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为基质,研制了一种SiO2/Ppy/PSS/Ru(bpy)32+复合膜修饰电极。在pH 8.00磷酸盐缓冲溶液中,马来酸氯苯那敏(CM)在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发光强度(ECL)有强增敏作用,据此建立了一种灵敏地测定马来酸氯苯那敏的电化学发光的方法。其ECL增加程度与CM的浓度在30~100μmol.L-1之间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S/N)为9.0×10-2μmol.L-1。对2.0μmol.L-1马来酸氯苯那敏标准溶液连续测定11次,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3%。方法用于维C银翘片中马来酸氯苯那敏的测定,回收率在96.5%~98.8%之间。 相似文献
2.
3.
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因其灵敏度高而常用于生物分析.然而,常用的共反应剂三丙胺,有毒性、易挥发性且具有腐蚀性.因此,寻找新的安全、灵敏、经济的共反应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工作考察了3种胺羧酸类化合物,乙二胺四乙酸(EDTA)、氨三乙酸(NTA)和2-羟基乙二胺三乙酸(HEDTA),作为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共反应剂的可能并给出可能的机理.发现它们具有与三丙胺(TPA)不同的电化学发光行为,如不同的pH和表面活性剂响应.与传统观点不同,'-3羧基变成羧酸根离子后,可以提高电化学发光效率.在各自优化的条件下,以NTA,EDTA和HEDTA做共反应剂,三联吡啶钌的检出限分别为1,60和680fM.结果表明,NTA对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的激发效率可以比TPA更高,而且NTA的毒性、腐蚀性和挥发性小于TPA.本工作利用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建立一种高灵敏测定胺羧酸类化合物的方法,与文献报道的方法比,EDTA测定灵敏度提高4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4.
5.
6.
7.
纳米ZnO具有很高的导电、导热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在光电转换、光催化以及传感器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在碱性溶液体系中纳米ZnO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并探讨了其增敏机理. 相似文献
8.
9.
以柠檬酸和氨水为原料,用水热法制备了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NGQDs),与硫化镉纳米晶(CdS NCs)复合,构建了固态电化学发光(ECL)传感器,用于硫化氢(H2S)的检测。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NGQDs和CdS NCs进行了表征,同时对传感器的ECL和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以H2O2为CdS NCs的共反应试剂时,NGQDs可增强CdS NCs的ECL信号,并且NGQDs/CdS NCs的稳定性增加。H2S存在下,S2-与过量的Cd2+发生键合作用,ECL值降低。在最优条件下, ECL变化值与H2S浓度(2.0×10-10~2.0×10-5 mol/L)的对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6.7×10-11 mol/L。采用本传感器测定血清中H2S浓度,加标回收率为92.7%~103.8%。 相似文献
10.
11.
电化学发光因具有低背景、高灵敏度的优势已成为当前最先进的体外诊断技术之一.以三联吡啶钌为代表的分子型电化学发光体系虽然实现了商业化应用,但其光学性质已无法满足电化学发光分析的发展需求.量子点作为新一代的理想发光材料在电化学发光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对量子点电化学发光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尚不充分,目前量子点电化学发光的各项性能均有待提升.本文聚焦于量子点电化学发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在总结该领域重要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指出光谱学、合成化学及电分析化学等多领域学科交叉是未来量子点电化学发光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以3-氨基苯硼酸为功能单体,葡萄糖为模板分子,在碳量子点和壳聚糖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电聚合生成分子印迹聚合物膜,构建了无酶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用于葡萄糖的高灵敏测定。采用循环伏安法(CV)、交流阻抗法(EIS)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传感器的电化学特性及分析特性。在最优条件下,DPV电流响应的变化值与葡萄糖浓度在0.1~1.0μmol/L和1.0~300μmol/L范围内分别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分别为ΔIp(μA)=3.792+23.41C (R2=0.9968)和ΔIp(μA)=28.18+0.1316C (R2=0.9914),检出限为0.034μmol/L (3σ/k)。将此传感器应用于体液中葡萄糖的测定,回收率为95.1%~106.8%。 相似文献
13.
14.
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X-100)对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的影响。结果发现,Triton X-100对检测低浓度三联吡啶钌(Ru(bpy)23+)有增强作用,而且Triton X-100的引入可以改变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分析系统中Ru(bpy)23+-三正丙胺(TPA)反应电极电位。在检测电位1.35V,进样量100μL,进样速度50μL/s条件下,对Ru(bpy)23+进行检测,检出限(S/N=3)达1.0×10-10 mol/L,较添加Triton X-100前灵敏度提高50倍。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电化学发光方法研究了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对DNA的损伤。结合量子点(Quantum dots,QDs)及纳米金(Nano gold,NG)颗粒的独特性能,制备了量子点-纳米金复合颗粒。将小牛胸腺DNA(ct-DNA)修饰在玻碳电极表面,然后修饰量子点-纳米金复合颗粒,构建了基于纳米金的量子点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研究了纳米金对量子点发光强度的增强作用,并利用该传感器进一步研究了PFOA对ctDNA的损伤作用。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技术对修饰电极的表面形态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与单一的量子点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相比,纳米金-量子点复合物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发光强度增大了近4倍。同时,ct-DNA经PFOA温浴作用后,电化学发光强度发生显著降低,表明PFOA导致了ct-DNA损伤。 相似文献
16.
基于固定化的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技术具有诸如节省昂贵的发光试剂、简化实验装置而易于微型化等优势,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而硅的溶胶凝胶由于其易于掺杂和良好的成膜性能,为制备功能化材料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我们合成了羧酸衍生化的三联吡啶钌;然后,利用酰胺化反应,和(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反应,得到硅烷化的三联吡啶钌衍生物;此衍生物和原硅酸四乙脂混合,通过酸催化水解制备得到溶胶凝胶。进而,利用旋涂技术,将所得溶胶凝胶涂在铟锡氧化物电极上,制得修饰电极。修饰电极利用多种技术进行表征,最后考察了其电化学、电化学发光的性能。我们所制得的修饰电极较为稳定,有很好的电化学发光性能。 相似文献
17.
纳米金颗粒具有高的消光系数和良好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特性, 其等离子体共振特性受纳米金颗粒的尺寸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基于半导体纳米晶电化学发光信号对金纳米颗粒的距离依赖性制备了DNA电化学发光传感器. 首先利用循环伏安法(CV)在玻碳电极(GCE)表面原位沉积金纳米颗粒(AuNPs), 巯基丙酸包裹的CdS量子点(QDs)与氨基修饰的双链DNA (dsDNA)通过酰胺键缩合, 形成量子点修饰的双链DNA(QDs-dsDNA). 最后将QDs-dsDNA 通过dsDNA 另一端的巯基组装到纳米金表面, 得到CdS QDs-DNA/AuNPs/GCE电化学发光传感器. 在优化电极表面QDs-dsDNA密度、金纳米颗粒沉积方法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 对不同传感器的表面性质进行了表征, 如形貌和电化学阻抗等. 进一步通过控制纳米金和CdS QDs之间的DNA研究了纳米金对CdS QDs发光信号的影响作用. 结果显示DNA链的长度和类型对发光信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将此传感器用于环境污染物的DNA损伤检测, 显示出很好的灵敏响应. 相似文献
18.
研制了用于研究DNA损伤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在0.1 mol/L CdCl2和0.02 mol/L Na2S2O3(0.1mol/L HCl调节至pH 2~3,50℃)溶液中,采用循环伏安法(CV)在玻碳电极表面原位沉积硫化镉纳米晶,构建了硫化镉纳米晶修饰的电极界面(CdS QDs/GCE);以半胱氨酸为连接剂,利用羧氨键(CONH)将氨基修饰的短链DNA组装到CdS表面(DNA/CdS QDs/GCE)。以H2O2为共反应剂,利用电化学发光方法研究了全氟辛烷磺酸对DNA的损伤。结果表明,全氟辛烷磺酸温浴后的双链DNA修饰硫化镉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强度介于单链和双链DNA之间,且随着全氟辛烷磺酸浓度的增加,电化学发光信号值变大,同时电化学阻抗曲线显示全氟辛烷磺酸致电极界面的电子传递性能降低。可以推测,PFOS可能导致DNA链的扭曲或断裂。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