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粉末电催化剂目前多采用多孔电极(如气体扩散电极)方法,也用糊状电极或粉末悬浮液方法,但均不适于研究电极过程动力学.Savy和Putten等人曾制备了薄层粉末电极,但是,前者实验结果不易重现,后者适用范围较窄,因而应用在电化学研究中受到了限制. 为了研究粉末催化剂,我们制备了软嵌式超薄层粉末旋转盘环电极和光电化学电极.这种电极制备简单,实验数据重现性良好,能广泛用于各种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 薄层粉末旋转盘环电极在制备软嵌电极时,关键是选择一个有塑性的防水导电膜.为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型的长光程薄层光谱电化学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前言光谱电化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把光谱方法和电化学方法结合起来,可进行现场分析的技术.作者曾用夹心式薄层电解池研究过超常价态Ag(Ⅲ)、Cu(Ⅲ),大分子冠醚配合物电还原反应的机理.对于一般的薄层电解池,由于从薄层正面透光,主要有三点不足:(1)由薄层溶液厚度决定的短光程,使得溶液粒子的检测灵敏度较低;(2)光透电极既需要透光  相似文献   

3.
光谱电化学法研究亚甲基蓝的电还原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极谱法研究亚甲基蓝(MB)的电极吸附过程早有报道.近几年,用光谱电化学法研究其电化学行为又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但在光透薄层电极上,由于光程太短,测试溶液浓度较高,导致亚甲基蓝发生聚合,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测定.为此本文利用特制的比色皿型长光程薄层光谱电化学池,在低浓度条件下研究其在SnO_2镀膜玻璃电极上的电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4.
气体薄层电解池的设计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薄层电解池技术是六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电化学测试技术。所谓“薄层”,系指电解液层的厚度远小于工作电极表面上扩散层的有效厚度(~10~(-2)厘米),以致可以忽略液层中反应粒子的浓度梯度。工作电极上的暂态过程完全由“整体”(即薄层)波相中反应粒子的浓度变化所引起,具有整体电解的特征。薄层电解  相似文献   

5.
度欢欢  刘艳玲  王雅文  汤匀  黄卫华 《化学学报》2017,75(11):1091-1096
电化学传感器在用于细胞实时监测过程中,电极界面污染严重影响其检测性能.通过将纳米光催化剂与电化学传感材料复合,构建光致清洁电化学传感器,为电极界面的高效及无损更新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光催化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导致细胞损伤,限制了细胞培养及检测过程中电极界面的实时更新.为此,我们在PEDOT@CdS/TiO2/ITO可见光致更新电极表面旋涂明胶薄层,在保持电极良好的光致清洁和电化学传感性能同时,利用明胶薄层阻碍光催化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扩散至细胞表面,显著降低了细胞损伤.此外,明胶优良的生物相容性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及增殖.利用该电极,我们实现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培养过程中,电极的在线更新以及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6.
朱永春  董绍俊 《化学学报》1990,48(6):534-539
本文首次用长光程光透薄层电解池, 以现场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了茜素红S在酸性溶液中于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发现在1.00-0.60V电位范围内存在三个电化学反应过程和一个化学反应过程, 并根据电化学和光谱数据, 提出了电极过程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利用磁控溅射法制备了Pd/Mm(Mischmetal)混合稀土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AFM及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谱等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了Pd/Mm稀土薄膜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及其在KOH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Pd/Mm薄膜表面的Pd层由纳米级的孤岛状颗粒构成,颗粒大小为100~200 nm.循环伏安法研究表明,氢的电化学氧化和还原均通过表面Pd金属层进行.Pd/Mm稀土薄膜电极的交流阻抗图由两个容抗弧组成,低频区的容抗弧对应氢在电极中的固态扩散过程,而高频段的容抗弧对应氢在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还原过程,其中氢在薄膜电极内部的扩散是速率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8.
酸性溶液中硝基苯在WC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聚四氟乙烯为粘接剂制成碳化钨(WC)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线性扫描法和恒电位阶跃法研究了硝基苯在酸性溶液中WC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表明:WC电极对硝基苯的还原具有较好的活性,电极过程受扩散和电化学步骤混合控制;表观活化能为23.7kJ·mol 1,其中,电化学步骤的活化能10.91kJ·mol 1.  相似文献   

9.
原位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实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原位研究电极,溶液界面反应的技术--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实验技术(ATR-SEIRAS)的产生背景和工作原理,重点描述了ATR-SEIRAS实验技术的关键:光谱电化学池的构造和薄膜电极的制备.与IRAS相比,ATR-SEIRAS技术可以更容易消除溶剂的背景吸收,获得较高的表面灵敏度,而且允许物质在电极表面自由扩散.与循环伏安相结合,利用ATR-SEIRAS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电极,溶液界面问的反应.选择了利用ATR-SEIRAS实验技术原位研究功能表面的构造和性质、分子识别和反应中间体的形成等方面的应用实例,分析了ATR-SEIRAS实验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研究粉末电催化剂目前多采用多孔电极(如气体扩散电极)方法, 也用糊状电极或粉末悬浮液方法, 但均不适于研究电极过程动力学.为了研究粉末催化剂, 我们制备了软嵌式超薄层粉末旋转盘环电极和光电化学电极. 这种电极制备简单, 实验数据重现性良好, 能广泛用于各种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粉末微电极——Ⅰ. 可逆电极反应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了粉末微电极技术并用此方法研究了粉末表面上可逆反应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可用微盘电极和薄层电极的联合作用的模型较好地解释。  相似文献   

12.
现代电化学技术,如计时电势法、计时电流法、循环伏安法,包括薄层中的各种电化学方法广泛用于研究电化学反应机理及各种后行均相化学反应动力学,并卓见成效[1-3],但这些方法的应用,一般均需复杂的数据处理.薄层光谱电化学法把中间产物和终产物局限在薄层溶液中,可直接检测其浓度变化,相比之下,在动力学研究方面显示了其特殊的优越性[4-7].甲基检是一种偶氨化合物,常用作酸碱指示剂,其电氧化还原性质未见报导过.本文采用薄层光谱电化学法,研究它的电极反应机理.1实验部分仪器和试剂UV-30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X-Y函数…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超高真空和电化学联合技术的性能,这种技术是获取电极-溶液界面微观信息的一种手段.给出了有关样品制备和表面分析技术在实验中的方方面面,并选取了一些单晶电极表面研究的最近成果--电化学池中重构的Au(100)-hex和Pt(100)-hex单晶电极的相转变以及Pt在Ru(0001)和Ru(1010)表面,RuO2(100)在Ru(0001)上外延生长的结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细胞色素C的薄层光谱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胞色素C(Cyt. C)在电极界面上的电子传递十分缓慢,只有在适当的电子迁移中介体(Mediator)或促进剂(Promoter)参与下才能以较快的速度进行反应,本文报道了以4,4′-二硫基联吡啶(PySSPy)作电极反应促进剂,用薄层光谱电化学技术研究细胞色素C在金微网栅薄层透光电极界面上的电化学过程,测定了电极反应的热力学参数E~(o′)及n,并与循环伏  相似文献   

15.
椭圆偏振测量技术是通过解析偏振光束在界面上或薄膜中反射或透射时偏振状态的变化,获取界面或薄膜的厚度、复折射率等性质的一种光学方法,是一种高灵敏度、非破坏性的原位实时表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极/溶液”界面的研究. 本文简要介绍了椭圆偏振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最新发展,并着重评述了能源电化学、材料电化学、电分析与生物电化学等领域中,应用椭圆偏振测量技术研究“电极/溶液”界面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应用循环伏安法及带环的旋转圆盘电极(RRDE)在2mol·dm~(-2)HCl溶液中研究了经热处理的四(对甲氧基苯基)卟啉钴(Co-TMPP)对胱氨酸还原反应的电催化作用.在循环伏安曲线上出现明显的氧化还原电流峰,表明Co-TMPP对胱氨酸还原有很好的电催化活性.在Co-TMPP/石墨电极上的还原反应为不可逆的简单电荷传递反应,其控制步骤的电子数为1.在极化电位较正时(-0.35~-0.45V)为电化学控制,在电位较负时(<-0.45V)为电化学及扩散混合控制.根据实验结果计算了动力学参数并初步讨论了反应机理.应用薄层盘环电极及聚四氟乙烯粘结膜电极分别测定了胱氨酸还原反应的电流效率.实验结果表明,经热处理的Co-TMPP能提高胱氨酸还原反应的电流效率.  相似文献   

17.
应用循环伏安法及带环的旋转圆盘电极(RRDE)在2mol.dm^-^3HCl溶液中研究了经热处理的四(对甲氧基苯基)卟啉钴(Co-TMPP)对胱氨酸还原反应的电催化作用.在循环伏安曲线上出现明显的氧化还原电流峰,表明Co-TMPP对胱氨酸还原有很好的电催化活性.在Co-TMPP/石墨电极上的还原反应为不可逆的简单电荷传递反应,其控制步骤的电子数为1.在极化电位较正时(-0.35~-0.45V)为电化学控制,在电位较负时(<-0.45V)为电化学及扩散混合控制.根据实验结果计算了动力学参数并初步讨论了反应机理.应用薄层盘环电极及聚四氟己烯粘结膜电极分别测定了胱氨酸还原反应的电流效率.实验结果表明,经热处理的Co-TMPP能提高胱氨酸还原反应的电流效率.  相似文献   

18.
陈毅挺  黄露  林棋 《化学进展》2011,23(11):2377-2388
热电极技术是使用电流直接或间接加热微电极,通过控制施加电流的时间和大小来调节电极表面的温度。电极加热时可以只提高电极表面温度,而溶液的整体温度并不改变。由于温度对电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的扩散和对流均有影响,使用热电极技术可以减少背景噪音、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与重现性。因此,热电极技术因其简单的加热设备、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和更低的电极污染效应,在电化学分析领域引起了普遍关注。本文介绍了热电极技术的发展概况、工作原理、电极设计思路、电极温度的测量与控制、电极种类以及在电化学检测系统、电致化学发光检测系统、流动注射安培检测系统、毛细管电泳/芯片-电化学/电致化学发光检测系统中的相关应用。最后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设计了一种简易型全玻璃ESR薄层现场波谱电化学池,以高7mm,直径0.5mm的铂柱工作电极安放在直径1mm的玻璃管中,形成体积为4.7μl的薄层池,2ml溶液就可以工作。在二氯乙烷中,进行了薄层电化学性能表征,并对(TPP)H_2的电极氧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电生的(TPP)H_2阳离子自由基有动力学后行反应。可能的机理是自由基岐化反应伴随着Cl~-引起的异卟啉的生成反应。  相似文献   

20.
抗坏血酸自加速的圆二色谱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现场长光程薄层圆二色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抗坏血酸在玻碳电极上的电极反应过程,通过双对数法和非线性回归的方法处理了薄层圆二色光谱电化学实验数据,结果表明抗坏血酸在PH7.0的缓冲溶液中玻碳电极上为2个电子转移的不可逆电化学氧化,氧化产物在电极上发生了强吸附,吸附层对抗坏血酸的电化学氧化反应有自加速作用,并获得了抗坏血酸在裸电极和在吸附电极上的式电位分别为E=0.09V,En=0.26V;电子转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