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植物叶肉细胞的类角蛋白中间纤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中间纤维对非离子去垢剂与盐溶液处理高度稳定性的特点,应用选择性分级抽提技术结合整装电子显微镜制样技术,清楚地显示出在玉米与烟草的叶肉细胞内存在直径为10nm的类中间纤维构成的精细网络结构。继而用电子显微镜免疫胶体金技术进一步证实,这些类中间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类似动物细胞的角蛋白。从而首次证明植物叶肉细胞中也存在类似动物的角蛋白中间纤维体系。与此同时,在玉米与烟草的叶肉细胞内还可以观察到3nm的细纤维,它们与10nm中间纤维紧密连接。  相似文献   

2.
痘苗病毒的装配与中间纤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选择性抽提方法,结合非树脂包埋-去包埋剂电子显微镜技术(embedmentfree EM)与整装细胞(whole mount cell)制备方法能清楚地显示中间纤维-Lamina-核骨架体系(IF-Lamina-Nm System)。首次证明痘苗病毒工厂内有一个精细的中间纤维网架系统,它是胞质内中间纤维网络的组成部分。痘苗病毒的装配原料与亚结构均牢固地结合在中间纤维丝上。装配好的痘苗病毒与正在装配的病毒均固定在中间纤维的网络中,并可以观察到病毒结构与中间纤维的直接连接。根据上述事实,认为痘苗病毒的装配过程要依赖中间纤维为支架。  相似文献   

3.
以聚乙烯醇溶液为络合剂与醋酸锌反应制得前驱体溶液,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PVA/Zn(Ac)2复合纳米纤维,经过高温煅烧得到直径为100 nm的ZnO纳米纤维,采用差热-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及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光催化降解酸性品红溶液的实验结果表明,太阳光照65 min使质量浓度为45 mg/L酸性品红水溶液的脱色率达93%;另外,重复使用ZnO纳米纤维4次之后,其光催化降解率仍能达到70%以上.这充分说明ZnO纳米纤维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4.
胶原蛋白组装过程原子力显微镜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一种特殊胶原蛋白物质的组装过程,即加入1α-酸性醣蛋白后形成的纤维长距胶原蛋白.通过透析改变胶原蛋白溶液与α1-酸性醣蛋白混合液的pH值,在不同的pH值阶段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法(AFM)来辨析稳定的中间结构,获得可靠且分辨率高的样品图像.从而观察到了每个阶段中间纤维的形态和直径.结果表明纤维长距胶原蛋白形成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中间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Southwestern blot法检测了CPSI基因5′端上游序列特异结合蛋白,结果发现,大鼠肝细胞核蛋白中存在109kD和74kD的DNA结合蛋白,Bal 31酶切序列缺失实验证明,109kD和74kD蛋白质的结合位点分别位于—38至—4bp及—113至—38bp区域,109kD蛋白质还与—480至—161bp区结合,但在大鼠脾及F26大鼠肝癌细胞中未被测出.109kD和74kD DNA结合蛋白可能是肝组织特异的CPSI基因结合蛋白,与肝细胞的分化及癌变有关。  相似文献   

6.
纤维素超细纤维增强大豆分离蛋白透光复合膜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醋酸纤维素为原料, 由静电纺丝方法得到平均直径为430 nm的纤维素超细纤维, 将该纤维与大豆分离蛋白复合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超细纤维增强透光复合膜. 采用扫描电镜、拉伸、三点弯曲和透光率试验等对其结构、力学和透光性进行了分析和表征. 结果表明: 超细纤维与大豆分离蛋白基体具有良好的界面相互作用; 超细纤维对复合材料起到了增强增韧的效果. 而且, 复合膜具有良好的透光率. 即使超细纤维质量分数达到13%, 该膜在700 nm波长处的透光率仍然可以达到77%.  相似文献   

7.
选择一个可以形成淀粉样纤维的九肽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酸性和碱性的环境下,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这个九肽的β聚集结构,并且研究了它们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在碱性环境下,九肽倾向于形成平行折叠结构,而在酸性环境下,九肽倾向于形成反平行折叠结构,与实验结果一致.此外,无论是构成哪种折叠,肽链都沿折叠的生长方向成左手螺旋状排布,但是相邻的肽链间的扭转角度不同,平行的扭转角小于反平行的扭转角,由此可以推断,平行的β折叠更容易形成β折叠片之间的堆积,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在碱性环境下的九肽淀粉样纤维的直径大于在酸性环境下淀粉样纤维的直径这一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人工神经网络光度法同时测定5组分染料混合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原理,以快速BP算法,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严重重叠的5组分的染料溶液同时进行含量测定。在200~580nm的范围内,以10个特征波长处的吸收值作为网络特征参数,通过网络训练,甲基紫、酸性红B、酸性橙Ⅱ、酸性嫩黄、碱性桃红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22%-4.80%;5种成分的回收率在98.3%-103%之间。实验表明,该算法速度快,预测结果准确,并用该方法定量测定光解废水中5组分混合染料。  相似文献   

9.
从结构的角度来说,天然的细胞外基质是由各种纳米尺度的蛋白纤维原和纤维交织而成的网状结构,静电纺丝制备纤维的直径在数十纳米到微米间可调,由它们松散堆积得到的多孔结构,不仅具有高孔隙率、高表面积、易于组合成不同形状的三维结构,还可以从尺度和形态上仿生模拟天然细胞外基质的胶原纤维(50~500nm)网络结构,这使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支架成为组织工程支架的理想选择之一。本文结合所在课题组近年来在功能性纳米纤维的研究,详细介绍多种功能性纳米纤维的制备、生物医学应用等方面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基于功能性纳米纤维发展新型口腔/硬组织修复材料及产品的潜在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MTT微量比色法测定在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培养中,含Te,10—30kD和≥30kD蛋白质3组的细胞活性均比无Te的对照组高2—4倍.以预先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标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神经细胞培养在Te PhastGel上,显示生长在30kD蛋白带上的大细胞(>18μm)都是HRP阳性的RGC.以视网膜组织块与含30kD蛋白凝胶近距培养,可见许多突起,单细胞和小块组织朝30kD凝胶伸延或迁移.它们都是神经特异性烯醇酶和Thy1.1免疫标记阳性的RGC.结论:30kD蛋白是RGC特异性的诱向因子.  相似文献   

11.
含铽配合物的PVP纤维的制备及发光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得了含有稀土铽配合物(Tb(AA)3Phen)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荧光纤维丝。通过考察纺丝液的浓度,静电纺丝过程中的电压、溶剂配比以及电导率对PVP纤维丝形貌的影响,制备出表面光滑、直径均一、尺寸大小在80~150 nm之间的纤维。荧光性能测试显示,Tb(AA)3Phen/PVP纤维的荧光强度随着Tb(AA)3Phen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稀土配合物含量为15%时,纤维的荧光强度达到最强,之后出现浓度猝灭现象;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等测试表明,Tb(AA)3Phen在PVP纤维中以分子簇或极小颗粒(小于10 nm)的状态存在,这种良好的分散效果减小了电子在跃迁过程中的非辐射跃迁几率,从而增强了纤维的荧光强度和荧光寿命。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薄层色谱,对经过化学改性处理后的角蛋白纤维中的蛋白质和脂类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羊毛纤维中的蛋白质和脂类的组成变化,可反映出纤维结构的变化,并能够预示纤维的纺织性能。  相似文献   

13.
甲藻(dinoflagellate)的染色体是现存真核生物中最原始的,与原核生物的类核体最为近似。我们将染色体骨架制备方法与非树脂包埋去包埋剂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方法结合起来,首次直观地显示在寇氏隐甲藻(Crypthecodinium cohnii)的原始染色体中存在精细发达的水不溶性纤维蛋白骨架,分离的染色体骨架保持了与正常染色体对应的形状与大小,染色体骨架纤维直径约10nm,编织成网,蛋白骨架纤维的分布贯穿于整个染色体中,双向电泳显示染色体骨架的主要成分是酸性蛋白、实验结果说明,在原始染色体中已经出现了染色体骨架,并提示在真核生物进化过程中,染色体骨架的出现可能先于典型染色质的出现。本文对染色体骨架与染色体构建,及染色体骨架与核骨架的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细胞骨架是由微管、肌动蛋白丝和中间纤维三种蛋白丝为主要成分组成的复合动态网络结构,在结合蛋白、辅助调节蛋白和马达蛋白的参与下帮助细胞实现运动、分裂和生长等基本生命过程。研究体外纯化的细胞骨架蛋白和马达蛋白网络,可以深入了解控制自组织亚细胞结构动力学行为的基本原理,为设计类似生命的活性物质和机器提供方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纯化蛋白在体外简化环境中实现的细胞骨架蛋白-马达蛋白网络,重点介绍其非平衡本质、活性应力和动态网络的产生,以及这种动态网络对亚细胞结构和宏观尺度活性材料自组织过程的影响。此外,还简要介绍了细胞骨架蛋白-马达蛋白网络在构建体外仿生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在一种新的溶剂体系中通过静电纺丝制备TiO2纳米纤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建鹤  杨锦霞  黄应兴  刘海清 《化学学报》2010,68(17):1713-1718
以钛酸四丁酯为前驱体, 醋酸纤维素为模板纤维, 丙酮/N,N-二甲基乙酰胺为溶剂, 通过静电纺丝, 水解和450 ℃煅烧制备了直径约为80 nm的锐钛矿型TiO2纳米纤维. 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N2吸脱附法表征了TiO2纳米纤维的形貌、直径大小、晶态、比表面积、孔结构及分布. 研究表明该纳米纤维由大小为9.2 nm的颗粒组成, 纤维内含有大量直径为1.7~21 nm的介孔. 它具有与直径为25 nm的商业化Degussa P25相似的高比表面积, 约为50 m2/g. 研究了TiO2纳米纤维对有机小分子化合物罗丹明B (RhB)和苯酚的光催化降解. 结果表明: 以6 mg/L的RhB和10 mg/L的苯酚水溶液为母液, 以质量分数为0.05%的TiO2纳米纤维膜为催化剂, 在500 W的紫外灯照射下, 2 h内约90%的RhB和75%的苯酚能被光催化降解.  相似文献   

16.
翁静  吴静萍  尹凡 《分析化学》2014,(7):968-974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在铂电极表面制备了氧化锌纤维膜载体,通过在氧化锌纤维表面电沉积磷钨酸,得到氧化锌负载磷钨酸修饰铂电极。扫描电镜显示氧化锌纤维呈网状结构,纤维直径约为300 nm,红外光谱法确认了磷钨酸在纤维表面的附着。研究结果表明,该电极对抗坏血酸响应快速、灵敏度高,在8.8×10#7~3.3×10#4mol/L浓度范围内,抗坏血酸与修饰电极响应信号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5×10#7mol/L。本研究为抗坏血酸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黄虎  金京玉  李元宰 《色谱》2009,27(4):467-471
考察了多糖类手性固定相在含有酸性或碱性添加剂的流动相下高效液相色谱法拆分β受体阻滞剂对映体的效果。色谱条件: 流动相为10%~30%(体积分数,下同)乙醇-正己烷(含0.1%三氟乙酸)和10%~30%乙醇-正己烷(含0.1%三乙胺),流速1.0 mL/min,紫外检测波长254 nm。结果表明,在直链淀粉-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衍生物手性固定相(Chiralpak AD和Chiralpak IA)上拆分β受体阻滞剂对映体,酸性添加剂的流动相体系与碱性添加剂的流动相体系相比,碱性添加剂的流动相的拆分效果比酸性添加剂的流动相要好。而在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衍生物的手性固定相(Chiralcel OD和Chiralpak IB)上分离β受体阻滞剂,比较酸性添加剂的流动相与碱性添加剂的流动相的拆分效果,发现酸性添加剂的流动相条件下对映体的保留减弱,但对映体的选择性增大,特别是在Chiralcel OD上,酸性添加剂的流动相体系对对映体的选择性非常理想,而且随着流动相中酸性添加剂含量的增加,β受体阻滞剂对映体的分离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电击法磁性纳米颗粒作为水稻转基因载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以磁性纳米颗粒为载体,由电击法介导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优化方法。制备了粒径小于10nm的磁性纳米颗粒,与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融合制备基因载体,同时,制备水稻悬浮细胞,加入电极杯中,调节电击条件为:电压分别是800,1000和1200V,电容25μF,电阻200Ω,直径10mm,电击数次。利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转化后的悬浮细胞,可以明显看到绿色荧光蛋白在水稻细胞内表达。说明纳米颗粒基因载体在电击作用下能有效进入细胞,利用磁性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载体电击法转化植物细胞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19.
4,4'-二氨基-三苯胺与对苯二甲醛在溶液中用缩聚的方法合成出聚席夫碱, 并用溶液涂膜自组装的方法制备出了纳米纤维. 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到纤维为均匀分散的簇状; 拉曼、傅利叶红外表征了纳米纤维的化学结构; 通过循环伏安法测试了聚合物的氧化还原电势, 证明聚合物具有电学活性和变色丰富的电致变色性能; X射线衍射图与DSC谱表明聚合物为非晶结构, 只含有部分堆积有序结构. ESR谱图表明在常温下空气中聚合物中存在有稳定的自由基, 为空穴跳跃导电机理.  相似文献   

20.
聚四氟乙烯强酸性阳离子交换纤维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共辐射引发将苯乙烯接枝到聚四氟乙烯(PTFE)纤维上,然后磺化制备出强酸性和超强酸性离子交换纤维,接枝率随苯乙烯单体浓度和辐射剂量增加而提高,随辐射剂量率的增加而降低,当接枝率为20%左右时,PTFE-co-St-SO3H离子交换纤维的Hammett酸度函数低于-11.99,呈现出超强酸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