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形态全氟磺酸树脂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氟磺酸树脂是绿色固体酸催化剂,对许多反应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但由于全氟磺酸树脂比表面较低,埋没在氟碳基体中的酸性中心不易被反应物所接近,质量比活性低。本文对近年来新形态全氟磺酸树脂,如多孔、负载化、纳米复合物及其改性的全氟磺酸树脂的催化作用进行了综述,文献结果表明全氟磺酸树脂纳米复合物对很多有机合成反应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2.
全氟磺酸树脂/SiO2催化合成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氟磺酸树脂/SiO2催化合成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固体酸;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全氟磺酸树脂/SiO2复合物催化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相似文献   

3.
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有机催化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冯新亮  管传金  赵成学 《有机化学》2003,23(12):1348-1355
综述了聚苯乙烯型磺酸树脂、全氟磺酸树脂Nafion及崭新的Nafion/siO_2复 合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应用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全氟磺酸树脂/二氧化钛杂化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可溶性全氟磺酸树脂和二氧化钛前躯体钛酸丁酯液-液相体系, 结合蒸汽水热结晶方法制备了全氟磺酸树脂/二氧化钛杂化薄膜, 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等测试方法对杂化薄膜的形貌、晶型、结构及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蒸汽水热结晶法能促进全氟磺酸树脂/二氧化钛杂化薄膜的结晶和相变; 水热后该杂化薄膜表面平整光滑, 没有裂纹, 二氧化钛晶型为锐钛矿并以球形微粒均匀分散在全氟磺酸树脂基体中; 随着杂化体系中二氧化钛含量的增多, 其粒径逐渐减小、团聚现象消失且杂化薄膜的紫外吸收性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和全氟磺酰基乙烯基醚共聚合成了全氟磺酸离子交换树脂,通过溶液浇铸法将其制成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PSALM)。PSALM膜显示出优良的力学性能、电化学性能以及化学稳定性。TGA测试结果表明,PSALM膜的初始热分解温度超过400℃;DSC测试结果显示,膜中存在微观相分离,该膜具有三个热转变温度,分别对应于非晶区、离子簇区和结晶区。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研究了全氟磺酸树脂中不稳定端基的分解程度与热压成膜温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在全氟磺酸树脂的红外光谱中位于1812cm~(-1)处的游离的不稳定羧端基受热分解是造成树脂热压成膜产品中存在大量气泡的主要原因,而且当热压成膜温度增加时,1812cm~(-1)处吸收峰减小,而位于1776cm~(-1)处则产生一个新的吸收峰,两者之间有较好的规律性。同时还发现,树脂在热压成膜过程中存在着两个游离的不稳定端基之间的化合反应。  相似文献   

7.
主要对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聚全氟乙丙烯(FEP)、聚偏氟乙烯(PVDF)、全氟磺酸树脂(PFSA)和全氟羧酸树脂(PFCR)这几种典型含氟树脂的加工流变行为和线性粘弹性进行了综述。FEP高速挤出时稳定流动区非常窄,并且进行模型拟合时发现其剪切流动行为符合Carreau模型。ETFE为热流变简单高分子,其剪切粘度、拉伸粘度、挤出胀大和动态模量等流变函数均可进行时温叠加。在低剪切速率下,PVDF熔体表现出牛顿流体行为;在高剪切速率下,PVDF熔体呈现出剪切稀化现象。PFSA和PFCR熔体的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流动曲线显示该熔体属于假塑性流体。  相似文献   

8.
易文斌  蔡春 《应用化学》2005,22(11):1187-0
全氟辛基磺酸稀土金属盐催化氟两相Friedel-Crafts酰化反应;氟两相催化;全氟辛基磺酸稀土金属盐;全氟溶剂;Friedel-Crafts酰化  相似文献   

9.
易文斌  蔡春 《应用化学》2006,23(2):212-0
全氟辛基磺酸稀土金属盐催化氟两相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氟两相催化;全氟辛基磺酸稀土金属盐;全氟溶剂;Friedel-Crafts烷基化  相似文献   

10.
固体超酸POSA催化醇脱水制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体超酸由于其优良的催化性能,近年来倍受重视。其中以全氟骨架的磺酸树脂Nafion H应用最广。POSA(全氟辛基磺酸,C_8F_(17)SO_3H)也是一种化学性质稳定、易回收的固体超酸,具有与Nafion H相似的氟碳链磺酸结构。  相似文献   

11.
含氧酸是无机化学授课的一个重要内容,讨论了含氧酸中亚硫酸、硼酸、次磷酸、亚磷酸、溴酸、亚溴酸、碳酸的结构与酸性。研究表明,SO2溶液中存在着2种异构体;硼酸在不同条件下存在Lewis酸和Brönsted酸2种形式;次磷酸、亚磷酸、溴酸、亚溴酸都存在着异构化倾向;在一定条件下,碳酸具有一定的动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Dinitroterephthalic acid(DNTPA) and diaminoterephthalic acid(DATPA) were prepared in 85%and 75%yields,respectively. These compounds were characterized by using FTIR and ~1HNMR.DATPA can be used as a monomer for the preparation of polyesters and polyamides.  相似文献   

13.
几种糖醛酸及其寡糖的薄层层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真庆  于广利  赵峡  李倩  管华诗 《分析化学》2005,33(12):1750-1752
以葡萄糖醛酸(GlcA)、半乳糖醛酸(GalA)、甘露糖醛酸(ManA)、古罗糖醛酸(GulA)、半乳糖醛酸寡糖(Oligo-GalA)、甘露糖醛酸寡糖(Oligo-ManA)、古罗糖醛酸寡糖(Oligo-GulA)和酶解褐藻胶寡糖(Oligo-u-Alg)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薄层色谱(TLC)行为。结果表明,TLC对不同糖醛酸寡糖有良好的分离和分析效果,其中Oligo-GalA与褐藻胶来源的寡糖兄值不同,而同样来源于褐藻胶的Oligo-ManA与Oligo-GulAR,值相同;首次发现酸解与酶解褐藻胶寡糖聚合度相同时兄值不同。此外,4种糖醛酸对不同的显色剂的显色灵敏度也略有不同,其中硫酸铈显色剂的显色效果最灵敏。这些结果为快速有效分析酸性寡糖的纯度及其聚合度,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离子色谱法测定威力酸中的有机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子排斥分离,电导检测模式,对威力酸中的4种有机酸成份进行分离测定。将威力酸样品通过萃取、洗涤、过滤之后进样,可以测定其柠檬酸、乳酸、苹果酸、富马酸4种有机酸,在一定的色谱条件下,4种阴离子都具有很好的线性和较低的检出限。威力酸中的柠檬酸,乳酸,苹果酸,富马酸的检出限分别是0.10、0.14、0.30和0.12μg/L,线性相关系数r2在0.9997~0.9999范围内,样品中待测离子峰面积的RSD在4.3%以下(n=10),回收率在94%~105%之间。采用抑制电导的离子色谱法是分析威力酸中的有机酸成份的高效与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供了制备固体过氧钼酸的新方法,它以Na_2MoO_4为原料,按Mo:H_2O_2=2.00:1.05(摩尔比)和游离酸度为0.40mole/dm~3的量加入H_2O_2和HNO_3,然后在50℃条件下加热20小时,析出Mo:(O_2):H_2O=2:1:2的固体过氧钼酸,得率96%。用热分析和超高真空程序升温质谱研究了它的性质,并推断其可能结构。  相似文献   

16.
17.
18.
建立了水样中甲酸、乙酸、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的离子色谱测定方法,采用IonPac AS11-HC阴离子分离柱,以KOH为淋洗液,采用浓度梯度洗脱,可同时测定上述4种有机酸。方法对实际水样中甲酸、乙酸、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在80.2%~103.3%,相对标准偏差在5.8%之内,检出限分别为:0.005,0.003,0.005和0.004mg/L;定量下限分别为:0.020,0.012,0.020和0.016mg/L。方法准确、简便、环保,能够满足实际水样的测定需要,且水样中常见的阴离子不会对目标污染物的测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加热、抽空等预处理对固态12-钼磷酸(PMA)酸位的影响。发现了PMA上除存在B-酸位外,还可生成L-酸位。研究了PMA上L-酸位的成因,水在两类酸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L-酸位与B-酸位的相对强度,以及PMA上酸强度的分布。据此,对Miscno等认为PMA中只存在质子酸和酸强度分布均匀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orrect” triterpenoid, the “correct” spacer and rhodamine B (RhoB) seems to be decisive for the ability of the conjugate to accumulate in mitochondria. So far, several triterpenoid rhodamine B conjugates have been prepared and screened for their cytotoxic activity. To obtain cytotoxic compounds with EC50 values in a low nano-molar range combined with good tumor/non-tumor selectivity, the Rho B unit has to be attached via an amine spacer to the terpenoid skeleton. To avoid spirolactamization, secondary amines have to be used. Fir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homopiperazinyl spacer is superior to a piperazinyl spacer. Hybrids derived from maslinic acid or tormentic acid are superior to those from oleanolic, ursolic, glycyrrhetinic or euscaphic acid. Thus, a tormentic acid-derived RhoB conjugate 32, holding a homopiperazinyl spacer can be regarded, at present, as the most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further biological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