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5G毫米波基站采用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IMO)阵列的形式,且空口(Over the Air, OTA)测试将成为首选的5G 毫米波基站测试方案。文中针对数字波束成形形式的5G 毫米波基站大规模MIMO 阵列,给出了相应的OTA 校准与测试解决方案,提出了波束等效全向辐射功率(Beam Equivalent Isotropic Radiated Power,BEIRP)的概念,并将传统的射频传导测试指标进行了波束域的拓展,即定义了波束误差矢量幅度(Beam Error Vector Magnitude,BEVM)和波束邻道功率抑制比(Beam Adjacent Channel Leakage Ratio,BACLR)的指标。通过仿真与实验, 验证了相关方法、指标的可操作性与合理性,以期对5G 毫米波测试规范的制订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毫米波大规模天线是目前5G研究中的热点技术之一,毫米波大规模天线可提供高增益波束和大带宽,能有效提升系统能量效率和容量.面向未来5G移动通信需求,提出一种基于数字-模拟混合波束形成架构的毫米波大规模天线设计方案.采取该方案,天线内部各单机功能界限清晰、接口明确,可极大提升天线系统的可测试性和可批量生产性.基于该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5G毫米波有源阵列封装天线.该阵列由8×16个微带天线单元组成,通过耦合式差分馈电,天线实现了宽带匹配和方向图高度对称特性.通过对天线与芯片进行合理布局,减小了芯片射频端口到天线子阵的馈电线损,提高了有源阵列天线的整体效率.测试结果表明,该阵列天线在工作频段为24.25~27.5 GHz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  相似文献   

4.
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4G技术之后的延伸。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5G标准规范,不过预计5G技术会渗透到未来社会的各个领域,将使信息突破时空限制,提供极佳的交互体验,为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信息盛宴。目前,很多运营商及设备制造商积极加入到5G技术的研究中,本文将简单介绍5G研究中的典型关键技术以及R&S公司针对5G系统的测试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蔡振浩  宋勇 《通信技术》2020,(5):1092-1096
相比第四代(4G),第五代(5G)移动通信需要在无线传输技术上取得突破性创新,以实现峰值吞吐率和频谱效率10倍的目标。进一步挖掘多天线的空间复用能力是实现5G的关键技术。首先介绍了毫米波的无线传输特性以及外场实测性能结果;然后分析了大规模天线毫米波频段通信的技术特点,并就大规模天线在6GHz以下频段与毫米波应用进行对比。最后例举了大规模天线毫米波通信的典型应用场景,并针对各种场景的难点以及技术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6.
7.
面向5G毫米波大规模阵列天线基站,创新提出了端到端性能测试系统。从技术原理、硬件架构、系统校准这几个维讨论了如何完成毫米波基站的性能验证。依据3GPP定义的信道模型,仿真了暗室静区中的最关键指标角度功率谱相似度百分比,并且给出了指标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无人机技术在建筑、能源、农业和公共事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无人机通信基础链路提出了新的需求,无人机与5G移动通信的结合将是无人机产业发展的大趋势。5G网络中的中低频段利用率越来越高,研究5G网络中的毫米波高频段应用到无人机是未来无人机发展的新方向。文章对5G无人机应用中毫米波波束管理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首先阐述了无人机应用场景及通信能力要求,其次研究了5G NR中波束管理的流程,最后对5G无人机在波束管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2017,(1):142-145
近年来,随着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的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因此,各个国家也开始着眼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研究与开发。我国目前在5G技术方面的研究重点就是如何将现行的技术和未来潜在的新技术实现融合与发展。解释并介绍了5G目前的概念以及性能,研究了5G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大规模MIMO技术、毫米波通信技术以及D2D通信技术等。同时,也对国内外有关于5G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探索,最后分析了5G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今后5G通信网络的正式推出做好相应的准备。  相似文献   

10.
毫米波通信和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是5G的关键候选技术,在提高5G系统各项性能指标上潜力巨大。混合波束成形作为毫米波大规模MIMO系统中的关键点,能在系统性能和实现复杂度上取得较好平衡,受到业界和学术界广泛关注。首先给出了混合波束成形经典系统模型和常用信道模型,根据信道状态信息获取方式的不同,从基于理想信道条件和基于波束配对两个方面分析和归纳了现有的混合波束成形方案,最后指出了混合波束成形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尚未解决的难点。  相似文献   

11.
在频谱资源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毫米波的大带宽优势使其成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重点。目前,我国5G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毫米波做为我国5G候选频段,对5G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从分析毫米波的传输特性入手,通过介绍其优劣势和massive MIMO技术的结合,进而引入5G毫米波在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应用场景及组网架构,为5G毫米波落地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active multibeam antenna system for massive MIMO applications in 5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The highly integrated active multibeam antenna system i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at 5.8 GHz with 64 RF Channels and 256 antenna elements. The 64-channel highly integrated active multibeam antenna system provides a verification platform for digital beamforming algorithm and massive MIMO channel estimation for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相似文献   

13.
许浩  刘琛 《电信科学》2020,36(10):120-125
室内覆盖是5G网络部署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分析5G大规模天线系统的技术特点以及对室内覆盖的性能提升,提出室外宏基站仍是室内浅层覆盖的重要解决手段,并根据外场测试结果对理论分析进行佐证。同时根据覆盖需求使用有源室分和小基站等手段,构建完整的室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将毫米波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应用于海上通信中,可以提供相比传统海上通信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多的通信服务。采用基于毫米波大规模MIMO技术的通信基站进行海上通信时,降雨衰减不可忽略。预测性能良好的雨衰预测模型是考虑降雨问题的关键。从降雨衰减预测模型、大规模MIMO技术、毫米波通信、无线电波海上衰减特性四个方面阐述了相关原理与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上述研究方面与雨衰相结合的技术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为研究雨衰模型应用于毫米波大规模MIMO海上通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研究第五代(the 5th Generation, 5G)移动通信场景下的无线信道新特征及其对5G关键使能技术的影响是当前亟待开展的工作.文章从5G应用的主要场景和其中部分关键使能技术出发, 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结果, 阐述了以高频段通信、大规模天线阵列和终端直接通信技术为背景的无线信道建模的主要需求、当前进展、存在的挑战并指出未来5G信道建模理论发展的五个主要趋势, 可能的研究成果将为相关算法在5G连续广域覆盖场景、热点高容量场景、低功耗大连接场景和低时延高可靠场景下的匹配设计和准确性能评估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带来的庞大数据业务需求,使得频谱资源逐渐趋于饱和,而高频段毫米波可用频谱资源丰富, 能够有效缓解频谱资源紧张的现状,满足5G移动通信系统大容量和高速率传输等方面的需求。业界对此高度关注,开始加速5G系统高频段毫米波的研究级应用。本文主要针对5G毫米波通信技术,通过室内链路预算仿真结果,探讨毫米波在室内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17.
5G Massive MIMO的多天线阵列系统增加了垂直维的自由度,可灵活调整水平维和垂直维的波束形状,并引出了立体覆盖波束Pattern这一概念。现网普遍采用厂家默认的Pattern,仅在单站和簇优化过程中根据测试情况,进行Pattern的局部优化,明显滞后。为探索不同场景5G Masiive MIMO最优配置,指导一线快速掌握不同场景下的Pattern经验值,支撑5G精准规划与优化,基于规划平台输出建议,在不同场景下开展Pattern权值寻优验证,并输出不同场景下的推荐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