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聚乙烯醇/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共混体系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DSC、FTIR、SAXS和测定Flory-Huggins相互作用参数等方法对聚乙二醇(PVA1)/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共混体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完全互容的性质。共混物只有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用DMSO作溶剂浇铸的膜光学透明。PVA1的长周期和片晶厚度均随PVP含量增加而增大,但后者增大的幅度比前者小得多,表明PVP和PVA1的非晶部分形成均相并夹入到球晶内部。共混物中PVP羰基吸收峰和PVA1的羟基吸收峰与相应均聚物相比,在红外光谱图中皆向低频方向迁移,迁移波数随第二组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表明二者间有氢键生成。用平衡熔点计算的Flory-Huggins相互作用参数为-0.88。  相似文献   

2.
采用DMA和TEM系统研究了聚丁二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嵌段共聚物(PBD-b-PMMA)与聚氯乙烯(PVC)共混体系的相容性问题。结果表明:PVC/PBD-b-PMMA共混体系具有部分相溶性。相容的程度与共混体系的组成、组分聚合物的分子量以及共聚物中PBD和PMMA嵌段的比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聚乙烯共混物的相容性及液-液相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聚乙共混物的相容性及液-液相分离行为,介绍了关于液-液相分离研究两派不同观点的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和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傅里叶交换红外光谱法(FTIR)表征了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P(S-MAA)和聚环氧丙烷(PPrO)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用谱带分离的技术比较准确地测定了共混体系中几种羰基的吸光系数比,并且用简明的方法定量计算了它们之间平衡的平衡常数.同时实验还表明共混组分中聚醚的分子量、分子结构、P(S-MAA)中MAA的含量以及共混组分的比例和体系的相容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工作对聚氧化乙烯-聚苯乙烯-聚氧化乙烯(PEO-PS-PEO)三嵌段共聚物与聚苯醚(PPO)均聚物共混物的相容性及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混体系的相容性与嵌段共聚物中苯乙烯段的含量有关,PS含量越高,PPO与共聚物PS段的相容性越好。共混体系的结晶行为也明显不同于一般均聚物共混体系。在DSC降温结晶过程中最多可出现三个结晶峰。  相似文献   

6.
PTHF-b-PMMA/PVC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和结晶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具有焓效应的聚四氢呋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两嵌段共聚物与聚氯乙烯PTHF-b-PMMA/PVC)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和结晶行为. 结果表明, 其相容性比AB/A型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要好得多; 与PTHF部分相容的PVC对PTHF微区的结晶行为可产生很大的影响. 应用有关理论和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结晶行为的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7.
8.
通过示差扫描量热(DSC)、广角X射线衍射(WAXD)、小角X射线散射(SAXS)研究了聚己内酯(PCL)/聚乙烯基甲基醚(PVME)共混体系中PCL的结晶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共混聚合物中PCL的结晶度几乎不随体系的组成而发生变化.共混物中PVME的存在没有改变PCL的晶体结构,但是随着PVME含量的增加,片晶之间的距离则大,这主要是由于非晶层增厚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容性聚合物共混物由于其优异的复合性能已成为新材料的主要研究方向。但许多共混物是互不相容的 ,因此必须改善它们的相容性。文章综述了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介绍了各种增容方法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0.
天然橡胶/聚乙烯共混体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工作首先对橡胶/聚乙烯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进行了计算,推测聚乙烯的非晶部分和橡胶间有一定的互容性,提出了橡胶和聚乙烯相互作用模型。然后用动态力学方法、有效网链密度测定、密度测定和广角X-射线衍射方法对天然橡胶分别未交联和交联的天然橡胶(NR)/低密度聚乙烯(LDPE)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LDPE非晶部分和NR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1.
用DSC、扫描电镜、雾点测量仪等手段,对不同组成的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无规共聚物(MS)与聚偏氟乙烯(PVF_2)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进行了研完。结果表明,随着苯乙烯在MS共聚物中含量的增多,PVF_2/MS共混体系在无定形态时由相容逐渐转变为半相容体系。测定了该体系的最低临界相容温度曲线。  相似文献   

12.
聚(L-丙交酯)/聚(DL-丙交酯)的结晶性能及相溶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共溶液沉淀法制备了聚 (L 丙交酯 ) 聚 (DL 丙交酯 )共混物 (PLLA PDLLA) ,然后用成纤模压法压制成3 2mm的棒材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共混物的结晶性能和相溶性 .结果表明 ,PLLA组分在共溶液沉淀过程中可生成结晶 ,共混物中PDLLA含量直到 30 %时 ,PLLA组分的结晶熔融温度和结晶度与纯PLLA相同 ,但PDLLA含量为 5 0 %时 ,PLLA组分的结晶熔融温度和结晶度明显下降 .由于加工成型条件的不一致性 ,共混物棒材中的PLLA组分的结晶熔融温度和结晶度呈较大的分散性 .共混物从熔体降温 ,在其后的升温DSC扫描中出现分别相应于PDLLA和PLLA的玻璃化转变 ,表明PDLLA与未结晶的PLLA形成的非晶相是不相溶的  相似文献   

13.
<正> 近年来,有关高性能树脂聚酰亚胺共混物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已经发现许多种分子结构不同的聚酰亚胺之间,聚酰亚胺与聚苯并咪唑,或聚醚醚酮能形成完全相容的共混体系,从而扩大了高性能树脂聚酰亚胺的应用范围。 酚酞型聚醚醚酮(PEK-C)是由我所研究开发出的一种新型的聚醚醚酮类高性能树脂,它具有良好的可溶性,优异的机械强度和加工流动性,已广泛应用于结构材料及复合材料的制备。为进一步扩大该树脂的应用范围,本实验室在PEK-C共混物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本工作研究了聚醚酰亚胺(PEI)/PEK-C共混体系的相容性。PEI和PEK-C的分子结构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MS)无规共聚物与聚偏氟乙烯(PVF_2)共混体系的结晶行为和力学性能。MS含量及MS中St的含量均对PVF_2的结晶行为有较大的影响,它显示出非晶材料向结晶材料转变过程中所特有的力学性质不连续现象。研究结果表明了PVF_2/MS共混物作为一种改性材料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DSC和FTIR测试表明,结晶/非晶共混体系聚(β-羟基丁酸酯)(PHB)/聚双酚A羟基醚(PBHE)是部分相容的.熔融结晶退火可以大大提高共混物的结晶度,增加其相容性,75/25组分PHB相结晶度最大,50/50组分(020)、(130)晶面微晶尺寸最大.SAXS研究表明,纯PHB的中间层约为1.5nm,片层厚约4.0nm;共混物的中间层在2.0nm左右,片层厚在5.0—7.2nm之间,50/50组分片层最厚.75/25组分晶相和非晶相的密度差最大.  相似文献   

16.
嵌段液晶高聚物对聚醚砜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羟基苯甲酸共混物的增容作用张海良张雪飞王霞瑜(湘潭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湘潭411105)关键词增容作用,嵌段共聚物,原位复合材料基于热致性液晶高分子(TLCP)的原位复合材料以其高性能及易加工等特点而得...  相似文献   

17.
 用DSC、扫描电镜、雾点测量仪等手段,对不同组成的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无规共聚物(MS)与聚偏氟乙烯(PVF_2)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进行了研完。结果表明,随着苯乙烯在MS共聚物中含量的增多,PVF2/MS共混体系在无定形态时由相容逐渐转变为半相容体系。测定了该体系的最低临界相容温度曲线。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MS)无规共聚物与聚偏氟乙烯(PVF2)共混体系的结晶行为和力学性能。MS含量及MS中St的含量均对PVF2的结晶行为有较大的影响,它显示出非晶材料向结晶材料转变过程中所特有的力学性质不连续现象。研究结果表明了PVF2/MS共混物作为一种改性材料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利用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了AB型双嵌段共聚物(MPEG45-b-PA32)在选择性溶剂中的自组装行为及胶束化过程.嵌段共聚物在三氟乙酸中聚氨基酸和聚乙二醇链段均处于自由运动状态,聚丙氨酸链段为无规线团结构.在向该溶液中逐渐加入氘代水的过程中,聚丙氨酸链段又重新聚集形成规整的二级结构.结合1H-NMR和COSY谱分析,结果显示这一自组装过程伴随着聚(L-丙氨酸)链段由无规线团向α-螺旋结构的构象转变,同时嵌段共聚物逐渐形成核-壳型胶束结构.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所形成胶束的形态,嵌段共聚物主要形成粒径150 nm到220 nm的球形胶束.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the miscibility of poly (ε-caprolactone) (PCL) and aliphatic polycarbonate (APC) is studied by using DSC. The results show that PCL and APC are miscible in all ranges of composition. The interaction parameter between the polymers is calculated from the melting point depression data. Using optical microscope, the shapes of the PCL spherulites in the blends are ob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