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学计算题是建立在化学量、化学基本定律、基本理论、化学反应、物质的化学性质等基础上,从“量”的方面反映物质的性质、变化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类习题(或测试题)。它包括基本计算和综合计算两个方面。92年高考Ⅱ卷中的37题属于有关溶液浓度的基本计算,38题是有关气体反应的综合计算。今分别简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生命体系与“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熵对生命体系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与交流所起的支柱性作用。运用熵理论描述了生命体系在非平衡条件下的有序现象。从宏观上描述了熵与病理学、遗传学、药物学、细胞学的关系 ;从微观上阐述了熵与细胞恶变的联系及其在抗癌机制中的应用。阐明了熵理论在研究人类的健康和治疗各种疾病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采用密度泛函方法对四、六元环组成的所有可能的的23个笼状B28N28结构进行了理论计算和拓扑学特性研究, 用三个指标N4x4(x=0, 1, 2)来描述相邻四元环间的键联类型, 结果发现B28N28笼的相对能量随N4x4值的增大而增大, 且N404对稳定性的影响起主导作用. 这一简单的拓扑学标准可以给出所有四六结构B28N28异构体的大致能量顺序, 并从ISR结构中挑选出能量较低的结构, 因此有望用于挑选大尺寸氮化硼团簇的热力学稳定结构.  相似文献   

4.
优化了计算平衡几何态分子电子能量的两个新方程.优化方程应用于有代表性的包含8到48个电子的49个多原子分子.与自洽场(SCF)值加以比较表明,本文结果在所有用类似的近似方程的计算结果中是最好的,十分接近精确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用一组不等式来制约和描述在火成岩结晶分异过程中微量元素对比值的变化。用不等式组代替等式来描述微量元素对比值的变异,为微量元素对的比值在结晶分异过程中的变化,与两个元素的系统总分配系数之差以及分异程度之间定量关系的描述提供了一个更为实际的研究途径。由不等式组规定的对微量元素对的比值在火成岩结晶分异过程中变异的制约,可以推出一些迄今为止人们没有认识到的微量元素对的比值在火成岩结晶分异过程中变异的规律,对此本文将加以详细的说明和描述。  相似文献   

6.
有机液体的慢极化介电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景德  郑凤  曹万强  陈敏 《化学学报》1997,55(7):644-649
高绝缘液体存在一种特殊类型的极化响应; 其性质很不同于普通的介电极化响应。后者可用频域方法描述, 称为快响应;前者不能用频域而只能用时域方法描述, 故区别地称为慢响应。在微分时域介电谱中, 每种快或慢极化机构贡献一个峰。苯的时域谱有一个快峰和两个慢峰。室温下石蜡只有一个快峰和一个慢峰; 在加热熔解过程中慢峰分裂为两个峰。慢极化响应和液体中分子的局部束缚空间电荷有关; 慢极化介电谱可以给出分子动力的许多信息。  相似文献   

7.
热力学是研究能量转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如果说热力学第一定律确立的是能量不灭的准则,热力学第二定律确立的则是一个用能量效应来判定热力学过程方向性的准则。这两个最基本的准则构成了热力学规律的核心。认真考察一下学科发展史,对这两个基本规律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发展和总结出来这一点应该没有任何疑义。产业革命,蒸气机的发明(1769年,以瓦特为  相似文献   

8.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最新设计一种新型可充电流体电池,无需依赖于造价高昂的间隔膜来生成和存储电能,这种流体电池未来有望实现成本更低廉,更大规模的能量存储。流体电池原型每平方厘米产生的能量是其它间隔膜电池系统的3倍,其功率密度以数量级高于多数锂离子电池和其它商业和实验能量存储系统。该装置存储和释放能量依赖于叫做层流的现象,两种液体通过一个通道进行抽吸,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化学反应来存储或者释放能量。在适当的情况下,这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格林函数方法推导几类含一个杂原子共轭烯烃分子的能级方程.以丁二烯带一个杂原子端基的衍生物为例,整个分子可以看成丁二烯和杂原子两个组成部分.用格林函数方法可以通过丁二烯的本征函数和能量本征值,杂原子的库伦积分及两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表达衍生物的能级。然后采用图解法容易求得 HMO 能级,并且可以明显地看出杂原子端基对衍生物能级的影响.除带杂原子端基的情况以外,图解法也可以用到其它比较复杂的含一个杂原子共轭分子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对大量实验数据的分析,提出一个描述同组分在非等度色谱条件下半高宽变化规律的实验模型。将一系列溶质用在两个不同毛细管色谱柱上检验了其可靠性。已经证实,溶质半高宽的实验值与计算值之间的最大相对偏差不超过22,多数情况不大于15%  相似文献   

11.
本发明涉及用于非接触温度测量装置,它包括一个探测器,从被测物体上的一个受测点辐射的电磁辐射可以利用成像光学器件成象于其上。它还具有一个瞄准装置,用来识别被测物体上的受测点的位置和/或尺寸,该瞄准装置包含用来提供至少两个瞄准光束的光源,其中,在一个经济和可靠的实施例中,为各瞄准光束的生成提供一个独立的光源。  相似文献   

12.
干燥作业是用一定的能量使物体表面的水分子(包括由内部扩散出来的)逸出表面、并将它取走的过程。早先是用热风干燥,五十年代后,由于高温红外灯泡的日益完善,在工业上逐渐为红外干燥所取代。近些年来,在国内有关暗式远红外辐射器的研制有很大发展,所以也广泛用于干燥作业。但是在农业中,日、美等国至今仍多采用热风干燥作业。水在物体表面的状态和水在物体内部状态的关系,J.H.de Boer 的专著中已有经典的讨论。近代利用温度递升脱附法(temperature-programmed desorp-  相似文献   

13.
化学链将一个化学反应分解成在同一反应器依次进行或在不同反应器同时进行的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反应.反应物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传递通过一个固体媒介实现,媒介中某一元素的价态在两个值之间循环变化.相比于传统化学反应过程,化学链反应过程具有效率高、安全性能高和操作灵活等优点.化学链曾经被用于商业化生产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进入21世纪以来,化学链用于小分子化学转化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太阳能热化学分解H_2O和CO_2、化学链甲烷干/湿重整、晶格氧选择烧氢耦合脱氢和化学链合成氨的发展现状,并对化学链小分子化学转化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化学平衡竞争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邝文焕 《化学教育》1983,4(1):10-15
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有不少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衡,这些平衡之间又在相互竞争、相互制约并统一在一个反应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5.
何应森 《大学化学》1987,2(5):45-45
针对1986年第四期征答,我们发表了何应森的稿件。他的基本论点是正确的,但并不是标准答案。这里补充一些我们的意见。我们在问题征答中提出了一个命题:除去一条定律外所有科学基本定律都是可逆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那唯一的例外。何应森正确地说明熵在孤立体系中趋于增加,而不能倒过来。这样的推理引出一个使所有科学家,甚至哲学家感到困惑的难题。如果是这样,那么从现今倒退回去,总到退到一个点,那里一切都是完全有组织的,而且时间不能再退后了,因为再一后退,就意味着组织性还不够完全,组织性不完全说明这还不是时间坐标的起点。我们的宇宙就是从这一点,从物质和能量绝对组织化的一点发展的,而发展则是组织化程度的降低,熵的增加。起点固然不易想象,“终点”则更难理解。如果按第二定律所推断的,我们的宇宙就无限的滑下去,有没有尽头? 显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 引言任何分析测试仪器都是对于人的感官的扩展、延伸和深化,电子显微镜就是对于人的眼睛的扩展和深化。人们要想看着清楚被观察的对象,首先必须要有三个条件:必要的亮度、适当的衬度(反差)和足够的分辨本领。对于显微分析来说,所谓分辨本领,简单地说是指光学系统能够分开的两个小点中心的最小距离。正常人的眼睛的分辨本领约为0.2毫米,这就是说,当两个小点的中心距离小于0.2毫米时,人们的眼睛就会把它们看成为一个点,因此人要想看清楚小于0.2毫米的物体或物体的细节,就必须借助于  相似文献   

17.
化学史教学案例——水分子中的化学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敏  刘春生 《化学教育》2009,30(6):73-75
质量守恒定律和阿伏加德罗定律是高一学生熟悉的两大基本定律,绝大多数学生,甚至是教师都认为这些定律无非是前人的经验总结而已.事实上质量守恒定律等基本定律的发现导致了原子学说的问世,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确立,对于确定分子组成、进而确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没有阿伏加德罗定律就没有正确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没有周期律、没有近现代化学的发展.显然向学生揭示这些原理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极具教育价值.本案例以水为载体,把学生放在一个反思者的角度,在追寻元素、原子、分子等基本概念的历史生成过程中体会质量守恒定律、阿伏加德罗定律对化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Ⅱ.关于化学概念和其他教材的科学性问题一、第一章 1.关于物体由物质构成的问题第一节里提出的“自然界里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一命题显然是不合逻辑的。“构成一词只能用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不能用在种概念从属于类概念的关系上,更不应用在“体”和“质”两个范畴(类概念)上。物质的存在必占有空间,既占有空间,就具  相似文献   

19.
物质守恒定律是近代科学赖以发展的基本定律之一。长期以来,总是认为这一基本定律是十八世纪由俄国的罗蒙诺索夫和法国的拉瓦西通过实验而奠定的,而在我国古代仅仅是较早地提出过物质守恒的思  相似文献   

20.
林树西 《大学化学》1988,3(2):25-25
渗透压是《无机化学》中非电解质稀溶液依数性一节里的一个内容,讲授时间最多用一节课,为了把这种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以及中学生物课中已讲过的概念,在较短时间内向大一学生讲深说透,使学生感兴趣,并由此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作了启发式教学的尝试。首先,在引入概念之前,提出学生都比较熟悉,并且与渗透压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作为引子:一是“为什么市场上出售的咸鱼往往比同类型的鲜鱼来得贵,是由于加盐后成本高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