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为了解宁波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发生率,以2010年浙江省学生体质调研数据为基础,对宁波市3085名中小学生视力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宁波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69.9%,其中男生为69.0%,女生为70.8%;城市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71.2%,乡村学生为68.6%,可见城市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高于乡村学生,并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这种城乡差异和2005年学生体质调研中得到的数据相比较,呈现弱化趋势;视力不良的检出率已不再有性别差异;在低年龄段和轻度视力不良程度内,视力不良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突增期提前,中学学段是学生视力不良重灾区,同年龄段视力不良的检出率远超过2005年调查数据.  相似文献   

2.
港产城协调发展对于提升港口竞争力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耦合协调发展机理,构建了港口、航运服务业与城市经济复合系统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赋予指标权重,运用综合评价模型与耦合协调评价模型研究了港口、航运服务业与城市经济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以宁波市为例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GM(1,1)模型,结合宁波市2005年对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资源的抽样调查数据,对2006~2010年期间宁波市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需求量和人才质量进行动态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4.
采用偏离-份额模型,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说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研究改革开放后新疆区域产业结构和区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及其类型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新疆绝大部分区域的经济增长水平低于全疆平均水平;由产业结构特征和区位因素所确定的不同经济发展类型的区域在空间分布上呈相对集聚趋势;接近80%的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区位因素限制,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充分体现了区位因素对新疆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和带头作用的县市都具有明显的产业结构优势,说明在恶劣的区位条件大背景下,合理的产业结构组织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5.
运用1990~2015年浙江省6期土地利用数据, 使用扩展速率、扩展强度、分形维数等指标分析浙江省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格局. 结果表明 (1)1990~2015年, 浙江省城镇建设用地增长在5个时期呈现“W”趋势, 从不同行政等级来看, 扩展速度的发展趋势具有一致性, 2000~2005年是浙江省不同行政等级的城市城镇用地扩展速度的最快阶段. (2)从扩展强度来看, 浙江省在2000~ 2005年对城镇用地扩展最大, 其他时期基本维持稳定. 地势平缓的城市往往开发强度大, 丘陵地区的城市处于缓慢扩展阶段. (3)浙江省城镇用地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和稳定性特征存在波动性. 城镇用地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城镇用地增长过程和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联系. (4)浙江省城镇用地重心受到地形限制明显. 西南地区受到丘陵地形影响, 重心移动方向大多数与斜长的峡谷平行; 北部平原区域的城镇用地的重心变化往往受到经济等社会因素影响较大. (5)浙江省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的影响因素上存在一定规律, 可看出1995年、2010年、2015年主要倾向于社会经济的影响, 在2000年、2005年则倾向于自然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街道/镇/乡为基本空间单位, 采用时空扫描统计量对宁波市2008~2012年手足口病的时空聚集性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2009~2012年宁波均出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一级时空聚集区, 聚集区的相对风险介于3.76~5.37, 即聚集区内是聚集区外手足口病发病风险的约3~5倍. 时空聚集性出现的主要区域为宁海和象山的绝大多数街道/镇/乡. 宁海和象山是宁波市手足口病的发病热点地区, 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7.
运用SPSS 22.0、Arc GIS 10.0等工具,分析长三角城市群2000~2015年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数据,验证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及市际环境污染的空间相关性,检视经济发展的环境时空效应.结果表明:(1)长三角各类城市的EKC动态存在于经济的非稳态中,虽然各城市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影响不存在单一模式(存在倒"U"型、正"U"型、正"N"型和倒"N"型),但总体存在EKC特征.(2)长三角多数城市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已来临,说明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高,环境质量逐渐好转,在首尾两头城市组较为显著,第二梯队城市污染加剧.(3)长三角市域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表现出环境污染指数EP值之间的空间集聚格局,如泰州、衢州、宿迁等周边呈污染增长趋势;上海、杭州、南京周边虽当量下降,但总量仍较高.(4)长三角25市EKC存在尺度溢出效应,但第二和第三梯队城市正向吸收较高、辐射较弱.  相似文献   

8.
旅游生态足迹是生态经济学测度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新方法. 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 从旅游者消费结构特征出发, 将城市旅游生态足迹构建为6个活动组别计算模型, 运用模型对宁波市旅游业生态足迹进行测评, 结果表明: (1)2007、2010和2013年宁波市人均均衡旅游生态足迹分别为209.02、273.81和312.64m2; (2)宁波市旅游生态足迹的变化主要与游客的数量、消费结构以及游客旅游时所选择的旅游方式有关; (3)旅游交通生态足迹在这三年中的生态占用比重最大, 其次是餐饮生态足迹; (4)宁波市的区内旅游生态足迹空间分割率为74%, 区际和全球的分别为24%和2%. 交通工具的合理选择与安排, 以及加强区际间的联系, 是实现宁波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面对全球产业转移和资源环境的约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路径.本文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了低碳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模糊AHP模型对2013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低碳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低碳产业体系构建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宁波舟山港为研究对象, 构建港口经济、临港产业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复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 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宁波舟山港2005~2017年“三群”的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 宁波舟山港的港口经济、临港产业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逐年好转, 其中发展水平与增速最快的是城市经济; 2005~2015年宁波舟山港“三群”的整体动态协调程度处于低位发展阶段, 系统处于轻度失调阶段, 2016年起步入协调阶段; 3个子系统之间的互动逐步向更高程度的耦合协调阶段发展, 且提升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11.
对外贸易与宁波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宁波乃至全国的外贸都面临严峻的考验,在这种条件下,中国政府提出扩大内需的措施来缓解不利的经济发展环境。宁波的对外贸易乘数逐渐减少,出口对经济的牵动作用下降。良性发展的经济不是仅仅依靠国内市场或国际市场,而是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两个市场的发展,共同促进宁波经济的发展。本文拟通过对宁波对外贸易发展现状的实证分析,指出宁波应重视国内市场,真正实现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互动,实现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的同时增长,带动整个宁波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评价研究是评估城市或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诊断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重要环节, 是探索科学生态文明实践模式的理论前提. 从经济转型、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空间优化四方面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并运用协调度模型从时、空双维度实证评价宁波10年来的生态文明水平及其演化. 研究发现: (1)2002~2011年宁波生态文明水平呈上升趋势, 生态文明发展趋向科学化, 但稳定性较差, 尚未形成持久动力; (2) 10年间宁波的社会、环境、空间子系统整体趋好, 但经济子系统协调度较低; (3)2011年宁波各行政单元的生态文明综合协调度呈市区高于外围, 北部高于南部的分布特点; (4)聚类将6个县区归为4类, 即宁海与象山亟待全面提升型、余姚与奉化低水平环境友好型、慈溪高水平环境友好型、市区生态文明高质型.  相似文献   

13.
以宁波市鄞州区街道/镇为分析单元, 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Ripley’s K函数法和核密度估计法对该区2005年和2011年的人口、GDP、三次产业产值指标进行了时空分析. 结果表明: (1)鄞州区各街道/镇的产业转换速度呈两翼快中间慢的趋势, 紧邻城区和两翼的转换速度快于中间过渡地带. (2)区内各街道/镇的产业发展空间差异显著, 第一产业呈非集聚分布; 第二产业环绕在老城区的U型集聚带和沿海的工业集聚带; 第三产业集聚最显著, 但规模较小. (3)鄞州区整体产业差异显著, 人口、GDP和第一产业集聚分别为第二、三产业的集聚提供了劳动力、集聚空间和资本.  相似文献   

14.
宁波市耕地动态及其驱动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宁波市55年长序列耕地统计数据,20余年相关社会经济资料,从宁渡市耕地的数量变化、利用程度的变化和变化的区域差异等方面,分析了宁波市耕地动态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应用主成分分析,定量地诊断出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揭示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耕地数量总体呈不断减少趋势,人口压力、经济发展动态是影响宁波市耕地动态变化的主要动因.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耕地变化回归模型.该成果将为宁波市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耕地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遥感影像数据, 提取宁波城区土地利用数据, 从扩展速度与强度、紧凑度等方面分析城市空间扩展特征, 选取区位环境、人口社会、产业经济和政府决策四方面分析宁波城市扩展驱动力. 研究发现: (1)宁波主城区城市空间扩展存在明显阶段性, 2000~2005年空间快速扩张, 此后扩展强度缓和; 外延式扩展方式造成了城市形态复杂, 紧凑程度较差. (2)受制于地形影响, 城市空间向东沿交通干道呈现廊道式扩张; GDP和常住人口是城市空间扩张的决定性因素; 产业结构、政府投资微弱地影响城市扩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宁波市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初步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波市地处浙东沿海,是典型重洪涝灾害地区.以宁波市下辖县(市、区)为基本评价单元,选定21个指标因子建立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评价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宁波市防灾减灾能力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宁波市主城区的防灾减灾能力最高;镇海区防灾减灾能力相对较高;北仑区、鄞州区和宁海县的防灾减灾能力相对较低;象山县、奉化市、余姚市和慈溪市的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最低.本研究结果可为宁波市洪涝灾害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理论难以深入解释区域经济为何能在扰动因素下保持增长, 而“韧性”是解析区域经济演化的重要概念. 本文基于演化韧性视角, 提出海洋经济系统韧性概念, 建立以信息熵为基础的评价体系, 并构建熵投入和熵产出的熵效率模型, 应用SBM模型测算环渤海地区17个沿海城市在16年间的海洋经济系统熵效率, 最后分析了海洋经济系统熵变过程及韧性的演化规律与机制. 研究表明2000~2015年环渤海地区: (1)海洋经济系统的发展与韧性水平的提升由系统熵流与熵产生所形成的负熵所驱动; (2)海洋经济系统韧性经历由慢到快、由差到优的发展过程, 目前韧性整体相对较好, 城市间的差异依然显著; (3)海洋经济系统的完善与韧性的提升主要依赖于海洋经济系统压力输出的持续减小, 以及适应与更新能力的提升, 而受生产力水平与扰动因素的影响较小; (4)为保持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应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注重提升海洋经济系统的韧性水平.  相似文献   

18.
经济发达地区,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矛盾日益突出,现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已不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本文以宁波为例,在总结经济发达地区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实施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界定了最佳人居环境的概念,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探讨了最佳人居环境的内涵.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快速增长的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社会文明程度、逐步完善的环保法规体系和良好的环境保护工作局面,为宁波市创建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制约瓶颈也比较突出.通过创建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精心塑造城市个性,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将进一步增强宁波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