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两次不同体积的硫酸铜溶液与锌粉反应,测量出反应后温度上升的数值,根据两者的差值对结果进行校正,计算出反应热。实验装置采用在磁力搅拌器上以塑料杯作为反应器,测定只需3~5h,测定的误差小于1%。实验装置简单、容易掌握、测定时间短、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2.
魏东初 《化学教育》2003,24(5):36-38
锌粒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似乎应是一个早已成定论的简单反应。  Zn +CuSO4 =ZnSO4 +Cu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 ?笔者通过对此实验研究 ,发现其内涵相当丰富 ,是一个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极其难得的探索性实验题材。1 溶液酸度对反应的影响1.1 实验内容  点滴板是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 ,透明性好 ,每个反应点滴板穴的容积约为 2 .0cm3。现做如下对比实验。先将反应穴编号分别为①、②、③ ,现象如表 1所示 :表 1编号 0 .5min 3min 10min① 1mol/LCuSO43滴H2 SO4红色固体析出红色固体增多 Zn粒周围全为红色固体 ,并有气泡出现在底部…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验定量研究了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的沉淀物的组成.结果表明,CuSO4与NaOH反应生成的碱式盐只有Cu4(OH)6SO4;当反应物比例n(OH-)/n(Cu2+)≤1.5时,沉淀为Cu4(OH)6SO4,而当2≥n(OH-)/n(Cu2+)> 1.5时,产物为Cu4(OH)6SO4与Cu(OH)2的混合物,比例越大,Cu4(OH)6SO4含量越少,Cu(OH)2含量越多.在NaOH溶液滴加到CuSO4溶液的过程中,Cu(OH)2是由Cu4(OH)6SO4与OH-之间的反应生成的,且反应缓慢.  相似文献   

4.
正钠遇到浓的硫酸铜溶液时会迅速发生着火(并伴有爆炸),着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着火是由于硫酸铜溶液呈酸性引起的;(2)着火是由于浓的硫酸铜溶液黏度比较大引起的;(3)着火是由于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引起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进行了实验探究。1钠的着火是否是由酸性引起的硫酸铜溶液水解呈酸性,经测试常温下饱和硫酸铜溶液的pH约为3。为了研究钠的着火是否是由酸性引起的,我们选取了不产生沉淀且酸性更强的溶液进行实验。【实验1】向2个烧杯(规格125mL)中,分  相似文献   

5.
施先义 《大学化学》2010,25(4):75-77
在过量氨水存在下,向[Cu(NH3)4]SO4溶液中加入少量稀NaOH溶液,没有蓝色沉淀;如果向[Cu(NH3)4]SO4溶于水的溶液中加入少量稀NaOH溶液,则有沉淀生成。  相似文献   

6.
李雪峰 《化学教育》2021,42(11):86-89
镁在常温下和水发生反应的速率较慢,这是因为镁表面存在氢氧化镁附着层的保护作用,但是镁可以和NaCl溶液发生较快的反应,在产生大量气泡的同时生成白色固体。通过对白色固体进行分析发现,在有Cl-的环境下氢氧化镁会逐渐转化为碱式氯化镁,同时也会导致溶液pH的升高。经过实验探究发现,镁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反应现象存在差异,在反应过程中溶解氧含量也会下降。  相似文献   

7.
沈彩娣  吴文中 《化学教育》2019,40(21):86-89
“镁|NaOH (aq)|铝”所形成的原电池,反应开始镁电极为负极,几秒钟后铝电极为负极,其原因是什么?从原电池形成理论以及通过对Mg和Al分别与饱和Na2CO3溶液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角度,详细阐述上述原电池电极性质发生反转的理论基础,体验原电池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在微观层面无实质性差异的事实。  相似文献   

8.
邵伟  乔金锁 《化学教育》2010,31(2):76-77
1问题的提出对于是否可以用CuSO4溶液与氨水反应制取Cu(OH)2,长期以来,有2种观点:傅鹰著《大学普通化学》(下)第562页和文献[1]及高中的许多资料中都认为该法是可行的;而尹敬执等合编《基础普通化学》(下)第565页及文献E8中认为在CuSO4溶液中加入氨水,并不能得到Cu(OH)2沉淀。  相似文献   

9.
赵琦  林肃浩 《化学教育》2018,39(15):78-81
用电压传感器测得使用铝、镁作电极,氢氧化钠溶液或氨水作电解质的原电池,在放电过程中存在电极极性翻转现象,说明铝片不仅能与强碱反应,也能与氨水反应。该结论和铝片和氨水反应的试管实验的结果一致。换用碳酸钠溶液作电解质的原电池不存在电极极性翻转现象;结合试管实验中铝片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产物分析,发现有难溶于水的碱式碳酸钠铝生成,推测其覆盖在铝片表面,避免了电极极性翻转。  相似文献   

10.
段昌平 《化学教育》2012,33(8):82-83
学生做实验时偶然发现,表面擦去氧化膜的镁片可与NaHCO3溶液反应产生大量氢气。经过进一步的探究实验,认识到镁片是直接与水反应生成Mg(OH)2和氢气,生成的Mg(OH)2再与NaHCO3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镁、碳酸钠和水。  相似文献   

11.
周学工  吴文中 《化学教育》2019,40(15):71-75
一次验证镁与NaHCO3溶液反应得到H2的实验中,发现镁能与饱和Na2CO3溶液作用持续释出H2,为此通过分析Mg/H2O体系的热力学数据和研究其动力学机理认为实现镁与水溶液作用能持续释出H2的有效方法:在溶液中加入能破坏氢氧化镁保护层的某些离子。并设计有关实验证明:在碱性溶液中,若加入能与Mg2+形成稳定配合物的其他阴离子(如甘氨酸根离子、草酸根离子、EDTA等),则镁就能与碱性的盐溶液持续反应。  相似文献   

12.
陆燕海  吴文中 《化学教育》2017,38(15):75-78
针对教学中乙醛溶液与Cu(OH)2反应为什么需要强碱性溶液,可否直接采用硫酸铜溶液进行实验等困惑,通过计算比较乙醛在CuSO4溶液和强碱性Cu(OH)2悬浊液2种环境下可能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并结合乙醛被Cu(OH)2氧化的实证研究和动力学机理的解读,对该反应需控制强碱性的原因提出了新看法,认为碱性环境能显著提高乙醛的还原性、加快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等才是主因,溶液中OH-或Cu(OH)42-浓度的大小是该反应的控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碱式硫酸镁晶须,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等对产物的形貌和组成进行表征。通过考察不同温度下SO4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对碱式硫酸镁晶须的结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利用MATLAB软件和Runge-Kutta数值解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不同温度下晶须的结晶动力学方程。对晶须的几种生长机理模型进行分析发现,低温和高温的动力学模型不同,反应温度为170℃、180℃、190℃时的动力学模型分别为MB-1、MB-2和MB-3,结晶机理为多核控制表面生长,结晶速率由表面反应控制;反应温度为200℃和210℃时,结晶机理发生了变化,为单核控制表面生长,结晶动力学模型分别为MC-2和MC-3。  相似文献   

14.
利用极限氧指数、UL-94垂直燃烧试验、锥形量热器、拉伸测试等手段研究了碱式硫酸镁晶须(MOS)填充阻燃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的燃烧性能和力学性能,并与氢氧化镁(MH)填充阻燃EVA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MOS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无卤阻燃剂。当填充量相等时,与EVA/MH相比,EVA/MOS具有更高的极限氧指数和UL-94垂直燃烧级别,更低的热释放速率、有效燃烧热和质量损失速率,以及更高的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15.
Sluggish kinetics and poor reversibility of cathode chemistry is the major challenge for magnesium batteries to achieve high volumetric capacity. Introduction of the cuprous ion (Cu+) as a charge carrier can decouple the magnesiation related energy storage from the cathode electrochemistry. Cu+ is generated from a fast equilibrium between copper selenide electrode and Mg electrolyte during standing time, rather than in the electrochemical process. A reversible chemical magnesiation/de‐magnesiation can be driven by this solid/liquid equilibrium. During a typical discharge process, Cu+ is reduced to Cu and drives the equilibrium to promote the magnesiation process. The reversible Cu to Cu+ redox promotes the recharge process. This novel Cu+ mediated cathode chemistry of Mg battery leads to a high reversible areal capacity of 12.5 mAh cm?2 with high mass loading (49.1 mg cm?2) of the electrode. 80 % capacity retention can be achieved for 200 cycles after a condition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6.
孙默  郑晓红 《化学教育》2021,42(23):82-87
以“镁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过程为例,针对镁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比镁和水反应速率快这一现象,运用控制变量法和数字化实验,探究了气体产物成分和使速率加快的原因。凸显学生自主生成的实验探究活动在提升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化学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归纳了解决实验探究问题的一般思维路径;更好地说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相似文献   

17.
CuO/活性炭和Fe2O3/活性炭催化还原NO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志明  赵震 《应用化学》1996,13(4):77-79
CuO/活性炭和Fe_2O_3/活性炭催化还原NO高志明,赵震,杨向光,吴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130022)关键词活性炭,还原,NO,氧化铜,氧化铁目前,对固定源的NO处理是采用V2O5/TiO2作催化剂,NH3作还原剂的选择催化还原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