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正元 《化学教育》2003,24(6):33-33
物质在空气中的燃烧 ,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实验。观察燃烧现象 ,验证燃烧产物是学习掌握可燃性物质性质、组成必然涉及的过程。通常的实验中 ,由于燃烧产物难于富集、火焰颜色及烟等因素的影响 ,使产物的观察难以进行 ,同时由于燃烧产物中还包括燃烧不完全的气体 ,这些气体的扩散 ,很容易造成空气污染。笔者设计了一套气体产物收集及验证的简易装置 ,利用负压引导气体流向 ,使气体产物易于富集 ,便于观察 ,很好地防止了空气的污染。而且操作简便易行 ,效果较好。以H2 S燃烧产物的观察和分析为例说明其原理。仪器 :漏斗、试管、广口瓶、烧杯…  相似文献   

2.
火灾中PVC燃烧后会产生大量HCl气体,危及人的生命安全.利用火灾烟气发生装置和红外傅立叶变换气体分析仪(FTIR)对PVC热解和燃烧时产生的烟气中的HCl气体浓度进行了实时在线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PVC在受热升温后的热解阶段就会释放出大部分HCl气体,使得烟气毒性达到峰值.对于PVC燃烧产生的火灾,其烟气毒性最大工况发生在火焰出现之前.  相似文献   

3.
焦国芬 《化学教育》2016,37(3):64-65
简要介绍了一种取用金属钠的简便方法,利用气体实验微型装置设计了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微型实验,包括氯气的制取、收集、钠在氯气中燃烧以及尾气的吸收等操作方法和技巧,并指出了实验关键和安全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
与轻质油品(汽油、柴油等)燃烧特性不同,重质燃料油在燃烧时,首先发生燃料的热分解,分解的产物扩散到气相空间发生着火、燃烧,最后剩下固体残炭,然后残炭再着火、燃烧,由于残炭的燃烧属于异相反应,比燃料气与空气的同相反应慢,导致其燃尽时间明显变长,文献[1]给出了沥青和十二烷单滴的燃烧过程温度变化曲线,从曲线可以看出,残炭的燃烧阶段明显比气体的燃尽时间长,而残炭的质量只为沥青质量的10%~20%[2,3]。虽然残炭含量低,但它在整个燃烧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献[4]利用热重系统研究了渣油热加工的副产物石油焦的燃烧特性,主要从…  相似文献   

5.
燃料掺水燃烧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贺占博 《化学进展》1997,9(2):192-200
本文论述了有机物水蒸气重整催化剂、水煤气反应催化剂、水裂解催化剂等制氢催化剂在掺水燃料中的应用可提高热利用率并减少尾气中的毒性气体。文章还讨论了掺水燃料的分散系统结构与燃烧焓的关系并给出了作者的有关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6.
煤燃烧过程生成氮氧化物前驱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煤中氮在燃烧条件下生成NOx前驱体(HCN、NH3)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石英玻璃管流化床反应系统,测定了神木煤、澳大利亚烟煤、澳大利亚褐煤在400 ℃~900 ℃HCN、NH3的生成,用离子色谱测定了HCN、NH3的生成量,用差热分析测定了三种煤的燃烧峰温及起始燃烧温度。实验结果表明,在燃烧条件下煤中氮转化为HCN、NH3的比例很高,这一释出过程伴随着煤燃烧过程而发生; 在400 ℃~500 ℃燃烧时HCN、NH3的生成量占煤中总氮质量分数的50%~70%,无论是煤挥发分还是半焦中的氮都在此条件下转化生成了HCN、NH3, 这一实验规律与热解条件的实验结果不同。煤样在更高的温度下燃烧(>700 ℃)时,气体产物中的HCN、NH3的质量分数很少,这是HCN、NH3进一步氧化生成了NOx的缘故。  相似文献   

7.
旋流煤粉燃烧的一维综合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发展了综合考虑气-固两相旋流流动,气相燃烧,颗粒相变与燃烧及两相辐射传热的旋流煤粉燃烧-维数学模型,给出了气-固两相能量方程中颗粒相就源项的计算表达式,应用这一模型对涡旋燃烧炉环形通道内多组工况的旋流气体燃烧和煤粉燃烧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的炉内温度分布和燃烧效率与实验数据基本相符,表明本文建立的模型可用于旋流煤粉燃烧的一维综合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8.
现行高中化学教科书中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未提供验证反应所产生气体的实验装置。为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直观地认识和理解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在已设计"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装置"的基础上,从普通玻璃尖嘴导管焰色反应的干扰、煤油蒸气的干扰2个维度进行分析,最终设计出可以观察到氢气燃烧呈淡蓝色火焰的实验。  相似文献   

9.
高挥发分烟煤的热解、燃烧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采用固定床热解反应器、热解 红外联用仪 (Py FTIR)和热重分析仪 ,考察了高挥发分烟煤的热解、燃烧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 ,高挥发分烟煤在热解过程中放出大量烃类气体 ,从燃烧试验看 ,明显分为热解段和燃烧段 ,且热解段挥发分的释放非常迅速 ,从而揭示出高挥发分烟煤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黑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刘潇珂  杨菲  李平 《化学教育》2014,35(23):67-68
蜡烛燃烧实验是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一个典型实验,在检验蜡烛燃烧产物的实验中,发现在从蜡烛燃烧的内焰与外焰结合区域引出的气体中不仅含有石蜡蒸气和一氧化碳,而且还含有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的物质,再将其分别通入银氨溶液和氯化亚铜氨溶液中后,还分别产生了白色和红色沉淀.由此得出在蜡烛燃烧的气体产物中可能含有末端炔烃和烯烃等物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葛昕  韩南奎  胡莎莎  李康 《广州化学》2020,45(2):16-21,33
研究了制冷剂R290在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潜在泄漏过程中的燃烧特性,通过实验得到了不同泄漏温度和体积流量下R290的燃烧特性,并与制冷剂R134a进行对比。实验表明:R290在低温下更难点燃,而在高泄漏体积流量下和高泄漏温度下会发生喷射火焰的吹灭现象,且当泄漏温度在30~60℃之间时,泄漏体积流量的增大会提高其燃烧强度。R290制冷剂气体温度越高,其火焰燃烧强度越大,燃烧火焰越细,火焰心高度越低;R290制冷剂气体的体积流量越大,火焰燃烧区域越大,火焰高度越低,热辐射通量越大。  相似文献   

12.
宁晓强  李聪聪 《化学教育》2022,43(23):36-42
以波义耳研究燃烧的史实为背景,创新设计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并提出“条件叠加式”燃烧条件探究新思路。以“燃灭控”为主线,一以贯之地显性化“条件是认识化学反应的一种基本视角”,落实“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实现物质转化”的化学观念。基于调控化学反应思想创新设计“燃旺弱灭”反应控制视域,统整开展“情境”“活动”与“任务”三位一体的学习活动。重置教材实验的教学价值取向,结合燃烧的形式美、汉语言文字解读,将化学学科知识与美育、汉语言文化领域跨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3.
采用热重分析方法(TGA)对煤-焦炉气共热解半焦燃烧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建立了半焦燃烧动力学模型,采用新的数学处理方法,实现了表观活化能在半焦燃烧过程中的动态描述及平均表观活化能的求取。分析结果表明,表观活化能在半焦燃烧过程中呈“两头高、中间低”的“钟”型动态分布,其变化范围为:47~95kJ/mol,其中主要燃烧失重阶段(转化率为20%~80%)的表观活化能较低且变化幅度较小,约为47~60kJ/mol,在燃烧转化率为40%左右出现最低活化能约47kJ/mol。同一半焦燃烧过程中,表观活化能与燃烧速率动态分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即较大燃烧速率对应着较低表观活化能,这说明表观活化能的大小直接体现了半焦燃烧反应活性的高低  相似文献   

14.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进行学生调研,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出发设计教学,是实现教学实效性的基本前提.以"燃烧及燃烧条件"概念学习为例,对如何确定学生调研的内容、选择学生调研的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就学生调研对实现教学实效性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化学反应动力学是燃烧过程分析的重要工具。燃烧微观反应过程、复杂反应机理、燃烧实验测量和湍流燃烧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本文主要介绍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方法,包括电子结构方法、燃烧反应热力学和速率常数的计算方法、燃烧详细机理构建和简化、反应力场分子模拟以及燃烧中间体测量、燃料点火延迟和光谱诊断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燃烧反应动力学具有很强的应用背景,燃烧过程化学物种的反应速率计算是湍流燃烧数值模拟的一个中心任务。由于燃烧反应网络的高度复杂性,我们对燃烧机理的认识还远不清楚。化学反应和湍流相互作用研究的深入、燃烧反应动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的协同发展,将对新燃料设计、燃烧数值模拟、发动机内流道流场结构的准确描述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冶金工业质量控制实验室的不断发展,测定不锈钢中低碳燃烧气体分析仪的水平不断提高,如应用容量半自动定碳仪测定不锈钢中低碳。本工作用瓷舟上加燃烧延缓盖的延缓燃烧法及双金属助熔剂(芯为夹层铜),利用双金属助熔剂的层间引起弱的范德华力的夹层方法,解决了不锈钢中低碳测定结果不稳定和重现性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石油化工燃油加热炉中液雾燃烧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油化工加热炉中燃油的燃烧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包括燃油液雾的蒸发及流动,气相的流动及燃烧、燃烧空间对换热器和炉壁的对流传热及辐射传热等诸多子过程。同时,大多数实际加热炉中的流动均处于湍流状态,必须考虑湍流对气体及燃油液雾流动过程的影响,以及湍流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普通我们作气体的燃烧实验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用集气瓶(或广口瓶)收集气体,然后在瓶口点火燃烧;可是因为集气瓶内气体有限,燃烧时间太短,对于火焰光辉的强弱,发及某些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气体如甲烷和乙炔等,燃烧时的油烟多少和有无(分子内含碳的百分数高低)等,不能给学生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观察,这一点特别是在演示中更容易感觉到。另一种方法是在发生气体的容器的导管末端直接点火燃烧,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因为气体能  相似文献   

19.
氨燃烧及反应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今的一系列环境和能源问题迫使人类急需寻找清洁的燃料以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氨作为一种富氢的无碳燃料,具有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储运安全等优势,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氨燃料的物化特性及燃烧特性,分析了氨与各种燃料混合燃烧在燃烧速度、火焰结构、污染物形成等方面的表现以及在发动机的应用情况,详述了氨燃烧机理及动力学模型的研究现状,指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展望了氨燃烧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介绍一种能检测0.0232 g/m3CO的新型催化燃烧型传感器。这种传感器使用电阻温度系数高的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TCT)代替传统的铂丝线圈。传统的催化燃烧型传感器只能检测百分浓度的可燃气体,而基于NTCT的催化燃烧型CO传感器可以检测到0.0232 g/m3CO气体。当桥电压为9 V时,传感器输出信号与CO浓度在0.0232~0.58 g/m3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传感器对0.58 g/m3CO的响应和恢复时间分别为50和120 s。考察了传感器的选择性和长期稳定性,结果表明:传感器对甲烷等气体具有较好的选择性,老化处理后的传感器,连续观察100 d,对CO的响应强度未发生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