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据地貌变化,在研究区共施工7个场地33个钻孔,对其中2个代表性钻孔的213个岩芯孢粉样品,采用孢粉谱定量分析法,通过孢粉百分比图式、浓度图式将其划分出若干孢粉组合带,并结合C14和光释光测年数据,揭示了漳州地区第四纪以来的气候演化过程.8.5 ka以来气候演化基本与我国南方区气候演化一致,以温暖气候为主,经历了由温暖偏干到温暖偏湿波动变化的7个阶段.植被经历了中亚热带含针叶树的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北亚热带灌草丛→中亚热带含松、柏树的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含针叶树的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含针叶树的灌草丛→南亚热带针叶林-灌丛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根据云南大理点苍山地区晚更新世沉积地层中的古植被的孢粉化石鉴定,结合孢粉图示的综合分析以及孢粉组合带的划分,探讨了该地区自晚更新世以来古植被的演替过程,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古气候的波动过程进行了初步推测,结论显示自122-118Ka.BP的湿热气候期之后,该地区的气候演变经历了7次从冷-湿热的气候波动旋回。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黑龙江省同江县 96 QP剖面孢粉分析和14 C测年 ,从下至上可划分为 4个孢粉组合带 :Ⅰ带是以蒙古栎—桦属—蒿属—苔草属—禾本科—水龙骨科为主组合带 ;Ⅱ带是以蒿属—莎草科—禾本科—桦属—栎属为主组合带 ;Ⅲ带是以桦属—蒙古栎—松属—蒿属—莎草科—禾本科为主组合带 ;Ⅳ带是以松属—桦属—蒙古栎—蒿属—苔草属为主组合带 .这 4个孢粉组合带清楚地反映了古植被、古气候演替的 4个阶段 ,依次为 :①温性落叶阔叶林 ,②针、阔叶混交林—草原 ,③以落叶阔叶树稍多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 ,④以松占优势的针、阔叶混交林 .其气候变化是温暖湿润—温和略干—温和略湿—温凉湿润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芜湖—江阴地区三万年来的植被、气候与环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芜湖—江阴地区7个钻孔和露头剖面的孢粉分析结果和地层层序,并配合~(14)C测年数据,揭示了最近三万年来的植被发展曾经历了七个阶段,冷暖干湿气候交替12次。最低气温出现在18000a.B.P.前后,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8℃以上;海平面也处于最低时期,并伴随地面强烈切割。大约在11000a.B.P.前后,气候开始转暖,海面回升,沉积速度加快,进入全新世早期。中全新世早中期(9000—6000a.B.P.),曾出现过高海面期,但最高温时期却出现在中全新世后期,故本区高海面期与高温期不是同步出现的。全新世泥炭发育时间,分别在早、中、晚全新世,主要发育在10000a.B.P.前后,4500—5000a.B.P.左右,4000a.B.P.以后三个时期。更新世与全新世界线,作者认为放在11000a.B.P.为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黄土高原中部的陕西富平剖面的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31个样品的孢粉分析,显示了该地区全新世植被和气候环境的演化阶段。将孢粉图式划分为Ⅰ、Ⅱ、Ⅲ三个带分别代表早、中、晚三个时期的孢粉带:Ⅰ带为松—菊—香蒲组合带,以草本植物花粉占优势,针叶树植物花粉含量较高为特征;Ⅱ带为松—栎—蒿—环纹藻组合带,以乔木花粉增加,草本植物花粉减少为特征;Ⅲ带为栎—松—蒿组合带,以草本植物花粉增加,乔木花粉减少为特征。结果表明:早全新世植被为森林草原—干草原,气候干凉—干冷;中全新世植被为森林草原与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气候温暖半湿润;晚全新世植被为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气候干旱偏暖—温凉干旱。  相似文献   

6.
植被-气候关系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气候因子与遥感植被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揭示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植被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重要因子,与气候因子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基于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从植被指数或气候时间序列数据预处理方法和遥感植被指数与气候关系研究方法等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黄土高原中部晚更新世的古气候演化特征,揭示其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对陕西富县剖面的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54个样品的孢粉分析进行综合研究.结果 将孢粉图式划分为Ⅰ、Ⅱ、Ⅲ3个带,分别代表S1、L1和S03个形成时期的孢粉带:Ⅰ带为榛-菊-蒿组合带,以草本植物孢粉占多数,乔木植物花粉出现高峰为特征;Ⅱ带为菊、蒿优势带,以草本植物花粉占优势,乔木植物花粉显著减少为特征;Ⅲ带为松-藜-中华卷柏增长带,以松、藜、中华卷柏显著增加,乔木植物明显增长为特征.结论 S1形成时期植被为疏林草原,气候温暖较湿;L1形成时期植被为干草原,气候冷干;S0形成时期植被为森林草原,气候温凉干旱.  相似文献   

8.
从孢粉推测上海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植被、环境演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对上海地区斜土路2号孔晚第四纪地层的孢粉研究,划分出了晚第四纪8个孢粉组合带,并结合邻近钻孔孢粉研究资料,恢复了该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六个阶段,这种气候波动不仅与世界性气候变化一致,而且其波动曲线也与海平面变化相吻合,从而为本地区进行地层年代划分和对比提供可靠的证据,为本地区晚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丰富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9.
植被-气候关系遥感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前植被-气候关系遥感分析研究进行了总结.过去几十年内,全球不同尺度、区域和时间序列的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表现出了明显响应.植被的生长变化与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密切相关.而大尺度上土地覆被类型的变化及植被覆盖的变化对局地及区域的气候产生重要的反馈作用.当前植被-气候关系研究的常用的遥感数据源较多,但也存在单一遥感数据源时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道孚县第四纪湖积剖面孢粉样分析,根据样品中孢粉百分含量的变化和种类的不同将其划分出3个组合带,并依次论述了其组合特征;另外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分析了该区49.2万a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的变迁与演化。结果表明,该区古植被、古气候经历了3个阶段的演化。  相似文献   

11.
区域生态化模式与崇明岛生态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生态文明发展潮流下,区域生态建设已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区域生态化发展的基本模式就是在现代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产业、生态人居与生态景观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部要素间的关系,获取最高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从目前上海城市发展格局与发展需求来看,崇明岛应该成为上海城市生态系统的景观子系统.而根据崇明岛生态现状分析,台风侵袭、植被覆盖率低以及水环境条件差、水资源调蓄能力低是目前崇明岛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建设是崇明岛发展建设的首要任务.从区域生态建设整体考虑,提出了生态覆绿、生态治水与供水的建设对策与设想.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西部近53年来气候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海南岛西部1951~2003年气候资料,统计分析了气温、降水、干燥度和风等几个主要气候指标,研究表明:近53年来海南岛西部多年平均气温24.8℃,平均年较差16.1℃,冬季气温变异系数大,稳定性差;降水集中,季节分配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67.5mm,冬半年平均雨量106.4mm,年降水离差系数较大,冬、春两季降水不稳定,年降水日数偏少且季节分配差异明显,冬、春季无降水日数长;多年平均干燥度为1.97,属于半干旱区,年平均风速为4.6m/s,全年大风日数达30d以上,大风日数以冬半年较多。  相似文献   

13.
黄家祥  殷勇 《河南科学》2007,25(3):509-512
分析了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所具有的区位优势以及地质公园建成后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讨论了地质公园建设、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崇明岛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动物种类和组成是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崇明岛选择了苗圃、农田、公园和湿地这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探讨崇明岛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共获得土壤动物1 179头,分属28个类群;其中大型土壤动物共483头,中小型土壤动物共696头....  相似文献   

15.
崇明东滩黑脸琵鹭迁徙种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2002年4月至2003年12月,对迁徙途中在崇明东滩停留的黑脸琵鹭进行了观察,记录到718只次在东滩活动.结果发现,黑脸琵鹭主要在春季北迁时在东滩停留,占全年的93.2%, 时间长达1个月以上,并选择鱼蟹塘作为主要的栖息和觅食地,占94.8%.冬季黑脸琵鹭在东滩偶见,说明该区域不是其重要越冬地.2002年春季黑脸琵鹭以相对较大的集群在东滩活动,而2003年春季则是小种群分批到达并离开.其中经过并停留的黑脸琵鹭达130只左右,说明崇明东滩是该物种在迁徙过程中重要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16.
崇明东滩互花米草的无性扩散能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互花米草是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外来物种,尽管对其带来的效益以及危害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对影响这些效应的关键因素——无性扩散能力知之甚少.经对上海境内互花米草的分布进行调查,发现目前上海分布有3592 hm2互花米草.采用定位研究方法,对崇明东滩互花米草无性扩散能力进行的研究表明,互花米草具有十分强的无性繁殖能力,经过9个月的生长,单株互花米草可以扩展到86-222株,最大扩散距离达到226 cm,互花米草集群的扩散距离平均为107 cm,最大扩散距离可以达到263 cm.最后针对其无性繁殖的特点,提出了一些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7.
GIS支持的内蒙古植被地带与气候关系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GIS工具的支持下,获得了内蒙古植被地带分布的适宜气候范围,全面分析了它们与区域大气候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主要植被地带具体的气候界限  相似文献   

18.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上海崇明植被覆盖度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研究崇明植被覆盖度及其景观特征历时17年的动态变化,再现了城市化进程对自然景观的干扰过程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用TM/ETM+遥感影像解译区域植被覆盖度并进行其等级结构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989~2006年间,经济发展迅速的崇明,其植被系统经历了从严重破坏到逐步恢复的过程.1989~2001年间,崇明县乡镇区和农场区植被受到破坏都较为严重;2001~2006年间,这种趋势在乡镇区没有根本改变,但农场区在这一期间植被覆盖度增加,植被覆盖度的等级结构也获得改善,而这一过程对全县植被系统的恢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经过近6年的发展,崇明“农家乐”旅游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收获.然而,由于在旅游软硬件建设上的欠缺和薄弱,“农家乐”旅游却遇到了很多问题,其进一步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作者根据对岛内“农家乐”旅游实地调查所掌握的客观情况,对其目前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如何摆脱这些困境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王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0):5754-5760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第二阶梯,地理环境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本文结合GIMMS/NDVI遥感数据与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开展诊断分析研究,并将其与模型模拟试验相结合,通过这种方法来研究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与气温和降水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的NDVI、气温和降水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1982—2006年,区域滑动平均NDVI、气温和降水的线性变化斜率分别为5E-04/10a、0.061℃/10a和-0.492mm/10a;研究区域内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同期滑动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459和-0.23,且均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差异。应用CLM陆面过程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增加后,植被覆盖发生变化地区的净短波辐射有所增加,净长波辐射有所减少,导致地表吸收净辐射有增加趋势;研究区域内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均有所增加,且潜热通量的增加更为明显,这可能对植被覆盖增加后气温的降低产生一定影响;研究区域内的土壤含水量和地表蒸散均呈增加变化,这可能导致降水增加。但是,植被覆盖增加对区域气温降低和降水增加的影响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