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气相色谱-质谱等手段,研究了辽河常压渣油中的含氮化合物在悬浮床加氢反应过程中的转化规律。研究表明,辽河常压渣油轻蜡油(350~400 ℃)中的碱性含氮化合物主要为喹啉类,还有一部分吡啶类及吖啶类,非碱性含氮化合物主要为C1~5咔唑和吲哚类。重蜡油(400~450 ℃)中含氮化合物主要是吖啶及吡啶类物质。辽河常压渣油加氢反应后的轻蜡油馏分中碱性含氮化合物主要是C1~7喹啉和苯并喹啉类物质,以及C1~2吖啶类物质,非碱性含氮化合物主要是C2、C3、C7-吲哚。在反应后的重蜡油馏分中含氮化合物主要为吖啶类和咔唑类物质。喹啉类物质在反应前后常压渣油馏分中的含量随着沸点升高而降低,且加氢反应后常渣中的喹啉类物质浓度高于加氢反应前。在悬浮床加氢反应过程中,含氮杂环化合物减少,部分非碱性含氮化合物向碱性含氮化合物转化。  相似文献   

2.
在加压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K2CO3、Na2CO3、Ca(OH)2、Ni(NO3)2催化剂对呼和浩特煤加氢气化反应的催化效果,并考察了温度对催化剂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金属化合物对气化反应的催化效果有明显影响,催化活性依次为K> Na> Ni> Ca。与原煤气化相比,在相同时间内达到相同碳转化率时,碱金属化合物K2CO3的加入使原煤加氢气化的气化温度降低150℃以上,碱金属化合物Na2CO3降低约150℃,过渡金属化合物Ni(NO3)2降低50℃以上,碱土金属化合物Ca(OH)2的加入会吸收一部分CO2产品,表观上反而降低了碳转化率。SEM及BET表征结果表明,煤样负载不同金属化合物催化剂后表面形态及孔结构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采用蒸汽辅助法合成了无定形硅铝(ASA)-TiO2复合载体,并在此基础上制备了双功能催化剂Ru5/ASA-TiO2。利用X-射线衍射(XRD)、吡啶吸附红外(Py-FTIR)、氨-程序升温脱附(NH3-TP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所制备催化剂的结构和酸性进行了详细表征。以二苯醚为褐煤模型化合物,在温和条件下考察了催化剂Ru5/ASA-TiO2加氢解聚4–O–5类型醚键的反应活性,二苯醚的转化率高于98%,苯收率为67.1%。弱Br?nsted酸和/或Lewis酸而非强Br?nsted酸是提高二苯醚的加氢解聚转化率和苯收率的主要因素,并且反应温度能够影响各类型酸的相对含量从而显著影响二苯醚加氢解聚产物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4.
将温室气体CO2通过化学反应路径制备高附加值多碳含氧化合物如乙醇、乙酸、丙醛、丙酸、丁醇等具有挑战性。由于C-C偶联反应的复杂性和成键的不可控性,导致合成多碳高值含氧化合物困难。本工作总结了近期在连续流固定床条件下CO2催化合成高附加值多碳含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首先归纳了CO2加氢路径下可能的反应机理;其次总结了CO2直接加氢(一步法、串联法)、CO2与轻烃重整、CO2氢甲酰化等不同反应路径下具有潜力的催化剂,包括金属碳化物、碱金属修饰的Cu、Fe、Co、Rh等单金属或二元金属制备多碳高值含氧化合物的特点,并进一步阐述了不同催化剂上的作用机制。最后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以丙酮为溶剂,无水碳酸钾为缚酸剂,将氯桥二聚体和StpipH配体加热回流,一步合成了双核铂金属化合物Pt2(Stpip)2L(StpipH:双(二苯基膦硫基)酰胺;LH2:4,6-二苯基嘧啶)及其相应的单核配合物Pt(Stpip)LH。利用核磁共振(1H,31P谱)、高分辨质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对化合物进行表征和结构确认。并通过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研究了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双核化合物Pt2(Stpip)2L的低能跃迁吸收带位于400~510 nm的可见光区域,在纯固体状态下,发射峰位于593和559 nm处,其质量分数为2%的PMMA薄膜在560 nm处表现出强烈的磷光发射且在PMMA薄膜中的量子产率达到22.2%。单核化合物Pt(Stpip)LH在纯固体和质量分数为2%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薄膜中,发射峰分别位于524和526 nm处,其中在PMMA薄膜中的量子产率达38.7%。这两种化合物在不同状态...  相似文献   

6.
石赟  任超杰  张宁 《应用化学》2016,33(11):1289-1294
以肟酯和苄醇为反应物,三氟甲磺酸铜[Cu(OTf)2]为催化剂,通过“一锅法”反应合成三取代吡啶化合物。 分别考察了不同催化剂及其用量、原料配比、溶剂及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在最优条件下,反应的收率为85%,目标化合物经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以及质谱进行了结构表征。 该方法具有原料易得,操作简单,反应条件简单温和,产物收率高以及底物适用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二苯乙炔和金属锂在乙醚中反应得到1,4-二锂四苯基丁二烯,再与无水氧化希土反应得到了两种系金属条-2,3,4,5-四苯基环戊二烯环状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热失重及电子能谱的分析,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化合物的水解产物作了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谱分析,确认下列两种化合物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二苯乙炔和金属锂在乙醚中反应得到1,4-二锂四苯基丁二烯,再与无水氧化希土反应得到了两种系金属条-2,3,4,5-四苯基环戊二烯环状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热失重及电子能谱的分析,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化合物的水解产物作了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谱分析,确认下列两种化合物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比例的γ-Al2O3和Y型分子筛为混合载体制备NiW/Al2O3-Y催化剂,采用N2低温吸附、XRD、H2-TPR 和 NH3-TPD对其进行表征,并在固定床上通过甲酚-萘溶液的加氢处理反应对催化剂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催化剂均具有良好的加氢脱氧及加氢饱和性能,异构化及裂化产物随分子筛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催化剂酸性增加更有利于萘加氢产物中反式十氢萘的生成。以较佳催化剂对低温煤焦油馏分进行加氢处理,采用GC-MS和元素分析等对油品进行分析。原料中绝大部分酚类化合物及双环芳烃转化为茚、环烷烃和氢化芳烃等化合物,同时明显降低了杂原子尤其是硫和氧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以γ-Al2O3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P添加量的负载型NiW加氢催化剂,采用固定床加氢装置,对模型化合物萘和低温焦油富集的芳烃组分进行了催化加氢。催化剂采用N2吸附、XRD、H2-TPR、XPS以及NH3-TPD的方法进行表征,加氢产物采用GC-MS和GC×GC-TOFM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助剂能够扩大催化剂的孔径并促进活性金属组分在载体表面的分散;当P含量为1.0%~1.5%时,能够促进Ni-W-O混合相生成,并提高催化剂表面弱酸的含量;萘加氢反应的转化率和十氢萘的选择性也在添加1.0%的P时达到最高,分别为80%和50%左右;低温焦油芳烃组分的催化加氢结果显示,芳烃饱和加氢反应占优,绝大部分芳烃转化为环烷烃,且催化剂具有显著的脱除杂原子效果。  相似文献   

11.
La-Ba-Cu复合氧化物在催化消除NO反应中催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了具有钙钛石结构的复合氧化物YBa2Cu3O7、LaBa2Cu3O7、LaBaCu2O5、La2BaCu3O7和La4BaCu5O12.考察了它们对NO分解和NO+CO反应的催化性能.结合化学分析、XRD、TPD和TPR对催化剂的表征结果,探讨了该系列复合氧化物对NO分解和NO+CO反应的催化机理.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一系列钒取代在不同位置的杂多化合物, 考察了它们在环己烷催化氧化反应中的活性及其过氧化氢的分解情况, 发现钒的配位环境是影响反应活性的重要因素. 其中以H4PMo11VO40为代表的钒在配位原子位置上的磷钼钒酸, 不但显示了很好的催化环己烷氧化反应的活性, 而且H2O2的分解反应同时也得到了较好的抑制.  相似文献   

13.
纳米尺寸多酸脂质体复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了杂多化合物α-K8H6[Si2W18Ti6O77](α-Si2W18Ti6)的脂质体纳米粒子.通过红外、固体核磁和极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使用透射电镜和粒径分析仪研究了纳米粒子的形态和粒径分布.所合成的纳米粒子中多酸化合物仍保持母体的结构,纳米粒子的粒径在60~150nm之间.用MTT法测定了不同粒径纳米粒子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发现多酸化合物形成脂质体纳米粒子后稳定性和活性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以烷基酚转化为轻质芳烃(苯和甲苯)为目标,制备了Cr2O3/Al2O3催化剂,并以4-乙基酚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其加氢反应性能。体积空速、氢油比、反应压力和温度升高时,脱烷基率、芳烃总选择性、轻质芳烃选择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反应温度对转化率影响较大。以不同浓度磷酸对Cr2O3/Al2O3进行改性,随着磷酸用量的增大,催化剂酸量总体增大,主要是弱酸和中强酸,酸强度先增加后降低,磷酸用量较高时,弱酸增加幅度较大。与未改性相比,质量分数8%磷酸改性Cr2O3/Al2O3上4-乙基酚转化率99.5%,脱烷基率提升9.4%,达74.4%,轻质芳烃选择性提高4.0%,达到57.0%,以较高选择性实现了转化制轻质芳烃,同时,芳烃总选择性高达80.4%,较高程度保持了芳环不被破坏。提出了Cr2O3/Al2O3上4-乙基酚加氢反应的路径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3-芳基-4-氨基-5-巯基-1,2,4-三唑与芳酸在三氯氧磷的作用下合成了10个标题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确证了它们的结构.对反应条件作了简略的讨论.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6.
分步合成法了Schiff碱式双反应中心的功能化离子液体: 首先通过1-丙胺基-3-甲基咪唑氯与FeCl3合成含有-NH2的Fe基离子液体; 然后通过1,3-二氨基-2-丙醇与3,5-二叔丁基水杨醛合成Schiff碱配体H2L及其Co配合物CoL, 再通过4-氯丁酰氯的酰氯基与配合物CoL的-OH反应生成含有-CH2Cl的配合物CH2Cl-CoL; 最后通过Fe基离子液体的-NH2与配合物CH2Cl-CoL的-CH2Cl之间的键合反应合成Schiff碱式双功能离子液体. 通过有机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 紫外-可见光谱、 核磁共振波谱、 电喷雾电离质谱、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拉曼光谱对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确定Schiff碱式双功能离子液体的阳离子为Schiff碱Co络合阳离子, 阴离子为Fe的络合阴离子.  相似文献   

17.
沥青质是造成渣油加氢过程中结焦和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因素,深入研究渣油加氢转化前后沥青质的分子组成变化对于改进渣油加氢工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ICR MS)研究了塔河减渣加氢转化过程中沥青质组分的分子组成差异.为了减少沥青质分子之间的相互干扰和抑制,通过固相萃取技术对渣油加氢前后得到的沥青质进行了分离,并对比了其中主要化合物在分离前后的详细分子组成.利用固相萃取技术分离之后,还可以对加氢后沥青质中微量的卟啉钒化合物进行富集,并研究了在渣油加氢前后沥青质中的卟啉钒化合物的分子组成变化.研究表明,对沥青质样品进行更细致的分离可以得到丰富、全面的沥青质分子组成数据,为石油加工提供更有价值的分子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SiO2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评价其糠醛气相催化加氢制备糠醇的反应性能,并采用XRD、H2-TPR、ICP-OES、XPS、TG、Raman、TEM等手段对使用后的Cu/SiO2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其在反应中的失活机理。在常压、反应温度140℃、质量空速2.4 h-1、氢醛比9.7的条件下,反应5 h内糠醛转化率均高于97%;反应6-21 h,糠醛转化率从96%快速下降到32%,说明Cu/SiO2催化剂在糠醛加氢反应中快速失活,失活的主要原因是活性组分铜的团聚烧结和催化剂表面上积炭覆盖了反应活性位。  相似文献   

19.
CO2催化加氢被认为是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最实用的途径之一。然而由于其化学惰性、C–C键偶联过程的高能垒和诸多的竞争反应,因此,开发高效的催化剂以促进CO2的活化并转化为多样的化工产物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氧化铟因具有丰富的氧缺陷位点,在催化CO2加氢方面对甲醇的高选择性以及对CO2转化的高活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工作主要对In2O3的结构及其与氧化物负载或金属元素掺杂的复合催化剂用于催化CO2加氢制备甲醇的催化性能进行了综述。探讨了In2O3与不同类型的分子筛的接近度和元素迁移在CO2加氢制烃类产物中的影响。并对In2O3基催化剂在CO2选择性加氢方面存在的挑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以间苯二甲酸、硝基苯胺为原料,经酰氯化、缩合及催化加氢还原合成了3种苯二甲酰胺类化合物,作为替代联苯胺的染料中间体.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确定了适宜的加氢还原方法,得到了高收率的还原产物.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及质谱等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