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指出由于实际分析中地球自由振荡离散简正模正交关系不成立,不仅“叠加”(stacking)方法往往不能奏效,而且“剥离”(StriPping)方法可能对某些简正模将引进较大的误差,甚至发生分辨的错误。为此提出了一种利用从多个震源获得的资料和适当加权以使离散简正模正交关系近似成立的“叠加”方法。此外本文还给出了理论上在一定阶次范围内离散简正模正交关系严格成立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利用均匀设计分散原理, 确定药物的湿度温度平面, 采用单测点法获得药物相关的降解动力学参数. 阿司匹林稳定性加速试验结果表明, 平面单测点法与恒温恒湿法和程序变温变湿法得到的降解动力学参数基本一致. 在药物降解程度及试验的湿度差和温度差相同的条件下, 平面单测点法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明显优于程序变温变湿法, 且装置简单. 与经典恒温恒湿法相比, 平面单测点法的误差较大, 但试验工作量减少.  相似文献   

3.
利用动态密度泛函(Dynamic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DFT)方法研究了三维受限下嵌段共聚物的微观相分离, 讨论了共聚物链长和表面吸附强度对微观相形成与取向的影响. 体系中随机分布的等径微球提供三维限制结构, 体积分数为0.6. 增加微球的半径和体积分数, 能够使其从破坏微相规整结构的纳米掺杂过渡到提供三维限制结构. 调整嵌段共聚物与微球表面的相互作用对微相形成与取向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PSt种子与“花瓣”形PSt/PAN复合颗粒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在乙醇/水的混合介质中使苯乙烯进行无皂乳液聚合,得到了单分散亚微米级聚苯乙烯(PSt)微球.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反应温度和溶剂组成对PSt微球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上述条件能明显影响其粒径.以所得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为种子,在丙烯酸单封端聚乙二醇大分子单体存在的条件下,使丙烯腈和少量苯乙烯进行新的无皂种子乳液聚合,在合适的条件下制得到了“花瓣”形的聚合物复合颗粒,为深入探讨这类特殊形态聚合物颗粒的形成机理提供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5.
分别以四氢呋喃丙烯酸酯和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为油相反应单体和交联剂,利用界面引发剂在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油水界面处引发聚合,制备了中空微球,浇铸形成具有纳米空腔的中空微球膜.考察了膜内纳米空腔对分离膜气体渗透性和分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中空微球平均粒径为116. 7 nm,中空结构明显,壳层厚度为10~20 nm;中空微球膜的渗透分离性能较壳层材料的本征值有显著提升,在35℃,0. 2 MPa条件下,CO_2的渗透系数增大1. 4~5. 7倍,且分离系数也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6.
在20~70℃范围内,用垂直沉积的方法可使表面富含羧基的单分散交联聚合物微球在不同的基底上快速自组装成三维有序的胶体晶.不同粒径的微球形成的胶体晶其光禁带峰位不同,因此可调控不同波长的光在胶体晶中的传播.利用紫外-可见光谱研究了胶体晶的光禁带峰位与组成其微球粒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构成胶体晶微球粒径的增大,胶体晶光禁带峰位发生了红移,而随着入射光角度的增大,胶体晶的光禁带峰位发生了蓝移.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其它条件对聚合物微球有序排列的影响,发现聚合物微球在pH值为3.0~13.0范围内可以形成三维有序自组装胶体晶.这是由于在不同的pH值下,聚合物微球表面发生羧基化及去羧基化反应,导致在自组装过程中微球之间和微球与介质之间作用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用校正因子法补偿基体效应对待测元素谱线强度的影响。考察了ICP工作参数对校正因子的影响,在优化的条件下,14个稀土元素的校正因子值为1.10~1.40,其波动系数<7.5%。对高纯氧化钇试样进行了分析,并将所得结果同基体匹配法作了比较,分析误差基本符合痕量分析要求。本法的优点是省去了基体匹配,这对高纯稀土分析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聚羟基丁酯酯缓释微球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溶剂蒸发法制备了以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聚羟基丁酸酯为载体、以安定为模药的缓释微球,讨论了药物与载体之比对药物含量与包封率的影响,以及制备微球条件对药物释放性能的影响;微球平均粒径为30~40μm,粒径分布在1~1.5之间,最大载药量为19.51%;最高包封率为67.11%;体外累积释放曲线呈“两相”释放特征并拌随初始的“突释效应”。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呈皱缩表观形态结构,微球内部横断面具有孔道与孔  相似文献   

9.
以聚苯乙烯微球胶晶为模板, 氧氯化锆的甲醇溶液为前驱物, 通过直接热分解的方法制备了三维有序大孔氧化锆(3DOM-ZrO2); 利用SEM、TEM、EDS和BET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 并探讨了实验条件对大孔结构与形态的影响. 结果表明, 过低或过高的氧氯化锆浓度都不利于形成长程有序的三维大孔结构; 增加填充次数只有在较高的氧氯化锆浓度下才能有效增加填充量; 合适的焙烧温度在600-700 ℃之间; BET分析表明3DOM-ZrO2孔壁具有非多孔结构, 与TEM观察结果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表面活性剂存在条件下利用脲醛树脂杂化沉淀制备氧化硅微球的反应过程. 不同表面活性剂条件下所得的氧化硅微球产物各不相同. 焙烧后P123 (PEO20-PPO70-PEO20)条件的杂化微球分解成壳状氧化硅碎片, 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条件的氧化硅严重变形, 体积收缩到前体粒子的九分之一, 而SDB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条件的产物球形貌良好的保留了下来. BET分析揭示P123和CTAB条件下的氧化硅比表面分别增加了20%和13%, 而SDB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条件的产物在表面积不变的条件下孔体积和孔径减少了一半. 定量分析证明SDBS条件下氧化硅纳米粒子的杂化受到了明显抑制, 而正硅酸乙酯浸渍方式的补硅量接近一倍, 这种优化的几何结构保证了氧化硅微球产物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表面活性剂存在条件下脲醛树脂微球的合成反应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酸性和不同表面活性剂存在条件下脲醛树脂微球的合成反应过程.中性Tween80和阳离子CTAB表面活性剂中生成的微球粒径分布窄,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中所得产物明显团聚,当预聚脲醛树脂粒子生成后加入中性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使产物微球的分散性和球形完整性明显改善.表面活性剂存在条件下产物的结晶性增强,初始反应的速率减慢,但中性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初级粒子生成的诱导期延长、拉曼吸收增强、所得微球带正电荷;而阴离子条件下生成产物的相应特征正好相反.以上结果可以用表面活性剂的两亲性和电性对脲醛树脂微球的成核和生长过程的影响来解释.  相似文献   

12.
颗粒模板法制备大孔Al2O3材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颗粒模板法制备了大孔氧化铝(Al2O3)材料.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显示, 大孔Al2O3结构中的大孔呈“囊泡状”且孔道的贯通性较差. Zeta电位测量表明, 共沉积条件下聚苯乙烯(PS)和Al2O3两种胶体颗粒带有相反的电荷, 在静电引力作用下先发生了吸附, 再沉积在一起. 吸附在PS微球表面的Al2O3纳米颗粒形成的吸附层是导致大孔呈“囊泡状”和孔道不贯通的主要原因. 采用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溶液对PS胶体微球带电性质进行了改性, PS微球的Zeta电位由−44.36 mV变成了+37.41 mV, 进而消除了沉积过程中二元颗粒间的吸附现象. 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 大孔样品中“囊泡状”大孔消失, 同时孔道贯通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孙静  裴广玲 《化学研究》2011,22(2):17-20
以甲苯/庚烷为致孔剂,利用分散聚合技术制备了多孔交联聚苯乙烯微球.研究了聚合单体、引发剂、稳定剂、交联剂等对微球平均粒径的影响,并初步评价了其在常温常压下吸附光致变色材料后的光致变色性能.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制得的多孔聚合物微球平均粒径为1 μm;吸附光致变色材料后,其在紫外或日光照射下具有快速可逆的光致变色功能.利...  相似文献   

14.
聚羟基丁酸酯缓释微球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溶剂蒸发法制备了以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聚羟基丁酸酯为载体、以安定为模药的缓释微球,讨论了药物与载体之比对药物含量与包封率的影响,以及制备微球条件对药物释放性能的影响;微球平均粒径为30~40 μm,粒径分布在 1~1.5之间,最大载药量为19.51%;最高包封率为67.11%;体外累积释放曲线呈"两相"释放特征并拌随初始的"突释效应".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呈皱缩表观形态结构,微球内部横断面具有孔道与孔洞,在4℃与室温(20~25 ℃)条件下密封,避光环境下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15.
小角激光光散射技术用于研究FEP共聚物的形态结构,其结果表明:影响共聚物结晶形态的主要因素是共聚组成比和结晶条件。试样在空气中自然冷却条件下结晶,若六氟丙烯含量从2%增加到14—19%,共聚物结晶形态从棒状结晶变为球晶结构。试样在极慢速率(0.2℃/分)冷却条件下易生成棒晶。除上述结构外,某些试样在特定条件下结晶,生成两维和三维球晶共存以及更精细的多重结构。  相似文献   

16.
模板法组装微米级微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毛细微模塑(MIMIC)技术, 排列得到了线状和折叠状微球串, 并对MIMIC驱动微球自组装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 借助微液滴做模板, 排列得到含有不同数目的微球环或准环. 加热到微球的软化温度以上, 使紧密挨着的微球相互粘接, 然后溶解掉底膜, 获得了自由的刚性微球串. 期望改变微球的联结方式, 以获得自由的柔性微球串, 如果把单个微球看作高分子的“链节单元”, 微球串就近似地看作高分子链的简单直接“模型”, 有望用来模拟高分子凝聚态基本物理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杨喜增 《化学教育》1985,6(4):40-41
高等学校试用教材《无机化学实验》(中山大学、辽宁大学等校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出版)实验四,杜马法测定四氯化碳的分子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杜马球耗损量甚大,四氯化碳试剂用量过多。 2.天平称量杜马球不方便。 3.实验操作较复杂。 4.实验值与理论值比较,误差较大。为此,我们改进了实验仪器和操作条件,其测定实验如下。  相似文献   

18.
设计合成了一种光/还原双响应水凝胶微球, 该微球可在温和的刺激条件下实现三维(3D)细胞的大规模培养和无酶无损捕获. 水凝胶微球组分中包含一个双响应功能单体(M1), 其中邻硝基苄酯功能基团可在紫外光照下与氨基化合物发生光偶联作用, 从而在水凝胶微球表面实现黏附蛋白的有效固定, 并通过蛋白质-整合素相互作用介导细胞的黏附. 微球表面细胞生长增殖后, 其中的二硫键基团可被谷胱甘肽还原, 从而介导细胞无酶无损温和释放. 这种通过调节水凝胶微球表面生物活性分子的固定与释放介导细胞黏附与捕获的新方法为细胞工程提供了一种通用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超疏水导电聚苯胺的界面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界面聚合和无模板法相结合的方法, 以具有疏水链的全氟癸二酸(PFSEA)为掺杂剂, 通过调节苯胺单体和FeCl3氧化剂的浓度实现了聚苯胺三维微/纳米结构形貌和尺寸的可控制备.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量结果显示, 聚苯胺是由一维纳米纤维自组装形成的三维微球结构; 红外吸收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果表明, 聚苯胺微球为掺杂态. 室温下, 该微/纳米结构聚苯胺微球的电导率为 9.6×10-3 S/cm, 表面水接触角为161.4°, 表现出半导体特性和超疏水性.  相似文献   

20.
控制电位滴定法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影响控制电位滴定法测定结果准确度的因素,得到的结论是:第一,电位的控制误差及滴定剂体积的测定误差是影响控制电位滴定法测定结果准确度的主要因素.计算模型中的比例系数越大,滴定曲线的变化率越大,这种影响越小.第二,多组分体系的测定误差,与组分在计算模型中比例系数的相对大小有关.比例系数越大,测定误差越小.第三,不同浓度(或不同浓度比)待测溶液滴定曲线的差异越大,对控制电位滴定法的测定越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