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强强  李川  于淑娴  范书华  王月霞  洪敏 《化学进展》2021,33(10):1900-1916
近年来,基于小干扰RNA(siRNA)的基因干扰技术从基因水平上调节与肿瘤产生多药耐药性相关的各种蛋白进而逆转化疗多药耐药性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鉴于此,研究者们在RNA干扰与化疗药物的协同抗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游离的siRNA在无载体的情况下不易被细胞吸收,而且会被血浆和组织中内源性的核糖核酸酶降解,因此必须将siRNA负载在载体上才能有效应用于肿瘤治疗。鉴于纳米载体的安全、高效及靶向性等优点,人们已经发展出大量能同时负载siRNA及化疗药物的纳米复合体系。本文主要评述了近年来报道的一些纳米材料在共负载siRNA及化疗药物对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方面的应用,以及研究中经常用到的一些逆转多药耐药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2.
《化学分析计量》2010,(4):28-28
美国科学家针对几种常见癌症的化疗治疗研究发现,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可能是导致患者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关键分子。在这一发现基础上,科研人员有望找到改善癌症化疗效果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肿瘤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是开发高效无毒副作用的药物载体系统。聚合物胶束由内部可装载难溶性药物的疏水内核,外部能提高体内运输作用的亲水外壳组成,粒径一般为10~100nm左右。这种粒径范围的载药体系既能逃脱肾脏的排泄清除,又能躲避内皮网状系统的吞噬,延长药物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聚合物胶束结合肿瘤靶向在化疗方面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化疗药物的水溶性,提高化疗药物的利用率和抗肿瘤活性,降低对机体正常细胞组织的毒副作用,克服多药耐药性问题,进而极大地提高了肿瘤化疗效果和促进了肿瘤化疗的发展进步。本文着重综述聚合物胶束在化疗药物载药与靶向策略方面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相似文献   

4.
丁辉  张松  刘新利 《化学通报》2012,(7):621-627
纳米技术与肿瘤治疗中的化学疗法相结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应用纳米技术设计药物载体递送化疗药物已经成为当前人类攻克肿瘤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纳米药物载体与肿瘤靶向在化疗方面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化疗药物水溶性和稳定性,提高药物利用率和抗肿瘤活性,降低对机体正常细胞组织的毒副作用,克服多药耐药性问题,进而提高肿瘤化疗效果和促进肿瘤化疗的发展进步。本文着重综述纳米药物载体系统及其靶向策略方面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并探讨纳米技术与化疗相结合攻克肿瘤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肿瘤细胞表面过表达P-糖蛋白(P-gp)是导致肿瘤化疗耐药的重要原因.抑制P-gp表达能有效增强化疗效果.为克服结肠癌化疗耐药,本研究设计、制备了一种肠道菌群葡萄糖醛酸酶响应的甘草酸胶束用于递送化疗药物和原位产生P-gp抑制剂.通过自组装,甘草酸(glycyrrhizin, GL)形成胶束,包载疏水性药物阿霉素(doxorubicin, DOX);在GL胶束表面静电交联正电性壳聚糖(chitosan, CS),构建DOX@GLCS胶束.在原位结肠癌小鼠模型中,口服DOX@GLCS胶束后,其在胃和小肠中保持稳定,在富含细菌的结肠和肿瘤区域被特异性降解,释放化疗药物阿霉素.同时,细菌分泌的葡萄糖醛酸酶可以转化GL生成P-gp抑制剂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 GA),抑制肿瘤细胞P-gp表达,增加药物的细胞内浓度.经DOX@GLCS治疗后,小鼠肿瘤负荷明显降低,受损肠道黏膜得到修复.该肠道菌群响应释药策略为克服结肠癌化疗耐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多药耐药性问题是导致第一代紫杉烷药物在临床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对紫杉醇C7、C10、C14、C3′多个位点的取代基进行改造,针对合成的6个新型的紫杉烷化合物,在体外考察其对多药耐药肿瘤细胞株以及人结肠癌HCT-116干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6个化合物的抗多药耐药活性均优于紫杉醇。采用P-gp高表达的犬肾细胞MDCK-MDR1进一步研究高活性候选化合物JT-3与P-gp的相互作用。以此研发抗多药耐药型的新一代紫杉烷类药物,对开发扩大抗癌新适应症的新一代紫杉烷类抗癌药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多药耐药性是目前传染病治疗中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已经使许多人类细菌病原体产生了耐药性.耐药性的增强使细菌感染的发病率、死亡率和疾病治疗费用显著增加.因此,开发、修饰或寻找对多药耐药菌有杀菌作用的新型化合物迫在眉睫.根据文献调研发现,银纳米粒子具有优异的杀菌活性,影响细菌生物膜的生长和成熟,数百年来一直被用来预防和控制各种感染性疾病,为解决致病菌对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银纳米粒子与抗生素的有效结合会对多药耐药菌产生较强的杀菌效果,有希望成为传统抗菌材料的替代品.本文综述了银纳米粒子的抗菌机制和抗生物膜形成的活性,以及解决细菌多药耐药问题的各种方案,特别是银纳米粒子与抗生素的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8.
《分析化学》2015,(2):312
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通常在其表面表达与肿瘤相关的特异性标志物。通过细胞膜表面多个特异性肿瘤标志物来确定癌症细胞及其分型以达到准确诊断并治疗癌症,一直是科学家们追求的目的。最近,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生物学院教授,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谭蔚泓领导的分子科学和分子医学实验室(MBL)利用核酸适配体作为基本的分子元件,在细胞表面构建了一种智能逻辑开关平台,依据细胞  相似文献   

9.
沈娟  朱阳  师红东  刘扬中 《化学进展》2018,30(10):1557-1572
以顺铂为代表的小分子铂类抗癌药物是临床应用的一线化疗药物,但其严重的毒副作用和难以克服的耐药性限制了铂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和研发。运用纳米药物递送技术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和可控释放,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耐药性,为癌症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此外,丰富多样的纳米递送体系易于实现药物与具有生物学活性试剂的共运输,从而为各种治疗策略以及诊疗策略的联用提供可能,为最终实现癌症的精准治疗展现广阔前景。本文从靶向递药、药物可控释放、联合治疗、诊疗一体化四个方面对铂类抗癌药物的多功能纳米递送体系在癌症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同时通过列举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颖设计思想在铂基纳米递送体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肿瘤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的主要致死病因,而化疗仍是抗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阿霉素(DOX)是一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蒽环类广谱抗肿瘤药物,但是它的治疗效果受到其严重副作用的限制,包括累积性心脏毒性和剂量限制性骨髓抑制。研究人员长期致力于寻找降低DOX毒副作用的方法,而依托于纳米共递体系的抗肿瘤联合治疗策略获得广泛关注。它们能够实现药物在病灶区域的靶向富集和定点释放,通过药物联用降低DOX对正常细胞组织的不良反应,并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本综述将聚焦于近年来基于DOX的纳米共递体系用于抗肿瘤联合治疗策略的构筑,重点介绍DOX联合其他化疗药物、基因药物、气体分子或天然药物进行抗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并对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堵玉林  梁静 《化学通报》2017,80(9):809-818
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大多不具有选择性,在临床治疗中产生了严重的毒副作用。核酸适配体是一种小分子核酸,能够与靶标高亲和性、高特异性地结合。选择与癌症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的生物标记物为靶标进行SELEX过程筛选出的核酸适配体自身可作为药物,也可与药物、siRNA、纳米粒等结合构成靶向给药体系,该体系能靶向作用于特定的肿瘤细胞,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毒性,用药量显著降低,药效提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核酸适配体直接作为抗肿瘤药物、药物载体、siRNA载体以及作为纳米材料靶向剂构成多元复合靶向给药体系在肿瘤靶向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盐酸拓扑替康及10-羟基喜树碱和转铁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铁蛋白(Transferrin,简记为Tf)具有许多神奇的生理功能,吸引了各个领域学者的研究.治疗肿瘤的大多数化疗药物,不仅有较强毒副作用,而且治疗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耐药性.利用Tf 作为化疗药物的载体,让其在肿瘤组织中集聚,可对各种肿瘤细胞株显示出选择毒性[1].  相似文献   

13.
肿瘤靶向纳米递药系统是指利用肿瘤组织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由纳米载体包载肿瘤诊疗药物构建而成的对肿瘤组织具有靶向定位功能的药物递送系统。多肽介导的肿瘤靶向纳米递药系统是肿瘤靶向递药领域较新的一个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该研究方向的四个重要发展历程——单功能靶向、双功能靶向、肿瘤穿透和环境响应型靶向纳米递药系统,并介绍了各类递药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典型研究案例。此外,对目前多肽介导的纳米递药系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当前主动靶向肿瘤递药系统存在的研究困境,提出了一种新型肿瘤靶向递药策略——"系统性靶向"策略。随着相关学科和多学科交叉的发展,多肽介导的肿瘤靶向纳米递药系统将在肿瘤治疗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MDR1基因是引起肿瘤多药耐药的主要基因,其编码的P-gp蛋白可持续将药物由胞内排出胞外以降低胞内药物浓度导致多药耐药,MDR1基因的转录抑制剂可抑制MDR1基因在癌细胞中的表达,从而逆转肿瘤多药耐药.通过克隆MDR1基因的启动子,将其插入pGL3-basic质粒构建MDR1-luc+报告基因载体,再将重组载体转染入HepG2肝癌细胞并筛选单克隆细胞株,构建了MDR1启动子的高通量筛选模型,Z′因子为0.75;通过对中药样品库的筛选,得到两种中药提取物高良姜水提物、红豆蔻醇提物有明显耐药逆转效果,EC50值分别为高良姜水提物16.37mgL-1和红豆蔻醇提物14.96mgL-1,RT-PCR验证上述两种阳性样品具有明显的抑制MDR1基因表达的作用.以上结果为MDR1基因的转录抑制剂高通量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纳米药物在癌症的精准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纳米材料易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的特性使得其在癌症治疗方面的应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受自然界生物系统的启发,生物细胞介导的药物递送系统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该技术通过将生物体内源性细胞膜作为功能材料包覆在纳米药物表面,赋予其细胞膜的天然属性,或者将纳米载药粒子直接与活细胞共孵育,制备载药细胞,有效地将生物体"自体"的性质与"人工"纳米材料的优势相结合.这不仅大大降低了纳米药物的免疫原性,延长其血液循环时间,而且还可使其具备更强的肿瘤靶向能力.本文初步探讨了生物细胞仿生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余彦教授课题组与德国马普固体研究所合作,发展了一种室温氧化还原自组装方法,成功合成了混价钒氧化物的三维纳米网络结构,并将该材料应用于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取得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相似文献   

17.
粘液形成菌对氯锭杀菌剂的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胜  邹杉杉  钱院红 《化学通报》2014,77(10):980-984
粘液形成菌是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三大主要危害细菌之一,影响换热管壁的传热效率。本文探讨了粘液形成菌对氯锭杀菌剂的耐药性问题。结果表明,氯锭耐药菌的最低杀菌浓度比对原始菌的高2倍以上;粘液形成菌对氯锭杀菌剂的耐药性是由药物诱导引起,属于获得性耐药,且这种获得性耐药具有可逆性;粘液形成菌原始菌在高浓度氯锭冲击状态下不会产生耐药性且耐药菌株在浓度冲击下会被杀死。  相似文献   

18.
<正>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合作,研究发现金属富勒醇Gd@C82(OH)22碳纳米材料可高效抑制三阴性乳腺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Gd@C82(OH)22通过调控肿瘤微环境阻断细胞从上皮样(EMT)到间质样(MET)的转换,实现高效清除肿瘤干细胞,终止肿瘤发生和转移。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自然-通讯》。肿瘤干细胞是导致癌症复发、转移及化疗和放疗耐药根源。寻找能有效靶向"狙击"肿瘤干细胞  相似文献   

19.
苝酰亚胺衍生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恶性肿瘤已成为人类因疾病死亡的主要因素。化疗是当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常用的化疗药物存在诸多缺陷,如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难以监测等。开发高效低毒治疗药物是当前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特定的纳米药物载体可提升药物在病变区域的有效浓度,提高杀伤肿瘤细胞效率,降低抗肿瘤药物毒副作用。苝酰亚胺衍生物(perylenediimides derivatives,PDI)是一种稳定性高、荧光效率优异的纳米分子材料,且易修饰,可连接特定基团,增强其生物兼容性并行使多种功能,可作为药物载体、抗肿瘤药物、荧光示踪剂等用于肿瘤诊断和治疗。本文综述PDI在药物载体、肿瘤细胞抑制剂和荧光示踪剂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PDI应用于临床总结理论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指导其实际应用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和分析天津市泰达医院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2010年至2012年间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859株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859株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达到85.0%,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如亚胺培南及四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均低于5%。结论天津市泰达医院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存在严重的耐药性,耐药率达到50%的有11种,原因是滥用抗生素,应加强其耐药性监测,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