=1.6242(5)nm,β=124.434(5)°,Z=8.在配合[Cu(L)(bipy)lClO4中,每个铜离子的配位数为5,分别和配体L的1个氧原子和2个氮原子及2,2'-联吡啶的2个氮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三角双锥配位环境.配合物[Cu(L)(bipy)]ClO4巾的氧键和π-π相互作用将配合物[Cu(L)(bipy)]ClO4连接成二维网络结构.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对配合[Cu(L)(bipy)]ClO4进行了表征,并用循环伏安法对配合物进行了电化学性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Cu(1,10-phen)(L-Ile)(H2O)]·NO3的合成、结构及其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三元混配配合[Cu(1,10-phen)(L-Ile)(H2O)]NO3(1,10-phen=1,10-邻菲咯啉,L-Ile=L-异亮氨酸),并用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摩尔电导、红外、紫外等手段对混配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晶体的空间群为P21,晶胞参a=1.1835(5)nm,b=0.6775(5)nm,c=1. 3328(5)nm,β=90. 745(5)°,V=1.0686(10)mm3,μ=1. 062mm-1,Dc= 1.411g/cm3,F(000)=470,R=0.0551,Rw=0.0469.分子中Cu(Ⅰ)离子与一个L-Ile(N,O)配体、一个1,10-phen(N,N)配体及H2O(O)配位形成五配位的变形四方锥构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微波法合成了2,5-二(2′-苯并咪唑)吡啶,采用水热合成技术得到了它的单晶(1)及其锌的配合物[Zn(C19H12N5)2(H2O)2].5H2O(2)。IR和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测定和结构解析结果表明,化合物1由2,5-二(2′-苯并咪唑)吡啶和晶格水组成,化合物2中Zn2+离子与2,5-二(2′-苯并咪唑)吡啶的N原子配位,通过氢键作用形成1D链状结构,再通过配体间π-π作用形成三维结构。此外,TG和荧光测定分析表明化合物2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20.
《化学学报》2012,70(8)
设计合成了新的(2-(2'-吡啶)苯并咪唑)(L-丙氨酸根)铜(II)配合物:[Cu(HPB)(L-Ala)(ClO4)(H2O)]2 H2O[HPB=2-(2'-吡啶)苯并咪唑,L-Ala=L-丙氨酸根].应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摩尔电导率、电喷雾质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对配合物的组成及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P21空间群,晶胞参数:a=1.1900(2)nm,b=0.80500(16)nm,c=1.9700(4)nm,β=94.78(3)°,Z=2,Dc=1.672 g cm-3,F(000)=968,残差因子R1=0.0427,wR2=0.1106[I〉2σ(I)],S=0.999.在配合物分子中,2-(2'-吡啶)苯并咪唑和L-丙氨酸根以双齿配位方式在分子平面上与中心铜(II)离子配位,而水分子及高氯酸根单齿弱配位于分子轴向上,构成了一拉长的八面体结构.利用二倍试管稀释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抗菌活性,并且研究了配合物对pBR 322 DNA的断裂作用.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对枯草杆菌(B.subtilis,G+),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G+),大肠杆菌(E.coil,G-)和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G-)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最小抑菌浓度为50~80μg mL-1,在维生素C存在下能够通过羟基自由基OH氧化断裂pBR 322 DNA双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