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世界上那些发达的国家,由于工业革命所引起的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早已完成。而在我国这个同题被人们真正认识还其是近十几年的事情。为了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同题,我国从1979年起推出了转移就业策略,由于强大的农业劳动力剩余的压力的推动和工农城乡差别悬殊的拉动,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很快进入高潮。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矛盾得到一定解决,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及就业途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平  李敏 《青海大学学报》2001,19(5):75-76,84
文中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战略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瑛 《科技与经济》2009,22(6):77-80
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行了重新估算和比较分析;结合经济周期波动,剖析了大量农业劳动力剩余与“民工荒”现象并存的深层原因。结果表明“民工荒”主要是劳动力市场运作的制度障碍所造成的,并非劳动力真正不足。因此,需要清除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建立教育和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现象,指出了这种转移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历史教训,提出了应立足于农业内部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在我国农业经济还不甚发达的情况下所出现的一种农业剩余劳动力超常规地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现象.指出,这种转移带来了社会、经济方面的诸多问题,致使农业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都受到影响,因此,在现阶段应立足于农业内部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需要进行制度创新,突破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制度障碍。当前,根据我国农村产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的特点,从制度、政策、政府职能等层面统筹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探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路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于改革、发展、稳定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可以为制定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已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目前的转移状况尚不满足农村实际的需要,为了加快转移的速度,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强其吸纳就业的能力;(2)通过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加强区域间劳务协作、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增加劳务输出等措施,引导民工潮向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地处皖西地区的六安市是一个人口大市、农业大市,由于农村非农产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面临的问题、城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面临的问题转制约了皖西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加快皖西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一是实施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拓展农业就业空间;二是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镇企业,扩大本地就业;三是加快城镇建设;四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务人员素质;五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六是深化制度革新,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口将在新世纪前半叶达到峰值,总数约在14.54—15.81亿人之间。据资料分析,20世纪末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已达到1.996亿,2010、2020、2030年依次将为1.944亿、1.732亿和1.44亿。作者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本世纪初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对策:(1)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2)小城镇与乡镇企业协调发展;(3)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1.
按照马克思的一贯思想,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牟要求,以及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过程理解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分析了马克思划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标准,分析了增加劳动强度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两范畴的关系,认为由于增加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应当归属于绝对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我国现行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几个主要转移渠道(包括向大中城市转移和向农村第二、三产业转移等)的有限性,根据我国城镇化滞后造成了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的实际,指出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突破口和理想集聚地。对小城镇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诸如小城镇的模式选择、资金的筹集渠道、经营小城镇和政府援助机制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转移的影响,分析表明小城镇是接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方向和场所,并提出小城镇建设要注意解决资金筹集、合理规划、节约土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等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城市污水厂剩余活性污泥农用价值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污水污泥处置、利用、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活性污泥成分、利用风险以及污泥农用市场的分析,综合评价了经过无害化、稳定化处置后剩余污泥的农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劳动就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共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两者却存在着矛盾。因此,在当前情况下,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解决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劳动就业扩大之间的矛盾,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整个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兼业型转移”是现阶段的一种过渡模式,“专业型转移”才是长远的目标模式。在考虑我国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选择时,重点应放在农村,通过农业的发展,将农业剩余劳动力吸引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乡镇企业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村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7.
论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认为,乡镇企业布局要适度集中,通过乡镇工业小区的建设和小商品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小城镇,特别是高层次小城镇,提高现有小城镇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要转换城市机制,完善城市经济结构,用市场法则取代行政原则,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共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劳动就业之间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从静态的角度和具体到某个时期的某个具体生产过程来看,两者具有对立性,而从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来看,两者又是统一的。在当前情况下,研究和探讨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劳动就业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对于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