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坝上土地沙漠化成因分析,提出了搞好规划,分类指导,以法护林护草,建设基本农田,提高植被覆盖度,建立新的草原生态系统,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尚立照 《甘肃科技》2007,23(3):8-10
甘肃省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布较大,且发展活跃、危害严重的省份之一。文章结合全国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工作,用地面调查与遥感数据相结合、划分图斑统计各类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监测方法,在查清甘肃省沙漠化土地水平分布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甘肃省沙漠化防治的四大对策措施:1加强法制建设,依法防沙治沙;2合理利用水资源;3实施分区防治战略;4搞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3.
沈阳市康平、法库两县受内蒙科尔沁沙漠南侵的影响,土地沙漠化危害相当严重,两县受风沙危害土地面积达23万公顷,占区域面积的52.3%,占全市沙化土地总面积的76.3%。风沙危害对康法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使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威胁,而且还在不断恶化着人民的生存条件,成为制约该  相似文献   

4.
中国北方的土地沙漠化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沙漠化不仅发生在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也发生在部分半湿润地区。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35%的陆地面积、20%的人口受到沙漠化的威胁,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4 560万km~2。我国也是受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沙漠化土地在北方断续分布长达5 500km,涉及到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等省(区)共212个旗县,直接威胁到3 500万人民的生活环境。目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还在扩大,沙漠化已引起了经济、环境及社会一系列问题,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石羊河下游绿洲明清时期的土地开发及其沙漠化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明清时期石羊河下游绿洲的土地开发及其沙漠化过程,指出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乃是导致沙漠化的主因,揭示了今天该地区环境问题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6.
在GIS和遥感技术支持下,利用调查时间同步的两期标准假彩色合成TM遥感影像(2000年7月、2005年7月),对达拉特旗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从2000年到2005年,研究区沙漠化呈逆转趋势,沙漠化土地面积从1 383.8 km2减少到1 352.9 km2,减少了40.9 km2,年均减少8.2 km2.在此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发现气候变化并不是导致研究区沙漠化逆转过程的主要因素,在一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下,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沙漠化逆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关于沙漠化及其成因的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漠化是当前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沙漠化已严重影响到环境退化。沙漠化的成因有气候和人为经济活动双重因素,前者是主导因素,后者是激发因素,即干旱的气候是沙漠化的真正理论原因,人为的破坏行为是促使干旱气候形成的手段。为此,要大力控制人口,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治沙漠化。  相似文献   

8.
黑河流域土地沙漠化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河流域地处西北干旱区,目前是我国国防、经济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近几十年来,主要由于不合理的人为因素使进入下游河水量不断减少,从而使下游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据调查资料,自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末中游张掖市新增沙漠化面积1574 km2,下游额济纳旗新增沙漠化面积11800 km2、且流沙正以每年4-20 m的速度向东南推进.目前全区因沙化而弃耕的农田约120000 hm2,受到流沙威胁和风蚀沙打的农田约400000 hm2.突发性风害频繁发生,据专家研究,阿拉善地区(黑河流域下游)是我国流沙和沙尘暴的主要源区,黑河流域的沙漠化问题已影响到国防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要解决该地区沙漠化问题水是核心,必须紧紧抓住"水"这条纲,采取田间节水和工程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合理调配有限的水资源,封育保护天然植被,营造人工防护林.要求在空间上不能损害友邻地区的利益来获得自身的发展进步,在时间上不能以牺牲下一代的利益而获得短期效益,力争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9.
刘美英 《科技信息》2012,(11):467-467
土地沙漠化的形成原因,现状,防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根据影响土地沙漠化的因素和敏感性等级之间的过渡特性,本文建立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开封市的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进行了评价分区.结果表明,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可以明确评价单元沙漠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以及隶属于不同敏感等级的程度等信息,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近15年来呼伦贝尔沙地土地沙漠化发展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2001—2015年MODIS NDVI遥感数据反演了呼伦贝尔沙地近15年来植被覆盖度和沙漠化土地的空间格局与变化.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呼伦贝尔沙地土地沙漠化总体有所减弱,但年际变化显著.其中:2001—2007年沙漠化土地以扩张为主;2007—2013年随植被覆盖缓慢恢复,沙漠化逐渐逆转;2013—2015年沙漠化有所加剧.降水量年际变化是该区沙漠化逆转或加剧最重要的驱动力.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几十年内该区沙漠化具有正过程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宁夏北部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地带,东、西、北三面被毛乌素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所围限,受自然条件和人类经济活动等因素影响,土地沙化与沙漠化较为突出,为该地区最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之一。笔者通过对宁夏北部地区土地沙化与沙漠化环境地质问题的初步研究,简要分析了土地沙化与沙漠化的成因,提出了合理、经济而有效的防治对策,为振兴地方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坝上及邻区荒漠化类型与特征,提出防治对策。方法利用TM卫星遥感解译并结合野外调查,研究荒漠化类型、区域分布与地质特征;通过样品采集与室内分析,研究不同类型与级别荒漠化的粒度特征。结果提出了该地区荒漠化地质成因分类,包括风力作用下的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沙漠化和以侵蚀作用为主的砾漠化,以及物理化学作用下的土地盐渍化。不同类型和等级的荒漠化土地沉积物具有明显不同的粒度组成,轻度沙漠化和砾漠化以及盐渍化(湖相沉积)土地的细粒物质含量相对更高,<63μm的颗粒含量可达90%以上,在风暴来临时具有更大的沙尘释放潜力;相反,严重沙漠化和砾漠化土地的细粒物质含量相对较低,<63μm的颗粒含量通常低于30%,同等条件下释放沙尘潜力也较小。结论在重视保护和治理已经严重荒漠化土地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正在发生荒漠化的或者潜在荒漠化的土地的保护,尤其是重视保护湿地、裸露的湖泊滩地和干涸的湖盆等,才能有效减少沙尘暴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4.
陕北神木地区沙漠化动态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神木地区的1∶5万生态地质填图,以实际调查为基础,结合20世纪80年代、2000年等不同时期的航空、航天信息资料和历史文字、图形、图表等对神木地区沙质荒漠化(简称沙漠化)的特点、影响因素、动态演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地质因素是沙漠化的内因,是沙漠化的物质基础,气候和人类经济活动是沙漠化的外因,影响着神木地区沙漠化的进程与速度.以地质因子调查为基础,以卫星遥感技术为手段,初步查明了沙漠化的物质来源、分布特点,并建立了神木地区沙漠化动态分析模型;分别编制了20世纪80年代及2000年两个时段的沙漠分布图,总结了20年间神木地区沙漠化发展趋势,将该地区沙漠化演化类型划分为逆转型、扩大型、活化型和无明显变化型.神木地区以逆转型为主导,表现在流动沙丘及半固定沙丘的面积逐步减少,而固定沙丘的范围在快速扩大,其变化速率分别为-5.725、-9.603和16.218 km2/a.对神木地区今后沙漠化演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并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沙漠化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新疆荒漠化土地分布及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介绍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区别,以及土地荒漠化的评价指标,从而确定新疆土地荒漠化的种类和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具体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黄河源区荒漠化现状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源区是青藏高原荒漠化严重的地区之一,为了遏制黄河源区荒漠化的进一步发展,从地质学的角度分析了荒漠化产生的驱动力机制。结果认为该区荒漠化有异于其他地区,是现代地质作用增强导致了下垫面的改变,气候变化引起多层面的荒漠化,人为及鼠类的活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其过程首先是以缓慢的自然荒漠化过程为基础,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水肥状况对沙地小麦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水肥条件和不同砂土类型的小麦子粒形成及灌浆强度的测定表明,沙地小麦灌浆主要良现为灌浆期短(一般15-17天),开花至成熟持续时间短(30天左右),千粒重低,灌浆强度较高的特点。千粒重与旗叶单位面积干重、茎秆上部三个节间单位面积干重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倒二叶、倒三叶相关不显著。土壤水分状况是影响沙地小麦灌浆的重要因素,增施有机肥,可减少灌水,提高灌浆强度,延长灌浆时间。  相似文献   

18.
19.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和模型,并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和田地区200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研究区人类对自然的利用程度已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和田地区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20.
Little work has been done on stemflow for desert shrubs in China. This study measured stemflow in two shrubs of Salix psammophila C. Wang et Chang Y. Yang and 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 in Mu Us sandy land and established a relationship between stemflow and canopy characteristics, rainfall amount and intensity.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the amount of stemflow for S. psammophila and A. sphaerocephala accounted for 7.6% and 2.7% of the gross rainfall respectively.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rainfall and stemflow for the two shrubs; whi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emflow percentage and rainfall suggested that there existed a rainfall depth threshold of 3-5 mm for S. psammophila and 5-7 mm for A. sphaerocephala. Stemflow percentage positively increased with rainfall depth increasing before the rainfall depth threshold values had been reached but showed stability after the threshold. A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shrubs with more branches, larger crown volume and smaller branch angle inclination tended to collect more volumes of stemflow. Moreover, stemflow amount and percentage increased with the maximum rain intensity increasing in 10 minutes (l10) and the stemflow percentage tended to increase quickly with l10 when it was less than 3.0 mm h^-1 for S. psammophila and 2.0 mm h^-1 for A. sphaerocephala, and then showed stable trend with increasing of 1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