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采用灰熔点较低的襄阳煤和灰熔点较高的晋城无烟煤组成的混合煤样,利用XRF、SEM、DSC、XRD、三元相图等分析方法,探究了襄阳煤对晋城无烟煤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配煤能有效降低高熔点煤灰的熔融温度,当襄阳煤的加入量小于24%时,混合煤灰熔融温度显著降低;襄阳煤的加入量在24%-40%时,混合煤灰熔融温度变化平缓且流动温度低于1 400℃。混合煤灰中的成分在1 000-1 200℃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主要包括SiO_2与Al_2O_3结合产生高熔点物质莫来石以及Fe_2O_3、CaO与莫来石反应转化形成铁尖晶石、钙长石等新物质,由此造成了煤灰熔融温度的变化。基于BP神经网络对实验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其预测效果优于前人总结的经验公式,平均准确度高于99%。利用热力学软件HSC 5.0分析了CaO、Fe_2O_3对降低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分析表明,CaO对莫来石的转化作用优于Fe_2O_3。  相似文献   

2.
黑液水煤浆炉壁灰沉积物熔融温度分布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解沉积于炉壁不同部位灰渣熔融温度的变化及分布特性,在实验炉内进行了两个工况的对比燃烧实验,通过对沿烟气行程灰沉积物熔融温度及化学成分和矿物相的分析,结果发现,距燃烧器出口155mm处炉壁灰渣的熔融温度最低,距燃烧器出口1000 mm~1150 mm炉壁灰渣熔融温度最高;灰沉积物熔融温度沿烟气行程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分布特点。这种分布特性与矿物元素的迁移、沉积是直接相关的,同时与燃烧负荷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采用灰熔点仪、X射线荧光仪(XRF)研究了无机非金属P2O5对城市污水污泥与烟煤的混烧灰熔融特性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研究在各混烧温度下灰中含磷矿物在晶体和非晶体间的演变。结果表明,对于Al_2O_3含量较多且熔点较高的灰样,磷含量的增加可显著降低其灰熔点,P2O5含量在0-4%时影响最大,使其灰熔点降低126℃;但对碱性含量高的灰样的影响较小。低温灰中主要以磷酸铝(AlPO_4)晶体为主,温度升高后,与硬石膏(CaSO_4)等含钙矿物和赤铁矿(Fe_2O_3)反应生成晶体Ca_3(PO_4)_2和玻璃相(Fe_2O_3)_(0.252)(P_2O_5)_(0.748),磷含量增加可使灰中玻璃相(Fe_2O_3)_(0.252)(P_2O_5)_(0.748)增加,是磷降低灰熔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采用量子化学理论计算与实验表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高岭土对准东高碱煤煤灰熔融特性及其熔融过程中矿物质演变规律的影响,并从矿物质微观结构特性角度阐述了高岭土对改变准东煤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准东高碱煤煤灰熔融温度随高岭土的添加呈现先快速升高后逐渐变缓的趋势,当高岭土添加比例大于10%时,其提高煤灰熔融温度的趋势变缓;准东高碱煤添加高岭土后,其在1 000-1200℃下的低熔融矿物钙长石、硬石膏等量明显减少,1 200-1 300℃下有一定量的莫来石生成,是其煤灰熔点升高的主要原因;高岭石分子结构中的O(26)、O(22)、Si(6)、Si(8)的反应活性较高,能够与灰中的Fe~(2+)等金属离子成键,促使高岭石的铝氧键断裂。煤中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Na或Ca)氧化物中的的O2-,作为亲核试剂,与高岭石的Si(6)和Si(8)发生亲核反应,使桥氧键S-O-Si断裂。  相似文献   

5.
准东煤掺烧高岭土对固钠率及灰熔融特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常见的黏土矿物高岭土作为准东煤添加剂掺烧,研究了不同掺混比例、不同燃烧温度下添加剂的固钠率和煤灰熔融特性的变化,结合XRD谱图和三元相图研究了灰中矿物在高温下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固钠率随高岭土掺混比例增加逐渐增大,在0~2%时增长较快,2%~5%增长较慢,随燃烧温度升高略微下降;掺混后煤灰熔点随掺混比例先缓慢减小,再快速减小,后快速增加,在3%时达到1 200 ℃左右;XRD和三元相图分析结果表明,煤灰熔融特性变化是由于灰中硅钙石、钙黄长石和钙长石矿物比例的变化引起,发生低温共熔现象是导致掺混比例为3%和4%时煤灰熔点最低的主要原因;当掺混比例为2%时,固钠率在60%以上且灰熔点在1 300 ℃左右,利于固态排渣,当掺混比例为3.0%~4.0%时,灰熔点在1 200 ℃左右,利于液体排渣。  相似文献   

6.
利用低温灰化、高温灰化和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准东煤中矿物质在加热过程中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准东煤中原始矿物质以方解石、高岭石为主,随着燃烧温度的升高,煤灰中矿物质最终生成了铁橄榄石、硅酸钙等。此外,向准东煤中掺加不同比例的高岭土和刚玉混合添加剂,发现随着SiO2/Al2O3比值的降低,煤中生成了钙矾石、钙铝榴石等高熔点物质,准东煤的灰熔点逐步升高。  相似文献   

7.
利用低温灰化、高温灰化和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准东煤中矿物质在加热过程中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准东煤中原始矿物质以方解石、高岭石为主,随着燃烧温度的升高,煤灰中矿物质最终生成了铁橄榄石、硅酸钙等。此外,向准东煤中掺加不同比例的高岭土和刚玉混合添加剂,发现随着SiO2/Al2O3比值的降低,煤中生成了钙矾石、钙铝榴石等高熔点物质,准东煤的灰熔点逐步升高。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一种真实煤灰中添加不同的氧化物或直接用氧化物配制合成灰,探究了不同灰成分对灰熔融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Fact Sage 7.0对不同灰分的熔融过程进行了热力学模拟,通过熔融过程中的矿物质变化为各种灰成分对熔融特性的影响规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氧化钠对灰熔点的降低作用源于钠长石和霞石对钙长石的取代;氧化镁含量的增加对灰熔点起先降低后升高的作用,当氧化镁含量超过一定时,产生的镁橄榄石能够升高灰熔点;硫对灰熔点的升高作用源于镁橄榄石和硫酸钙对透辉石的取代;氧化钙含量的增加对灰熔点起到先降低后升高的作用,当氧化钙含量超过一定时,硅从熔点较低的矿物质迁移到熔点较高的矿物质中,升高了灰熔点。在与硅氧单元体结合的过程中,氧化钠优先于氧化钙;与氧化钙和硅氧单元体结合的氧化物的优先级为: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铁。  相似文献   

9.
铁基助熔剂对皖北刘桥二矿煤的灰熔融特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了铁基助熔剂对皖北刘桥二矿煤(AQ)灰熔融特征的影响,并对AQ煤灰在添加铁基助熔剂前后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的矿物组成进行了XRD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导致AQ煤灰熔点高的主要原因是1000℃以上形成的莫来石引起的;加入铁基助熔剂可以降低AQ煤灰的熔融温度;在高温下铁基助熔剂与煤灰中其他铝硅酸盐矿物发生反应,生成铁橄榄石和铁尖晶石等低温共熔化合物,从而使煤灰熔点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煤中矿物质对灰熔融和燃烧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分步萃取、XRD和SEM-EDS、煤灰灰成分分析等测试方法对五彩湾煤中矿物质的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并对逐级萃取前后煤样的燃烧特性和灰熔融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五彩湾煤中原始矿物质主要有方解石、硫酸钙、高岭石、石英、黄铁矿等;煤中钠含量很高,主要以水合离子的形态溶于煤的内水中;有机形态的钠、镁和钙提高了煤的燃烧特性;五彩湾煤的煤灰熔融性主要受铁钙物质的量比(F2O3/CaO)影响,灰熔融特性温度随铁钙物质的量比(F2O3/CaO)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高温环境下灰中矿物质对长广煤燃烧固硫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煤粉炉及层燃炉中煤灰固硫特性,以高温固硫物相硫铝酸钙为固硫产物,对掺混不同比例煤灰的三种煤和添加设定比例CaO和Al2O3后煤的高温固硫特性进行了分析。结合XRD晶相分析和SEM表面形态分析发现,相对低比例煤灰而言,高比例煤灰更能提高煤的固硫率,渣样中硫铝酸钙含量明显增多。煤中添加CaO和Al2O3添加剂后,1300℃下的固硫率为24%,此时产物中有固硫物相硫铝酸钙生成。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混煤燃烧过程中痕量元素与飞灰中矿物质的原位反应,选取烟煤(HLH)、无烟煤(ZW)及其混煤在1150 ℃时的沉降炉中进行燃烧,并分别收集和分析了高温段灰分(HTA)和低温段灰分(LTA)中砷和硒残留率。结果表明,砷在高温段灰分中的残留率低于低温段灰,说明在烟气冷却过程中砷会被灰重新吸附。ZW、Z3H1、Z1H1、Z1H3、HLH的高温段灰中砷的残留率分别为60.31%、26.85%、13.29%、20.23%、36.11%,说明混煤的高温段灰比原煤更难捕获砷。同时,硒在五种煤样的高温段灰中的残留率分别为24.68%、23.60%、20.58%、15.19%和38.13%,其残留规律与砷相同。此外,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混煤燃烧过程中矿物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与原煤不同的是,混煤的HTA中出现了莫来石,且莫来石的峰值随着混煤中ZW比例的增加而增强。这与HTA中砷和硒的残留趋势一致。说明在混煤燃烧过程中,矿物质种类的变化以及矿物质与痕量元素的原位反应对砷和硒的排放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选取典型的准东煤五彩湾煤为研究对象,在马弗炉内制备400-1200℃的燃烧灰和再热灰,采用K型热电偶测量燃烧过程中样品表面温度,通过XRF、XRD分析获得灰的成分和结晶形式,取部分灰样逐级萃取,通过微波消解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获得灰中钠的赋存特性。结果表明,燃烧和再热灰在成分和晶体形式上差异显著,再热灰钠含量明显高于燃烧灰且灰熔点偏低;随着温度升高灰中钠盐总量明显减少,其中,水溶钠、醋酸铵溶钠迅速减少,而盐酸溶钠含量先增加后减少,不可溶钠增加,释放的钠以可溶钠为主;加热温度和时间影响钠的释放,燃烧反应放热导致煤粉表面温度超过环境温度200℃以上,是钠盐过多释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选取三种不同的添加剂(高岭土、SiO2和Al2O3),研究它们对高碱准东煤钠迁移和灰分烧结温度的影响,并且添加比例为1%-5%。结果表明,三种添加剂的钠捕集效率依次为:高岭土 > SiO2 > Al2O3。钠捕集效率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升高,但受温度影响比较复杂。高岭土的钠捕集效率在600-1000℃先增加后减小,并在900℃达到最大值,其余两种随温度的升高均减小。准东煤灰的烧结温度为803℃,添加高岭土后,烧结温度随添加比例的增加先降低后上升。当添加比例为3%时,因为钙长石和钙黄长石的低温共熔反应而达到最小值。SiO2的添加比例为5%时,由于透辉石的生成和SiO2本身的"骨架"作用,烧结温度迅速升高到879℃。Al2O3对烧结温度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疆超大煤田的相继发现,新疆煤凭借储量大、碱金属含量高、在热利用过程中易造成锅炉沾污、结垢等问题而得到普遍关注。对高碱煤在燃烧过程中钠挥发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更全面的探究,可为高碱煤的高效清洁利用提供重要参考。本文统计、分析了已发表论文中高碱煤燃烧钠挥发特性的相关数据,研究得到,绝大多数高碱煤中的钠以水溶性钠为主,部分煤(神华宽沟煤和后峡煤)则以不溶性钠为主;不溶性钠含量较高的煤,盐酸可溶性钠和醋酸可溶性钠含量也较高。本文对比研究了四个主要影响钠迁移转化的因素(钠形态和含量、Cl的含量、灰组分和燃烧温度)得出,温度对钠挥发量的影响最大,温度的升高可显著增加钠挥发量,900℃后又可加快挥发速率;当钠含量分布在2000-4000 μg/g时,挥发量与总量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与可溶性钠含量无关;当燃料中Na和Cl物质的量比低于3.5时,Cl对钠的挥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大于10以后,钠的挥发量较低;钠挥发量与Na和[(Si+Al)-(Ca+Mg)]物质的量比有明显的负相关。本文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考虑钠的赋存形态及影响挥发的因素后,将钠在燃煤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归纳为三个阶段(内部转化、外部挥发和转化、凝结)和四条路径。  相似文献   

16.
利用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1 100-1 500℃条件下弱还原性气氛下胜利褐煤和高平无烟煤煤灰中矿物质的变化,利用Siroquant定量软件计算了高温灰样中矿物质和无定形相的含量,结合化学成分分析,利用差减法计算了煤灰中无定形相的化学组成。结果表明,利用XRD、Siroquant软件并结合化学成分分析,可以对煤灰中的矿物质及无定形相进行定量分析,并可获得不同温度下无定形相的化学组成变化。不同温度范围内煤灰中无定形相的形态不同,当温度低于1 100℃时,煤灰中无定形相主要是未结晶或结晶度较差的氧化物,而随着温度的升高,矿物质发生熔融并形成了玻璃态物质,此时的无定形相则是以熔融的硅酸盐和硅铝酸盐为主。煤灰的硅铝比越低,高温下越容易生成莫来石。  相似文献   

17.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and thermogravimetry (TG/DTG) has been used to obtain information on the temperature-controlled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venteen coals of different origin from Thrace basin of Turkey.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in air atmosphere up to 600°C at a heating rate of 10°C min-1. The DSC/TG curves clearly demonstrate distinct transitional stages in the entire coal samples studied. Reaction intervals, peak and burn-out temperatures of the coal samples are also determined. Two different kinetic methods known as, Arrhenius and Coats-Redfern,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kinetic data and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allenges of the Suzuki reaction is a green synthesis of reaction products. In terms of economy and ecology, the Suzuki reaction details must be characterized for the industrial-scale Suzuki reaction processes. In this paper, for the first time, a kinetic and mechanistic study on the Suzuki reaction catalyzed with hydrogel-supported PEPPSI (pyridine-enhanced precatalyst preparation stabilization (and) initiation) type NHC-Pd-pyridine composite has been investigated. To determine the rate-limiting step, the effects of reactants and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on the heterogeneous Suzuki reaction have been experimentally defin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it is possible to reach 100% yield under the optimum reaction conditions, which were found as 75 × 10−3 mol/L of phenylboronic acid (FBA), 50 × 10−3 mol/L of bromoacetophenone (Brac), 125 × 10−3 mol/L of K2CO3, 1 g/L of catalyst, 80°C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400 rpm of mixing rate, and 3 h of reaction time. The transmetalation step in the cycle was defined as the rate-limiting step. On the basis of kinetic results, a mathematical reaction rate expression was presented assuming the steady-state approach to steps of the catalytic cycle. The activation energy (Ea) of the reaction was estimated to be 34.88 kJ/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