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研究褐菖仔鱼在饥饿条件下的存活与生长, 对其仔鱼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以及延迟投喂下仔鱼的存活及生长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16~18℃下, 仔鱼产出当日开口摄食, 4日龄仔鱼初次摄食率最高, 达(93.33±9.43)%, 饥饿不可逆点为7.2日龄; 投喂组仔鱼卵黄囊消耗较饥饿组快, 前者卵黄囊于5日龄基本耗尽, 后者维持到8日龄; 延迟投喂1~5d各组, 其10日龄仔鱼存活率在70%以上, 显著高于延迟投喂6~9d各组(P<0.05); 初产仔鱼平均全长为(4.15±0.10) mm, 饥饿3d内, 全长平均日增长量为8.3×10-2 mm?d-1, 第4天后出现负增长; 延迟投喂0~3d各组的20日龄仔鱼全长及特殊增长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 但延迟4d后各投喂组, 各指标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 因此认为, 褐菖仔鱼最佳投喂时间为4日龄, 对其以后的生长、存活最有利.  相似文献   

2.
延迟投饵对沙塘鳢仔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工繁育的沙塘鳢仔鱼为研究对象,分15个处理组,每组20尾(各设2个平行组),分别在孵化后0~16 d开始投喂大型溞类,第15组为饥饿组,一直不投饵.结果表明:在水温27.5~28.5℃下,孵化后的沙塘鳢仔鱼孵出当天即开始摄食,7 d后卵黄囊消失,转入外源营养期;至14日龄不能获得外源性营养的仔鱼,进入PNR期;沙塘鳢仔鱼饥饿1~10 d,最高初次摄食率均为100%,此后随着饥饿天数的增加,其最高初次摄食率开始快速下降,至16d时为0;延迟3 d投饵对沙塘鳢仔鱼的存活率和生长没有显著影响,延迟4 d以上投饵的沙塘鳢仔鱼其存活率、体长增长率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降低,沙塘鳢仔鱼最适投饵时间为4~5日龄.  相似文献   

3.
对延迟投饵0~6d的(鱼免)鱼仔鱼的摄食、生长与存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当海水温度为24.5~25℃,盐度为24.2~24.8时,(鱼免)鱼仔鱼3日龄后开口摄食,初次摄食率为25%.其不可逆点(PNR)出现在开口后第3天;(2)(鱼免)鱼仔鱼体长的增长率随着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减低,鲵鱼仔鱼的存活率亦随着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降低,延迟6 d投饵,8日龄仔鱼全部死亡;(3)(鱼免)鱼仔鱼的适宜投饵时间为孵出后的1 d之内.  相似文献   

4.
对延迟投饵0~6d的鮸鱼仔鱼的摄食、生长与存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当海水温度为24.5~25℃,盐度为24.2~24.8时,鮸鱼仔鱼3日龄后开口摄食,初次摄食率为25%.其不可逆点(PNR)出现在开口后第3天;(2)鮸鱼仔鱼体长的增长率随着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减低,鮸鱼仔鱼的存活率亦随着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降低,延迟6d投饵,8日龄仔鱼全部死亡;(3)鮸鱼仔鱼的适宜投饵时间为孵出后的1d之内.  相似文献   

5.
在室内水泥池育苗条件下研究了褐菖(Sebastiscus marmoratus)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特性和人工育苗关键技术.结果表明:在育苗水温12~17℃,5日龄卵黄囊消失进入仔鱼后期,36日龄各鳍鳍条形成进入稚鱼期,经57~62 d鳞被完整发育为幼鱼;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的平均存活率分别为17.42%、66.01%和89.21%;水温对30日龄前的仔鱼生长影响不显著,平均体长增长率为(0.12±0.01) mm·d-1,30日龄后温度效应不断增大,平均日增长率(0.75±0.05) mm·d-1,其生长拟合方程为 Lt=0.0001D3+0.001D2+0.0123D+4.3919, R2=0.98;蛋黄可以部分代替轮虫,且存活率及生长速度与轮虫组无显著差异;育苗中发现第14~15天、第28~30天、第41~50天分别为褐菖育苗的3个危险期,死亡率以第1个危险期最高,达67.20%;针对3个危险期提出了加强早期营养供应,缩短卤虫投喂时间,增设底部和各水层隐蔽物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工育苗条件下大黄鱼仔、稚鱼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人工育苗条件下大黄鱼仔、稚鱼的摄食和生长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水温21.5~22.5℃条件下,仔鱼孵出后第3天起陆续开口摄食小型臂尾轮虫;14日龄仔鱼可摄食卤虫无节幼体,24日龄仔鱼可摄食小型桡足类;4日龄仔鱼摄食率50%,胃饱满系数0.90%,6日龄后的仔鱼或稚鱼摄食率95%~100%,胃饱满系数1,70%~9.21%;摄食强度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仔、稚鱼摄食量和体重的关系符合直线方程Y=-0.0223 0.047OX;全长和日龄的关系为Lt=3.4045 0.4484D-0.0385D^2 0.0013D^3;体重和日龄的关系为W=0.1203e^0.1954D;全长和体重关系为D=0.0543L^2.3850.仔、稚鱼个体间生长速度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饥饿再投喂对花鲈幼鱼生理生化指标(肝指数、摄食率、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肌肉成分)的影响, 设S5、S10、S15共3个实验组, 分别在饥饿5、10、15d后, 恢复投喂至第35天, 对照组S0持续正常喂食, 分别于饥饿结束时、恢复投喂5d及实验结束时取样. 结果表明: (1)肝指数在饥饿胁迫后严重下降, S15组下降至初始值的40%左右. (2)实验组恢复投喂时的摄食率较S0组下降了10.8%~24.0%, 恢复投喂后有所回升. (3)花鲈血液生理指数受到饥饿胁迫的影响显著, 3个饥饿实验组的白细胞、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含量均大幅度下降; 反之, 蛋白含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恢复投喂后的各指标基本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4)饥饿胁迫对灰分无显著影响. 粗脂肪表现出下降趋势, 但实验结束时, 除S15组外都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粗蛋白在S15组才出现下降, 恢复投喂后能迅速恢复到对照组水平. 分析认为, 在花鲈饥饿过程中肌肉脂肪的调动先于肌肉蛋白, 而恢复投喂后, 肌肉蛋白的恢复先于肌肉脂肪.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饥饿再投喂对黑鱾幼鱼消化酶活性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设置3个饥饿实验组(S5、S10、S15)及对照组(C组),各实验组饥饿后均恢复投喂5 d.结果显示:(1)饥饿胁迫下,消化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饥饿对淀粉酶活性影响不显著.(2)复投喂5 d后,各饥饿组胃中蛋白酶、脂肪酶活性相对稳定或继续下降;肝脏和肠中蛋白酶S10和S15组迅速回升,脂肪酶活性也呈恢复趋势.(3)各饥饿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等含量显著下降;复投喂后,白细胞及S5、S10组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回升至对照组水平.(4)血糖在饥饿5 d时显著下降,之后基本稳定;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随饥饿时间延长而升高;总蛋白含量先降后升,白蛋白球蛋白比下降;复投喂后血糖、白蛋白球蛋白比回升.分析认为,黑鱾幼鱼在短期饥饿中,前期主要消耗脂肪,后期动用蛋白质作为维持基础代谢的能量.  相似文献   

9.
旨在探究定向培藻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应用效果. 选取体长0.545cm的凡纳滨对虾84万尾, 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 每个室内水泥池(30m2)14万尾), 对照组水体不添加藻, 试验组水体中添加海链藻(藻浓度维持2×104~5×104 cell?mL-1), 试验周期25d. 结果表明: 定向培藻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及养殖水质影响显著(P<0.05), 其中, 对虾体长、体质量成活率和饵料系数均为海链藻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养殖水体的pH日差值和、NO3--N、NH4+-N、PO43--P和养殖水体中弧菌数量均为海链藻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 由此可见, 在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 养殖池中添加定向培海链藻有利于维持养殖池水体的水质稳定, 减少水体的氮磷含量和抑制弧菌的生长, 同时也有利于凡纳滨对虾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不同底质、饵料种类和日投饵量对管角螺幼螺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了不同底质、饵料种类和日投饵量对管角螺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底质对幼螺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其生长影响显著,有底质比无底质效果佳,尤以粗沙底质组为宜;4种饵料对幼螺的存活率和生长率均有影响,以投喂缢蛏和冰鲜杂鱼存活率最大(96.67%);生长效果以特定生长率作为指标进行比较,依次为:缢蛏组(0.54%)>冰鲜杂鱼(0.34%)>软饵(0.18%)>硬饵(0.07%)>不投饵(0.06%);日投饵量对幼螺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其生长影响显著,日投饵量以体重的4%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根据Hertwig效应,采用正交设计实验方法对真鲷(Pagrus major)冷冻精子诱导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减数分裂雌核发育的最佳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未经紫外线照射处理的真鲷精子与大菱鲆卵子受精后形成的胚胎,无论是否经过冷休克处理都不能孵化出膜;经剂量为64.8~72.0mJ.cm-2紫外线照射处理后的真鲷精子与大菱鲆卵子受精后形成的胚胎,初孵仔鱼表现出典型的单倍体综合征;受精和孵化水温为(14.5±0.5)℃时,大菱鲆雌核发育单倍体的冷休克二倍体化的最佳处理起始时间、处理水温和持续时间分别为受精后6.5min,-2℃和45min.至孵化后60日龄,雌核发育苗种的成活率为0.61%,仅相当于其半同胞对照的10%左右,60~180日龄两者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均达90%以上;14月龄前,雌核发育苗种的全长和体重均比半同胞对照要低,此后雌核发育苗种由于雌性比例较高而生长速度加快,至17月龄时其全长和体重与半同胞对照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12.
水泥池养殖条件下虎斑乌贼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体重、胴长、墨囊重和壳重4个指标变化情况,研究了水泥池养殖条件下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体重呈指数增长,日均增重量(0.09~2.78 g)不断增加,瞬时增重率(11.86%~1.03%)呈下降趋势;胴长呈直线增长,日均增长量(0.03~0.13cm)不断波动,瞬时增长率(4.99%~0.35%)呈下降趋势;墨囊重呈指数增长,日均增重量(0.01~0.09g)呈上升趋势,瞬时增重率(11.95%~1.68%)呈下降趋势,墨囊指数3.06%~4.25%;壳重呈指数增长,日均增重量(0.01~0.13 g)呈上升趋势,瞬时增重率(10.73%~1.02%)呈下降趋势,壳指数为5.06%~7.65%.成活率在日龄0~45d(90.69%~95.25%)和60~150d(95.73%~98.89%)时平稳上升,而在日龄45~60d(饵料转变过程中)下降至最低(50.01%).体重和胴长、墨囊重、壳重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铜锈环棱螺对微囊藻的摄食及其毒素积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2组室内实验研究铜锈环棱螺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摄食与毒素积累,其中摄食试验分别以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饵投喂不同密度铜锈环棱螺,对其清滤率CR(mL·ind^-1·h^-1)和滤食率FR(cells·ind^-1·h^-1)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饵料种类和实验动物密度对铜锈环棱螺的清滤率和滤食率均有显著影响.毒素积累试验分别以单一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50%铜绿微囊藻+50%四尾栅藻的混合藻液和单一铜绿微囊藻3种处理投喂铜锈环棱螺达15d,用ELISA法检测,得到了微囊藻毒素(MCs)在螺体内的动态变化曲线.试验同时表明,藻毒素在铜锈环棱螺各组织中的分布有显著差异,藻毒素积累量依次为肝脏〉鳃〉消化道〉头足部.  相似文献   

14.
观察了室内培育的曼氏无针乌贼自然生产的受精卵形态和胚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成乳头状,平均卵长10mm,平均卵宽5.5mm,受精卵外被黑色坚韧而富有弹性的三级卵膜,成串聚集一起成葡萄状.胚胎发育分为12个阶段:受精卵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初具形态期、腕分化期、心跳出现期、色素出现期、内骨骼形成期、尾腺出现期、缘膜形成期、孵化期.其胚胎大小从卵裂期开始增长,卵裂期胚胎长(3.40±0.12)mm,胚胎宽(3.29±0.14)mm,到孵化出膜前胚胎长达(8.17±0.33)mm,胚胎宽达(7.17±0.33)mm,增大了2倍左右.初具形态期各器官开始形成,胴部、头部、腕部开始分化.在19~21℃水温下,从受精卵到孵化出膜历时28~30d,初孵小乌贼仍挂着梨状卵黄囊,卵黄囊均长3.70mm,均宽2.75mm,在水中游动1~10min后就自动脱落,乌贼幼体一出膜就能喷墨,同时能开口摄食动物性饵料.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重金属对海洋生物的毒性影响及敏感性, 本文以海水模式鱼—–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为对象, 分析4种代表性海水重金属污染物铜、镉、铅、汞对其胚胎发育和仔鱼生长期的24h急性毒性. 结果显示: 海水青鳉发育阶段对4种重金属离子都很敏感, 且都产生明显毒性影响. Hg2+、Cu2+、Pb2+、Cd2+对海水青鳉胚胎发育期24h LC50最低值分别为2.34μg?L-1 (I期)、0.72mg?L-1 (IV期)、22.65μg?L-1 (I期)、27.32μg?L-1 (I期), 对青鳉胚胎发育毒性大小的排序为Hg2+>Pb2+>Cd2+>Cu2+. Hg2+、Cu2+、Pb2+、Cd2+对海水青鳉仔鱼期24h LC50最低值分别为0.018 mg?L-1 (7日龄)、0.48mg?L-1 (8日龄)、1.87mg?L-1 (6日龄)、1.86mg?L-1 (5日龄), 对青鳉仔鱼毒性大小的排序为Hg2+>Cu2+>Cd2+>Pb2+. 由此得出重金属对海水模式鱼的胚胎和仔鱼发育的敏感期, 并经实验得到其最低敏感浓度, 也为进一步开展海水重金属的生物监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分别以纯酵母和鱼油酵母培养的蒙古裸腹溞及卤虫无节幼体投喂河蟹溞状幼体,探讨了不同食物条件对蒙古裸腹溞及河蟹幼体的脂类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鱼油酵母组蒙古裸腹溞总脂含量达16.2%(占干重),接近卤虫无节幼体的19.9%,但EPA含量仍远较其低.用经鱼油酵母培养的蒙古裸腹溞投喂河蟹幼体,从Z3-M变态率和成活率分别为17%和12.5%,比纯酵母组高1倍多,表明用鱼油强化蒙古裸腹溞培养河蟹幼体,对河蟹幼体发育和存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室内和室外养殖试验,探讨饲料中添加复合芽孢杆菌(纳豆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Miers)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养殖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1‰(T1)和21‰(T2)的复合芽孢杆菌饲料组幼蟹的蜕壳率、成活率和增重率均高于对照组(T0);摄食率随着芽孢杆菌浓度上升而呈现下降趋势;T1和T2组分别降低幼蟹饲料系数为15.38%和18.80%.芽孢杆菌添加显著影响胃、胰蛋白酶以及肝胰腺脂肪酶活性,但淀粉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室外池塘养殖结果表明:商品饲料中添加2‰复合芽孢杆菌的饲料组(D2)平均产量最高,比只投喂商品饲料组(D1)增产14.4%;D2组起捕时蟹平均壳宽比D1组大3.4%.饲料系数方面,D1组和D2组差异不大.认为三疣梭子蟹养殖饲料中添加2‰的芽孢杆菌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喷墨对其行为、生长、存活及酶活的影响, 采用单因子试验法, 进行了喷墨虎斑乌贼(喷墨组)和未喷墨虎斑乌贼(对照组)的养殖比较试验, 试验时间30d. 研究结果表明, 虎斑乌贼喷墨后会导致其体色泛白、活力下降, 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养殖30d后,对照组虎斑乌贼的存活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喷墨组(P<0.05); 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在试验时间≤10d时对照组显著高于喷墨组(P<0.05), 随着养殖时间延长, 2组无显著差异(P> 0.05); 喷墨组的抗氧化能力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但过氧化氢酶(CAT)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喷墨组的代谢酶包括谷丙转氨酶(GPT)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但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试验表明, 虎斑乌贼喷墨不仅会导致其生长缓慢、存活率下降, 并且会影响其体内相关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人工养殖银鲳(Pampus argenteus)卵巢发育成熟过程中相关磷酸酶的变化规律, 采用组织切片的方法系统描述了各期卵巢的形态特征及其组织学结构变化, 并分析了其卵巢、肝脏和肌肉中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 结果表明 (1)银鲳卵巢在Ⅱ期末出现嗜碱性的卵黄核, 第3时相卵母细胞出现卵黄颗粒沉积现象; 至第4时相卵黄颗粒明显增多, 脂滴出现, 直至充满整个卵母细胞, 核开始偏位; 第5时相卵子内卵黄颗粒已融合成块状. (2)随性腺发育, 卵巢、肝脏和肌肉中ACP和AKP活性均表现出显著变化(P<0.05); ACP和AKP酶活性表现为 卵巢>肌肉>肝脏, 在卵巢中ACP活性变化幅度为18.742~73.381U; AKP为41.272~ 63.370U. (3)肌肉中的ACP和AKP以及肝脏中的AKP活性从Ⅰ期至Ⅵ期均呈现下降趋势, 而卵巢中的ACP与AKP酶活性则先升后降. 研究认为3种组织中ACP和AKP活性变化与银鲳卵巢发育中卵黄积累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20.
以体重100 g左右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实验对象,在基础饲料(A0组)中分别添加浓度为1.0 g/kg(A1组)、2.0 g/kg(A2组)、3.0 g/kg(A3组)、4.0 g/kg(A4组)的甘露寡糖(Mannoseoligosaccharides,MOS),分别于0、14、28、56 d取样,测定甘露寡糖对草鱼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2.0~3.0 g/kg的甘露寡糖在实验的第28~56 d,草鱼血清中血糖的含量、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第14d起甘油三酯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56 d时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14~28 d,添加2.0~4.0 g/kg甘露寡糖,草鱼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量为2.0 g/kg时,草鱼的增重率最大.各试验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有所下降,但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