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靳明  姚剑敏  宋建中 《光学技术》2004,30(6):724-726
通过对USB2.0协议的传输方式和其接口芯片CY7C68013工作方式的简要介绍,利用标准视频图像传输时在场消隐期间没有有用的数据信息的特点,使用块传输的方法取代了通常实时传输数据惯用的等时传输方式。通过在场消隐时间内对采集的数据包进行处理,实现了CCD摄像头采集的视频图像数据与计算机之间的实时传输和显示,为基于USB2.0接口的实时视频图像传输提供了一种实用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管爱红  王波云  张元  傅洪亮  崔芳芳 《光子学报》2014,39(11):2015-2019
为了解决偏射算法在偏射控制上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先级和门限的偏射路由算法.该算法采用丢弃少量偏射的高优先级分割突发数据包来保证偏射路由上低优先级非偏射突发数据包的QoS.当冲突发生时,分割偏射优先级低的突发数据包,从而保护高优先级突发数据包|在偏射路由上,通过启用偏射检测函数来判断是允许偏射的分割突发数据包抢占资源或是丢弃偏射的分割突发数据包.仿真结果表明,虽然该算法增加了少量的端到端的传输时延,但这种算法可以很好地控制偏射突发对网络偏射路由上正常流量的影响,并且能够有效地降低整个网络的丢包率,很好地保护高优先级突发数据包的完整性.故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OBS网络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OBS网络中一种基于优先级和门限的偏射路由算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解决偏射算法在偏射控制上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先级和门限的偏射路由算法.该算法采用丢弃少量偏射的高优先级分割突发数据包来保证偏射路由上低优先级非偏射突发数据包的QoS.当冲突发生时,分割偏射优先级低的突发数据包,从而保护高优先级突发数据包;在偏射路由上,通过启用偏射检测函数来判断是允许偏射的分割突发数据包抢占资源或是丢弃偏射的分割突发数据包.仿真结果表明,虽然该算法增加了少量的端到端的传输时延,但这种算法可以很好地控制偏射突发对网络偏射路由上正常流量的影响,并且能够有效地降低整个网络的丢包率,很好地保护高优先级突发数据包的完整性.故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OBS网络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黄静  王巍  周成阳  黄海宁 《声学学报》2019,44(4):675-686
针对水声信道长传播时延特点导致水声通信网吞吐量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节点协同并行传输的多址接入协议。该协议由接收端发起预约,在距离认知的基础上对预约节点划分协同传输小区,从而构建多用户节点的多输入多输出集中式网络架构;采用空时码对数据包编码,并合理规划数据包的发送时刻,使同一小区的多个用户节点发送的数据包在设定时间偏差范围内同时到达接收端,而不同小区的数据包以包链形式到达,实现多用户节点的无干扰、高效并行传输。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已有的其它两种协议相比,设计的协议通过空时复用的方法大幅缩短了平均端到端时延,显著提升了归一化网络吞吐量。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络数据包传输的一种简单元胞自动机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锋  任勇  山秀明 《物理学报》2002,51(6):1175-1180
提出了一种描述计算机互联网络数据包传输的简单元胞自动机模型,并研究了沿着网络固定路径中路由节点数据包队列长度和传输时间的统计特性.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根据数据包输入速率和路由节点平均最大传输速率的不同,系统存在自由流和拥塞两种相态.在自由流状态,路由节点数据包排队长度和传输时间都呈现幂律特性;在拥塞状态,路由节点数据包排队长度呈现白噪声特征,而传输时间在低频段为幂律、高频段为白噪声特征.仿真结果和已有文献和经验数据得到的结论一致. 关键词: 元胞自动机 1//f噪声 幂律 计算机网络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无人机载光电吊舱在高误码率信道条件下操控指令传输策略。该传输策略通过连续重传机制保证了操控指令传输的可靠性,并依靠序号标记机制避免了重复响应。在误码率为0.01的情况下,操控指令数据包长度由20字节减少到10字节,可以将丢包率由0.85减小为0.65,正确接收一个数据包平均所需要的最少传输次数由8次大幅减少到3次。采用该传输策略保证了光电吊舱对操控指令的正确接收,降低了操控延迟,避免了重复响应。  相似文献   

7.
张阳洋  高立娥  刘卫东 《应用声学》2017,25(7):102-105, 109
传统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中忽略了通信网络中的时延和数据包丢失等问题,仅通过传统方法设计的控制器来降低其对控制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严重影响了系统的稳定性。对于水下航行器等对系统性能要求较高的水下控制平台,突破传统使其在网络环境下能够稳定运行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提出了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以水下航行器为控制平台,进行系统建模,设计反馈控制器,使用MATLAB仿真工具TrueTime,研究分析了网络体系结构下时延和丢包对传统控制系统动静态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优化了系统性能,为系统在发生网络诱导时延和数据包丢失时能够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该设计结果具有普适性,也可以用于导弹、坦克等航行器。  相似文献   

8.
于强强  茹乐  于云龙  方堃 《应用声学》2015,23(7):2563-2565, 2569
为了提高无人机数据链网络的传输性能,针对其具有的高动态、多中继和大容量等显著特点,提出了对流链路网络编码策略。通过分析多无人机协同执行任务时形成的网络拓扑结构,利用网络仿真平台NS2建立了高动态多跳移动自组网模型,分别改变模型中节点的移动速度、跳数和数据包大小,观察其对网络吞吐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对流链路网络编码策略能够有效地改善仿真模型的传输性能,很好的应用在无人机数据链网络中。  相似文献   

9.
为了降低网络拥塞,提升网络传输性能,对双层网络之间的耦合机理进行研究,层间关系依据度度相关性分成三种耦合方式:随机耦合、异配耦合、同配耦合.在基于最短路径路由策略和基于度的权重路由策略条件下,分析网络数据包的传输过程,并研究双层网络的耦合方式及其适合的路由策略对网络传输容量的影响.采用双层无标度网络进行仿真实验,分析在路由策略约束下传输容量和耦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依据双层网络之间耦合方式的特点,找出适合每一种路由策略的最佳耦合方式以提升网络的传输容量.经过仿真发现,采用最短路径路由策略时,异配耦合方式最佳;采用基于度的静态权重路由策略时,同配耦合方式最佳.路由策略在匹配的耦合方式下使得网络流量分配均匀,有利于网络传输容量的提升.本研究为实际网络设计和传输性能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基于感知流量算法的复杂网络拥塞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丹  于灏  井元伟  姜囡  张嗣瀛 《物理学报》2009,58(10):6802-6808
研究了在具有感知流量的路由策略下,复杂网络的拓扑结构对网络中传输流量的影响.为了描述数据包传输过程的有效性,通过引入一个状态参数,利用由稳态到拥塞的指标流量相变值来刻画网络的吞吐量.基于每个节点的数据包处理能力与该节点的度或介数成比例提出两种模型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平均度相同的情况下,模型Ⅰ中,WS小世界网络比ER随机网络和BA无标度网络更容易产生拥塞;模型Ⅱ中,所有网络容量都得到较大的提高,尤其是WS小世界网络.但当网络的基本连接参数改变时,哪种模型更利于网络的流量传输,还要依据网络本身的结构特性 关键词: 复杂网络 无标度网络 感知流量 拥塞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的分离扇回旋加速器(SSC)的等时场优化问题,依托HIRFL-CSR的主数据库系统Oracle,设计了系统控制界面,该界面不仅能够读取和给定电源电流值,而且能够实时更新束流相位信息。根据束流相位的实时数据,利用Kb-Kr方法以及Lagrange插值算法建立的等时场,实现了对SSC束流等时场的在线优化。优化后的等时场可以有效控制束流相位的漂移,提高束流品质。  相似文献   

12.
小波包变换潜变量回归同时测定钐和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波包变换潜变量回归(WPLVR)方法,同时测定了钐和钇。该法结合小波包变换和潜变量回归改进了除噪质量。信号的小波包表述提供了一个局部时频描述, 因此在小波域, 除噪质量可以改善。潜变量是把小波包处理过的信号投影到正交基本征矢量上获得。潜变量可由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来表示。使用该法, 人们可从没有选择性的全光谱数据中获得极有选择性的信息。通过最佳化,选择了小波函数及小波包分解水平(L)。编制了两个程序(PWPLVR)和(PFTLVR)执行WPLVR和傅里叶变换潜变量回归(FTLVR)法计算。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是成功的,且WPLVR法更优于FTLVR法。  相似文献   

13.
针对WWW业务的光缓存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异步光分组网中的输出光缓存问题,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处理光分组到达时间间隔时采用Weibull分布,以便更有效地描述互联网中的WWW业务流量类型.通过建立基于Weibull分布的排队模型,得到了排队模型中的丢包率的解析式,并根据数值解得出了光缓存系统的丢包率、系统实际利用率、服务窗口利用率以及平均排队时间随光纤延时线单位缓存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业务强度和缓存深度下选取恰当的单位缓存时间,可以优化光缓存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一种基于分层的量子分组传输方案及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林飞  聂敏  杨光  张美玲  裴昌幸 《物理学报》2016,65(13):130302-130302
大规模量子通信网络中,采用量子分组传输技术能有效提升发送节点的吞吐量,提高网络中链路的利用率,增强通信的抗干扰性能.然而量子分组的快速传输与路由器性能息息相关.路由器性能瓶颈将严重影响网络的可扩展性和链路的传输效率.本文提出一种量子通信网络分层结构,并根据量子密集编码和量子隐形传态理论,给出一种基于分层的量子分组信息传输方案,实现端到端的量子信息传输.该方案先将量子分组按照目的地址进行聚类,再按聚类后的地址进行传输.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分层的量子分组信息传输方案能够有效减少量子分组信息在量子通信网络中的传输时间,并且所减少的时间与量子路由器性能与发送的量子分组数量有关.因此,本文提出的量子分组信息传输方案适用于大规模量子通信网络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基于分组交换的量子通信网络传输协议及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聂敏  王林飞  杨光  张美玲  裴昌幸 《物理学报》2015,64(21):210303-210303
量子纠缠交换能够建立可靠的量子远程传输信道, 实现量子态的远程传输. 然而, 基于纠缠交换的量子信道要求网络高度稳定, 否则会浪费大量纠缠资源. 为节省纠缠资源, 本文根据隐形传态理论, 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组交换的量子通信网络传输协议, 建立了发送量子态所需的纠缠数目与所经过的路由器数、链路错误率的定量关系, 并与纠缠交换传输协议进行了比较. 仿真结果表明, 在链路错误率为0.1% 时, 分组传输协议所使用的纠缠数目少于纠缠交换的数目, 另外, 随着错误率的升高, 分组传输协议所需的纠缠数比纠缠交换协议明显减少. 由此可见, 基于分组交换的量子通信网络传输协议在网络不稳定时, 能够节省大量纠缠资源, 适用于链路不稳定的量子通信网络.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智能建筑实验室中自行研制的智能建筑图像视频处理信息传递系统。研究基于IEEE1394串行总线的DSP双向数据传输系统技术,在系统硬件结构描述基础上详细分析系统的数据流向与工作流程。在异步传输和等时传输的实现过程中给出了具体的链路层控制芯片的端口选择问题和等时传输过程中对信道、带宽的申请、占用、释放方法。  相似文献   

17.

The 14 MeV, 400 μA compact cyclotron is under construction at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 (CIAE). The design of main magnet and the result of beam dynamics in the cyclotron will b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the choice of main parameters of magnet, the method of shimming isochronous field in the compact cyclotro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magnetic field in central region. The beam will be accelerated to 14.6 MeV by optimizing the magnet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8.
The principal purpose of Ad-Hoc wireless networks is to increase service efficiency in terms of transmission scheduling and packet transfer rate. The approaches that assume frame unicity to satisfy a given set of packets minimize the end-to-end delay. However, they do not guarantee a maximum packet delivery rate due to the difficulty of establishing robust paths for packet transfer across nodes deployed in the network, especially in a three-dimensional (3D) environment. The objective is to minimize the end-to-end delay by ensuring the maximum delivery of packets to their destinations. Furthermore, the signal-to-interference-and-noise-ratio (SINR) model is considered to optimize transmission scheduling. In this paper, an optimal node coordinates optimization approach is proposed to extend two recently investigated schemes in the literature (S-RDSP and I-RDSP). The developed algorithms, named S-MPDR and I-MPDR, seek to reduce the end-to-end delay by delivering a collection of inserted packets over a 3D environment while also maximizing the delivery rate of these packets. Desirability functions are used to evaluate the network’s performance in various scenarios involving two different environments, Level 0 and Level 1. Numeric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developed algorithms outperform both schemes in terms of end-to-end delay and packet delivery rate. In the Level 0 environment, the overall minimum delay and packet delivery rate scores provided by S-MPDR are increased by 28% and 88% compared to S-RDSP, respectively. In comparison, those provided by I-MPDR are increased by 24% and 16% compared to I-RDSP. Similarly, in the Level 1 environment, the scores provided by S-MPDR are increased by 25% and 100% compared to S-RDSP, respectively, while those provided by I-MPDR are increased by 23% and 25% compared to I-RDSP.  相似文献   

19.
The transmission of wave packets through barriers by tunneling is studied in detail by the method of quantum molecular dynamic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rrival times of a tunneling packet in front of and behind a barrier and the momentum distribution function of the packet are calculated. The average position and average momentum of the packet and their spread are investigated. It is found that below the barrier a part of the packet is reflected, and a Gaussian barrier increases the average momentum of the transmitted packet and its spread in momentum space. Zh. éksp. Teor. Fiz. 115, 1872–1889 (May 1999)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升某重型商用车前围的隔声性能,建立了用于分析前围传递损失的有限元-统计能量分析(FE-SEA)模型。针对前围结构复杂的特点,依据FE-SEA模型建模原则,提出了通过在表面创建声腔来确保能量在模型中的正确传递路径。将仿真结果与测试值对比,二者误差小于1.6 dB(A),验证了FE-SEA方法的准确性。用吸声材料与隔声材料复合设计前围声学包,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前围声学包进行优化设计并对各个试验方案进行仿真计算。对仿真结果进行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选出了在传递损失、重量和厚度三方面达到最佳平衡的声学包:毛毡(10 mm)+EPDM隔声垫(2 mm)。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前围传递损失在测试频率315 Hz~2000 Hz范围内最小提升了3.8 dB(A),最大提升了7 dB(A),前围的隔声性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