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制了一种基于液晶取向改变的非标记液晶型免疫传感器,并用于检测赭曲霉素A(0TA).采用戊二醛交联法将OTA同定在由自组装膜修饰的玻璃肇底表面.自组装膜能诱导液晶分子垂直排列,而连接OTA抗体后则扰乱了液晶分子取向的有序排列,导致液晶分子在化学敏感膜表面的取向发生变化,使光学信号的亮度及色彩发生变化,以此实现对OTA的...  相似文献   

2.
3.
测定甲胎蛋白的非标记电位型免疫传感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免疫分析是最重要的生物化学分析方法之一,是根据抗体与抗原或半抗原之间的专一性反应建立的分析方法,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极低的检测下限.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就是将免疫分析技术与电化学传感器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免疫分析方法,具有免疫反应的高选择性和电化学分析的高灵敏性.甲脂蛋白(AFP)是人血清中含有的一种微量蛋白质,正常人血清中的含量在20ug/L以下,多种肝病都会引起甲胎蛋白含量的显著增加.甲脂蛋白能作为一种抗原与抗甲脂蛋白抗体反应,利用多克隆抗体免疫测定的甲胎蛋白总量,是临床化学检验上的一项重要指标.Aizawa等报…  相似文献   

4.
溶胶-凝胶非标记免疫传感器检测乙肝表面抗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溶胶 凝胶 (sol gel)技术包埋乙肝表面抗体 (HBsAb) ,涂布于金盘电极表面 ,构成sol gel HBsAb/Au非标记免疫传感器 ,用于检测人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 (HBsAg)。该传感器对HBsAg的电位响应遵循Nernst方程 ,在 1~ 330 μg/L浓度范围内 ,传感器的电位响应值ΔE与HBsAg浓度C的对数呈线性关系 ,线性回归方程为ΔE =1 8.1 7+79.84lgC。响应时间为 3min。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等对测定无明显影响。对于HBsAg阴性血清 ,电位响应值ΔE <30mV ,而对于阳性血清则ΔE >30mV ,据此 ,作为临床判别的依据。对1 0 0例临床血清分别用传感器和酶联免疫法 (ELISA)进行双盲检验 ,两法的符合率为 86 %。  相似文献   

5.
四乙氧基硅在HCl催化下水解形成硅溶胶。将硅溶胶与河虾抗体混合均匀后,涂于玻碳电极表面制备得非标记型河虾抗体免疫传感器。采用Fe(CN)63-/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H 6.5)为测试底液,研究此传感器在免疫反应中的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特性。结果显示免疫反应后传感器的循环伏安图上未出现新的氧化-还原峰,表明该免疫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过程。采用交流阻抗监测电极表面,发现传感器阻抗值随虾过敏原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对交流阻抗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极表面的免疫反应是一个受电子转移控制的过程。当虾过敏原浓度在0~10 ng/mL之间,电极表面电子转移阻抗的增加值与虾过敏原浓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1 ng/mL(S/N=3)。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河虾制品中过敏原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利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TPES)和N,N-二甲基十八烷基(3-三甲氧基硅丙基)氯化铵(DMOAP),对玻片基底表面进行烷基化修饰,再通过戊二醛(GA)作为桥联,将经过银纳米粒子(AgNPs)修饰的天蚕素B抗体(anti-CB)固定在玻片基底上,构建新型液晶生物传感器。当存在天蚕素B(CB)时,其可与anti-CB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固定在玻片基底表面。利用AgNPs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使得AgNPs周围的液晶分子垂直排列被极大地扰乱,从而起到局部光学信号放大的作用,达到检测更低浓度CB的目的。通过对CB浓度与其对应的图像灰度值之间的线性拟合发现,CB浓度在10~100 ng/mL之间时,CB浓度与其对应图像灰度值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采用AgNPs对CB进行信号放大,其检出限可以低至1.02 ng/mL。  相似文献   

7.
非标记型双底物检测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沉积法制备了铁氰化镍(NiHCF)氧化还原电化学探针, 以金纳米粒子(GNPs)为固定核酸适配体的载体构建了非标记型测定凝血酶(TB)和腺苷(AD)的核酸适配体传感器. 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SEM对NiHCF膜进行了表征; 利用电化学阻抗(EIS)对传感器的组装过程进行了监测; 用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对该传感器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 该传感器对凝血酶的检测在1.0 fg·mL-1~1.0 μg·mL-1范围内成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为0.997, 检测限为0.27 fg·mL-1; 对腺苷的检测在1.0 fg·mL-1~1.0 ng·mL-1范围内成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为0.997, 检测限为0.36 fg/mL. 该传感器制备简单, 灵敏度高, 抗干扰能力强.  相似文献   

8.
采用固体铂盘电极支撑的双层类脂膜(Pt-BLM)技术崮定乙肝表面抗体(HBsAb),研制成Pt-B12M-HBsAb电位型非标记免疫传感器,用于检测人血清中乙肝表抗原(HBsAg)。对影响构筑BLM的各种凶素进行了研究,用循环伏安法对Pt-BLM进行了表征。传感器对HBsAg呈Nernstu向应,其线性范围为2~320μg/L,线性回归方程为△V=-1.09+32.41gρ(HBsAg),线性相关系数r=0.9998。该传感器响应迅速,灵敏度高,稳定性及选择性好,于4℃干态保存4周,其响应信号基本不变。将其用于临床血清检验,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无标记型免疫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标记型免疫传感器能够直接测定生物样品,测定过程中无需预先对被测物进行标记,适应直接、实时、原位、在线的痕量免疫分析,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环境、制药、食品等分析领域中。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型免疫传感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型免疫传感器、电容型免疫传感器即是目前报道较多的3种无标记型免疫传感器。本文分别对这3种免疫传感器检测原理、传感器构建方式以及在生物分子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小分子物质如药物、多肽、激素和环境污染物的快速、灵敏和特异性的检测对于医学、生化和环境分析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适体是从核酸分子文库中获得的寡核苷酸片段(包括DNA和RNA),能够特异性识别目标物如蛋白、小分子物质和核酸等.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介孔二氧化硅负载金纳米颗粒(Au-MSN), 通过壳聚糖(CHIT)将Au-MSN固定到裸玻碳电极表面, 采用自组装法将带巯基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核酸适体固定到Au-MSN修饰过的玻碳电极表面, 制得PDGF核酸适体传感器. 以亚甲基蓝作为电化学活性嵌入剂, 通过检测核酸适体与目标分析物PDGF特异性结合前后亚甲基蓝电信号的变化, 实现了对PDGF的定量检测. 考察了缓冲溶液的pH、 扫描速度及PDGF培育时间等条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pH为7.6时, 该传感器的检测范围为0.1 pg/mL~1 μg/mL, 检出限为0.03 pg/mL. 该传感器制作简单、 成本低廉、 灵敏度高且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2.
采用溶剂热法, 通过有机单体合成了一种亚胺键连接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LZU1); 在常温常压条件下, 通过后合成的方法将贵金属钯(Ⅱ)引入到COF材料中, 合成了复合材料Pd/COF-LZU1, 该材料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 利用Pd/COF-LZU1多孔复合材料将C-反应蛋白(CRP)抗体(anti-CRP)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 构建了一种非标记型CRP免疫传感器. 当抗体与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时, 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会阻碍电化学探针[Fe(CN)6]4-/3-的电子传递, 降低其响应电流, 从而实现CRP的快速检测. 采用交流阻抗和差示脉冲伏安法(DPV)考察了免疫传感器的电化学特性, 同时考察了测试底液的pH值、 抗原培育时间和抗体固定浓度等实验条件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 采用DPV法对CRP进行检测的线性范围为5~180 ng/mL, 检出限为1.66 ng/mL, 线性相关系数为0.992.  相似文献   

13.
构建了灵敏的铁氰化钾-壳聚糖-戊二醛信号体系,并以此为信号指示剂,建立了稳定、准确的免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血清中癌胚抗原(CEA)的检测。信号体系和Nafion分别修饰于玻碳电极表面,并固定CEA抗体,分别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循环伏安法(CV)对电极修饰过程的形貌和电化学行为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循环伏安的电流响应值与固定在电极表面的CEA浓度直接相关,且CEA浓度的对数值在0.005~40.0 ng/mL范围内与电流的降低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23 pg/mL。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能准确检测血清样本中CEA的浓度。  相似文献   

14.
构建了测定抗菌肽的免标记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在金电极表面电聚合L-半胱氨酸(Cys)层,然后采用滴加的方式,通过Au-S共价和静电吸附作用再修饰纳米金颗粒于Cys层,进一步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固定抗菌肽抗体(例如天蚕素B抗体),最后以牛血清白蛋白封闭非特异性吸附位点,制得目标传感器。将目标传感器在含有天蚕素B的溶液中于37℃温育1.5 h,由于抗原与目标传感器上的抗体会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产生的免疫复合物会导致0.1 mol/L K_2S_2O_8-0.1 mol/L PBS体系的ECL降低。在优化的条件下,天蚕素B在0.1~10 ng/m L范围内,ECL和天蚕素B质量浓度对数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1352.0-520.54lgρ,r=0.996,检出限为30 pg/m L(S/N=3)。  相似文献   

15.
在玻碳电极(GCE)表面首先用增敏作用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夹心于两层电沉积的铁氰化镍(NiHCF)氧化还原电化学探针之间,然后以金纳米粒子为固定核酸适配体的载体,构建了检测凝血酶的非标记型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器。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MWCNTs和NiHCF的形貌进行了表征。 利用电化学阻抗谱对传感器的组装过程进行了监测,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对传感器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 以铁氰化镍为探针的传感器对凝血酶的检测在1.0 ng/L~1.0 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检测限为0.2 ng/L(S/N=3)。  相似文献   

16.
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的光学传感器用于抗原识别。该传感器采用固定入射角,以波长为变量,在400-800nm范围内进行实时监测。分子自组装技术用于在金基底层上形成敏感膜,并对敏感膜形成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B因子作为补体C3激活子与多种疾病有关,B因子的检测范围为1-80μgmL。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再现性、再生性及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赵建军  余建华  潘勇  刘卫卫  黄启斌 《分析化学》2006,34(10):1401-1405
液晶型化学传感器是利用传感器检测目标化合物前后,液晶分子在敏感膜表面的取向发生变化,改变液晶折射光线的能力,导致传感器的颜色和光亮度发生变化,实现对生物分子、有害化学物质的检测。本实验报道了一种以μm级沟槽状金膜为基底的液晶型化学传感器,通过在具有μm级沟槽(一个沟槽周期5μm)的玻璃基底上进行平面镀金,制备了具有相同沟槽周期的金膜,并在金膜上制备Cu2 修饰的巯基十一酸自组装敏感膜。通过检测甲基膦酸二甲酯时液晶织构的变化,阐明了液晶型化学传感器的作用机理,并证实微米级沟槽状金膜为基底制作的液晶型化学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目标化合物。传感器对甲基膦酸二甲酯检测的线性范围0.03~1.00g/m3;线性方程Y=0.14X 0.0035,相关系数r=0.9957。  相似文献   

18.
采用纳米金作为抗体的固定基质,同时以硫堇为电活性指示剂,构建了一种免标记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微囊藻毒素-LR(MC-LR)的灵敏检测。将萘酚修饰到金电极表面,通过静电作用将硫堇捕获。加入纳米金与硫堇的氨基结合,抗体将通过与纳米金作用而固定到电极表面。通过MC-LR与其相应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作用阻碍硫堇的电子传递,实现MC-LR的电化学检测。在最优实验条件下,MC-LR的质量浓度与电信号在5~100μ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71μg/L,可满足饮用水检测需求,能够用于实际水样中M C-LR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免标记自增强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超灵敏检测河豚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媛  王邃 《分析测试学报》2018,37(6):676-681
以Nafion固定钌联吡啶Au纳米颗粒(Ru(bpy)2+3-Au NPs)于玻碳电极(GCE),借助Au—N共价键固定河豚毒素抗体(anti-TTX),通过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构建了超灵敏检测河豚毒素(TTX)的免标记自增强电化学发光(ECL)免疫传感器。当目标物TTX被特异性捕获到修饰电极表面后,可以作为Ru(bpy)2+3的共反应物增强ECL信号。与共反应物存在于溶液中或标记于二抗上相比,其优点在于发光体和共反应物之间的电子转移距离更短,可有效改善电化学发光效率,降低实验成本。最佳条件下,TTX质量浓度在0.01~1 000μg·L-1范围内与ECL信号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LOD)为0.01μg·L-1。此免标记自增强型ECL免疫传感器显示出优异的稳定性、重现性和灵敏度,对实际样品中TTX的回收率为98.0%~104.0%,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以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的羧基化的单壁碳纳米管(SWCNTs)作为适体固定平台,使其与腺苷适体进行酰胺化反应,使得适体附着于SWCNTs上,通过封闭剂(PEG)掩蔽电极表面的空白位点。当引入腺苷后,腺苷适体和腺苷形成G-四面体结构,根据阻抗强度值的变化实现对腺苷的高灵敏检测。传感器在优化的条件下,检测腺苷的线性范围为5. 0 pmol/L~0. 5μmol/L,检出限为1. 0 pmol/L。该检测方法无需加入电活性信号物质,具有简单、高灵敏和高特异性等优点,可以扩展应用到构建其他生物小分子和金属离子的传感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