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配体N,N′-二(3-氨丙基)-4-甲氧基苄胺(amba)与4,4′-联吡啶,铜盐反应合成了两种多胺Cu(Ⅱ)配合物[Cu(amba)Cl2](1)和[Cu(4,4′-bipy)(amba)(ClO4)]ClO4(2),通过红外光谱、质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吸收光谱、分子荧光,电化学以及粘度试验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方式。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得到配合物1和2与DNA的结合常数Kb分别为1.3×104 mol-1.L和1.7×104 mol-1.L,荧光光谱得到配合物1和2的荧光淬灭常数分别为1.04×103mol-1.L和1.81×103 mol-1.L,表明了配合物1和2与CT-DNA结合方式均为静电模式。凝胶电泳实验的结果表明配合物对pBR322 DNA的切割均为水解切割。  相似文献   

2.
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热变性、圆二色谱等方法在K+溶液中研究了富含鸟嘌呤的G-四联体(AG3(T2AG3)3)与钌髤配合物[Ru(L)(dppz)2](PF6)4(L=5,5′-二(三正丁胺基甲基)-2,2′-联吡啶离子,dppz=二吡啶并[3,2-a∶2′,3′-c]吩嗪)的相互作用。紫外和荧光滴定实验表明,配合物与G-四联体之间存在较强的亲和力,拟合得到的结合常数可达107;从热变性实验可以看出,该配合物能够有效地稳定DNA的四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3.
近十几年来,对小分子过渡金属配合物与大分子DNA键合与识别机理的研究一直是国际上生物无机化学领域十分活跃的研究课题[1 ̄3],已发展了一系列具有特定功能的配合物,如DNA结构探针和DNA荧光探针等。与其他类型的金属配合物相比,八面体过渡金属多吡啶配合物具有丰富的光化学和光物理信息,当这些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时,由于结构匹配或微环境的差异,配合物的光谱特征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达到对DNA的检测。传统的DNA荧光探针有[Ru(bpy)2dppz]2 和[Ru(phen)2dppz]2 (bpy=2,2′-联吡啶,phen=1,10-菲咯啉,dppz=二吡啶[3,2-a∶2′,3′…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2个新的配合物:[Cu(NFA)(TBZ)(H2O)](NO3).(H2O)0.5(1)和[Cu(NFA)(HPB)(H2O)]NO3(2)[NFA=1-乙基-6-氟-1,4-二氢-4-氧代-7-(哌嗪-1-基)-3-喹啉羧酸(诺氟沙星),TBZ=2-(噻唑-4′-基)苯并咪唑,HPB=2-(吡啶-2-基)-苯并咪唑]。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二倍稀释法研究了配合物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粘度测定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结果表明,这2种配合物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能以插入方式与CT-DNA结合,且抗菌活性与DNA结合能力大小一致:配合物21。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模板导向的方式合成了一种含有不对称侧链的大环双核金属Ni(Ⅱ)配合物(大环配体由3-溴甲基-5-甲基水杨醛,乙二胺,N,N-二(氨丙基)-2呋喃甲胺分步合成得到),其结构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光谱、分子荧光和粘度试验对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与CT-DNA的结合常数K=4.8×104mol-1.L荧光淬灭常数Ksv=7.12×103mol-1.L;同时机理研究表明配合物与CT-DNA结合方式为插入模式。  相似文献   

6.
配体3,5-二(2-吡咯)吡唑(HL)与二硝酸根桥联双钯配合物在溶液中通过配位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吡唑基双钯(Ⅱ,Ⅱ)夹子[Pd_2(bpy)_2L2]2+(1)、[Pd_2(dmbpy)_2L_2]~(2+)(2)和[Pd_2(phen)_2L_2]~(2+)(3)(bpy=2,2′-联吡啶,dmbpy=4,4′-二甲基-2,2′-联吡啶,phen=1,10-菲咯啉)。运用~1H NMR、~(13)C NMR、ESI-MS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测试手段对1~3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其晶体结构中存在弱的Pd…Pd键(0.303~0.313 nm)相互作用,通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形成一维二重螺旋结构,可作为一种新颖的Suzuki-coupling反应的高效催化剂。  相似文献   

7.
姜琴  施鹏飞  朱建辉 《无机化学学报》2009,25(10):1764-1770
本文合成了三种铂(Ⅱ)配合物PtLCl(HL1=2-(3′,5′-二甲基-吡唑-1′-基)-N-(2″-吡啶甲基)乙基胺;HL2=2-(3′,5′-二甲基-吡唑-1′-基)-N-(2″-吡啶乙基)乙基胺;HL3=2-(3′,5′-二甲基-吡唑-1′-基)-N-(喹啉-8″-基)乙基胺,通过元素分析和质谱进行结构表征。利用荧光和圆二色光谱研究了3种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配体结构对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及强度产生极大影响。PtL3Cl具有较大的共轭平面而易以嵌入模式与DNA结合,而PtL1Cl和PtL2Cl的空间位阻较小,易与DNA以共价模式结合。通过质谱跟踪发现,配合物PtL1Cl和PtL2Cl均能与5′-鸟苷酸(5′-GMP)发生共价结合,但是没有发现PtL3Cl与5′-GMP的加合物。3种配合物对人宫颈癌细胞的体外毒活性数据表明:PtL3Cl的细胞毒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8.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CD)等各种光谱手段对比地研究了由苯并咪唑衍生的单核钴配合物[Co(EDTB)]2+(1)和单核镍配合物[Ni(EDTB)]2+(2)(这里EDTB为N,N,N′,N′-四(2′-苯并咪唑甲基)-1,2-乙二胺)与小牛胸腺DNA(CTDNA)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生理条件下,配合物1和2均能通过插入方式较强的与CT-DNA结合,诱导DNA构象的改变;且配合物1对DNA的结合能力略强于2,其结合常数分别为Kb(1)=3.23×104L·mol-1和Kb(2)=2.40×104L·mol-1。配合物与BSA相互作用的研究表明,1和2均能与BSA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结合常数均处在104~105 L·mol-1;该结合引起了BSA微环境和构象发生变化,且使BSA内源荧光被淬灭,淬灭机理为静态淬灭。利用MTT法研究了配合物1和2对小鼠白血病细胞株P388和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对P388不敏感,对A-549在高浓度(10-4~10-5 mol·L-1)下表现出与顺铂相当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两种新的双核配合物 [Cu2 (IPHTA) (Me2 bpy) 2 ] (Cl O4) 2 (a)和 [Cu2 (IPHTA) (NO2 - phen) 2 ](Cl O4) 2 (b) ,IPHTA代表间苯二甲酸根二价阴离子 ;Me2 bpy和 NO2 - phen分别表示 4,4′-二甲基 - 2 ,2′-联吡啶和 5-硝基 - 1 ,1 0 -邻菲罗啉。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可见 -紫外光谱、ESR谱及电导等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基于变温磁化率测量和自旋哈密顿算符 (H=- 2 JS1 · S2 )已推出交换积分 J=2 .36cm-1 (NO2 - phen)和J= 1 6.2 cm-1 (Me2 bpy) ,表明两个双核配合物中 Cu( )和 Cu( )离子间为铁磁偶合。  相似文献   

10.
以2,2′∶6′,2″-三联吡啶(L1)为基础,通过引入不同的空穴传输基团合成了4′-咔唑基-2,2′∶6′,2″-三联吡啶(L2),4′-二苯基胺基-2,2′∶6′,2″-三联吡啶(L3),4′-二(4-叔丁基苯基)胺基-2,2′∶6′,2″-三联吡啶(L4),4′-(N-苯基-1-萘基)胺基-2,2′∶6′,2″-三联吡啶(L5),4′-(N-苯基-2-萘基)胺基-2,2′∶6′,2″-三联吡啶(L6)5个N,N,N-三齿中性配体,然后以三氟乙酰噻吩丙酮(HTTA)作为第一配体合成了6种铕配合物。在369~373 nm激发条件下,配合物都表现出铕离子5D0-7FJ(J=0,1,2,3,4)的特征发射。引入不同的空穴传输基团后,在铕离子的周围形成了"光吸收天线"(light-harvesting antenna),不仅扩大了配合物吸收光能的范围、增强了配合物的吸收强度,而且提高了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能。其中含有咔唑基团的配合物具有最强的发光强度和最长的激发态寿命。  相似文献   

11.
用pH-电位滴定法测定了Pd(L)(Aa)+三元配合物及相应的二元配合物,在25±O.5℃,30%的乙醇水溶液(体积分数),I=0.1(KNO3)条件下的稳定常数及表征常数.其中L=邻菲罗啉(phen)、苯并咪唑邻菲罗啉(PIP)、邻菲罗啉-5,6-二酮(dophen)、2,9-二甲基邻菲罗啉(dmphen)和联吡啶3,3′-二羧酸(BDA);Aa为甘氨酸(gly)、苯丙氨酸(phe)、酪氨酸(tyr)、S-苄基-半胱氨酸(bcys)、谷氨酰胺(glu)和γ-谷氨酰-α-萘胺(gnapa).从配合物配体间的电子效应和芳环堆积等观点对配合物的附加稳定性进行了讨论,并计算了电子效应和芳环堆积效应各自对三元配合物附加稳定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通过2,4-二氨基-6-(2′-吡啶基)均三嗪和高氯酸铜髤反应合成了一个配合物:[Cu(H2O)(PyTA)2](ClO4)2[PyTA=2,4-二氨基-6-(2′-吡啶基)均三嗪]。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摩尔电导率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晶体属单斜体,P21/c空间群,其晶体学参数:a=0.980 24(6)nm;b=1.248 31(7)nm,c=2.157 27(11)nm;β=108.657(3)°;Z=4,V=2.501 0(2)nm3,R1=0.054 3,wR2=0.1506。另外,应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抗菌活性,通过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及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与2,4-二氨基-6-(2′-吡啶基)均三嗪相比较,该配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以插入模式与CT-DNA作用,并且在抗坏血酸存在下通过羟基自由基·OH切割pBR322DNA。  相似文献   

13.
对天然产物反式阿魏酸进行化学修饰,设计、合成了2种单核钌配合物[Ru(cym)(L)Cl]Cl (Ru-1)与[Ru(bpy)2(L)]Cl2(Ru-2)(cym=对伞花烃,bpy=2,2′-联吡啶,L=(E)-3-(4-hydroxy-3-methoxyphenyl)-N-((4′-methyl-(2,2′-bipyridin)-4-yl)methyl)acrylamide),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电喷雾质谱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利用荧光、紫外-可见光谱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的溶解性和光学性质。配合物均具有良好的亲水性。Ru-2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其发射波长达到近红外的631 nm,且可以在pH值为8~10之间实现响应。Ru-2还具有较高的单线态氧量子产率(Φ=0.70),有望成为一类高效的光敏剂。2种配合物都与CT-DNA发生嵌入作用(Kb分别为1.210×104和1.233×103L·mol-1);均与BSA有一个结合位点,使其荧光发生静态淬灭(Ka值分别为1.94×104,2.45×104)。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一种-2,2′∶6′,2″-三联吡啶衍生物,4′-对二甲氨基苯基-2,2′∶6′,2″-三联吡啶(L),利用L与锌离子形成的稳定配合物(ZnL),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在无水乙醇和含水乙醇介质中各种阴离子对该配合物ZnL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的影响,发现该配合物能在含水乙醇介质中选择性的识别磷酸根类离子。磷酸根、磷酸氢根与磷酸二氢根离子分别与ZnL配合物以1∶1、2∶1及2∶1结合模式影响体系的吸收和荧光发射,ZnL配合物对磷酸根类离子的识别作用主要源于配合物多余的结合位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2,4-二氨基-6-(2′-吡啶基)均三嗪和高氯酸铜髤反应合成了一个配合物:[Cu(H2O)(PyTA)2](ClO4)2[PyTA=2,4-二氨基-6-(2′-吡啶基)均三嗪]。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摩尔电导率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晶体属单斜体,P21/c空间群,其晶体学参数:a=0.980 24(6)nm;b=1.248 31(7)nm,c=2.157 27(11)nm;β=108.657(3)°;Z=4,V=2.501 0(2)nm3,R1=0.054 3,wR2=0.1506。另外,应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抗菌活性,通过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及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与2,4-二氨基-6-(2′-吡啶基)均三嗪相比较,该配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以插入模式与CT-DNA作用,并且在抗坏血酸存在下通过羟基自由基·OH切割pBR322DNA。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对甲基苯甲酸铕与2,2′-联吡啶的晶体配合物,元素分析表明配合物的化学式为Eu(p-MBA)_3dipy(p-MBA:对甲基苯甲酸根;dipy:2,2′-联吡啶).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其结构式为Eu_2(p-MBA)_6(dipy)_2,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1.4086(6),b=1.9115(11),C=2.3077(16)nm;β=96.60(4)°,V=6.1727nm~3,Z=4.对甲基苯甲酸根,2,2′-联吡啶均以双齿配位,中心铕离子的配位数为八,形成的配位多面体为三角十二面体.两个铕离子通过四个对甲基苯甲酸基桥联,形成双核配合物.利用配合物Eu(p-MBA)_3dipy在紫外光或可见光激发下,能发出很强荧光的特性,以Eu(Ⅲ)离子为光谱探针,77K下测得其高分辨激发和发射光谱及时间分辨光谱,光谱数据表明配合物中有两种Eu(Ⅲ)离子格位.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两种新型三齿多吡啶钴(Ⅱ)和钌(Ⅱ)的混配配合物[Co(TolylTPy)(H2Bzimpy)]Cl2[TolylTPy=4'-对甲基苯基-2,2':6',2'-三联吡啶,H2Bzimpy=2,6-二(苯并咪唑-2)吡啶](A)和Ru(TolylTPy)(Bzimpy)(B).用元素分析,IR,1HNMR等对它们进行了表征,测定了配合物B的晶体结构,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及其对pBR322DNA的断裂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A和B与CTDNA的作用属静电结合,凝胶电泳实验说明配合物A在310nm光辐射15min,可使超螺旋pBR322DNA断裂为开环缺口型和线型DNA.  相似文献   

18.
应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粘度测定等方法研究钌多吡啶配合物[Ru(phen)2(Hecip)]2(phen=1,10-邻菲啰啉,Hecip=2(9-乙基-9H-咔唑-3-基)-1H-咪唑并[4,5-f][1,10]菲啰啉)与DNA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键合计量比为2∶1,键合常数超过105mol-1.L,配合物以插入方式与DNA结合。运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研究配合物诱导pBR322DNA断裂及断裂机理。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进一步研究表明配合物可以将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  相似文献   

19.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2个新的配合物Cu2(cbba)4(phen)2(1)和Zn(cbba)2(bipy)(2)(Hcbba=2-(4′-氯-苯甲酰基)苯甲酸,phen=1,10-邻菲罗啉,bipy=2,2′-联吡啶),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这2个配合物通过π-π相互作用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2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20.
采用Claisen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种β-二酮1-(4-氨基苯)-3-苯基丙烷-1,3-二酮(L:C15H13NO2),以元素分析和1H NMR谱确定了其组成,核磁和红外分析结果表明L主要以烯醇式存在。以L为第一配体,分别以邻菲罗啉(phen),2,2’-联吡啶(bipy)为第二配体,合成了新的稀土Eu,Tb(Ⅲ)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磷光光谱和荧光光谱对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荧光光谱表明: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性能优于稀土铕配合物,进一步研究表明配体L与Tb3+间能级差较匹配,分子内传能效率高;phen对配合物的荧光敏化效果优于bipy,表明第二配体的刚性和共轭性越大,配合物的发光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