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吴乾章先生是我从事科学研究的启蒙导师.他对我的科研和人生历程具有深刻的影响. 1 "发明一个新方法可能胜过解出10个新结构" 这是1956年我第一次和导师吴乾章先生见面时,他对我说的一句话.吴先生随后向我介绍了当时正在英国开展的一项晶体学方法研究--X射线衍射的光学模拟,问我是否有兴趣做这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正1前言今年4月14日是我们最崇敬的导师、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芶清泉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我从1987年考入芶先生所创建的成都科技大学高温高压与原子分子物理科学所硕士研究生以来,至今已达30周年.芶先生亲自给我们研究生讲授量子力学2(也就是量子矩阵力学)、原子结构的变分计算及有幸多次聆听芶先生重要学术讲座.我1990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亲自指导我从事  相似文献   

3.
何汉新 《物理》2005,34(5):323-324
彭桓武先生是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做大学毕业论文(1963.9—1964.6)的导师,也是我随后在原子能所做研究生时的导师.在彭先生从事科研工作70周年并迎来他90华诞之际,40年前有幸跟随彭先生学习的往事,像电影般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段经历是我的一份财富.这里我只记述印象深刻的二、三事,向彭先生贺寿.  相似文献   

4.
程亦凡 《物理》2020,(4):223-224
1月24日星期五,本是2020农历的除夕。我忙了一天研究生招生面试,晚上回家看微信,得知先生逝去的消息,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当时正值国内新冠肺炎抗疫刚刚开始阶段,不能回国送先生最后一程,深感遗憾。借《物理》杂志,写下我对先生的一些回忆。李方华老师是我的博士导师。1987年,我考进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师从先生学习电子显微学和电子晶体学。一直在先生指导下做二十面体准晶结构的研究,直到1991年毕业。  相似文献   

5.
一九四二年我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取得理学士学位后,做了该校的研究生。为了准备硕士论文,研究的是统计力学,导师是王竹溪教授。他在三十年代曾到英国师事福勒(R.H.fowler)。王先生把我引进了物理学的这一领域,此后,它便一直是我感兴趣的一门学科。《超晶格》一文是我硕士论文的一部分。 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在那  相似文献   

6.
<正>一、第一次见面——对我当研究生的要求1964年初,我参加了科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1964年夏天,毕业分配时,年级主任通知我,考上了科学院原子能所张文裕先生的研究生。我按时报到,根据有关规定,先到农村锻炼一年,从农村回  相似文献   

7.
《物理》2020,(5)
正方守贤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两月有余。入师门三十余载,导师对我的影响,融入在涓埃之中,流淌于岁月之间,体现在方方面面,又岂是平凡文字能够表达。从研究生导师开始,到工作中的领导,在我心目中,导师永远是我遇到困难,能够给我帮助,给我力量,给我影响——哪怕是片言只语的可敬可亲的长者。学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方先生之于学  相似文献   

8.
<正>我于1964年北京大学毕业后成为黄祖洽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的研究生,和我同时考取的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的何汉新同学。1965年10月下放劳动锻炼回来,我们才第一次见到先生。那时我生病住院,先生来看我,给我开了一个书单,上面列了三本书:Conrad L Longmire写的Elementary Plasma Physics,L.D.  相似文献   

9.
<正>2005年7月6日,黄昆先生于北京逝世。他离开我们已将近5年了。1941年黄昆燕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到昆明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助教。1942~1944年他在西南联大读研究生,导师是吴大猷先生。黄先生自1951年回国到  相似文献   

10.
正4回到基础研究(1978—1998)4.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78—1980)1978年9月,我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人事处报到,和导师陈春先先生见了一面。他知道我是1964年的研究生,此次重新考研,不过是想改换门庭而已。他也知道我在考试前已和与他同研究室的庆承瑞老师说好,我到所后和她一起工作。庆承瑞是何祚庥的夫人,原是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的老师,在  相似文献   

11.
首先我要感谢大会组织者为我的老师施士元教授安排如此盛大的祝寿会,更要感谢南京大学物理系安排我在会上发言,使我有机会对先生的教诲表示衷心的感谢。先生是我的研究生导师,他不仅教会我如何做学问,还教会我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做人自尊做事自信我第一次见到施先生,是在入大学后不久,不知为什么系里让我们几个一年级新生去听苏联专家的学术报告,施先生就是这次学术报告会的主持人。当时,“反右”刚结束,有些人就因和苏联专家意见不合而被打成了“右派”,因此参会的人对苏联专家都有点诚惶诚恐,但施先生并不是这样,他落落大方地介绍了这位…  相似文献   

12.
周光召先生是我敬重的师长.上世纪50年代,周先生研究生刚毕业留北京大学任教不久,就成为我和其他4位同学的本科毕业论文导师.在他的指导下,我们研究了在轧钢过程中钢材内热应力的分布,他带领我们一起深入分析每一阶段的计算结果,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学会了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锻炼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在我毕业后的研究工作中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我的硕士生导师沈联芳先生不幸于2013年5月6日逝世.噩耗传来,不胜伤感.我是沈联芳老师手把手教出来的.我今生取得的所有成就,都离不开沈老师当年对我的辛勤教诲.我是于1982年2月从江西来到武汉求学,并师从沈老师开始研究生学习的.短短三年的时间,不但奠定了我从事NMR研究的基础,而且也确定了我的人生方向.沈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所起的作用,用怎样的赞美之词都不过份.  相似文献   

14.
 10年前的盛夏,我撰写的《实验物理中的概率和统计》书稿接近完成,想约请一位既有声望、对我又了解的前辈推介,很自然地想到我当研究生时的导师、德高望重的著名核物理学家赵忠尧先生.  相似文献   

15.
《物理》2017,(10)
<正>作为杨振宁先生的学生,我很想在这里回忆一下杨先生是怎样引导我,影响了我的思想方法,工作习惯,和研究方向的。我就从1979年我第一次见到杨先生开始。1石溪研究生人们可以想象我第一次见到杨先生时会有多么兴奋。我当时着迷于量子力学统计解释的问题,对于其中关于粒子波函数在测量时会在瞬间收缩到一点觉得不可思议,总想找到一种实验去检验这种说法。于是我就和杨先生讨论这个问题。正如赵午前面所讲,杨先生对学生是十分关  相似文献   

16.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谨以此文纪念徐叙瑢先生逝世一周年。谨此记录我与先生的一段师生情缘,怀念先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和风细雨,感悟先生勉励后学的润物无声。我与先生结缘于1992年,在春暖花开的4月,刚刚通过了长春物理所研究生复试之后。当时身为中学物理教师的我对研究生这个概念心存神秘,心向往之。心目中的院士,简直深不可测、更是高山仰止。  相似文献   

17.
朱重远 《物理》2008,37(5):348-351
今年是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戴元本院士80华诞,屈指算来,他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已有50余年.我与戴先生相识于1963年8月,当时,我考取了张宗燧先生的研究生,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报到,见到了已经研究生毕业担任着副研究员的戴元本先生.  相似文献   

18.
冯世平 《物理》2004,33(9):673-674
我的老师黄祖洽院士生于1924年10月2日,今年10月2日是他的80岁生日.黄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早年进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是新中国成立后从清华大学毕业的第一位研究生.自研究生毕业后至1980年,黄先生先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相继改名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第九研究所等单位,他和彭桓武先生是我国核反  相似文献   

19.
《物理》2021,(4)
正我在复旦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的导师有两位,都是女性,一位是谢希德先生,另一位是张开明老师,有两位非凡的女性导师是我的幸运。获得学位后,我也成为了教师,与两位导师成了同事,在复旦物理系教书;也成为了导师,带着学生乐此不疲地做科研,到现在鬓已星星,虽衣带渐宽,却也不悔。  相似文献   

20.
刘骏 《物理》2020,(4):225-225
2020,注定是不平常的一年。新年伊始,正当我们都在为疫情紧张和担忧的时候,我的博士导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方华先生,在1月24日,悄然离开了人世,享年88岁。李老师把我带进冷冻电镜领域之门,她是我科学生涯的引路人和启蒙老师。在这条路上走得越久,越发感激她对我的影响,给我指引的路。李老师早在1993年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我在1995年进入中科院物理所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