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快速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吸油性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文中采用分散聚合法合成甲基丙烯酸高碳脂肪醇酯共聚树脂,树脂收率可达95%,并对其吸油性能进行了研究,平均吸油倍数对甲苯为20倍,最快饱和吸油时间为105a。此外还研究了单体种类与比例,交联剂种类及用量、等对高吸油树脂吸油倍数与饱和吸油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分散剂对高效吸油树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大多数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期。油田采出水水量的日益增加,有效的含油废水净化材料的研究开发势在必行。高效吸油树脂是一种自溶胀型的吸油材料,本文以甲基丙烯酸长链酯为单体,MBA为交联剂,BPO为引发剂,水为分散介质,在不同分散剂的条件下,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高效吸油树脂。着重研究了在不同分散剂的条件下对高吸油性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优选,结果表明以PVA为分散剂时可取的较好的吸油效果。 相似文献
3.
5.
采用悬浮聚合法,以BPO为引发剂,DVB为交联剂,HEC为分散剂,甲苯为成孔剂,合成了苯乙烯分别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十二酯的二元共聚树脂.研究了反应时间及温度、引发剂、交联剂、分散剂、原料配比、烷基酯的长度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所制得的树脂对甲苯的吸油率分别可达9g/g、12g/g、14g/g,对乙酸乙酯的吸油率分别可达7.8g/g、8.4g/g、10.5g/g.在显微镜下对树脂吸油前后的内部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对比. 相似文献
6.
7.
高吸油性树脂是一种替代传统吸油材料的高效多功能树脂,它克服了传统吸油材料的诸多缺点,具有诸多优点,在环保、工业、农业及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针对其吸油机理、特点、合成方法、性能的影响因素和应用作以介绍。 相似文献
8.
UV聚合新型功能吸油性树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光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酸酯高吸油性树脂 ,探讨了主要组分、合成工艺对吸油性能的影响 ;它能吸收 1 7 8~ 2 7 5倍的油溶剂 ,对农药乳油有 1 4倍的吸油率并有缓释功能。该产品可用作油吸收剂及农药缓释制剂 相似文献
9.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酸系高吸油性树脂。考察了树脂对硝基苯以及对模拟消防废水中硝基苯的吸附性能。研究了吸附树脂量、硝基苯初始浓度、吸附温度、离子浓度、pH等因素对均相含硝基苯的消防水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5 h后,对纯硝基苯的最大吸油率为30.5 g/g,吸附10 min后,对硝基苯吸油率达饱和吸油率的50%。当树脂用量为25 g/L时,硝基苯去除率达70%。树脂还具有良好的耐热及耐酸碱性,且离子浓度对吸附率无显著影响,因而能用于多种环境体系。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羧甲基纤维素(CMC)与丙烯酸丁酯(BA)的共聚物,详细考察了原料配比、引发剂、交联剂用量对共聚物有水吸油性能的影响,并证实只有采用硝酸铈铵/偶氮二异丁腈复合引发剂才能获得双吸共聚产物,经红外光谱测试其产物含有羟基和酯基功能基团,吸水倍率为5g/g,吸油倍率为4g/g。 相似文献
11.
Four oil absorbents based on styrene butadiene (SBR), i.e., pure SBR (PS), 4. tert-butylstyrene-SBR (PBS), EPDM-SBR network (PES) and 4.tert-butylstyrene-EPDMSBR (PBES), were produced from crosslinking polymerization of uncured styrene butadiene rubber (SBR), 4-tert-butylstyrene (tBS) and ethylene-propylenc-diene terpolymer (EPDM). The reaction took place in toluene using benzoyl peroxide (BPO) as an initiator. Uncured SBR was used as both a pre-polymer and a crosslink agent in this work, and the crosslinked polymer was identified by IR spectroscopy. The oil absorbency of the crosslinked polymer was evaluated with the method ASTM (F726-81). The order of maximum oil absorbency was PBES>PBS>PES>PS. The maximum values of oil absorbency of PBES and PBS were 74.0g/g and 69.5g/g, respectively. Gel fractions and swelling kinetic constants, however, had the opposite sequences. The swelling kinetic constant of PS evaluated by an experimental equation was 49. 97×10~(-2)h~(-1). 相似文献
12.
采用原位液相接枝技术在炭黑表面接枝聚乙二醇400,研究了接枝前后炭黑补强天然橡胶的性能.结果表明:在相同填料添加量下,填充接枝改性炭黑的胶料焦烧时间和正硫化时间有所缩短,物理机械性能明显改善;当添加50份填料时,相比于添加未改性炭黑的胶料,填充接枝改性炭黑胶料的结合胶含量提高了16.5个百分点,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分别提升了6.1MPa和19.5kN/m,绝对磨耗质量由0.53g下降至0.37g,硫化胶在0、60和80℃时的tanδ分别下降了16.67%、45.23%和45.45%.动态力学测试和SEM分析表明,胶料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是接枝改性炭黑在橡胶基体中分散性的改善及炭黑与橡胶间相互作用力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静态热老化对NR硫化胶交联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老化时间和环境对三种硫化体系的天然橡胶 ( NR)硫化胶的交联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三种 NR硫化胶的交联密度、定伸应力相近 ,多硫键含量最多的 CV体系硫化胶拉伸强度和伸长率最大 ,单硫键含量最大的 EV体系的拉伸强度和伸长率最小 ;有氧和绝氧热老化均使 NR硫化胶中多硫键减少 ,单硫键增加 .未填充的 NR硫化胶 ,其交联密度随热氧老化先增后减 .对于 N330填充的 NR硫化胶 ,有氧和绝氧热老化都使交联密度增加 ,拉伸强度和伸长率降低 ,而定伸应力和硬度增加 ,但 CV体系的性能保持率最低 ,EV体系最高 相似文献
14.
橡胶补强用酚醛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莹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9):191-192
对橡胶补强用酚醛树脂的合成方法、反应原理、工艺条件、性能鉴定等予以较为详细的讨论。认为该类酚醛树脂是现代子午线轮胎和其他橡胶制品重要而理想的补强剂。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拉伸剪切强度、弯曲扯离强度、T剥离强度的测定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热分析,证实了当液态聚硫橡胶(PSR)改性环氧树脂(Epon)作为胶粘材料使用时,PSR的添加量、分子量、以及所选用的固化剂的本质对胶粘材料的性能及微观结构都有着相当的影响,本文提出当采用预反应后,其性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从而PSR改性Epon可成为一种优良的室溫固化结构胶。 相似文献
16.
新型改性纳米碳酸钙对天然橡胶的补强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制备了一种新型改性纳米碳酸钙M-CaCO3,采用FTIR、TGA和SEM对M-CaCO3的结构形态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其与天然橡胶(NR)形成的纳米复合材料(NR/M-CaCO3)硫化胶的结构、形态和力学性能,并分别与硬脂酸包覆型工业纳米碳酸钙(CCR)及其与天然橡胶形成的纳米复合材料(NR/CCR)硫化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M-CaCO3对NR具有显著的补强作用,其补强效果远优于CCR。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采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作催化剂,用醋酸和杂醇油直接酯化合成杂醉酯。该法具有催化活性高,对生产设备无腐蚀,催化剂便于回收再利用等优点,为杂醇油的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天然橡胶隔震支座温度相关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详细研究了建筑隔震结构中天然橡胶隔震支座的温度特性,研究内容分4个方面:(1)恒定温度条件下的温度相关性试验,温度范围由-20℃至40℃;(2)恒温100℃状态下老化185h和240h的长期性能试验,确定支座使用60年后的力学性能;(3)与老化条件相同,但同时施加恒定压力,测定支座使用60年后坚向压缩变形量的徐变特性试验;(4)进行了温燃烧并经冷却后的基本性能及界限性能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支座水平刚度的温度修正方程和设计人员结构反应分析中刚度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和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在双辊开炼机上采用马来酸酐(MAH)单体对天然橡胶(NR)进行接枝改性,再与高耐磨炭黑(HAF)混合,制备出了性能优良的炭黑增强天然橡胶复合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MAH改性NR/HAF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其中MAH用量以1份为宜。引发剂DCP的引发效率比BPO略高,用量以0.5份为宜;复合材料在高温下热稳定性较好;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碳黑在NR基体中的分散以及界面结合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