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回收再制造与定价决策模型及供应链协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定负责废旧产品回收再制造的生产商为主导者.针对单生产商和单零售商组成的逆向供应链,分析了Stackelberg博弈(分散式控制)下和合作(集中式控制)下的零售价和回收再制造率决策,发现集中式供应链的利润较高,给出了协调供应链的利润共享合同.针对单生产商和n个竞争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分析了一主多从Stackelberg博弈和联合决策,结果表明供应链合作可降低产品的零售价格、提高回收再制造率和供应链总利润,进而给出了协调单生产商和n个零售商决策的利润共享合同.最后的算例表明了模型的合理性和协调合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徐兵  孙刚 《运筹与管理》2012,21(3):87-94
针对两条分别由单生产商单零售商组成的替代产品供应链,假定两种产品的随机总需求依赖于总货架展示量、而每种产品的市场份额与其货架展示量成正比,利用均衡分析方法研究两条供应链在货架展示量与订货量方面的竞争均衡,分别建立了对应两条供应链均为分散式供应链、均为集中式供应链、一条为分散式供应链一条为集中式供应链的EPEC、MPEC和Nash均衡模型。随后分析了供应链竞争下的链内协调合同设计问题,给出了同时协调零售商的货架展示量和订货决策的回购加线性补贴合同和收益共享加线性补贴合同。最后的算例表明,协调是供应链竞争下的占优策略,但两条供应链均协调时的利润反而低于均不协调时的利润,即存在囚徒困境现象。  相似文献   

3.
研究两条供应链相互竞争下决策者风险厌恶程度的影响和链内协调问题。针对两条分别由风险中性制造商和风险厌恶零售商组成、进行订货与促销竞争的可替代产品供应链,假定需求随机且依赖于促销努力水平与产品合格率,利用条件风险值(CVaR)方法和博弈理论建立了对应两条供应链均为分散式供应链(DD模式)、均为集中式供应链(II模式)、一条为分散式供应链一条为集中式供应链(DI模式)的EPEC、Nash和MPEC竞争决策模型,给出了三种模式下的竞争均衡决策、以及零售商为风险厌恶者时可实现链内协调的回购加促销补贴契约。进一步分析了零售商风险中性情况。最后的算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协调契约的有效性。研究表明,零售商越厌恶风险,其订货量越低;产品合格率越高,零售商的促销努力水平越大;供应链协调是供应链竞争下的占优策略。  相似文献   

4.
双渠道闭环供应链的三种回收模式的建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生产商负责网上直销、零售商负责网下零售、且具有回收再制造功能的双渠道闭环供应链,首先分析了生产商负责产品回收和零售商负责产品回收下生产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博弈行为,建立了刻画两种回收模式的两层规划模型;进而假定生产商委托第三方企业负责回收,分析了生产商、零售商和第三方回收企业之间的博弈行为,建立了对应此一主两从博弈结构的带均衡约束的两层规划模型.对所得模型进行了模型求解,得到了三种回收模式下双渠道闭环分散式供应链的最优直销价、零售价和回收再制造率决策.通过数值算例对上述三种回收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刻画网上直销吸引力的相关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研究发现,生产商负责回收时的回收再制造率最高;网上直销具有激发潜在需求(正效应)和吸引零售市场需求发生转移(负效应)的双重效应等.  相似文献   

5.
货架展示量与定价模型及供应链协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兵  孙刚 《运筹与管理》2009,18(6):53-58,79
针对单生产商和单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假定需求依赖于货架展示量与零售价格,分别建立了集中式控制下和分散式控制下的货架展示量与定价决策模型,给出了协调供应链的批发价加货架补贴合同。针对单生产商和n个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假定总需求是n个零售商的总货架展示量和平均零售价格的函数、每个零售商的需求与其货架展示相关的促销努力成正比,分析了相应的集中式与分散式决策,并给出了协调供应链的批发价加货架补贴加转移支付合同。  相似文献   

6.
在制造商存在产能约束下,建立了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回收渠道决策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得出了三种回收渠道下的回收率、零售价以及制造商、零售商和供应链的利润,分析了制造商的生产能力对回收渠道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存在产能约束时,制造商回收渠道中的回收率总是最高的,这与无产能约束时零售商回收渠道中回收率最高的情况明显不同;同时,若废旧产品回收转移支付价格较低,制造商会选择自己回收,此时的零售价最低,制造商、零售商和供应链利润最高;若回收转移支付价格较高,制造商会选择零售商回收,此时的零售价最低,制造商和供应链利润最高。  相似文献   

7.
陈建新 《经济数学》2012,29(2):28-34
建立了需求不确定下两个竞争的生产商和一个强势零售商组成的具有产品再制造的闭环供应链模型.利用逆向归纳法对不同废旧品回收渠道下的模型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算例分析了不同模型的回收成本和新增回收率对零售价格、回收模式决策、供应链系统及成员期望利润的影响.结果表明:回收成本的增加导致生产商和系统的期望利润降低,零售商领头下只有在零售商负责回收的模式中,零售商的期望利润才是增加的;新增回收率的增加,可降低产品的零售价,增加供应链成员的期望利润,继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利润.  相似文献   

8.
针对一个供应商和两个竞争的零售商组成的单产品供应链,研究零售商的货架展示量和订货决策及供应链协调问题.假定产品总需求随机依赖于两个零售商的总货架展示量,给出了每个零售商的产品需求,然后分别建立了供应链的集中式决策模型和分散式决策模型,提出了协调供应链的回购加线性补贴合同和回购加货架补贴加转移支付合同,最后的算例表明了决策模型和协调合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同时考虑零售商竞争与第三方回收闭环供应链的定价决策及协调问题, 分别建立了集中与分散决策模式下的闭环供应链优化模型, 并提出了基于改进K-S法的协调机制。研究表明:在分散式闭环供应链决策下, 较之两零售商与第三方, 制造商总是可以获得最大的利润。两零售商在产品价格上竞争程度的增强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产品销量, 同时对废旧产品的回收也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闭环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合作策略能有效消除系统的“双重边际”效应, 且较之零售商及第三方回收商, 制造商的合作动力更强。  相似文献   

10.
由再制造商和分销商组成的逆向供应链中,再制造商回收的废旧产品数量是与回收价格相关的随机变量,分销商面临的再制造产品需求是与销售价格相关的随机变量.再制造商决策回收价格并向分销商提供合同,分销商基于合同作出反应来决策订购数量和销售价格,目标是在随机回收和随机需求下最大化各自的期望利润.利用博弈论和优化理论,分别得到了分散式和集中式供应链系统下的最优决策,证明了分散式系统中的回收价格和再制造数量偏低而销售价格偏高,并提出了综合三种基本合同的供应链协调机制.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得到了系统参数对供应链决策和利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零售商负责回收闭环供应链的协调问题,首先设计了稳定环境下两部收费契约协调闭环供应链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突发事件影响下造成零售商面临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运用K-T条件对集中式决策下的闭环供应链的最优利润进行求解,给出了最优应对策略。通过研究表明: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原适用于稳定环境下的两部收费契约将不再对分散式决策下的闭环供应链起协调作用。为此,本研究给出了两种协调策略,一是在制造商自身承担突发事件引起的偏差成本的情况下,通过对原有的两部收费契约中的批发价格和回收价格进行改进;二是若由零售商承担偏差成本,则可保持原有的两部收费契约中的批发价格和回收价格不变。在两种策略下,制造商和零售商均通过重新讨价还价确定合适的固定费用,可协调突发事件影响下的闭环供应链,并证明了两种协调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在双渠道环境下,针对不同渠道权力结构对闭环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情况,构建了三种分散化(制造商主导的Stackelberg博弈、零售商主导的Stackelberg博弈以及由制造商和零售商构成的Nash均衡博弈)和一种集中化的闭环供应链决策模型,并得出了相关的均衡策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有针对性的设计了两种契约相结合的契约机制协调供应链,并利用数值算例分析验证所得结论以及契约机制的有效性与可实践性,同时分析模型中的一些重要参数如渠道替代系数、传统渠道所占市场份额、废旧产品回收率、再制造成本节约等对双渠道供应链各项最优决策及渠道利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存在价格差异的闭环供应链定价策略及契约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零售商回收模式为对象,采用博弈论方法,研究再制造产品与新产品存在销售价格差异以及废旧产品存在回收价格差异时闭环供应链的定价策略及契约协调问题。对闭环供应链系统在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下的定价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系统各成员的最优定价策略和利润,发现分散决策会造成系统效率的损失。为此提出一种改进的特许经营费用契约对闭环供应链进行协调,使得闭环供应链系统不仅消除了"双重边际化"的问题,而且实现了完美协调。算例分析验证了定价策略及契约协调机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两周期闭环供应链,在考虑突发事件干扰新产品制造成本的情况下,在集中式和分散式决策时闭环供应链在扰乱前后关于回收决策和协调机制问题的比较,得到了扰动前后的最优回收价格、回收数量以及制造商的最大再制造节约利润和零售商的最优回收利润。研究表明:当制造成本扰动幅度较小时,集中化决策者和分散化决策者均保持原回收计划,适当调整回收价格;当制造成本扰动幅度较大时,集中化决策者和制造商愿意调整其回收决策,而零售商在正扰动幅度较大时希望保持原回收计划,在负扰动幅度较大时倾向于调整回收决策。两部收费制契约可以协调制造成本扰乱之前和之后的闭环供应链。制造商获得的固定费用在制造成本扰动幅度较小时随扰动量绝对值的增加而增加;在扰动量幅度较大时随正扰动量的增加而减少,负扰动量绝对值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在制造商存在规模不经济环境下,分别针对集中决策模式和分散决策模式,建立了基于一致定价和促销努力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策略模型,分析了规模不经济和服务负溢出效应对供应链运营决策的影响,得到了集中和分散决策下各企业最优运作策略和收益。研究指出,规模不经济的双渠道供应链在分散决策批发价契约下无法实现供应链协调;而分散决策网络渠道收益共享契约能够实现双渠道总收益等于集中决策模式下供应链收益,但无法保证各主体始终获得高于批发价合同下的收益;进一步,设计了带有固定补偿的网络渠道收益共享契约,通过对固定补偿值的有效设计,不仅可以保证双渠道总收益等于集中决策模式下供应链收益,且可以始终保证各主体收益不低于分散决策批发价契约下其所得收益,从而实现各主体利益双赢以及供应链的有效协调。  相似文献   

16.
一条双渠道供应链存在一个传统零售商和一个拥有电子渠道的制造商,制造商采用了跟随零售商线上线下同价的定价策略。通过建立市场需求模型,求出供应链的最优价格、生产数量,利用博弈论和合同理论的原理设计收益共享契约。研究表明,当供应链处于稳定状态时,收益共享契约可以用来实现同价双渠道供应链的协调。当突发事件导致市场规模和制造成本发生扰动时,同价双渠道供应链存在鲁棒性,而收益共享契约也能够很好地协调同价机制下的双渠道分权供应链,最后给出一个算例验证了结论。  相似文献   

17.
在需求不确定的情境下,研究由单一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组成的三级供应链系统的协调问题。设计了制造商—销售商采用期权契约,制造商—供应商采用回购契约的联合契约协调机制,分析了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和协调机制下供应链系统的最优决策。最后,通过数值算例说明了机制设计的有效性,并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制定合理的契约参数可以使供应链各成员的期望利润相比分散决策时有帕累托改进,从而实现三级供应链系统的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