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TAB水溶液表面的吸附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水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研究了CTAB水溶液表面吸附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吸附过程由初始的扩散控制经混合控制过渡到势垒控制。扩散控制吸附速率快,时间短;势垒控制速率慢,时间长,吸附势垒一般为4~10kJ.mol^-^1。温度升高,动态表面张力减小,但吸附机理不变;无机盐或醇类的加入对势垒值影响不大,但对扩散控制步骤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嘧啶衍生物对钢在盐酸溶液中的缓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向红  谢小光 《物理化学学报》2013,29(10):2221-2231
采用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EIS)、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两种嘧啶衍生物(2-羟基嘧啶(HP)和2-巯基嘧啶(MP))在1.0-5.0 mol·L-1 HCl溶液中对冷轧钢(CRS)的缓蚀作用. 结果表明: HP和MP在1.0 mol·L-1 HCl溶液中对冷轧钢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 且在钢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 缓蚀率随缓蚀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但随盐酸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求出了相应的吸附热力学参数(吸附平衡常数(K),吸附自由能(ΔG0))和腐蚀动力学参数(表观活化能(Ea)、指前因子(A)、腐蚀速率常数(k)、动力学常数(B)), 并根据这些参数讨论了缓蚀作用机理. 动电位极化曲线表明, MP和HP均为混合抑制型缓蚀剂; EIS谱呈单一容抗弧,电荷转移电阻随缓蚀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两种嘧啶化合物的缓蚀率排序为MP>HP. 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MP比HP更具吸附活性,缓蚀性能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滴体积法测定了十六烷基溴化吡啶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考察了浓度、温度对动态表面张力的影响。讨论了十六烷基溴化吡啶分子在气/液界面上的吸附动力学,发现吸附遵从扩散-动力学控制机理.从表观扩散系数计算了吸附能垒,分析了吸附能垒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用最大泡压法分别测定了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以及两者混合物水溶液的动表面张力。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吸附服从扩散-动力学控制机理。发现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具有独特的时间相关性。吸附的前期服从扩散控制机理,而在吸附的后期,即接近吸附平衡时服从扩散-动力学控制机理。混合物水溶液的整个吸附过程受扩散控制。  相似文献   

5.
起泡剂C12E8的表面动力学性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表面波技术测定起泡剂C12E8的表面流变学性质以及通过对三种吸附模型(扩散是速率控制步骤,吸附-脱附是控制步骤和混合模型)的研究,揭示了C12E8溶液表面的吸附机理.认为在浓度小于cmc的范围内,C12E8分子的吸附和脱附是一个迅速的过程,而表面吸附速率是由分子从本体溶液到次表面层的迁移所控制.利用扩散是吸附速率控制步骤模型和Frulnkin状态方程研究了扩散系数、松弛特征频率、极限膨胀模量随C12E8浓度变化的规律,以及它们与表面张力梯度修复机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使用最大气泡法测定了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C_(18)DAC)水溶液的动态表 面张力,考察了浓度、温度等对其DST的影响,详细表征了DST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计算了动态表面张力的各种参数(n,t_i,t~*,t_m,R_(1/2))。结合Word- Tordai方程计算了表观扩散系数(D_a)和吸附势垒(E_a),对其吸附动力学模式 进行了研究,探讨了DST参数的物理意义。结果表明,t~*值越小,吸附势垒E_a越 大,宏观扩散系数D_a越小,表面活性剂分子越不易吸附在溶液表面;C_(18)DAC低 浓度时吸附属于扩散控制模式,高浓度时属于混合控制模式;高浓度时,在吸附初 期(t → 0)为扩散控制模式,吸附后期(t → ∞)为混合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采用直接沉淀法合成的羟基硝酸锌(ZHN)对甲基橙的吸附性能,分析了ZHN的吸附热力学、动力学行为,并探讨了吸附机理;同时还研究了溶液初始pH值和ZHN使用量对ZHN吸附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温时ZHN的吸附热力学行为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低温时更符合Langmuir模型,其吸附动力学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低温或低平衡浓度条件转变为高温或高平衡浓度条件时,吸附机理从表面吸附为主逐步过渡为以表面吸附和层间离子交换吸附共同作用方式为主;pH=7的中性溶液中ZHN对甲基橙的吸附率最高,ZHN使用量对吸附率和单位平衡吸附量影响规律呈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8.
使用最大气泡法测定了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C_(18)DAC)水溶液的动态表 面张力,考察了浓度、温度等对其DST的影响,详细表征了DST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计算了动态表面张力的各种参数(n,t_i,t~*,t_m,R_(1/2))。结合Word- Tordai方程计算了表观扩散系数(D_a)和吸附势垒(E_a),对其吸附动力学模式 进行了研究,探讨了DST参数的物理意义。结果表明,t~*值越小,吸附势垒E_a越 大,宏观扩散系数D_a越小,表面活性剂分子越不易吸附在溶液表面;C_(18)DAC低 浓度时吸附属于扩散控制模式,高浓度时属于混合控制模式;高浓度时,在吸附初 期(t → 0)为扩散控制模式,吸附后期(t → ∞)为混合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9.
用稳态和动态流变学方法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有机酸3-甲基水杨酸(3MS)的混合水溶液随浓度和温度变化的流变特性。在加热过程中混合溶液呈现三种不同类型的温度响应。其中最有趣的是,当3MS的浓度在80与100 mmol·kg-1之间时,有浅蓝色的稀溶液出现。随着温度的升高,样品由浅蓝色溶液转化成透明的粘弹性溶液,同时聚集态从囊泡转变成长的蠕虫状胶束,且开始转化的温度随溶液中3MS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利用流变温度扫描和电导率测定对此转变进行了验证。定性解释这个转化是因为在高温下吸附的3MS分子从囊泡上解吸被溶解到水相中。  相似文献   

10.
C9pPHCNa与C10TABr混合水溶液的表面吸附和胶团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羧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C9pPHCNa与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十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10TABr)混合水溶液的胶团生成能力、降低水表面张力的能力和效率均出现明显的增效.当C9pPHCNa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α1)为0.33时,cmcT(临界胶团总浓度)、γcmc(临界胶团总浓度对应的表面张力)、c20,T(降低20mN·m-1水表面张力所需的表面活性剂总浓度)这3个指标均达到最低值,分别为0.60mmo·lL-1、23.5mN·m-1和1.58×10-5mol·L-1.在所有考察的溶液比例范围内,二组分在混合胶团和表面吸附层中的组成均接近等摩尔比,表现出强烈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