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元章 《物理》2006,35(12):1068-1068
Plasma一词目前译作“等离子体”,根据《物理学词典》(等离子体物理分册)(1985年,科学出版社)所述:“一般来说,等离子体概念可作如下定义:它是由大量的接近于自由运动的带电粒子所组成的体系,在整体上是准中性的,粒子的运动主要由粒子间电磁相互作用所决定,由于这是长程的相互作用。因而使它显示出集体行为(例如各种振荡与波、不稳定性等)”.对于这样一种物质状态,当时为什么要称为“等离子体”,笔者实在不明白.这种由大量带电粒子组成的体系,既含有大量离子。也含有大量电子,整体上是准中性的,为什么在汉译时要突出“离子”呢?  相似文献   

2.
关于水珠在水面浮动的实验报告刘剑波,马科峰(大庆职工大学基础部163255)(大庆第四十中学)笔者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一水珠在水面上游动几秒钟而不被水面吞噬.兴趣所致,想到了能不能将水珠在水面上生存的时间延长呢?为此做了大量的实验.找到了使...  相似文献   

3.
眭平 《物理通报》2004,(9):42-44
在物理学发展的道路上,一个自然现象或物理问题往往会有许多科学者不约而同地去进行探索,正如猎手们把箭同时射向猎物一样.这就使得物理学发现史上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多个科学者在事先互相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各自从同一条思路,或从不同的思路,完全独立地发现同一个物理学成果.这就是物理发现中的“殊途同归”现象.  相似文献   

4.
1解题方法和思路 “追及”和“相遇”是两个物体运动关系中典型的问题,解此类问题时,应先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画出运动关系的示意图,弄清两物体的运动关系(位移关系和时间关系).这类问题的特殊之处常与极值现象或临界现象相联系.分析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有物理分析法、相对运动法、图像法和数学分析法等.无论用哪一种方法,分析临界情况,找出相关的临界条件或用数学方法找出相关的临界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光的色散现象”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常一笔带过,并未像“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等知识浓墨重彩.但是就这一个简单的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进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哲学系教授柯里兹邀请当今物理学家评选出“十大最美的物理实验”,牛顿用棱镜做的光的色散现象位列第四.看起来简单异常的实验为何被当选?物理学界一直崇尚“简单就是美”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6.
冯维香 《物理通报》2007,(11):30-32
听过一些精心打造的公开课,授课教师高超的艺术令人叹为观止:他们或有深不可测的思维技巧,或是天衣无缝的师生配合,或是不差毫厘的时间安排……这样“完美”的课真的“无缺”吗?求真务实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但物理课上我们认为应允许出“错”,并要让学生的思维在错中绽放,在错中觅得真谛。  相似文献   

7.
在用三面抛光的三棱镜测折射率时出现的“二级”或“三级”光谱线,而用有一面是磨砂面时看不到“二级”或“三级”谱线,对此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雨后常可见到彩虹.彩虹是太阳光在细小的水珠内经过一次反射和两次折射而产生的色散现象.美丽的彩虹能否人工制作?通常使用的方法是模拟大自然彩虹的产生机理,如利用喷泉、喷雾器来产生大量细小的水珠,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产生彩虹.  相似文献   

9.
所谓“香蕉球”是指足球比赛中,当运动员踢中足球的侧后面时,沿曲线(香蕉弯曲状)路径飞行的球.这样的问题频繁出现在竞赛题或中考试题中,其中的物理道理可应用初中物理“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来解释.但初中学生获得这一知识时,所呈现的知识的方式,无论是现行的教科书,还是相关的物理杂志提供的实验,都是受力物体是静止或受流体(电风扇吹风)运动时产生的力.因此,当出现物体运动时,将周围的空气相对地看作运动流体时,与学生所建立的原有实验模型的表象不符合,从皮亚杰的认知结构来看,将知识的学习成为“顺应”方式变为难点.本文利用玩具电动机将物体变为运动,使演示的现象符合日常生活中的物理事实,从而将知识学习成为易于接受的“同化”方式.  相似文献   

10.
1原教材中实验 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可通过实验现象笼统地来说明,如砂轮打磨物体产生的火星、飞出的链球、由转动的雨伞边缘飞出的雨滴,等等.如何通过实验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按照人教版教材“演示”的实验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多用“管”作轨道进行实验设计,有两种常见情况.一是软管喷墨实验,把弯曲的软管置于水平面内,用注射器使墨水沿软管做曲线运动,并从管口喷出,喷出的墨迹显示出喷出点瞬时速度方向;  相似文献   

11.
1教学设计思路旧教材是从日常现象观察、猜测向心力会与什么因素有关,然后利用向心力演示仪得出向心力的表达式,再根据牛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加速度表达式.向心加速度表达式没有进行理论推导.总体思路是由向心力这个本质到向心加速度这个现象.  相似文献   

12.
随着膜技术的发展,在汽车贴膜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在生活中发现的奇特现象也越来越多[1],在本文中,根据发现“透过车窗玻璃膜观察路灯时会出现一条超长的亮线”这一现象,进行机理上的初步探究。本文先进行初步分析:运用光学知识分析以及Matlab仿真分析推断可能的结构与机理——在光源到人眼这一光路中一定存在某一超细的细缝(丝)或光栅结构,接着实验验证了相关光学理论,并相继观察了别的光源,判断出是由于汽车膜中的特殊光栅结构导致的“超长亮线”这一现象,接着搜寻相关资料去找出汽车膜中这一特殊的结构,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3.
蔡志东 《物理通报》2006,(12):25-26
1反常现象的由来 人教版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物理第二册第十四章“电磁感应”中“自感现象”一节,推荐了两个演示实验.其中一个为演示通电自感现象(如图1所示),另一个为演示断电自感现象.  相似文献   

14.
周金中 《物理通报》2006,(1):14-15,4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习困难的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使用策略的水平远远不如一般的学生,他们缺少问题解决的经验并且头脑里没有清晰有序的策略知识。可见,在占有相同知识量的前提下,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需要在“经验”和“有序的策略”上下功夫,通过教学研究与实践,笔者发现教学中特别是习题课教学中,一种“说题”、“谈题”、“品题”的教学方式能在培养学生的“经验”和“有序的策略”上取得实效,并有效地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以教材、教学内容建设为核心创建国家级精品课程"热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允豪 《物理》2006,35(7):613-615
国家级精品课程“热学”的主要特色是:在教材和教学内容上的“实、新、宽、活”,强调规律与科学前沿以及自然科学有关现象联系,强调物理思维方法训练;在教学方法上开设讨论课,并且把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学生小论文四者结合,它们都以教材为依托.  相似文献   

16.
伽利略的贡献 关于物体运动的科学研究是从17世纪伽利略(1564-1642)开始的.按爱因斯坦的说法:“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的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相似文献   

17.
赵凯华先生在《我国赴美物理研究生考试(CUSPEA)历届试题集解》序言中指出:“在我们的教学中,同一物理问题,既可以把原始的物理问题提交给学生,也可以由教师把物理问题分解或抽象成一定的数学模型后提交给学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存在着“砍杀”基础课程的偏向,不是砍门数就是减课时,就连“物理”这门各专业都需要的基础课也大都被“请”出了专业教学计划.试想没有了基础课或基础不稳,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磁光盘原始误码特性测试中的等效性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丹华  吴裕斌 《光子学报》1995,24(6):514-518
在磁光盘原始误码特性测试过程中通常采用记“1”测漏码,或记“0”测冒码的方法测试盘片的误码性能。本文侧重分析了介质膜缺陷导致盘片产生误码的原因,建立了读出畸变信号与介质膜缺陷参量(如大小、位置、缺陷因子等)的数学模型。分析表明,在盘面记“1”和记“0”两种情况下,同一介质膜缺陷产生的信号畸变幅值相等,从而从理论上证明了记“1”测漏码与记“0”测冒码具有一定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李锋 《物理通报》2009,(11):30-32
回顾平时的教学,常有这样的现象:每次考试后,都会听到教师们抱怨“某题我已经讲过多遍了,可学生还是做错.”在物理教学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而且大部分学生“屡教不改”.教师在课堂里多次重复分析过的题目,为什么大部分学生独立完成时却屡屡出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