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成了3种金属配合物{[Cd(pztc)(H2O)2]·(H2bpy)·3(H2O)}n(1),{[Zn3(pztc)2(Hbpy)2(bpy)(H2O)4]·7H2O}n(2),[Cu6(pztc)4(Hbpy)4(bpy)2(H2O)8]·17H2O(3)(bpy=4,4′-联吡啶,H4pztc=吡嗪-2,3,5,6-四甲酸),并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元素分析、热重分析、荧光光谱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其中1和3中存在丰富的氢键,2为3D网状结构,存在金鱼状(H2O)10水簇。3为由化学键连接成的1D链状结构,由氢键连接成3D超分子结构。当激发光波长为320 nm时,1和2的最大荧光发射峰分别在496 nm和494 nm。  相似文献   

2.
水热法合成得到2个配合物,{[Zn7(L)4(bpe)2(μ3-OH)2(H2O)8]·4H2O}n(1),和{[Cd3(L)2(bpy)2.5(H2O)]·5.5H2O}n(2)(H3L=3-(carboxymethoxy)benzene-1,2-dioic acid,bpe=1,2-bis(4-pyridyl)-ethene,bpy=4,4′-bipyridine),并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配合物1中,配体L3-和bpe连接[Zn5(μ3-OH)2]中心形成一维链,这样的链通过氢键连接成三维的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呈现(3,3,6)连接的网状结构。此外,对配合物1和2的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3种金属配合物{[Cd(pztc)(H2O)2]·(H2bpy)·3(H2O)}n1),{[Zn3(pztc)2(Hbpy)2(bpy)(H2O)4]·7H2O}n2),[Cu6(pztc)4(Hbpy)4(bpy)2(H2O)8]·17H2O(3)(bpy=4,4’-联吡啶,H4pztc=吡嗪-2,3,5,6-四甲酸),并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元素分析、热重分析、荧光光谱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其中13中存在丰富的氢键,2为3D网状结构,存在金鱼状(H2O)10水簇。3为由化学键连接成的1D链状结构,由氢键连接成3D超分子结构。当激发光波长为320nm时,12的最大荧光发射峰分别在496nm和494nm。  相似文献   

4.
在水热条件下利用H4ddb配体合成了3个过渡金属配合物[Co_2(ddb)(phen)_2(H_2O)_6]·3H_2O (1),[Co(ddb)_(0.5)(bpy)_(0.5)(H_2O)_3]_n(2)和{[Ag(dpe)]·0.5(H2ddb)·H2O}n(3)(H4ddb=3,3′,4,4′-四羧基偶氮苯,bpy=4,4′-联吡啶,dpe=1,2-二(4-吡啶基乙烯)),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为双核结构,基于丰富的氢键作用扩展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结构。配合物2为基于钴离子通过ddb4-配体以μ4∶η1,η1,η1,η1的配位模式连接而成的二维网结构。配合物3是由Ag(Ⅰ)离子与dpe配体形成的直链结构,客体分子H2ddb2-通过氢键作用将其扩展为三维超分子结构。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1~3的荧光性质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以3,3′,5-联苯三羧酸(biphenyl-3,3′,5-tricarboxylic acid,H3bpta)、2,6-二(1-咪唑基)吡啶(2,6-bis(imidazole-1-yl)pyridine,bip)、Zn(NO3)2·6H2O和ZnCl2为原料,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配位聚合物{[Zn3(H2O)7(bpta)2]·5H2O}n(1)和{[Zn2Cl(bpta)(bip)2]·2H2O}n(2)。并利用红外、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化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a=3.317 1(11)nm,b=1.495 7(5)nm,c=0.695 1(2)nm,β=91.50°,Z=4;化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P2/c空间群,a=1.960 4(4)nm,b=1.035 7(2)nm,c=1.998 7(4)nm,β=101.97(3)°,Z=4。化合物1通过bpta桥联Zn髤形成1D链,通过配位水与羧基氧之间的氢键作用构筑成3D结构。化合物2中bip桥联Zn髤构成1D螺旋链状结构,进一步通过bpta桥连形成2D网状结构。此外,对化合物1和2进行了热稳定性分析和荧光性质研究。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个配合物[Zn2(tpta)0.5(H2tpta)(dpe)(H2O)2]n(1)(H4tpta=三联苯-2,2′,4,4′-四羧酸,dpe=1,2-二(4-吡啶基)乙烯),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热重分析和荧光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a=1.017 4(2)nm,b=1.034 1(2)nm,c=1.883 1(4)nm,α=96.147(4)°,β=96.866(4)°,γ=98.023(4)°,V=1.932 2(7)nm3,Z=2,Dc=1.640 g·cm-3,μ=1.320 mm-1,F(000)=974,R1=0.066 9,wR2=0.133 2(I2σ(I));具有环状双核锌(Ⅱ)连接的二维双层结构,双层之间又进一步通过O-H…O氢键组装成三维超分子结构。此外,该配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发光性能。  相似文献   

7.
通过水热法合成得到了一个包含四核镉(Ⅱ)的基于2-丙基-4,5-二甲酸咪唑和4,4-联吡啶的配位聚合物[Cd2(HPIDC)2(bpy)(H2O)2](1)。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属单斜晶系,结晶在c2/c空间群中,晶胞参数为:a=1.936 6(4)nm,b=1.504 1(3)nm,c=2.200 4(5)nm,β=94.990(4)°,V=6.385(2)nm3,Z=8,1.393 mm-1,F(000)=3 216,Dc=1.684 g.cm-3,R1=0.045 8,wR2=0.108 9。通过链间的O-H…O氢键作用,形成了三维的超分子结构。固体荧光测试表明:配合物1在427 nm处发射出较强的荧光。  相似文献   

8.
通过pH调控的水热法合成了2种配合物[Ag(H2btc)(bpy)](1)和[Cd(Hbtc)(bpy)(H2O)2]n(2)(H3btc=1,2,4-苯三甲酸,bpy=2,2′-联吡啶),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分析、荧光光谱进行了表征与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1为零维的单核小分子结构,配合物2为一维的链状结构。荧光研究表明,这2种配合物均具有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9.
以吡啶-3,5-二羧酸、2,2′-联吡啶和硝酸镍为原料,使用水热法合成2个配合物:[Ni(pdc)(bpy)(H2O)3]·2H2O(1)和{[Ni(pdc)(bpy)]·H2O}n(2)。配合物结构经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定都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体1为单核结构,利用氢键连接为三维网状分子。晶体2中二价镍离子为五配位,由吡啶二羧酸阴离子连接为二维平面结构。对化合物1、2进行了红外、紫外和变温磁化率分析。并利用密度泛函方法对2的电子结构和轨道能量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紫外光谱数据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10.
通过引入第二配体2,2′-联吡啶(2,2′-bipyridine,bipy),在水热条件下得到3个低维ZnⅡ-二膦酸配位聚合物:[Zn1.5(H2L)(bipy)(H2O)]·3H2O(1),[Zn(H3L)(bipy)]2(2),[Zn(H3L)(bipy)(H2O)]·H2O(3)(H5L=1-羟亚乙基-1,1-二膦酸,CH3C(OH)(PO3H2)2)。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PXRD)、红外光谱(IR)、元素分析、热重(TG-DSC)等测试手段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数据分析表明化合物1为一维梯形双链结构,结构中含有2个晶体学独立的锌离子,分别以四配位和六配位模式与配体连接。化合物2为O-P-O双桥连接三角双锥[ZnO3N2]而成的双核零维结构。化合物3为八面体[ZnO4N2]通过O-P-O单桥连接而成的一维链状结构。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进一步将3个低维ZnⅡ-二膦酸化合物扩展为三维超分子。对化合物1~3进行荧光性能的研究,测试结果表明,3个化合物均发射出强度远大于配体bipy的荧光发射峰(λem=374nm(1)、388nm(2)、387nm(3),λex=252nm),该峰来源于第二配体bipy(λem=391nm,λex=252nm)分子内部的π*-π电荷转移。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3个化合物均表现出一步单电子氧化还原过程,与自由配体相比给电子能力增强,未来可作为空穴传输材料在光电领域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四氰基构筑单元和不同位阻的吡啶类配体,合成了3例氰基桥联的FeⅢ2NiⅡ链状化合物。化合物{[Fe(bpy)(CN)4]2[Ni(bp)2]·2H2O}n(1)(bpy=2,2′-联吡啶;bp=4-苯基吡啶),{[Fe(bpy)(CN)4]2[Ni(papy)2]·H2O}n(2)(papy=4-(苯基氮烯)吡啶)和{[Fe(bpy)(CN)4]2[Ni(azp)]·4H2O}n(3)(azp=1,2-二(吡啶-4-基)二氮烯)均为双之字型的链状结构。磁性测试表明化合物1~3均表现为链内的铁磁相互作用。化合物1表现出单链磁体行为,有效能垒为10.9 K。  相似文献   

12.
水热条件下采用Nd(NO3)3.6H2O,2,4-二氯苯氧乙酸(Hdcp)和4,4′-联吡啶(bpy)为反应物合成出一个新的具有一维链状结构的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Nd(dcp)3(H2O)2].1.5bpy.2H2O}n(1),并分别用元素分析,红外谱图,差热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紫外-可见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该结构。晶体结构结果分析表明:2,4-二氯苯氧乙酸离子(dcp)将Nd髥离子连接成一维链状结构(由{Nd2(dcp)6(H2O)4}重复单元构成),相邻链之间通过氢键作用最终被连接成二维网络结构。荧光谱图表明常温固态下配合物1发射近红外荧光,荧光寿命为3.27 ms。  相似文献   

13.
水热条件下采用Zn(NO3)2.6H2O,4′-羟基-联苯-4-羧酸和1,3-二(4-吡啶基)丙烷作为反应物合成出一个新的一维锌金属配位聚合物{[Zn(Hhbc)2(bpp)].H2O}n(1)(Hhbc=4′-羟基-联苯-4-羧酸,bpp=1,3-二(4-吡啶基)丙烷),并分别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差热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了该结构。晶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1为一维链状锌(Ⅱ)配位聚合物,通过分子间的O-H…O氢键作用,一维链进一步被连接成二维超分子结构。荧光分析表明常温固态下配合物1发射蓝色荧光,荧光寿命为3.08 ns(480 nm)。  相似文献   

14.
基于H3tbtd、H3bbta和bpy配体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配位聚合物{[Co3(tbtd)2(bpy)2(H2O)]·5H2O}n(1)和配合物[Cd2(Hbbta)(bpy)3(C2O4)(H2O)](2)(H3tbtd=4?(2,4,6?三羧基苯基)?2,2′,6′,2″?三联吡啶,H3bbta=1?氟?2,4,6?苯三酸,bpy=2,2′?联吡啶),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对其进行了表征。配聚物1为二维网状结构,基于丰富的氢键作用扩展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结构。配合物2为双核结构,相邻的双核结构通过吡啶环之间的π…π堆积作用和氢键作用扩展为二维超分子网状结构。配聚物1在紫外光照射下对染料甲基橙(MO)的降解具有光催化活性,对紫外光催化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2的荧光性质和配合物1~2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以5-氨基四氮唑(HATz),异烟酸(HPyc)和ZnSO4·7H2O或Zn(NO3)2·6H2O为反应物,在DMF溶剂热条件下分别得到了2个锌(Ⅱ)配位聚合物{[(CH3)2NH2]·[Zn(ATz)(SO4)]}n(1)和{[Zn(ATz)(Pyc)]·0.5DMF}n(2),并对它们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是由4-连接(4,4)网络拓扑的[Zn(ATz)(SO4)]nn-二维阴离子层和[(CH3)2NH2]+阳离子间通过氢键作用形成的二维波浪层结构。配合物2则是1个二重穿插的4-连接金刚烷拓扑的三维微孔金属-有机框架结构,客体DMF分子填充在孔道内。室温下的固体荧光实验表明,在350 nm的光激发下,配合物1和2分别在为445 nm和458 nm处出现强烈的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16.
在水热条件下,以N-氧化-2-吡啶膦酸(H2L)为主配体,4,4′-联吡啶(bpy)为桥联配体,合成了3个铜有机膦酸配合物:{[Cu(L)(bpy)0.5(H_2O)]·2H_2O}n(1),{[Cu(HL)2(bpy)]·4H_2O}n(2)和{[Cu2(L)2(bpy)]·3H_2O}n(3)。配合物1中,相邻的铜离子由2个膦酸根连成二聚体,二聚体之间通过bpy桥联成一维链。配合物2中,单核[Cu(HL)2]被bpy连接成一维链。配合物3中,四聚体[Cu2(L)2]2被bpy连接成"砖块状"结构的二维层。磁性研究表明,配合物1和3中铜离子之间存在反铁磁性耦合。  相似文献   

17.
MnCl2.4H2O与吡嗪-2,3,5,6-四甲酸(H4pztc),1,10-邻菲罗啉(phen)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1个Mn的配位聚合物{[Mn2(phen)2(H2pztc)Mn2(phen)2(Hpztc)2(H2O)2].4H2O}n(1),并对配合物进行了IR、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结构解析及磁性分析等表征。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955 02(19)nm,b=1.323 4(3)nm,c=1.515 7(3)nm,α=68.95(3)°,β=77.33(3)°,γ=81.92(3)°,V=1.740 3(6)nm3,Z=2。配合物中Mn(Ⅱ)离子为六配位和七配位,通过配体pztc与phen的连接形成一维链状结构。变温磁化率测试结果表明,在配合物1中,Mn(Ⅱ)离子之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6-甲基-2,3,5-吡啶三酸为配体和过渡金属盐反应,合成出2个新颖的金属配位聚合物{[Cu(Hmptc)(H2O)]·2H2O}n(1)和{Cd(Hmptc)(H2O)}n(2)(H3mptc=6-甲基-2,3,5-吡啶三酸)。配合物1存在具有四边形孔道的二维网状结构。配合物2中的Cd(Ⅱ)中心通过Hmptc2-配体连接成为类似于笼状的二维层状结构,进一步由氢键相互作用连接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存在蓝绿色荧光。  相似文献   

19.
利用过渡金属镉(锌)盐与1,4-二(4-甲基咪唑)苯、间苯二甲酸分别采用分层和水热法合成了化合物{[Cd(BMIB)(H_2O)2](NO3)2}n(1)和{[Zn2(BMIB)1.5(OH)(IP)1.5]·H_2O}n(2)(BMIB=1,4-二(4-甲基咪唑)苯,IP2-=间苯二甲酸根),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IR及X射线衍射法表征。晶体结构研究表明: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382 08(3)nm,b=0.904 72(7)nm,c=1.378 29(10)nm,α=98.581(4)°,β=97.020(3)°,γ=94.398(3)°。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3.764 07(9)nm,b=1.017 18(5)nm,c=2.015 31(11)nm,β=120.860(2)°。配合物1是由配体BMIB连接镉离子形成一维链状结构,由氢键连接成二维层结构。而配合物2是由配体IP2-连接锌离子形成一维梯状结构,该一维梯通过羟基和BMIB连接成三维网络结构。此外,配合物1和2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20.
潘兆瑞  周宏  鲜华 《无机化学学报》2010,26(11):1955-1960
本文合成了2个镍配合物[Ni(mtyaa)2(H2O)4]·4(H2O)(1)和[Ni(4,4′-bipy)2(mtyaa)2(H2O)2]·2H2O(2)(Hmtyaa=2-(5-甲基-1,3,4-噻二唑)-硫乙酸;4,4′-bipy=4,4′-联吡啶),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并对它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和粉末X-射线衍射等表征。配合物1和2的晶体分别属于三斜晶系和单斜晶系,空间群分别为P1和P21/n。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和2中镍原子均采取六配位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模式。在配合物1中配位水和游离水分子与羧基氧之间的氢键作用将单分子结构连成三维网状结构。配合物2中配位水和游离水分子与羧基氧以及配体中的氮原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将链连接成二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