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用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u2+掺杂纳米ZnO复合粉末(CuxZn1-xO,x=0.02,0.05,0.08,0.10),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表征了样品的物相、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纳米CuxZn1-xO粒子为六角纤锌矿结构,平均晶粒尺寸为25~35 nm.该纳米复合粉末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具有强效抗菌性能,且随Cu2+掺杂浓度的增加抗菌性能增强.其中,Cu0.1Zn0.9O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50,50,25 mg/L.该纳米复合粉末的抗菌性能明显优于普通无机抗菌剂.  相似文献   

2.
用流变相反应法合成了La,Y和Gd的水杨酸盐前驱物,通过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确定的前驱物组成为R(HSal)2(R-La,Y和Gd,HSal=o-0HC6H4COO),并对其物相、结构及热分解行为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在空气中于800℃热分解前驱物,得到的固相残余物为纳米级R2O3粉末;R2O3基本上均为球形的纳米粒子;R2O3的中位粒径(ds0)分别为19.3nm(La2O3),53.8nm(Y2O3)和28.6nm(Gd2O3),与X-射线粉末衍射及透射扫描电镜的结果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3.
碱式碳酸铜在空气中的热分解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羞热分析(DTA)和热重分析(TG)测定了碱式碳酸铜Cu3(OH)2CO3在空气中的热分解曲线,运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等技术对碱式碳酸铜热重分解产物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碱式碳酸铜在空气中分解生成粒径约为10nm的CuO,用Friedman法和Flynn-wall-Ozawa(FWO)法求取了Cu2(OH)2CO3热分解的活化能为175.53kJ/mol,并用多元线性回归给出了分解过程的可能机理函数。  相似文献   

4.
用SnCl4和Cu(NO3)2无机盐为初始原料,采用Sol-Gel(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平均尺寸10~15nm的CuO-SnO2纳米粉料,运用X射线衍射(XRD)并结合透射电镜(TEM)分析手段分别对纳米SnO2粒径以及掺杂CuO的纳米SnO2粒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表征,同时运用差热-失重分析(DTA-TG)方法分析了纳米CuO-SnO2的形成过程。实验表明:与纯SnO2相比掺杂CuO可以有效阻碍SnO2纳米晶体的生长和团聚;以无机盐为原料,采用Sol-Gel(溶胶-凝胶)法制备CuO-SnO2纳米粉体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5.
采用离子交换水解法制备出粒径小(20nm)、颗粒均匀的纳米TiO2粉末.利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去除TiCl4溶液中的氯离子得到了TiO2溶胶,然后经过干燥、煅烧可得到纳米级的TiO2粉末.实验结果表明该法能够有效地将氯离子去除干净,简化了制备流程,缩短了制备时间.通过对橙黄Ⅱ的光催化降解实验,考察了制备过程中所用TiCl4溶剂、除氯离子程度、干燥方式、煅烧温度等因素对TiO2粉末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制备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超声、机械和微波等条件下,用水合肼还原铁盐和镍盐制备出不同形貌和组分的FeNi合金纳米粒子.利用X射线衍射(XRD)验证了纳米粒子是FeNi合金的结晶结构,同时X射线能谱(EDS)测定的纳米粒子中Fe和Ni的原子组成与投料时Fe/Ni摩尔比基本吻合.利用扫描电镜(SEM)观测了FeNi合金纳米粒子的形貌,结果显示:超声条件下采用3种投料比(Fe/Ni的摩尔比分别为4∶1,1∶1和1∶4)均制得球形纳米粒子,粒径均介于50~120 nm之间;机械搅拌条件下按Fe/Ni等摩尔投料比制得的纳米粒子结构为表面乳突状、粒径约100 nm的纳米球;微波条件下按Fe/Ni等摩尔投料比制得了尺度分布较宽的立方体型FeNi合金纳米粒子.由此可见,控制反应条件和投料摩尔比直接影响到:FeNi合金纳米粒子的形貌和尺寸.最后,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定了各种FeNi合金纳米粒子在室温下的磁性能,所有FeNi合金纳米粒子均显示出良好的软磁材料特性.机械搅拌合成的Fe/Ni等摩尔投料比的纳米粒子具有最高的饱和磁化强度(92.68 A·m2/kg).  相似文献   

7.
流变相法制备超细氧化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一种超细氧化锌的制备方法.首先用流变相法合成先驱物,用差热分析(DTA)和热重(TG)方法研究了先驱物在空气中的热分解过程;然后用X射线粉末衍射和红外光谱表征了热分解固体产物;最后使用扫描电镜测定了固体产物的表面形貌和颗粒尺寸.该方法制备的氧化锌粒度分布在37~85nm范围内,平均粒径为52nm.  相似文献   

8.
对用草酸沉淀法制备的、不经球磨的红色发光材料Y2O3:Eu^3+的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荧光粉大小分布均匀,一次粒径为4~6μm,最大激发峰位于238nm,最大发射峰位于613nm,荧光粉色品坐标x=0.6454,y=0.3408,相对亮度为181,可满足灯用荧光粉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论文中在乙烷聚乙二醇(PEG)辅助条件下,用水热法合成了纳米CoFe2O4.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磁学性质进行了表征.X射线衍射分析证实了所得到的CoFe2O4是纯尖晶石相且晶粒尺寸为10-32nm左右.实验中发现CoFe2O4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随着水热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水热液温度不仅影响纳米粒子的大小,而且还影响其形貌,随着水热液温度升高CoFe2O4的形貌,从球形变到八面体.磁性研究表明,所合成的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和矫顽力随纳米颗粒的平均尺寸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以Ca2 -H2O-CO23-反应系统,利用冰冻-解冻法制备了CaCO3纳米粉体.TEM和XRD测试表明:粒子基本星球形,晶体粒径约为40~70 nm,所得产物为方解石型.提出了"冰切割"机理,对其形成进行了初步探讨,用相同的方法制备了SrCO3、BaCO3纳米粉体,晶体粒径分别约为20~60 nm,60~90 nm,均为斜四方晶相.本法产物的粒径分布比室温沉淀法均匀而且形貌尺寸明显小于室温常规沉淀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锌、镉、汞、铅硫化物半导体极超微粒子的制备以及它们的光谱性质,比较了它们的粗、细粒子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差异,用量子化粒径效应解释了当超微粒子的粒径减小时出现的能级分裂.同时讨论了上述物质的极超微粒子在老化过程中的行为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2.
用高能球磨法制备铁与聚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对其组分采用穆斯堡尔谱和X衍射谱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有Fe5C2和Fe2C生成,略有部分Fe氧化.电镜照片表明球磨后复合材料的颗粒平均尺寸约为50nm.  相似文献   

13.
以 H2 Ti O3为原料 ,经过 Ti O(NO3) 2 水解的放大实验 ,制备了金红石型 Ti O2 纳米粒子 ,通过 X射线衍射 (XRD)、透射电镜 (TEM)和比表面吸附 (BET) ,对纳米粒子的结构、形貌、粒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 .结果表明 ,粒子的平均粒径在 11nm左右 ,晶型为金红石型 ,粒子分布较松散 ,部分颗粒呈纤维状排列 .  相似文献   

14.
基于Stober水解法制备得到纯二氧化硅微球, 通过以PVP为保护剂和还原剂的可控还原法制备得到银包覆二氧化硅复合微球. 该复合微球的单分散性好, 且均匀而稳定, 其中核的平均粒径在255nm, 壳层银纳米粒子粒径约为8nm. 根据银源溶液的浓度、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液pH值等3个主要因素对复合微球的生长和形貌的重要影响, 研究了该核-壳型复合微球的合成机理, 得到最优合成条件: 最佳离子浓度为2.0mmol?L-1, 主要生长温度为40~50℃, 且最适酸碱度在pH=12.12处. 该复合微球在光学和催化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利用柠檬酸络合法合成了K2NiF4型稀土复合氧化物LnSrCoO4(Ln=Pr、Nd、Eu)并考察了它们对CO和C3H8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以XRD、O2-TPD、CO2-TPD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r、Nd和Eu能形成K2NiF4型稀土复合氧化物,O2和CO2的脱附量与催化剂结构中的Co^2 和Co^3 含量及性质有关,晶格氧参与了CO和C3H8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16.
纳米氧化锌粉体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Zn(NO3)2 、酒石酸、H2C2O4为原料,采用络合沉淀法合成了纳米级ZnO粉体,并对产品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所得ZnO粉体平均粒径48nm,分散性好、收率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固相反应法制备了(1-x)La2/3Ba1/3MnO3 xTiO2(x=0%~5%)多晶陶瓷样品,实验发现,随着TiO2掺杂量的增加,电阻率明显增大,金属绝缘相转变温度Tp值下降.通过室温(300K)和低温(78K)下不同磁场的磁电阻计算表明,适量的TiO2掺杂会明显提高材料的磁电阻性能;在1T磁场下,TiO2掺杂量为1%的样品室温磁电阻达到12%,这是未掺杂La2/3Ba1/3MnO3相同条件下的3倍,为磁电阻传感器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PEG和鱼精蛋白沉淀等方法,从草鱼(Ctenopharynogon idellus)出血病病鱼组织分离纯化出两种病毒.一种是直径70—80nm的病毒颗粒,六边形,有双层衣壳,无囊膜;另一种直径仅20—30nm的小病毒颗粒,也呈六边形.前者是呼肠孤病毒(Reovirus),以前已有报道;后者拟初步鉴别为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病毒.将两者分别感染1足龄健康草鱼,能复制出典型症状的草鱼出血病而致鱼死亡.呼肠孤病毒主要导致肠道出血的出血病,而小病毒颗粒导致肌肉出血为主的出血病.由此可以初步解释生产上出现两类出血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以FeSO4.7H2O、MnSO4.H2O、ZnSO4.7H2O、RE2O3(RE=Y、Nd、Gd、Dy)、HCl为原料,NaOH溶液为沉淀剂、H2O2为氧化剂,采用氧化共沉淀法制备出稀土元素掺杂(RE=Y、Nd、Gd、Dy)Mn-Zn铁氧体(Mn0.5Zn0.5RExFe1-xO4),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IR),X射线衍射仪(XRD)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样品进行表征,讨论了稀土元素掺杂的种类和量对样品的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要得到单相尖晶石结构Mn-Zn铁氧体,稀土元素掺杂量应控制在x≤0.02;Mn0.5Zn0.5RExFe1-xO4的晶粒度随掺杂含量x的增大单调减少;掺杂稀土元素Y、Nd对Mn-Zn铁氧体的磁性有削弱作用,不宜掺杂;而少量的稀土元素Gd、Dy掺杂有利于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的提高,x=0.02时,其饱和磁化强度分别达到最大值26.5和29.3emu/g。  相似文献   

20.
采用固相法合成了掺杂Eu2O3的Li2WO4多晶固体离子导体材料Li2WO4 xEu2O3(x20.00~0.17mol),并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交流阻抗技术对样品的结构、形貌以及电导性能进行了观察和测试.结果发现,掺入适量Eu2O3可提高Li2WO4基质材料的电导性能.分析表明:非导电相Eu2O3的加入不仅减小了晶粒间电阻。而且使材料的电导活化能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材料的离子电导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