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级中学课本《代数》第一册(以下简称新教材)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和第四章《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在原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数学课本(试用本)《代数》第一册(以下简称原教材)第三、四章的基础上修改的。章名与原教材一致,教学内容也基本一致。新教材第三章包括等式的概念和性质、方程的有关概  相似文献   

2.
修订后的初级中学数学课本《代数》第二册(以下简称新教材)的第六章“整式的乘除”,与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数学课本(试用本)《代数》第二册(以下简称原教材)的第六章“整式的乘除”比较,内容基本一致。在修订中,从便于教学出发,增加了一些  相似文献   

3.
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数学课本《代数》(试用本,以下简称新教材)第一册第五章“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是在原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试用本,以下简称原教材)第一册的有关章节的基础上编写的。与原教材相比,这章内容变化不大。大家知道,  相似文献   

4.
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数学课本《代数》(试用本,以下简称新教材)第一册的第四章“三角函数”,与原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试用本,以下简称原教材)《数学》第一册中的相应内容基本一致。对于这一章,我们主要从更便于教、便于学的角度考虑,在原教材的基础上作了适当修改。  相似文献   

5.
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数学课本《代数》第二册(试用本,以下简称新教材)第三章“不等式”,是在原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数学》第三册(试用本,以下简称原教材)第二章“不等式的性质和证明”的基础上编写的。新教材把这一章安排在“数列与数学归  相似文献   

6.
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数学课本《代数》第二册(试用本,以下简称新教材)第四章“行列式和线性方程组”,是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数学》第三册(试用本,以下简称原教材)第一章“线性方程组”的基础上改写的。新教材这一章共分八节:1.二阶行列式和二元线性方程组;2.三阶行列式;3.三阶  相似文献   

7.
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数学课本《代数》(试用本,以下简称新教材)第一册的第三章是“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分为三大节:一、映射与函数;二、幂函数;三、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本章内容在编写过程中,曾参考了原来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试用本,以下简称原教材)《数学》第一册第一章中的相应内容,但新教材吸取了各地三年来使用原教材的意见,对一些概念的阐述和定理的证明作了修改,在例、习题的配备上也有所充实。下面对本章教材作一简介,主要谈谈与原教材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数学课本《代数》第二册(试用本,以下简称新教材)第五章“复数”,其体系与原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数学》第三册(试用本,以下简称原教材)第三章“复数”的体系基本一致。在改编时,从重点中学的教学要求出发,注意加强复数及其有关概念的科学性,加强复数在几何中的应用,但同时又注意易教易学,不增加原教材  相似文献   

9.
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数学课本《代数》第二册(试用本,以下简称新教材)第一章“反三角函数和三角方程”,与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数学》第一册(试用本,以下简称原教材)第四章的内容基本相同。原教材把这一章安排在高一上学期期末,使学习基本初等函数告一段落,便于高一下学期开始学习立体几  相似文献   

10.
初级中学数学课本《代数》第二册(以下简称新教材)第七章“因式分解”,是在原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数学课本(试用本)《代数》第二册(以下简称原教材)第七章“因式分解”的基础上改编的。下面对修改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因式分解这一内容,是初中代数教学的重点和难  相似文献   

11.
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数学课本《代数》(试用本,以下简称新教材)第二册第二章是“数列与数学归纳法”,它与原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试用本,以下简称原教材)《数学》第三、四册中的相应内容基本一致。现对这一章内容的变动情况以及我们的想法作一简单介绍。 “数列”在原教材中是安排在第四册(最后一册)、与极限合在一起的,这主要是考虑到数列与极  相似文献   

12.
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数学课本《代数》第三册第二章“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是在原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数学》第三册第四章的基础上修改的。下面对这一章教材作一简单介绍。 本章分为两个单元。前一单元为排列和组合,后一单元为二项式定理。排列和组合这一单元包括两个基本原理、排列及排列数公式、组合及组合数公式、  相似文献   

13.
修订后的初级中学数学课本《代数》第一册的第二章《整式的加减》(以下简称新教材),与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数学课本《代数》第一册的第二章《整式的加减》(以下简称原教材)比较,内容基本一致。但在修订中,从便于教学出发,对个别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同时,注意了与小学数学及第一章《有理数》教学内容的衔接,注意了加强基础和培养能力,例如分析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的能力。下面结合教材内容具体谈谈调整情况和想法。一第一大节是整式。用字母表示数,学生在小学数学中接触到了,已经知道了一些形体的求积公式,例如长方形的面积可以写成S=ab,也知道了数的运算律,例如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等等。新教材引用这些例  相似文献   

14.
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数学课本《代数》第三册(试用本,以下简称新教材)第一章“一元多项式和高次方程”是以我国一九六○年前后的高中代数教材的最后一章“高次方程”为基础重新编写的。本章目的是在学生学完复数的基础知识后,系统归纳并适当加深学生已经学过的有关多项式因式分解和解一元n次方程的知识,为今后对多项式理论作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一个较为扎实的基础。全章内容供选学。  相似文献   

15.
经过修订的初级中学课本《代数》第三册,将于1984年秋季开始,供初中二年级全学年使用。总的来说,初中《代数》课本的修订,是在原《全日制学校初中课本(试用本)数学》的代数部分的基础上,基本保持原有体系、内容变动不大,从便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参考几年来各地在试用中的经验和意见,适当作了些调整与改进。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来香,初中二年级学生课程比较多,负担比较重,其中代数课的内容也偏多,有些要求对于大多数学生也偏高。为了适当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初中《代数》第三册在修订中,从教学内容到教学  相似文献   

16.
这套供试验用的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 ,是根据原国家教委 1996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验 )》(它在 1999年进行了修订 ,以下简称《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供试验用 )》(它在 1999年 11月进行了修订 ,以下简称《新大纲》)编写的 .全套书共三册 .其中第一册和第二册是必修课本 ,分别供高中一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必修课使用 ;第三册是选修课本 ,它分为两个分册 ,供高中三年级选修课使用 ,分别相当于《新大纲》中的“选修课·水平Ⅰ”和“选修课·水平Ⅱ” .自 1997年秋季开始逐年供书 ,1999年秋…  相似文献   

17.
六年制重点中学数学课本《代数》(试用本)第一册,与现行教材相比,增加了《多项式》一章。现就这一章,谈谈我们对教材教法的粗浅看法,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一教材分析本章内容安排在《代数》第一册的第二章,它建立在初中代数关于多项式的概念和四则运算以及高一代数第一章实数集的基础之上。它是高二代数《复数》一章中研究一元n次方程的重要基础。从函数的观点来看,它是有理整函数,是最简单而用途又最广泛的初等函数,因此它又排序在其它基本初等函数之前。本章教材在知识的安排上,采取单刀直入,  相似文献   

18.
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数学课本(试用本)《代数》第二册,将于1983年秋季起正式供书。本书是根据教育部于1981年颁发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以及各地对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意见,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试用本)《数学》第一、三、四册(以下简称通用教材)有关章节的基础上编写的。下面对本书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9.
初中《数学》第四册(试用本)共有三章。 前两章是代数内容。其中“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包含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还包含了能归于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一些高次方程、分式方程、根式方程以及一些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指数和常用对数”一章包含了零指数、负  相似文献   

20.
初级中学课本《代数》第二册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试用本)《数学》第二册第五章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参照多数教师和教研部门关于教材应相对稳定意见,修改时,没有对内容进行大的变动,只是修改了个别的例、习题,增加了一些文字叙述,力求做到易教易学,希望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本章主要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此外,也举例介绍了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种解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