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张定强 《数学通报》2005,44(9):24-26
《数学课程标准》(指义务教育,以下简称《标准》)是基于现实的反思与未来的展望,在对国内外数学教育现状进行充分调查、对比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以及广大数学教师深人研讨、论证形成的具有前瞻性的有利于我国数学教育事业发展的文件,代表了对先进数学教育文化的追求。认真学习《标准》是数学教师理解和掌握数学课程本质,提升教育教学理论修养,有效实施数学新课程的重要途径与保证,也是数学教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理念下的"再创造"活动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上下逐渐展开,新课程理念也在广大教师中逐步深入.但在新的理念下究竟如何从事课堂教学活动却是一些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本人通过近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得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这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再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在各地已实施了几年,我们已经体会到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对数学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推进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教师中还存在着不少的困惑,一些潜隐着的问题正在渐渐暴露出来.尤其在探究式教学中,问题比较突出,出现弃用探究教学和滥用探究教学等现象,探究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4.
对"数学教学反思"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宏斌 《数学通报》2007,46(3):9-12
数学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这一点已越来越被广大的一线数学教师所认可,并不断地被数学教师实践着、再思考着.“数学教学反思”亦已成为当前中学数学教育界使用率颇高的时髦话语,几乎成了谈数学教育必谈的热门话题,写数学案例必写的内容.许多数学教师都在各类中学数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对“数学教学反思”的涵义、功能、具体方法策略等问题从理论层面上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评述和研讨,更有广大的一线数学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开展数学教学反思实践活动,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反思案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比如对有效导入、情境创设、课堂提问、活动过程等教学环节进行了“百家争鸣”式的“教学反思”大讨论.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课程改革今年在我省全面启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的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正确把握教学观念的转换,成为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下面这个案例是我们在市数学研讨会上开设的一节公开课,在教法、学法上我们做了大胆尝试,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6.
我对"精讲多练"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永建 《数学通报》2005,44(3):19-20
上世纪五十年代,针对当时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满堂灌、注入式”的状况,提出了“精讲多练”的口号.这个口号很快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大家认真学习,并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加以贯彻,许多学校就此问题开展了教学研究活动,各教育报刊和数学专业杂志介绍了大量这方面的经验.“精讲多练”实际上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一个指导原则,推动了我国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好的数学教师就要力争使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都受到高质量的数学教育.为此,我们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整体改革的思考与尝试.指导思想是:(1)教育是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基础,数学教学应把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与修养作为中心任务.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8.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全面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对数学本体论特点,即数学的两重性的分析,讨论了什么是全面的数学教育.针对当前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学数学教育全面质量观的概念.在多年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贯彻中学数学教育全面质量观的理论框架及其实践原则.1全面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兴趣特长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逐步得以体现和落实。珠心算因其不仅能够很好地夯实小学数学基本技能,且能启迪学生思维等优势,已逐渐被社会和广大家长认可,各地珠心算兴趣班也应时而生。那么,如何做好兴趣班的训练呢?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浅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从数学新课程实验存在的问题出发,以探索数学创新教育为主要目的,重点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数学创新教育的内涵,并进一步阐明数学新课程实验中创新教育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赵晓燕 《数学通报》2012,51(8):20-24
对于荷兰的现实数学教育(Realistic Mathe-matics Education,简称RME),我们并不陌生.广大数学教师研习后总觉言之有理,道之有据,但究竟如何将这一教育理念与实际课堂教学结合,我们却不甚了解.或许我们可以从荷兰同行的具体教学设计中有所领悟:其实RME离我们并不遥远.1"现实"数学教育顾名思义,"现实"数学教育主要强调在教学  相似文献   

12.
王庚 《工科数学》1999,15(3):96-99
本尖锐的指出当前工科数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就现代和未来的工科数学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数学课程的开设和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应做的事情以及好教师的标准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把“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为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应该是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创造性思维品质包涵思维的发散性、迁移性、逆向性和重组性等要素.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呢?本文以四类数学问题为载体,阐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程中,数列在教材中的地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高二学习,改在高一学习,由原来的放在不等式后面学习,改变为放在函数后面学习;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围绕着学生的主体发展组织教学,我们的教学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在数列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围绕着化归思想、函数思想、类比意识、数学文化,层层展开教学,这是学习好数列的“四驾马车”.  相似文献   

15.
鲁彬 《数学通报》2004,(1):39-42
随着手持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TI手持教育技术的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中“做”数学“用”数学的数学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16.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1年7月教育部正式制订了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课程改革向前推进一大步.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值得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深思.  相似文献   

17.
李会影 《数学通报》2006,45(2):26-27
作为一位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马虎和偷懒往往会给自己留下一些遗憾.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刚参加教育工作不久的.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果只是浅尝则止,只看到其表面的一些现象,这对于我们理解和掌握它有一定的难度,更重要的,对于碰到的其它一些问题,可能也会肤浅对待,不进行深入地研究,导致更大地损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些的是一个对称性问题的出现,原题如下:曲线厂(x,y)=0关于直线x-y-2=0的对称曲线的方程为( ).  相似文献   

18.
“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基本理念。它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人人数学观”的一种延续,它在强调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同时,提出了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教学思想,即“分层教学思想”.它强调了数学教学应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分层的意识,而这种分层的意识不仅仅是体现在帮助学生对课程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上,还更应表现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19.
数学直觉与合情推理对数学教学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海坤  葛莉 《数学通报》2005,44(1):19-21
我国的数学教育长期以来强调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双基”)的教育方面,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尽管数学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早已成为共识,但我国的数学教育在这方面却并没有取得应有的发展.究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与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的数学直觉与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基于《新课程标准》所编写的数学新教材版式新颖,图文并茂,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分体现了数学离生活很近,这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情境.为了理解和把握新教材,充分挖掘新教材的内容,在数学的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有必要强调数学问题情境设计.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什么时候应创设问题情境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