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由大分子单体法制得了聚醋酸乙烯酯接枝聚苯乙烯(PVAc-g-PSt)微球,使该微球在碱性条件下醇解形成了聚乙烯醇接枝聚苯乙烯(PVA-g-PSt)微球.经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PVA-g-PSt微球表层组成的表征,发现微球具有以PVA为壳、PSt为核的核壳结构.进而利用汽巴蓝F3GA(CB)与PVA-g-PSt微球进行亲核反应,制得了CB功能化的PVA-g-PSt微球,由元素分析定量出了固定在微球表面的CB含量.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微球的粒径与形态进行了表征,发现微球表面在CB功能化后变得相对粗糙,粒径大小基本保持不变,但形态更加规整.比较了3种不同微球对蛋白质的吸附,考察了吸附动力学和影响吸附的因素,发现起始牛血清蛋白(BSA)浓度、pH值、离子强度对微球吸附BSA有明显的影响,并利用Zeta电位探讨了微球与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最后用硫氰酸钠(NaSCN)进行解吸,计算解吸率最高可达到95.7%,该CB功能化微球可以重复利用,吸附率仅减少5.3%. 相似文献
4.
5.
磺化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磺化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是由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直接磺化并中和成钠盐制备。由于它分子中含有很多磺酸及羧酸负离子,因此,是一很好的阴离子聚电解质,被广泛用于泥浆稀释剂、水泥添加剂和皮革鞣剂等。 相似文献
6.
7.
苯乙烯-二乙烯基苯模型网络的溶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阴离子嵌段共聚的苯乙烯-二乙烯基苯交联网络在良溶剂中的文献溶胀数据作了理论的重新分析,指出这类网络是一种典型的符合两相结构图象的模型网络.将重新处理的文献实验数据与现有溶胀理论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平衡溶胀的统计热力学理论适用于交联密度较高(M_c≤3×10~4)的区间,而标度理论适用于交联密度较低(M_c≥3×10~4)的区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KH560、苯乙烯、马来酸酐为连接组分,将二氧化钛接枝到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微球的表面,成功制备了无孔和多孔纳米复合微球。研究了硅烷偶联剂(KH560)和苯乙烯对二氧化钛在无孔微球表面的分散性和接枝数量以及支撑微球的多孔性质对接枝到微球内部的二氧化钛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KH560和苯乙烯能够提高二氧化钛在微球表面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使二氧化钛以30-80nm的粒径接枝在微球表面。苯乙烯又能使二氧化钛在无孔微球表面的接枝数量从10.4%增大到20.4%。平均孔径为136nm的多孔微球为支撑微球得到的复合粒子中二氧化钛最高接枝量可达26%,明显高于无孔微球和平均孔径为31nm的多孔微球。 相似文献
9.
高活性单分散磺化聚苯乙烯多孔微球用于生物柴油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回流-沉淀聚合法高效制备了单分散交联多孔聚苯乙烯微球,再在温和的条件下对其进行磺化,制备了磺化聚苯乙烯多孔微球.以调控磺化度和酸密度为目标,重点考察了溶剂用量、溶胀时间、氯磺酸用量、磺化温度和磺化时间等影响因素.用5 mL CCl4溶胀0.5 g交联聚苯乙烯微球,然后加入0.3 mL氯磺酸,在50℃磺化75 min,磺化度和酸密度分别可以达到85.1%和2.611 mmol·g-1.该磺化聚苯乙烯微球在催化油酸和甲醇酯化合成生物柴油中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远高于酸性离子交换树脂Ameberlyst-15,接近于均相的浓硫酸体系;且循环使用3次后,催化活性仍可保持初始活性的92%.提供了一种简单、绿色和可控的方法,制备了酸密度可控、稳定性好的单分散磺化聚苯乙烯微球,在工业制备生物柴油领域具有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11.
Abstract— Fluorescence studies as a function of pH clearly show that the environment and conformation of bilirubin bound to human serum albumin (HSA) are quite different than those for binding to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The visible fluorescence of the bilirubin-BSA complex is maximal at the extremes of pH; in contrast, the bilirubin-HSA complex fluorescence is at a maximum, near physiological pH. 相似文献
12.
重点研究树脂填充聚醚砜(PES)纤维吸附剂与模型蛋白质牛血清蛋白(BSA)之间的吸附与脱附行为.结果表明,蛋白质BSA在树脂填充PES纤维吸附剂中的平衡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朗格缪尔吸附模型,树脂Lewatit CNP80ws填充PES吸附剂的最大吸附容量约为139mg BSA/g吸附剂.表面具有开孔结构的树脂填充PES纤维吸附剂的吸附速率较快,在不同结构纤维吸附剂中BSA的扩散系数在1·82×10-14~8·7×10-14m2/s范围内变化.另外,考察了BSA溶液的pH与洗脱剂等因素对吸附剂吸附与脱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对蛋白质的实际分离纯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壳聚糖致孔剂致孔、交联及胺化条件进行了优化,以聚乙烯亚胺为胺化剂,制备了一种新型的锥孔、高胺含量壳聚糖(PEI-CTS)树脂.树脂胺含量为8.61mmol/g,粒径分布范围100μm~200μm,耐酸性强.电镜照片显示小孔属不透孔.BET测得其平均孔径为35nm,颗粒比表面1.03m2/g.同时研究了树脂对Cu2 、Ni2 的吸附,结果显示溶液pH=5.0时树脂的吸附能力最强,其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71mmol/g和0.718mmol/g,且多次再生吸附量改变不大. 相似文献
14.
含水核载牛血清白蛋白聚氰基丙烯酸丁酯微囊的制备及体外释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界面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新型含水核载牛血清白蛋白 (BSA)的聚氰基丙烯酸丁酯 (PBCA)纳米微囊 .分别研究了纳米微囊的粒径及其分布 ,表面Zeta电势的变化 .并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模型药物考察了药物包裹率和载药量的变化以及载药纳米微囊在磷酸缓冲溶液中的体外释放行为 .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纳米微囊平均粒径为 2 0 0nm ,多分散度为 0 2 2 6;表面Zeta电势的变化证明了BSA是包裹于纳米微囊的内部而不是吸附在其表面 ;包裹率和载药量取决于水相中BSA的初始浓度 ,当BSA的浓度为 0 8mg mL时 ,包裹率和载药量分别为 3 5 %和 0 485× 1 0 - 9mol mg;药物的释放速率取决于纳米微囊的壁厚 ,通过调节壁厚可以达到控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16.
采用荧光技术研究了硫普罗宁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结合作用,结果显示硫普罗宁对BSA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和动态猝灭共同作用的结果.经研究得到了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热力学性质和结合位点等参数,确定了该药物与BSA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为疏水作用.探究了金属离子和甘草次酸的共存对硫普罗宁与BSA结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在pH 4.6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对橙皮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吸收光谱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橙皮苷在236 nm处有一强的吸收峰,当加入BSA作用后该吸收峰的强度升高,峰位基本不变,且没有新的吸收峰出现.在此波长下测定其复合物的吸光度,其吸光度的增加值(ΔA)与BSA的浓度在16~260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3),检出限为10 μg/mL,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2%(n=10).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等特点,应用于鲜奶粉和液态纯牛奶样品中总蛋白的测定,回收率分别为87.5%、92.4%,结果与考马斯亮蓝G250法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荧光光谱法研究盐酸罂粟碱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热力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盐酸罂粟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特征,发现盐酸罂粟碱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根据荧光猝灭数据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由Sterm-Volmer方程和双倒数方程获得了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置和结合过程的基本热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binding of DNA to protein mediated by U V (254 nm) radiation has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binding of the complex to Millipore membrane filters as an assay technique. The reaction proceeds through an activated protein intermediate which then reacts with the DNA. The activated protein has a half-life of about 75 min at 0°C and about 18 min at 37°C. Short wavelengths are more efficient in forming the complex than wavelengths in the 250–280 nm range. N-ethyl maleimide treatment of protein before irradiation markedly inhibits the reac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