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手性亚砜具有多方面的用途,其中之一就是作为手性药物。作为手性药物的亚砜化合物绝大部分含有氨基或含氮杂环的结构,对于它们硫醚前体的不对称氧化,钛催化剂体系能够取得良好的结果,而其它催化剂体系不能。因此,本文首先对钛催化不对称硫醚氧化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的介绍,这些催化剂体系包括钛/酒石酸酯、钛/BINOL及其它二醇、钛/salen,以及其它钛催化体系。进一步对钛催化合成各种手性亚砜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比较详细的描述。这些手性亚砜药物主要作为质子泵抑制剂、抗炎药、抗肿瘤药物、抗生素、血小板粘附抑制剂、抗精神病药、调血脂药、钾离子通道开放剂、神经激肽抑制剂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评述了近年来在手性高分子金属络合催化的不对称有机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生物催化硫醚底物的不对称氧化反应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微生物菌株整细胞、纯酶和基因工程菌等催化剂在硫醚底物的不对称氧化反应中的应用。参考文献32篇。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手性高分子金属络合物(人工合成)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及最新进展,参考文献53篇。  相似文献   

5.
Baeyer-Villiger反应是有机化学基本反应之一,但是催化不对称Baeyer-Villiger反应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按手性配体的不同,评述了手性金属络合物催化不对称Baeyer-Villiger反应的研究,特别是由外消旋或前手性酮制备光学活性内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系列手性二齿配体在硫醚的不对称氧化反应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合成了系列手性二齿配体,并将它们与Ti(OPr-i)4生成的配合物用于催化硫醚的不对称氧化,考察了配体的结构对反应活性和对映选择性的影响,阐明了手性配体的构型与产物亚砜过量异构体构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由廉价的手性氨基醇与3,5-二溴或3,5-二碘水杨醛缩合得到配体,配体与VO(acac)2按一定比例络合形成络合物催化剂,考察了室温下该催化剂对芳基甲基硫醚不对称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当VO(acac)2/配体摩尔比为1/2, 并且以H2O2作为氧源时,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和中等至很高的对映选择性. 与(S)-苯丙氨醇和(R)-亮氨醇衍生得到的配体相比,由(S)-缬氨醇得到的配体具有更高的对映选择性. 在缓慢滴加H2O2的条件下,以3,5-二碘水杨醛和(S)-缬氨醇缩合得到的Schiff碱为配体,以苯甲硫醚和对溴苯甲硫醚为底物时,产物的ee值分别为88%和92%. 研究表明,与Fe(acac)3/Schiff碱体系不同,向VO(acac)2/Schiff碱催化体系中加入羧酸或羧酸盐类化合物并不能改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8.
从(R)-BINOL出发,经4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手性Schiff碱配体--(R)-1-(2-羟基萘-1-基)-3-{[(R)-1-苯基乙亚胺]甲基}萘-2-酚(4),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MS表征.以CCl4为溶剂,4/Ti(O-i-Pr)4/异丙基过氧化氢(2.0 eq)为催化体系,于0 ℃反应9 h的最佳反应条件下,产物甲基苯基亚砜的收率77%,66%ee.  相似文献   

9.
不对称催化环氧化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了不对称催化环氧化体系的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了Sharpless-Kat-suki不对称环氧化反应的特点、机理、新进展与应用,综合分析了由手性(salen)Mn(Ⅲ)催化剂对非功能化烯烃所创建的突出成果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金属催化的不对称氢化反应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建华  周其林 《化学学报》2012,70(13):1427-1438
手性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的不对称氢化反应是合成光学活性化合物的重要方法. 本文从手性配体及手性催化剂、不对称催化新反应、新方法和新策略三个方面简要评述新世纪以来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氢化反应研究领域的新进展. 从新世纪初至今, 手性单磷配体得到了复兴, 出现了如MonoPhos、SiPhos、DpenPhos等高效单齿亚磷酰胺酯配体; 磷原子手性(P-手性)配体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如BenzP*、ZhanPhos、TriFer等已成为新的高效手性双膦配体; 螺环骨架手性配体成为新世纪手性配体设计合成的亮点, 除了SiPhos、SIPHOX、SpinPHOX等高效手性螺环配体外, 手性螺环吡啶胺基磷配体SpiroPAP的铱催化剂成为目前最高效的分子催化剂. 不对称催化氢化新反应研究也取得了突破, 如非保护烯胺、杂芳环化合物及N-H亚胺的氢化等反应都实现了高对映选择性. 自组装手性催化剂、树枝状手性催化剂、铁磁性纳米负载的可回收手性催化剂, 以及“混合”配体手性催化剂等新方法和新策略也在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中得到了应用. 然而, 手性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的不对称氢化研究仍然充满挑战, 也期待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在不对称氮杂环丙烷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不对称氮杂环丙烷化;手性催化;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在不对称氮杂环丙烷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刘湘  李纪国 《应用化学》1997,14(4):88-90
奎宁与钴(Ⅱ)手性络合物用于前手性酮的不对称催化还原刘湘*李纪国张正(无锡轻工大学化工系无锡214036)(南京大学化学系南京)关键词手性络合物,不对称还原,前手性芳香酮1996-10-25收稿,1997-04-22修回前手性酮的不对称催化还原作为光...  相似文献   

13.
评述了近年来手性金属配合物催化的前手性羰基化合物的不对称硅氢化反应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不对称催化Henry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昌胜  潘见 《有机化学》2008,28(7):1193-1198
Henry反应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反应. 按照反应中使用催化剂的种类, 分金属络合物催化、有机小分子催化、酶催化、非均相负载催化四大类, 详细介绍了不对称催化Henry反应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二维纳米材料因其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关注.然而,自下而上制备稳定的二维纳米材料仍然面临巨大挑战.本工作以1,4-苯二硫醇为有机配体和Cu+为金属前驱体,通过配位相互作用自组装构筑了一种新型的二维金属有机配合物纳米片(Cu-BDT).Cu-BDT纳米片的形貌和结构被多种技术详细表征,包括粉末X射线衍射(P-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激光拉曼光谱(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和接触角测试.催化实验证实,Cu-BDT纳米片表面暴露充分的活性位点和疏水特性有利于硫醚类化合物氧化反应的进行,可高效转化为亚砜类产物.  相似文献   

16.
Konev  V. N.  Eltsov  I. V.  Pai  Z. P.  Khlebnikova  T. B. 《Kinetics and Catalysis》2022,63(6):676-686
Kinetics and Catalysis - The formation of vanadium complexes with synthesized enantio- and diastereomerically pure polydentate tetrahydrosalicylidene ligands of the diterpene series was studied...  相似文献   

17.
The two modified β-cyclodextrin (β-CD) derivatives having catechol-type ligand (2,3- and 3,4-dihydroxy groups on the benzoate ring) were synthesized. The chiral 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ir MoV and CuII complexes was examined in the asymmetric oxidation of aromatic sulfides using hydrogen peroxide in water (pH 6.0). The oxidation with the MoV complexes of two β-CD derivatives were more accelerated than that with the CuII complexes. The sign of the optical rotation of the sulfoxides obtained in the above two cases showed the opposite configuration in the oxidation of the same sulfide. The difference of the enantioselectivity appeared also between the two complexes of the 2,3- and 3,4-dihydroxybenzoate derivatives with the same metal ion. While the use of the MoV complexes with the catechol derivatives yielded the sulfoxides with 35–65% ee, the use of the CuII complexes gave the products with the␣opposite configuration at 26–52% ee. The chiral induction in the oxidation, observed conversely between the␣catalysts, was reflected on the chiral conformation of the respective metal catalysts, showed in Induced Circular Dichroism (ICD) spectra. The highest optical yield, 65%, was observed in the oxidation of butyl phenyl sulfide using the catalytic amount (0.1 equiv) of the MoV complex with mono-6-O-(3,4-dihydroxybenzoyl)-β-CD. The reaction gave predominantly the (S)-sulfoxide in 95% chemical yi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