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刊本年3月号,登载了樊桃著“一克分子的任何物质中所含的分子数目都相同”及小工著“再谈关於强碱弱酸所成酸式盐的水解问题”两篇,在内容上均有严重错误。第一篇的错误尤其明显,而负责审稿的同志反未看出,即将其作为短文刊登,实是粗枝大叶。更正的文章将在下期刊出。第二篇的错误是继续上年度8月号赵继周所著“强碱弱酸所成的酸式盐的水解作用”一文所发生的错误而来的。这个错,已出了半年,而编委会一直没有人发现,因而再度发生同样的错误。直至最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一)化学通报54年7月号,卢维真同志所写的“侯氏法中的B母液和C母液的循环关系”一文中,第四段说:“省先,将5克的氯化铵溶解在20毫升的水中,所成氯化铵水溶液的浓度,大约等於25%。实际所成氯化铵的水溶液应约为25克。所以,这时氯化铵水溶液的浓度应约为5克/25克=1/5即20%。卢同志所说约为25%,显然是错误的。 (二)同期所载,“高中化学——‘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的教学”一文,第335页第八项“板书计划”一栏内:“(1)物质溶解时有两种反应:①溶  相似文献   

3.
读“化学通报”1959年7月号刊载孙名洽同志所写的“关于银氨溶液的爆炸与防护”一文之后,感到该文对银氨溶液爆炸的实质和防护问题的解释不够恰当,特提出如下意见,与孙名洽同志商榷,并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4.
在化学通报1953年8月号第321页上,曾有过关于强硷弱酸所成酸式盐水解後溶夜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方法的介绍,那篇介绍写得很详细,可是在计算的方法上仍觉太繁,而且其中出现了一个[OH~-]~2/[H~+]~2的数量,在意义上比较模糊,使学者不易看懂。这里再介绍另一种计算方法,可以得到与上述方法完全一致的结果,而省去好几个步骤,意义也容易弄清楚些。仍然以亚硫酸氢钠为例子,亚硫酸氢钠在水溶液中,有下面两种反应:  相似文献   

5.
我们以极大的兴趣阅读了化学通报1955年7月号42页陈国钦同志所写“我怎样加强有机化学教学的思想性”一文,因为这是当前中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读了该文以后,我同意陈同志所提两点:“(1)从认识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2)从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当然加强有机化学教学的思想性不限于陈同志所提两点)。不过我们对陈同志在教学中为加强教学的思想性所采用的教材有下列意见:  相似文献   

6.
看了本刊1960年第7期上发表的卢才英同志“我是怎样进行盐类的水解教学”一文以及1962年第1期宁潜济、吴见松二同志所写的对该文的商榷意见,他们所提的意见是宝贵的,不少经验都值得学习。但我们认为二篇文章所介绍的还不是解决水解的教学问题,其中存在的一些缺点和错误,确有必要提出补充探  相似文献   

7.
在一九五三年十月号的化学通报上,我阅读了周从弼先生所写的“我对初中化学教案的几点意见”这篇文章,读过以後,有下列一点感想,当然不一定是正确的仅提供出来有错误之处敬希周先生及各位同志批评与指正。  相似文献   

8.
我读了黄仲涛先生所写“酸硷理论及其历史演变过程”与傅鹰先生所写“Bronsted的酸硷理论”两篇文(载化学通报:十五卷,第一期)后感觉这两篇文不仅是讲清楚了酸盐的本性及相互间的共轭关系,而且暗示着科学发展的情况,因而启发了我鼓舞了我;启发我把酸硷理论重新的复习重新的认识,鼓舞我挤出时间来写出这篇文稿,学习化学的同志们没有一个不知道中和与水解,但对它的认识就各不相同了,有广义的,有狭议的,甚至有违背事实的,这些都是由对酸硷理论的认识各有不同,或在应用上有灵活与不灵活的差别。今仅应用两先生所讲的理论对中和与水解作一个广泛的解释并分别加以讨论以供人们的参考。普朗斯蒂(Bronsted)与罗锐(Lowry)二  相似文献   

9.
化学通报1957年7月号关于汪爵伯同志写的“我是怎样组织碱金属的复习课”一文,其中有很多优点,例如复习的多样化、教材前后的密切联系、注意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等。现就盐的水解及钠钾的制取钠钾氧化物等在碱金属一章中的位置问题,提出来供大家商榷。在全文中没有提到钠钾氧化物。关于钠钾的制取,只是在留给学生课后思考的问题中略微提到“电解食盐的稀溶液或熔融状态的食盐,结果怎样?为什么”?而对“盐的水解”不但在课堂上复习占到一定比例,并在教师总结时一再强调。从以上看来,汪同志对“盐的水解”在本章中的应有地位估价高了,而对钠  相似文献   

10.
化学通报1956年3月号所载丁绪贤、朱帼英、龚昭彤三位同志所写“硫代乙酰胺的制备和它在半微量定性分析中的应用”一文,总结了他们对于硫代乙酰胺的制备及其应用在半微量定性分析中的研究经验,是一篇很好的文章。用硫代乙酰胺来代替有剧毒的硫化氢,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但是,关于制备硫代乙酰胺的原料,文中有“原料在国内有相当的来源……P_2S_5是火柴厂常用的原料。”的话。它与实际情况不符。硫和磷的化合物有很多种,火柴厂所用的是P_4S_3,它的性质与制备硫代乙酰胺的P_2S_5完全不同。P_4S_3为淡黄色粉末,熔点是172℃,易溶于二硫化碳,常温不易水解;而P_2S_5则是灰黄色,熔点是276℃,难溶于二硫化碳,在常温  相似文献   

11.
读了化学通报1957年3月号罗福新同志所写的“酒精灯为什么会破”一文后,我有几点补充说明。提出来供同志们指正。1.酒精灯内的灯芯,要正确装好,并应剪齐。尤其是棉花搓成的灯芯,因为较硬,所以更应注意。因为灯芯过高,或过大时,盖上灯盖时容易挤压。这样再点燃倾斜的灯芯。容易使灯口部受热不均,而易破裂。  相似文献   

12.
我曾先后见到“化学通报”1955年9月号刊载了琴仿同志关于“初中化学‘化学反应、原子、元素符号及分子式’的教学”一文以及1956年9月号李同志对这文的意见和他的教法之后,今特提出我的一点短见,希望同志们指正.在琴仿同志一文中对元素与单质的区别,以硫及碳这两种元素来说明同种元素可组成几种不同的单质,使学生对元素与单质两概念的区别有进一步的认识,当然在科学性上是可以说明问题,但我感觉到对刚开始学习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是不大符合量力性原  相似文献   

13.
读了“化学通报”1955年5月号中的“纸条色谱分析法概况介绍”一文后,我个人是有些意见的。当然,纸上色谱法从建立起到今天,有关这方面的工作是很多很多的,要想在这篇短短两页的“概况介绍”中介绍得很完全,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我觉得通过一篇“概况介绍”,简单扼要地介绍出一个正确的大致轮廓,是完全必要而可能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我觉得著者的文中,并没有做到这一  相似文献   

14.
关于在化学教学中写笔记的问题,我曾在“我对初中化学教案的几点意见”一篇文章中,(化学通报1953年10月号)发表了我个人的意见:我认为在化学教学中给同学们写笔记特别是对初中同学是没有必要的,没有多大好处的。最近在1954年12月号的化学通报上,杨作桂同志对笔记问题,提出了另外的意见,他认为“适当地写笔记是可以的”我对杨同志的意见,仍有不同的看法,针对杨同志的意见,我愿再来谈谈这个问题,不正确的地方,希望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5.
“原子量”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比較难以理解。因为一般的重量單位,像斤、兩、吨、克等,都是具体的实际重量,而原子量的單位,“氧單位”学生往往感到糢糊抽象,难以理解。在“化学通报”1955年9月号,琴仿同志所写“初中化学‘化学反应、原子、元素符号及分子式’的教学”一文中,所談到的,原子量的教学,文中一方面講物質有重量,物質由分子組成,所以分子必有重量,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必然都有重量,原子的重量虽然微小,但是用科学方法、可以测定。但在另一方  相似文献   

16.
《化学通报》编辑部:我们都是重视和喜爱《化学通报》的读者。最近我们读了《化学通报》1982年第6期上“征服‘不可驯服元素’的启示”一文(以下简称“启示”),发现文中有不少错误和欠妥之处,现列举如下:(1)杰出的化学家 Lavoisier,就法文读音来说,是三个音节,中文早已统一译成“拉瓦锡”了。我国读  相似文献   

17.
读过本刊1960年第七期上刊载的卢才英同志所写的“我是怎样进行盐类的水解教学的”一文和本刊1962年第一期上宁潜济、吴见松二同志合写的关于对上一文提出不同意见的文章后,我从中得到不少启发,增益了不少知识。现在抱着参加讨论的态度,谈几点意见。(一)关于盐类水解的定义问题中学教材,不论1957年、1958年或1961年的版本,给盐类的水解都是这样下定义的:“盐类跟水的复分解反应叫做盐的水解”。它是就盐类水解这一反应系  相似文献   

18.
如何使化学实驗室工作走上“四化”是每一个实驗室工作者所迫切要求的,也是当前重要的課題之一。过滤操作是化学实驗室中常遇到的操作之一,而通常都必須专人看管掌握,費时不少。讀了“化学通报”1960年第5期上刊載的洪水皆所写的“自动过滤裝置”一文后,感到所介紹的装置尚有某些不足之点。为了能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以下仅介紹笔者所使用的一种簡单的自动过滤裝置。希同志們不惜指正。装置:如图所示。对装置有下列数点說明:(1)4管B端最好比2管A端低些。2管A端应低于滤紙上  相似文献   

19.
本通报53年12月号第559页登载着这一问题和解答。我看了以後,觉得对解答有着一点不同的意见。斯大林同志教导我们说,如果没有不同意见的争论,没有自由的批评,任何科学都不能发展;不可能进步的。故特将我的意见提来和同志们商讨。答者对於回答这个问题,曾费了一番工夫,我们是可以看见的,他首先提出“水系化学”,再提出“液体氨系化学”而後作出“在液体氨中所生的离子反应与在水里的反应完全相反”的断语,随即对断语加以解释,并写出镁和两种铵盐在液体氨中对NH_4~+的置换反应方程式,最後作出结论:“这样就证明了游离的铵是不存在的”。但这样的回答,是把  相似文献   

20.
化学通报1959年第7期中武汉华中师范学院化学系四年级科研组胱氨酸试制小组所写的“解答胱氨酸生产和分析的问题”一文介绍了关于胱氨酸的分析方法中,我认为有几点是不够妥当的,现将我的看法提出与著者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