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高初中化学教学里,都有“炭”这一节,老师们教这一节课时,都会演示骨炭吸色的演示,一般老师的做法都是在石蕊溶液里加入骨炭,振荡後加热,然後用滤纸过滤,这样做,不错,可以得到无色的液体,我觉得这样做还有些欠妥的地方,同学们曾这样怀疑石蕊色素和骨炭的黑色同被滤纸滤去了。所以我做这一演示,是先把石蕊液用滤纸过滤,结果滤纸不能滤去色素,然後再依上法加入骨炭後过滤,结果得  相似文献   

2.
硝酸与石蕊试液反应本质的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硝酸与石蕊试液的反应曾经是高中化学教材中硝酸的性质实验之一,此内容也多次在高中生近年来的化学试题中出现,而硝酸与石蕊试液的作用情况比较复杂,其一是石蕊试液与稀硝酸和浓硝酸的反应现象不相同;其二是在不同温度下石蕊试液与浓硝酸反应的现象也不完全相同。室温下将紫色石蕊试液滴人稀硝酸中,溶液立即变为红色,微热之,无明显变化发生;而室温下将紫色石蕊试液滴人浓硝酸中,溶液的颜色会由红色变为橙色,最后变为黄绿色,并伴随有大量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此实验现象,有的教师解释为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石蕊试液与浓硝酸作用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逸出的红棕色气体是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二氧化氮。而稀硝酸的氧化性弱于浓硝酸,在此仅表现出酸性,因而只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浓硝酸与石蕊试液作用是否主要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黄绿色产物是什么物质?针对上述疑问,我们进行了反复研究,大量实验事实说明,浓硝酸与石蕊试液在发生酸色反应后,主要发生的是硝化反应,同时伴随有硝酸的分解反应,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3.
陆新元 《化学教育》2003,24(3):42-42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化学教材演示实验[5-7]: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里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石蕊试液颜色的变化,待石蕊试液颜色变化后停止通人二氧化碳,取少量溶液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再观察石蕊颜色的变化(图1)。  相似文献   

4.
怎样配制紫色石蕊试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健行 《化学教育》1980,1(1):44-44
用蒸馏水配制好的石蕊溶液滴入酸性溶液中,呈明显的红色,但滴入中性溶液和碱性溶液时,两者的区别往往不明显,都有一定程度的蓝中略带紫色。因此,这样配制的石蕊溶液用于演示实验往往失败。  相似文献   

5.
设计了高压放电条件下N2和O2反应的实验装置,利用氧气传感器和压强传感器测量放电后O2浓度的变化,停止放电后O2浓度进一步减小,说明反应过程中生成了NO。向反应后的体系中注入紫色石蕊溶液,模拟雨水中NO2与水反应,可以观察到红棕色变淡,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且氧气和压强传感器数值进一步减小,说明NO2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同时生成了NO。  相似文献   

6.
李先栓 《化学教育》2006,27(10):57-58
1课题引入教科书在介绍浓硫酸与铜反应时有这样的叙述: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能发生反应,放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浓硫酸与铜反应生成的气体并不是氢气。实验证明,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硫[1]。这段话虽  相似文献   

7.
乔金锁 《化学教育》2004,25(12):50-51
在大、中学有机化学的教学中,讲到“酚的化学性质”时,经常听到有些老师讲:“苯酚的酸性极弱,弱到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一些较有影响的化学书刊,在讲到同样的问题时也这样认为。也有人认为苯酚能使石蕊变红,用蒸馏水做对照实验效果很好。苯酚水溶液与石蕊试剂反应显色情况到底如何呢?笔者做了如下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大家都知道实验室内最常用的指示剂有两种——石蕊和酚酞。或者还有其它数种。可是那都是花钱买来的,我们自己能制造更多更便宜而适用的指示剂吗?能够的。我们用的材料是路旁的野花,山坡上的杂草或者是人们丢弃的蔬菜的叶子和花瓣。所有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自然财富,大都能制造指示剂。制造的过程是这样的:将采来的材料分别放在研钵里,把它们捣烂研细,然后倒入少许酒精或纯水,并用玻璃棒加以搅动,浸出色素,待两三分钟后,滤出液汁,这就制成了指示剂。要特别注意的是再制第二种、  相似文献   

9.
石蕊试剂是化学和生物等实验中普遍使用的,用来检测溶液酸碱性的指示剂。本文介绍了石蕊试剂的变色机理,并从生物学角度阐述了石蕊试剂的制取,同时用翔实的资料陈述了科学家波意耳开始发现及推广使用石蕊这一化学指示剂的来龙去脉,以及石蕊地衣植物的广阔用途。  相似文献   

10.
一笔者利用一种紫萝葡做出一种紫色的指示剂和紫色试纸,用於测定酸硷溶液,非常灵敏。甚至在不同的酸硷液中也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兹将笔者所做的实验结果,摘录於後,因设备条件的关系有不精确甚至错误的地方,尚希诸读者同志不吝指教。本指示剂及试纸的制法: 指示剂的制法:将紫色萝葡洗净後,连皮带肉用刀刮成很细的丝,(因为皮的颜色较肉为紫,且  相似文献   

11.
王剑锋 《化学教育》2022,43(5):107-113
石蕊溶液在碱性溶液中变色不明显,这个问题虽小,但它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实验教学活动。利用手机软件颜色识别器、数字传感器等几种软硬件技术手段,对石蕊试剂的选择、配制方法的优化、溶液pH的调节等方面进行探究,试图配制出在酸碱性溶液中显色明显的石蕊溶液。  相似文献   

12.
王世增 《化学教育》1982,3(6):48-48
在直接观察钾离子的焰色反应时,钾离子所产生的紫色光会受到少量钠离子所产生的黄色光的干扰,而把紫色掩盖起来,因此一般都要用蓝色的钴玻璃片把黄色光吸收掉才能观察到钾离子所产生的紫色光。  相似文献   

13.
杨杰  姜建文  曾承辉 《化学教育》2023,44(3):104-110
针对教材中“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主要因素”部分的实验进行改进。确定室温下滴加了石蕊的酸性溶液在pH=5.0时发生颜色突变,根据此条件下水、氨水的电离平衡常数,定量计算并配制0.09 mol·L-1的硫酸铵溶液,添加石蕊后初始颜色为紫色,通过对比加热、降温时溶液的显色变化,将铵根离子水解平衡移动的过程可视化。通过在“颜色溶液”中加入强碱弱酸盐探究双水解反应的本质,进一步验证温度、浓度对盐类水解造成的影响。实验简便快捷、效果明显,以可视化的思维过程助益学生建构完整的认知模型。  相似文献   

14.
李芳  赵卫光 《化学教育》2023,44(5):115-119
叶绿体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是我国高中生物学经典实验,教材中对色素分离原理的解释“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但不同的色素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与实验不符。教材中的解释是分配色谱原理,我们认为实验内容用吸附色谱原理解释更为合理。介绍了叶绿体色素分离和色谱技术的由来,并利用高中生物学和化学知识,对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原理进行深入的探讨,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掌握色素分离的原理,并加深相关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赵立国  齐俊林 《化学教育》2010,31(12):73-73
笔者在课上用教材[1]介绍的方法为学生做/焰色反应0 演示实验时,当未用蓝色钴玻璃片, 直接用肉眼分别观察了钠和钾的焰色反应, 看到的火焰颜色均为黄色, 几乎看不出差别; 当透过蓝色的钴 玻璃片分别观察钠和钾的焰色反应时, 看到的火焰颜色均为蓝紫色, 也几乎看不出差别。  相似文献   

16.
史坚  周以泉  王融  吴和明 《色谱》1988,6(1):62-63
菜籽粕是重要的饲用蛋白资源。由于粕中含有水溶性芥子苷,在动物体内会酶解成油溶性毒物,如异硫氰酸酯、腈类等,使粕的应用受到限制。各地芥子苷种类不一,酶解产物也不完全相同。因此研究芥子苷酶解产物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国外十字花科植物中芥子苷酶解产物的色/质联用分析已有报道。但未见有关中国菜籽粕中芥子苷酶解产物的报道。本文探讨了芥子酶的制备及酶解芥子苷的技术,并用色/质联用技术对酶解产物进行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日前,质检总局发布2017年第四批176项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被代替标准自本批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发布的176条行标中,涵盖了多类型的仪器分析方法,其中包括多项色谱以及色质联用分析方法,仪器信息网摘录部分如下: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组氨酸的结构基础,以82.7~85.2%的产率合成了4种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的结构类似物(His-7,His-8,His-10和His-12),经IR、1H NMR、13 C NMR和MS确认了产物的结构。将四种化合物与紫色色杆菌共培养考察其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His-7对紫色色杆菌群体感应系统具有增强信号的作用,能够显著促进菌体中脱氧紫色杆菌素(DVio)的表达。随着分子中脂肪链长度的增加,AHL结构类似物对DVio的表达表现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赵秋玲  李颖 《化学教育》2007,28(5):55-56
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浓硝酸对石蕊显色反应后的褪色现象,就其反应本质而言仍然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至于浓硝酸对石蕊发生硝化反应的说法,至今还缺少确凿的事实依据和有公信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应用自洽场分子轨道理论对12个可聚合色素单体的λmax进行了计算,并将其与实测值进行了比较,二者拟合程度较好。关于吡啶酮类色素的PPP-MO的计算结果,理论上证明了吡啶酮型色素单体是以崇体结构存在。文中的参数选取及计算结果为今后偶氮型聚合色单体的分子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