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曹瑛  何锡文 《分析化学》1998,26(10):1165-1168
用光谱方法研究了邻苯二胺-过氧化氢-过氧化物酶体系与DNA的作用,认为二者之间发生的是嵌插作用。分别用UV-Vis光谱和荧光光谱求得了形成常数,两种方法具有一致性。讨论了PH值对嵌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聚邻苯二胺膜电极中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电子传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酸的电化学固定法制备含辣根过氧化物酶的聚邻苯二胺膜电极,研究其伏安行为及对H2O2还原的生物电催化作用,结果表明,在所述生物电催化反应中酶与聚合物基质 直接电子传递,但对新制的酶电极而言,电聚合时生成并包埋在酶膜中的寡聚体可作为电子传递体加速氧化态酶的再生,根据酶电极电流响应实验曲线的拟合,发现经态酶的再生速度随是极电位的变化表观上符合Tafel关系式,提出了酶反应学参数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研究了邻苯二胺(OPD)为底物伏安法检测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及其标记物的方法。HRP能够催化H_2O_2氧化OPD,其反应产物在玻碳电极上于-0.42V(vs.Ag/Agcl)左右产生一个灵敏的还原峰,峰电流随着HRP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借助此还原电流可以测定HRP,并进而可用于以HRP为标记物的电化学酶免疫分析。用方波伏安法对酶催化反应条件和酶催化反应产物的测定条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最佳条件下测定游离HRP的线性范围是1.0×10~(-10)~4.0×10~(-9)g/mL,检出限为8.5×10~(-11)g/mL;对游离的酶标记物(IgG-HRP)的测定最大稀释比为1:2000000。  相似文献   

4.
二氧化硅固定辣根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芳  刘宝红 《分析化学》1997,25(11):1363-1363
  相似文献   

5.
辣根过氧化物酶/聚邻苯二胺膜电极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东  吴辉煌 《电化学》1995,1(2):186-192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聚邻苯二胺(PPD)膜电极由pH7.0磷酸盐缓冲溶液介质中邻苯二胺在玻碳电极上的电聚合而制得。讨论了HRP电化学固定化的过程。所得酶电极呈现生物催化活性,可在没有电子传递体存在的情况下催化H_O_2还原。该反应发生在聚邻苯二胺氧化还原的电位区,聚合物参与了酶的电子转移过程。分析了旋转HRP/PPD电极上酶反应的动力学,讨论了动力学常数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固定到凹凸棒石粘土(Attapulgite,简称凹土)表面,制得HRP-凹土纳米复合物(HRP-Attapulgite),并采用电化学阻抗、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技术表征了HRP固定化过程.HRP-Attapulgite电化学性质测试表明,凹土能促进HRP的直接电子转移,其循环伏安曲线有一对良好的氧化还原峰,峰电位分别为Epc=-370 mV,Epa=-300 mV,式量电位E0′=-335 mV.凹土表面HRP的H2O2响应电流与浓度(0.3~75μmol·L-1)呈线性关系.该电极可用于巨噬细胞中微量H2O2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隐性亮绿作为过氧化物酶催化测定过氧化氢底物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天剑  沈含熙 《分析化学》1998,26(8):1001-1003
研究了以隐性亮绿作为氢供体底物的辣根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催化体系。该体系在PH=6.4-7.5的条件下所形成的亮绿于640nm处有最大吸收。测定过氧化氢的摩尔吸光系数为9.3×10^4L.mol^-1.cm^-1;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036mg/L。方法可应用于雨水中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辣根过氧化物酶酶促体系引发丙烯酰胺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辣根过氧化物酶(HRP)、H2O2和乙酰丙酮(ACAC)组成的三元醇促体系引发的丙烯酰胺(AAM)聚合进行了研究。在膨胀计中考察了反应温度和HRP、ACAC、H2O2及AAM初始浓度对酶促体系引发AAM聚合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反应条件。用FTIR和GPC对聚合产物进行表征,得到的聚丙烯酰胺的数均分子量为10^5-10^6,分子量分布指教DI为2-3。  相似文献   

9.
用停流光谱法研究了HRP在AOT、CTAB和SDS反相胶束中的吸收光谱和反应动力学,实验结果显示在AOT反相胶束中,HRP的吸收峰位置与水相中相同;而另外两种反相胶束对HRP的分子结构产生了较大影响,快速反应动力学研究显示在反相胶束中HRP形成化合物Ⅰ的速率常数远远高于化合物Ⅰ形成HRP—Ⅱ的反应速率常数,推测这是反相胶束的特殊性质造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OPD-H2O2-HRP伏安酶联免疫分析体系酶催化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焦奎  孙刚  张书圣 《中国科学B辑》1998,28(2):157-163
应用电化学分析、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等技术对邻苯二胺(OPD)-H2O2-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伏安酶联免疫分析体系的酶催化反应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用化学方法制得了HRP酶催化H2O2氧化OPD的产物纯品.伏安法和高效液相色谱实验说明,在所选择的酶催化反应条件下,酶催化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经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13C核磁共振谱鉴定,产物为2,3-二氨基吩嗪.写出了酶催化反应过程,同时对酶催化反应产物的电极还原过程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嗪草酮与脱氧核糖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化学方法,结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粘度法和与变性脱氧核糖核酸(DNA)的作用研究了嗪草酮(M)与DNA的作用机制,并通过研究嗪草酮对溴化乙锭-天然DNA体系的影响,以及天然DNA和变性DNA与嗪草酮的作用的不同,得出嗪草酮与DNA分子发生类似溴化乙锭(EB)嵌插作用的结论,形成DNA-M 1∶1型的超分子化合物DNA-M。求得结合常数β=1.8×105L/mol。DNA加入量在1×10-5~1.5×10-4mol/L范围内,DNA浓度与峰电流降低值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核黄素与脱氧核糖核酸相互作用的电化学和光谱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倪永年  杜姗 《分析化学》2006,34(5):659-662
在实验条件接近人体生理环境的pH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分别采用电化学方法、紫外光谱法及荧光法并利用中性红作电化学探针,研究了核黄素和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随着DNA浓度逐渐增加,核黄素的峰电流减小,峰位正移;紫外光谱产生减色效应;核黄素的荧光发生猝灭以及核黄素和中性红竞争与DNA相互作用等,采用几种方法的实验结果都表明两者能发生嵌插结合;多种计算方法得到两者作用的结合位点数为1,结合常数达到105(mol/L)-1。  相似文献   

13.
不可逆电活性药物米托蒽醌与脱氧核糖核酸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时巧翠  彭图治  王素芬 《分析化学》2003,31(10):1212-1216
研究了抗癌新药米托蒽醌(MXT)的电化学行为及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相互作用,推导了适用于研究不可逆电活性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公式,运用该公式可以简便、快速地测定靶向分子与DN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实验发现,MXT与小牛胸腺DNA的结合以蒽醌母核的嵌插作用为主,同时,烃氨基侧链与骨架磷酸基团之间的静电吸引对母核起稳定作用,使化合物易于嵌入DNA的平面结构。MXT与DNA相互作用引起的峰电流的变化可以用于分析测定DNA。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电喷雾质谱法(ESI-MS)研究了12-氨基乙酰脱氢枞胺(12-ADA)与5种单链DNA-dA6,dT6,dG6,dC6,d(AT)3的相互作用.考察了12-ADA与这5种DNA以不同的摩尔比(1:10,1:1,10:1) 混合时,形成的12-ADA-DNA非共价复合物及其电喷雾质谱行为.结果表明,12-ADA-DNA复合物容易负电离并主要形成-3和-4价离子;12-ADA与各DNA复合物的化学结合计量比随12-ADA和DNA的摩尔比增加而增大.12-ADA与DNA摩尔比从1:10增大至10:1时,12-ADA与DNA化学结合计量比从1:1增大至4:1.  相似文献   

15.
脱氧核糖核酸电分析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黄海珍  杨秀荣 《分析化学》2002,30(4):491-497
就DNA电分析化学研究及其应用方面进行综述,主要叙述了DNA的各种电分析化学方法,以及DNA电化学传感器的原理,应用以及发展,本文引用文献77篇。  相似文献   

16.
特定序列脱氧核糖核酸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杨丽菊  彭图治 《分析化学》2001,29(3):355-360
对当今电分析化学中的研究热点之一-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评述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脱氧核糖核酸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综述了不同种类的荧光探针与DNA的结合方式及其在DNA定量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并对荧光探针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化学会会志》2017,64(11):1250-1258
Gold nanoparticles provide promising applications based on their versatile properties of electromagnetic scattering and absorption and the capability of photothermal transduction relying on their size and shape. Because of their high toleranc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their excellent biocompatibility, gold nanoparticles are the most recognized nanomaterial applied in biomedicine.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is a native biomaterial that stores genetic information in living organisms. Naturally, DNA can be combined with gold nanoparticles for a variety of biomedical purposes. For example, the reversible hydrogen bonding of the complementary double‐stranded structures has been employed to serve as a gate keeper for the control of drug release on demand. Besides, the complementary hybridization behavior has given the specific recognition in nucleic acid for sensing feature. Accordingly, this mini‐review describes how DNA–gold nanoconjugates have been formulated and aimed for drug release and sensing analysis as well as the hybrids of aptamer–gold analogy for biomedical studies. These nanoconjugates show the potential for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treatments.  相似文献   

19.
陈会明  秦涛  徐晓白 《分析化学》2003,31(7):865-873
脱氧核糖核酸(DNA)加合物近十多年来一直是环境科学、医学和生态毒理学的前沿和热点研究领域之一。作为DNA加合物研究手段的DNA加合物分析技术,将传统仪器分析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其分析方法既体现了现代分析仪器的新进展,也反映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动向。本文主要结合国外DNA加合物研究状况,评述了DNA加合物主要分析技术,尤其对DNA加合物分析技术的新进展作了详细评述。  相似文献   

20.
《Analytical letters》2012,45(8):1408-1418
Abstract

We have first obtained the direct electrochemistry of D-amino acid oxidase with a polyethylenimine modified pyrolytic graphite electrode and the electrochemical response related to the catalytic reaction to the substrates. Further studies reveal that the enzyme may exhibit different substrate specificity. Taking D-serine as a model, we have also presented an electrochemical method to detect this amino acid and have studied the effect of hydrogen peroxide on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this enzyme. It is found that hydrogen peroxide can lower the enzymatic activity of this enzy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