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对固相萃取——HPLC-PDA法测定猪肉中的盐酸克伦特罗的前处理方法和色谱条件进行了优化.超声提取时间30min,固相萃取柱净化过柱速度为2d/s.色谱条件为V甲醇∶V0.01 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35∶65,固定相ODS-C18,高效液相色谱柱4.6μm×150 mm,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43 nm.优化试验条件后盐酸克伦特罗残留量含量回收率得到较大改善,该方法检测线性良好,操作简单、快速,色谱峰形理想,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佳  相似文献   

2.
刘荣森 《科技信息》2011,(14):I0207-I0208
肉食中的盐酸克伦特罗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检测盐酸克伦特罗残留常用的方法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法、毛细管电泳法(CE)等,本文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检验盐酸氯胺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研究了以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法提取检验盐酸氯胺酮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以涂敷有30μm厚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的石英纤维直接萃取水中盐酸氯胺酮时,室温下萃取lOmin,在250℃下解吸5min,效果最好。以上述条件提取检验茶水和尿中的盐酸氯胺酮,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利用重氮化法合成了盐酸克伦特罗的人工抗原,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法以及紫外扫描法验证了人工抗原偶联成功,并且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计算了人工抗原的偶联比,偶联物CL-BSA和CL-OVA的偶联比分别为27.4∶1.0和12.0∶1.0.用合成的人工抗原CL-BSA免疫Balb/c小鼠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抗盐酸克伦特罗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重氮反应将盐酸克伦特罗与牛血清白蛋白、鸡卵清蛋白偶联制备免疫原和检测原,通过杂交瘤技术获得了3株能分泌特异结合CL小分子的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经竞争法ELISA分析,9E3抗体的IC50质量浓度为19.85μg/L,14C5抗体为1.65μg/L,16F4抗体为0.84μg/L.在与类似物的交叉性反应中,16F4抗体与沙丁胺醇的交叉反应性为0.26%,特布他林为0.04%,与非诺特罗、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交叉反应性都小于0.02%.因此,所制备的抗盐酸克伦特罗的抗体的特异性高,可用于与其相关的免疫检测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一种测定人体尿液中盐酸克伦特罗的毛细管区带电泳一紫外检测方法,考察了实验参数对分离和检测结果的影响.在10mmol/L的硼酸盐缓冲溶液(pH=10.0),在进样电压~2kV×2s,分离电压~18.5kV,检测波长210nm,分离温度32%的最佳条件下,盐酸克伦特罗与人体尿液中干扰物质能够在2rain内完全分离.其最低检测限(以信噪比为3计)为0.5mg/L,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86,加标回收率为86.0%~94.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7%~2.9%.所建立的方法直接用于尿液中盐酸克伦特罗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新型样品制备技术——固相微萃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样品制备技术——固相微萃取,优于液液萃取、固相萃取。从理论上分析了固相微萃取可以方便地进行定量分析。并介绍了固相微萃取装置及操作方法。固相微萃取目前已用于环境、食品、医药研究还可以用于食品和饮料的香味分析。  相似文献   

8.
猪肉中"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残留危害及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瑞  张彩云  何立宁  张蕾 《科技资讯》2011,(15):104-104
本文介绍了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的性质、危害性以及主要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固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在刑事化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固相微萃取技术是在固相萃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萃取技术,该技术是一种集提取与浓缩为一体的简单方便、省时省力、不需溶剂的新型样品前处理方法,被评为20世纪最具潜力的100项技术发明之一。该技术在食品、环保、农业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法医毒物提取分析、微量物证分析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新型固相微萃取膜技术同时具备了固相微萃取技术和膜分离技术的优点,应用范围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10.
盐酸克伦特罗快速检测试纸条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纸条,检测盐酸克伦特罗标准品及各种猪尿样本,并与酶联免疫检测方法(ELISA)进行比对,结果表明,试纸条检测结果与ELISA符合性较好,适用于盐酸克伦特罗的现场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1.
利用3-磺酸丙基甲基丙烯酸酯钾盐为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正丙醇、1,4-丁二醇和水为三元致孔剂,原位聚合制备了一种强阳离子交换整体柱,确定了柱的最佳制备条件;制得的整体柱的色谱性能通过对常见无机阳离子混合物的分离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直接共聚法比后化学修饰法制备的离子交换整体柱具备更高的分离效能;通过考察流动相pH值及其组成对色谱保留行为的影响,证实了胺类化合物在该柱上的保留机理为离子交换与疏水作用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1-十二碳烯(C12)作为反应单体,以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通过自由基原位聚合制备了有机聚合物整体柱.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红外光谱等方法分别对其内部结构、官能团进行了表征,并且对通透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整体柱结构较均匀,且渗透性良好.将该整体柱作为高效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对小分子进行了分离,取得了较好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为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制备了一种能有效去除尿样中的大分子物质,并能同时富集尿样中氢化可的松的整体柱.实验结果表明:氢化可的松在5~30 mg/L线性关系良好(R=0.999 3,n=6),检测限为0.012 mg/L;绝对回收率79%~83%;日内、日间精密度均<5.0%,整体柱能够很好地富集尿样中的氢化可的松,并且能很好地除去尿样中的大分子物质及杂质,能满足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全氟辛基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之一,通过原位聚合的方式,制备了1种新型的含氟有机聚合物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并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对几种酮类化合物在含氟和非含氟有机聚合物整体柱上的保留行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含氟有机聚合物整体柱上,酮类化合物的保留能力明显减弱,选择性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以聚酰亚胺和聚二甲基硅氧烷两类材料为例,研究了聚合物微透镜阵列的制备工艺以及与CCD图像传感器芯片的单片集成工艺,阐述了光学聚合物用于单片集成应具有的材料性能,对热熔产生的光刻胶微透镜阵列进行反应离子刻蚀得到了这两种聚合物材料微透镜阵列。  相似文献   

16.
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为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制备含高活性基团的整体材料基质。以亚氨基二乙酸为配体,通过螯合铜离子,形成固定化铜离子的径向整体柱。通过分离蛋清蛋白,该整体柱不仅对蛋清蛋白具有高速高效的分离能力,而且柱容量大、回收率高、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丙烯酸乙酯基全氟辛基磺酰胺,甲基丙烯酸丁酯和2-二甲基乙基胺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通过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1种新型的含氟有机聚合物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实验考察了毛细管内壁处理方法,致孔剂组成对整体固定相孔结构和通透性的影响.操作条件优化后,利用该柱基线分离了几种酚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利用甲基丙烯酸和2-二甲基乙基胺甲基丙烯酸酯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环己醇、甲醇和水为三元致孔剂,在内径为250μm石英毛细管内原位聚合制备了1种有机聚合物包覆硅球两性离子交换整体柱.通过对单体总浓度、致孔剂的组成和聚合反应时间的调节控制有机聚合物对硅球的包覆,并通过扫描电镜图和压力对流速关系曲线,确定了整体柱的最佳制备条件.最佳条件为单体总浓度T=25%、c=30%,致孔剂组成是环己醇∶甲醇∶水的体积比为8∶1∶1,反应时间为5h.从整体固定相的微观结构、抗压性、溶胀性、柱效和交换容量等方面对整体柱进行评价,认为该整体柱具有较好的抗压性、较高的柱效、较大的交换容量和很强的抗溶胀性.在此基础上,利用长度为4cm的整体柱在6min内分离了一组无机阴离子,在9min内分离了一组有机胺类阳离子.  相似文献   

19.
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2-二甲基乙基胺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十二醇和环己醇为二元致孔剂,原位聚合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2-二甲基乙基胺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毛细管液相色谱整体柱.然后在酸性条件下,对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的环氧环进行开环反应生成二醇。增加了固定相表厩的极性.通过简单的改变流动相乙腈浓度,分析过程表现为不同的作用机理.在高乙腈浓度下为典型的亲水作用机理.对于带电物质,固定相与分析物间的静电作用也对保留起到一定作用,为极性组分分离提供更多的选择条件.  相似文献   

20.
在一体化小腿假肢设计阶段,必须确定接受腔和腿管之间的正常对线角度。该文以矢状面和额状面2个对线角为设计变量,以异常对线下3个下肢生物力学特性参数与正常对线下相应取值偏差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了优化计算模型。根据步态实验数据和小腿三维动力学模型,采用二次插值法,计算并获得了最优对线角。矢状面有0.32°屈膝角,额状面有2.85°内收角,与实验测量值基本一致。该算法可以用于一体化假肢的数字化设计和传统组件式假肢对线准则的制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