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微流控芯片系统中采用重力驱动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额外的驱动装置,系统体积微小、造价低廉、使用方便,可显著提高整体系统的集成度,但目前文献所报道的此类分析系统均采用手工换样方式,不具有连续自动换样功能,换样操作繁琐费时、效率低,影响了系统对不同试样的分析通量(多数低于10样/小时)和系统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沈宏  叶美英  方群  殷学锋 《分析化学》2005,33(11):1659-1662
采用精密数控雕刻技术,加工用于微流控多相层流分析的深通道(深度500μm)聚碳酸酯芯片,以提高芯片进行吸收光度检测的灵敏度。建立了无需辅助光学设备的近距离CCD二维图像光度检测系统,应用于三流路并行的多相层流比色分析。该芯片分析系统的特点是芯片加工快捷,检测灵敏度高,检测光程较常规芯片增加1个数量级;系统结构简单,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3.
连续进样的重力驱动微流控芯片流动分析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一种可连续进样的集成化重力驱动微流控芯片流动分析系统.该系统可实现连续高通量引入试样,换样时间仅为15s;还采用了水平贮液池和出口引流管等重力驱动流体控制技术,显著降低了试剂和样品的消耗,提高分析速度,增加系统连续工作时间.利用Luminol-K3[Fe(CN)6]-H2O2化学发光体系考察了该系统的分析性能,系统对不同试样的分析速度达80~100样/h,对H2O2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10-6~1×10-4mol/L,检出限为2.0×10-7mol/L,RSD为0.3%(n=5).  相似文献   

4.
微流控层流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颖  王敏 《化学进展》2006,18(7):966-973
基于微型通道自身的层流特点而发展起来的多相层流技术,从最初的液-液微萃取开始,由于其结构加工简单、操作方便和分析功能强大,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加工分析方法,为微流控分析的研究应用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本文概述了层流的基本原理,总结了近10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层流界面间的分子扩散、转移现象和化学反应,以及层流刻蚀加工技术及其在制备纳米材料和在生命医学方面的应用。具体介绍了应用层流技术进行微芯片的加工制作,微型反应器的制备,离子、分子的分离分析,聚合物薄膜的形成和应用,微通道内有机合成反应的控制,溶液的浓度梯度控制以及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对细胞、生物大分子的操作控制,以及对生物试剂的预处理分析等。  相似文献   

5.
基于微型通道自身的层流特点而发展起来的多相层流技术, 从最初的液-液微萃取开始,由于其结构加工简单、操作方便和分析功能强大,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加工分析方法,为微流控分析的研究应用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本文概述了层流的基本原理,总结了近10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层流界面间的分子扩散、转移现象和化学反应,以及层流刻蚀加工技术及其在制备纳米材料和在生命医学方面的应用.具体介绍了应用层流技术进行微芯片的加工制作,微型反应器的制备,离子、分子的分离分析,聚合物薄膜的形成和应用,微通道内有机合成反应的控制,溶液的浓度梯度控制以及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对细胞、生物大分子的操作控制,以及对生物试剂的预处理分析等.  相似文献   

6.
基于微型通道自身的层流特点而发展起来的多相层流技术,从最初的液-液微萃取开始,由于其结构加工简单、操作方便和分析功能强大,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加工分析方法,为微流控分析的研究应用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本文概述了层流的基本原理,总结了近10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层流界面间的分子扩散、转移现象和化学反应,以及层流刻蚀加工技术及其在制备纳米材料和在生命医学方面的应用。具体介绍了应用层流技术进行微芯片的加工制作,微型反应器的制备,离子、分子的分离分析,聚合物薄膜的形成和应用,微通道内有机合成反应的控制,溶液的浓度梯度控制以及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对细胞、生物大分子的操作控制,以及对生物试剂的预处理分析等。  相似文献   

7.
张叶  吴剑 《分析试验室》2014,(3):308-311
利用集成热电极的微流控芯片进行了苯酚的检测,在优化条件下得到苯酚的线性方程为Y=37.49c+2.16×10-4,相关系数为R=0.9918,检出限为5×10-8mol/L。热电极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且改善了重现性。由于微芯片具有便携性好、成本低廉等优点,可用于野外及生产现场等苯酚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8.
曹荣凯  张敏  于浩  秦建华 《色谱》2022,40(3):213-223
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分离分析一直是肿瘤相关研究中的热点方向,作为液体活检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其在外周血中的含量与癌症病发状况密切相关.然而人体血液中CTCs的含量非常低,通常来说仅有0~10个/mL,因此在开展临床血液样本中CTCs的检测前,往往需要对样本进行前处理,以实现CTCs的分离和富集.微流控芯片技术凭借样...  相似文献   

9.
徐溢  陆嘉莉  胡小国  任峰 《化学通报》2007,70(12):922-928
随着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的发展,微流控芯片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流体的驱动和控制技术逐步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综述了微流控芯片上的压力驱动、电驱动和其他驱动方式,着重介绍了电驱动方式,并讨论了各种驱动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在微流控芯片上实现了鲁米诺-过氧化氢-Co2+化学发光反应及分析应用研究。探讨了分离电压对电泳图谱的影响,发现在选定实验条件下,Co2+检出限可达到2.0×10-6mol/L;并且在微流控芯片上实现了Co2+与Cu2+的快速分离及检测。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纳升级进样量的微流控芯片流动注射气体扩散分离光度检测系统. 制作三层结构微流控芯片, 在玻璃片上加工微反应通道, 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加工气体渗透膜和具有接收气体微通道的底片, 实现了生成气体的化学反应、气-液分离和检测在同一微芯片上的集成化. 采用缝管阵列纳升流动注射进样系统连续进样, 用吸光度法测定NH+4以验证系统性能. 结果表明, 该系统对NH+4的检出限为140 μmol/L(3σ), 峰高精度为3.7%(n=9). 在进样时间12 s、注入载流48 s和每次进样消耗200 nL试样条件下, 系统分析通量可达60样/h. 若加大样品量到800 nL, 使接收溶液停流1 min, 该系统对NH+4的检出限可达到35 μmol/L(3σ), 但分析通量降低到20样/h.  相似文献   

12.
摘要开发出一种新型电化学检测器,该检测器具有噪声低、基线漂移小、检测限低、整体体积小及便于现场使用等优点.在集成ITO电极的PDMS/玻璃毛细管电泳芯片上,利用多巴胺标准样品对该检测器的性能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通过标准光刻、化学刻蚀及热键合技术制作微流控电泳芯片,在芯片上集成流通式化学发光检测池,实现样品的芯片电泳分离化学发光检测.采用双(2,4,6-三氣苯基)草酸酯(TCPO)-过氧化氢化学发光体系,通过微泵输送化学发光试剂.单酰化苯并氨基酸和单酰化肌氨酸在该系统中得以成功地分离检测,其检测限分别达到2.8和3.2 μmol/L.  相似文献   

14.
溶胶-凝胶基质修饰的碘离子选择电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制了一种用溶胶 -凝胶作为基质 ,进行化学修饰的碘离子选择电极 ,并对溶胶 -凝胶包埋活性敏感物质的条件和电极响应机理进行了优化和探讨 ;电极Nernst响应范围为1.0×10 -1~5.0×10 -7mol/L,斜率为58.0mV/pc ,检出限为1.0×10-7 mol/L;电极制作简单 ,成本低廉 ,易于成批生产和微型化 ,具有可在严酷条件下使用的特点 ;电极用于样品分析 ,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设计并制作了一种用于多巴胺实时检测的集成微电极的微流控芯片。芯片由一片聚二甲基硅氧烷( PDMS)沟道片和一片玻璃电极片组成,在PDMS沟道片上集成了用作细胞培养室的主通道和用于培养基输送的两条侧通道,在玻璃电极片上集成了用于多巴胺实时检测的微电极。为了解决PDMS沟道片与硅模具之间的脱模困难问题,研究了一种新的脱模方法。建立了一种Au-Au-Au三电极体系,表现出了良好的电化学检测性能。以溶解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中的多巴胺为测试样品,对芯片的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多巴胺的检出限为3.92μmol/L,线性检测范围为10~500μmol/L,片间的检测重复精度小于4%。  相似文献   

16.
化学发光检测具有灵敏度高、光学构型简单和背景低等特点,非常适合于毛细管电泳和微流控芯片检测.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检测方法已成功地用于氨基酸、蛋白质、ATP、过渡金属离子和镧系元素离子等的检测,对金属离子的检测限达到l012mol/L.  相似文献   

17.
微流控芯片分析系统是当前分析科学及分析仪器重要的发展前沿,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微分析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将微流控分析系统应用于电泳分离,与传统的电泳分离手段相比较,具有微型化、集成化、速度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