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 m望远镜上新安装的SIS接受系统,对S241,S39和ON3进行了13CO J=1~0的成图观测,并作了C18O J=1~0的单点观测,结果表明这3个源都有大质量核,尺度在约2~5 pc,质量可达约103~104 M量级,而且3个源中都搜寻到了高速特征.ON3中的VLSR系统分布表明它的核是旋转的.[KG*2]3个云核中都含有深埋的形成中的大质量恒星,在S241和ON3中年轻星体正在离开诞生地运动.  相似文献   

2.
大质量年轻星体附近的高速分子外向流 *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IRAS05391 - 0217,06114+1745和06209+0421的12COJ =1~0成图观测表明,3个源中均存在高速分子双极外向流 ,而且这些外向流都比较强 ,能量高达1045 × 10-7J·s-1,质量流失率达10 -5 M⊙/a .从成协红外源的位置、热辐射强度、能谱分布及色温度证认出它们很可能由一个源驱动 ,且驱动源为大质量年轻星体 . 3个源都具有H2O脉泽与CO外向流中心区域或高速叶极大位置成协 ,可能与外向流有相关的激发机制 .外向流与中心源参量间的关系表明 ,高速分子外向流与星体热辐射是年轻星体演化中彼此相关但无驱动关系的两个基本特征 .  相似文献   

3.
给出了与星际水脉泽源和超致密电离氢区成协的77个恒星形成区的高速12CO(J=1-0)分子辐射的搜寻结果. 目的是调查高速分子外流、星际H2O脉泽源和它们所联系的红外源之间的关系. 样本满足WC标准,即:lg(F25μm/F12μm)>0.57和lg(F60μm/F12μm)>1.3.绝大多数源都存在着气体的高速运动,在1σT*a水平处,几乎70%的源的谱线全宽(FW)超过15 km·s-1,15%的源则超过了30 km·s-1.这个结果极大地超过了小质量恒星形成区所得到的值.在CO分子的FW,半峰全宽(FWHM)和源的红外光度之间存在清楚的相关性,两种线宽的值正比于红外光度的值.这些关系表明了亮源能够注入更多的能量进入它周围物质中从而产生更强有力的外流使得CO分子的线宽增大.从CO分子和水脉泽的峰值速度的对应关系中发现一些水脉泽源相对于其附近的气体呈现出大的蓝移,这也许是由非饱和脉泽放大了背景源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构造了一类描述在Rd中测度如何在随机流或``虚流''''下演化的测度值过程. 一方面可视此类过程为测度值流, 另一方面已有的可测映射流、核的流的框架不能覆盖此类过程.  相似文献   

5.
星际甲醇6.6 GHz脉泽源及其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瑞青  裴春传  曾琴 《中国科学A辑》2002,32(12):1142-1147
通过对6.6 GHz甲醇脉泽(Maser)源及其环境——分子云核和分子云外围的研究来增进对大质量恒星的形成的理解. 以理论计算结果拟合6.6 GHz 51-60 A+ 和 107 GHz 31-40 A+两条甲醇谱线的观测数据, 研究甲醇脉泽或热线形成区的物理特征. 计算确认甲醇6.6 GHz 线的Ⅱ型脉泽特征, 其流量密度的峰值随外场的加强而递增. 密度过高会导致脉泽向热线的转化. 计算表明甲醇6.6 GHz发射线在外场为150~300 K,密度不高于107 cm-3时均为脉泽, 而甲醇107 GHz线在外场为210~300 K, 密度不高于3×106 cm-3才是脉泽, 且强度远低于甲醇6.6 GHz脉泽. 涉及的6个源, 6.6 GHz线均为脉泽; 107 GHz线除在CepA中是脉泽外, 在其他5个源中均为热线. 计算表明6.6 GHz 脉泽是如此的强, 它的生成所要求的物理条件(例如外场、密度及动力学参数等)与大质量恒星形成的一个历史阶段的物理条件相吻合, 使其被认为是与大质量恒星形成相关的最显著的现象. NH3 的 (1,1), (2,2), (3,3)和(4,4)4条反演线的同时、同仪器观测和计算提示:甲醇脉泽形成区的温度与密度均高于NH3谱线形成区. 加上对CO(1-0)线观测得到的|Vsr(CO)| > |Vsr(NH3)| > |Vsr(CH3OH 6.6GHz 脉泽)| 之共同特性, 反映了由于附近剧变而被激发的CH3OH 6.6GHz 脉泽所载气体流, 在分子云核和分子云外围继续发展的势态.  相似文献   

6.
考虑Poisson方程ψ''''=-ev-ψ+eψ-v-N(x) 的Dirichlet边值问题. 主要研究从一个带有参数的函数类中确定未知函数$N(x)$的反问题, 得到了某些唯一性和稳定性结论.  相似文献   

7.
王在洪 《中国科学A辑》2007,37(5):605-616
本文研究一类平面映射 无界轨道的存在性, 其中n是正整数, c是常数, μ (θ)是2π周期函数, 证明了当 c>0, μ (θ)≠0时, 对充分大的ρ, 该映射的轨道正向趋于无穷; 当c<0, μ (θ)≠0时, 对充分大的ρ, 该映射的轨道负向趋于无穷. 应用这个结论, 在函数F(x)(∫0xf (s)ds)和f(x)存在有限极限的条件下, 证明了 方程x''''+f(x)x''+ax+-bx-+f(x)=p(t)存在无界解. 同时, 还得到了该方程周期解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8.
广义Busemann-Petty问题可表述为:设KL是Rn中两个中心对称凸体, 如果对Rn中任何i维子空间H,KHi维体积都不超过LHi维体积,那么K的体积是否不超过L的体积? 正如Bourgain 和 Zhang所证明, 当i>3时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 而当i=2,3时广义Busemann-Petty问题仍是一个未解决问题. 文中证明了当具有较小i维体积的星体属于特定的集合时, 广义Busemann-Petty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这些结果推广了Zhang关于广义Busemann-Petty问题的特定正解.  相似文献   

9.
许明春 《中国科学A辑》2006,36(4):361-368
就一类单群2F4(q) 和 2F4(2)''证明了Abe-Iiyori猜想.  相似文献   

10.
3维Lorentz空间中的类时Willmore曲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艳娟  王长平 《中国科学A辑》2005,35(12):1361-1372
R31 为3维Lorentz空间,装备有Lorentz内积Q3R31的共形紧致化, 由R31加上一个无穷远光锥C构成. Q3拥有一个标准的Lorentz共形度量,并且它的共形变换群同构于Lorentz群O(3,2)/{±1}. 研究Q3中类时曲面的共形不变量和Willmore曲面的对偶定理.设M (?) R31是一个类时曲面,n是它的单位 法向量.对任意p ∈ M,定义S1 2(p)={X∈R31|(X-c(p),X-c(p))=H(p)-2}, 其中c(p)=P+H(p)-1n(p)∈ R31,H(p)为曲面在p点的中曲率,则S1 2(p)是 R31中的一个单叶双曲面,它与曲面M在p点相切,并有相同的中曲率.曲面族 {S1 2(p),p∈M}有两个不同的包络面,一个是曲面M本身,另一个记为(M)(称 为曲面M的导出曲面).设M是一个Willmore曲面,证明了如果M的导出曲面 (M)是一个点,则M一定共形等价于R31中的一个极小曲面;如果M的导出曲面 (M)非退化,则(M)也是一个Willmore曲面,并且(M)=M.  相似文献   

11.
由60 MeV/μ 18O离子照射天然钍靶所引起的232Th-2p反应产生230Ra, 通过放射化学分离方法从被照射的靶中提取出镭元素并制成薄源, 经230Ra®230Ac 得到230Ac. 用云母裂变径迹探测器和PHGe γ 射线探测器对来自源中的裂变碎片和 γ谱进行记录和测量, 借助于所测得的两个裂变事件和 γ谱, 鉴别了β-延发裂变核230Ac, 得到了它的β-延发裂变概率为(1.19±0.85)×10-8.  相似文献   

12.
纯净准则和最小低阶混杂准则是选择部分因析设计的两个重要准则. 通过研究纯净两因子交互效应的个数, 证明了某些2IVm- p设计具有弱最小低阶混杂, 并给出了2IVm- p设计具有弱最小低阶混杂并包含最多纯净两因子交互效应的一些条件. 同时给出了几个弱最小低阶混杂2IVm- p设计的例子, 并构造了两个非同构的弱最小低阶混杂2IVm- p设计.  相似文献   

13.
Mn (n≥2)为(n+1)维单位球面Sn+1中的无脐点超曲面, 则Mn上伴随有所谓的Möbius度量g, Möbius第2基本形式B, 它们是MnSn+1的Möbius变换群下的不变量. 对具有平行Möbius第2基本形式的超曲面给出了完全分类.  相似文献   

14.
图和有向图的测地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长虹 《中国科学A辑》2007,37(5):579-586
G内的任意两点uv, u-v测地线是指uv之间的最短路. I(u,v)表示 位于u-v测地线上所有点的集合, 对于子集SÍV(G), I(S)表示所有I(u,v)的并, 这里u,vÎ S. 图 G的测地数g(G)是使得I(S)=V(G)的点集S的最小基数. 对于有向图D, 类似地可定义g(D). 图G 的测地谱是G的所有定向图的测地数的集合, 记为S(G). G的下测地数g-(G)=minS(G), 上测地数g+(G)=maxS(G). 文中主要研究了连通图Gg(G), g-(G)g+(G)之间的关系. 同时,还给出g(G)g(G× K2)相等的充分必要条件, 从而推广了 Chartrand, Harary 和 Zhang 的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5.
杨大春  周渊 《中国科学A辑》2006,36(6):639-658
建立了Marcinkiewicz积分从Hardy空间H1(Rn´Rm)到Lebesgue空间L1(Rn´Rm)的有界性, 以及它们与Lipschitz函数所生成的交换子从Hardy空间LMq(Rn´Rm)到Lebesgue空间H1(Rn´Rm)的有界性, 其中q>1.  相似文献   

16.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站的13.7 m毫米波望远镜,对银道面的一个包含19个致密HⅡ区的大质量星形成区进行了13CO(J=1-0) 的谱线成图观测.以较高的分辨率给出了该区域完整的大尺度(28′×45′)13CO发射的结构.结合其远红外发射和尘埃色温度的空间分布图,发现在新形成的大质量星和成协分子云间可能存在多种形式的动力学联系.对该区域新的致密冷核和分子发射空洞的形成及其与大质量星形成和演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导出了所有HⅡ区激发星的光度及成协分子云的主要物理参数.结果表明,新形成大质量星的光度与成协分子云的参数——13CO柱密度、谱线发射宽度以及一个波束内的分子云质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最近,许多作者研究过下面的CH-γ方程 ut+c0 ux+ 3uux-α2(uxxt+ uuxxx+2uxuxx)+γ uxxx=0,其中α2, c0γ是参数.在该方程的有界波研究中,已有的文献主要考虑α2>0的情形,对于α2<0的情形,Dullin等叙述了3种有界波(正常孤立波、紧孤立波和周期尖波)的存在性,但没有给出具体证明.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考虑α2<0的情形,文中不仅证明4种有界波(周期波、广义紧孤立波、广义扭波和正常孤立波)的存在性,而且还给出了它们的显式表达式或隐式表达式.为验证其结果的正确性,文中还用计算机绘出了几组有界波解的图形以及它们的数值模拟图.  相似文献   

18.
H+离子在固体中的电子俘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0.6, 0.9, 1.2, 1.6和1.8 MeV的能量下, 测量了H+离子在不同厚度的碳膜中产生的中性产物H和负离子产物H-的产额Φ(H)和Φ(H-). 测量结果表明, 在相同的能量下Φ(H)和Φ(H-)都是常数, 而且Φ(H)比Φ(H-)大几个数量级. 分析了H+在固体中运行时不断地俘获和损失电子的电荷交换过程. 证明快离子在固体中确实存在这个过程, 并得到了电荷交换截面比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9.
具有高逼近阶和正则性的双向加细函数和双向小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入了双向加细函数和双向小波的概念,并研究双向加细方程 的分布解(或L2稳定解)的存在性, 其中整数m≥2. 基于正向面具{pk+} 和 负向面具{pk-} , 建立了确保双向加细方程具有紧支撑分布解或L2稳定解所需要的条件. 更进一步地, 给出了双向加细方程的L2稳定解能产生一个MRA所需要的条件. 充分讨论了φ(x) 的支撑区间. 给出正交双向加细函数和双向小波的定义, 建立了双向加细函数的正交准则. 给出一类正交双向加细函数和正交双向小波 的构造算法. 另外,也给出了具有非负面具的、高逼近阶和正则性的双向加细函数的构造算法. 最后,构造了两个算例.  相似文献   

20.
旗传递线性空间的分类完成以后, 人们开始关注线传递线性空间. 线传递线性空间可以分为非点本原和点本原两种情形. 根据 Delandtsheer-Doyen 理论, 非点本原线传递分类比较容易解决. 而点本原的情形, 根据 O''Nan-Scott 理论和 Camina 的一些前期工作, 又可以分成基柱为初等交换群或非交换单群两种情形. 本文考虑 T 是非交换单群, T≤ G≤ Aut(T) 且 G 线传递作用在有限线性空间上的情形. 并获得了一些有用的引理. 特别地, 证明了当 T 同构于 3D4(q) 时, T 是线传递的, 这里 q 是素数 p 的方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