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分馏(SFEF)装置,将沙特中质原油常压渣油(SZAR)按照分子大小和极性强弱进行多级萃取分馏,得到四个宽馏分和一个萃余残渣。考察了四个宽馏分沸程分布、密度、残炭值、黏度、相对分子质量、硫和氮含量以及结构族组成等基本性质均随萃取压力的变化趋势。采用甲基衍生化作用使含硫化合物转化为含有极性的甲基硫盐,结合正离子模式下的电喷雾(ESI)电离源的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分析各馏分中所包含的含硫化合物的分子组成。结果表明,超临界萃取分馏技术可以将馏分按照分子大小进行分离,且对于非烃类化合物具有富集作用。各个馏分中含量最高的均为包含一个硫原子的S1类化合物,且二苯并噻吩(DBE=6)类含量最高。馏分越重,S1、S2类化合物含量越高、种类越繁多、且缩合程度更高,包含的更多的大分子含硫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渣油超临界萃取馏分中硫化物的分离富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选择性氧化与色谱结合的方法分离渣油中的硫醚硫化物和噻吩硫化物,该法是基于不同类型硫的选择性氧化、氧化组分与未氧化组分间极性的差异实现的。首先用高碘酸四丁铵在不氧化噻吩硫的情况下将硫醚硫选择性氧化为高极性的亚砜,经色谱柱分离富集后,利用红外色谱和硫元素分析仪,研究了馏分中硫化物的类型分布。结果表明,在俄罗斯渣油中噻吩硫和硫醚硫的质量分数随组分变重均呈增长趋势,噻吩硫相对质量分数(指硫醚硫+噻吩硫)随馏分变重呈下降趋势,相对质量分数在70%以上,噻吩硫是俄罗斯渣油中硫的主要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对有机锡化合物的选择性萃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直接从脂肪基质的固体样品(大豆粉)中选择性地萃取有机锡化合物的方法。模拟试样萃取结果表明:用较低压力和较高温度的超临界态CO2作流动相时,有机锡达到最大萃取率,而脂肪类物质仅被少量萃取,从而消除了脂肪类物质对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测定有机锡的干扰。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对有机锡化合物的选择性萃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直接从脂肪基质的固体样品(大豆粉)中选择性地萃取有机锡化合物的方法。模拟试样萃取结果表明:用较低压力和较高温度的超临界态CO2作流动相时,有机锡达到最大萃取率,而脂肪类物质仅被少量萃取,从而消除了脂肪类物质对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测定有机锡的干扰。  相似文献   

5.
高温煤焦油的超临界萃取分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正戊烷溶剂,在超临界状态下,于220℃和5MPa~15MPa循序升压条件下,将高温煤焦油萃取分馏为10个液相窄馏分和1个固相沥青产物;切割深度达78.36%,萃余沥青收率为21.64%,明显低于常规蒸馏沥青收率。研究发现,所用高温煤焦油的初馏分萃取收率最高,随着萃取压力的增加,较低压力段一次萃取液相馏分的收率迅速减少;压力达到10 MPa,液相馏分总收率趋于峰值。元素分析和色质联用分析数据表明,随着萃取压力的增加,一次萃取获得窄馏分的碳氢原子比逐渐增加,平均环数和相对分子质量均逐渐增大,萃取馏分逐渐变重。  相似文献   

6.
中东常压渣油热反应样品Zeta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长期以来,有诸多研究者认识到了渣油的胶体性质,并且利用各种实验手段对其进行了研究。渣油的胶体稳定性对其热反应性能有重要影响作用。前人的研究认为,渣油胶体体系中的分散相主要是由沥青质构成,分散介质由芳香分和饱和分共同构成,吸附层由胶质构成。胶体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电性质,渣油分子中含有大量的杂原子,使渣油极性分子的存在和渣油胶粒具有一定的电性。  相似文献   

7.
吐哈减压渣油及其超临界萃取窄馏分催化裂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前加工越来越重的原油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趋势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石油资源 ,满足对轻质油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渣油轻质化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FCC技术自 194 2年应用以来一直是石油深度加工的主要过程 ,近年来在催化裂化原料中掺炼或全炼渣油已被广泛采用 ,新的工艺技术也不断发展创新 ,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渣油的组成结构非常复杂 ,本文对吐哈 >5 0 0℃渣油 ,利用超临界萃取技术 (SFEF)将其分为多个窄馏分 ,并对其性质、结构和组成以及催化裂化性能作了系统研究 ,从而为吐哈渣油的催化裂化加工利用提供基础数据[1…  相似文献   

8.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中东常压渣油热反应过程中正庚烷沥青质缔合性的变化。测定沥青质的不同浓度甲苯溶液的表面张力,利用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表征沥青质的缔合性。定义蒸气压渗透法(VPO法)测得的沥青质平均分子量和表面张力法计算得到的平均分子量之比为沥青质的缔合度参数。结果表明,随着热反应的进行,在生焦诱导期内,沥青质的临界胶束浓度下降、沥青质缔合度参数增大,缔合性增强;达到生焦诱导期后临界胶束浓度上升、缔合度参数下降,缔合性下降。  相似文献   

9.
土壤中烃类污染物的超临界流体萃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长利  尤进茂 《分析化学》1997,25(7):796-799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环境样品中的烃类污染物,以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了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考察了影响萃取效率的主要因素。比传统的索氏萃取能更有效地从复杂环境样品中萃取分析物。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临界流体精密分离(SCFE)的方法将辽河减压渣油切割成多个窄馏分,在430℃、常压条件下对各馏分进行不同时间(2~17h)的热处理,测定了反应残余物的H/C元素比并在正交偏光下对反应残余物的光学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对渣油及其超临界戊烷精密分离馏分的热反应性能及反应残余物性质与原料性质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渣油组成的变化对其在碳化过程中的中间相形成、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采用SCFE可以将渣油切割为具有不同族组成的窄馏分,窄馏分的碳化试验表明,对组成适宜的窄馏分,在反应中可以形成各向异性发达的中间相,SCFE是一种改善重质烃类混合物碳化性能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流体萃取中草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综述了近二十年来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中草药提取与分离中的研究现状 ,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超临界流体萃取仪器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崔兆杰  张新保 《分析化学》1995,23(12):1462-1466
本文报道了以国产原配件为基础,成功地研制了分析规模的超临界流体萃取仪器、并对仪器性能进行了全面考察,仪器性能稳定,重现性良好(RSD<3.1%),定量线性关系可靠,可满足定量萃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白术挥发性成分的超临界流体萃取及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白术挥发油成分,对萃取条件进行优化,并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分析鉴定出超临界流体萃了的挥发油中22个化合物。最佳的超临界流体萃取条件为压力22.0MPa,温度60℃,0.5mL乙醇作改性,先静态萃取10min(CO2用量2.0mL),再动态萃取40min(CO2流速为0.3mL/min)。将超临界流体萃取与水蒸气蒸馏进行对比,水蒸气蒸馏5h的油收率仅为超临界流体萃取1h油收率的10.32%,证明超临界流体萃取替代传统萃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在系统考察压力、温度和时间对萃取率影响的基础上,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了灵芝子实体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其最佳萃取条件为:压力15 MPa,温度35℃,动态萃取时间120 m in,CO2流量1 mL/m in,背压阀温度50℃。此外,还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梯度洗脱分离三萜类化合物的方法。通过比较超临界流体提取物和甲醇提取物的色谱图,发现两者具有相似的峰形,说明超临界流体能够达到与甲醇相近的萃取效果,可以取代甲醇作为新一代的绿色萃取溶剂。  相似文献   

15.
分子烙印聚合物作超临界流体萃取后处理用固体吸附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离线超临界流体萃取与高效毛细管电泳相结合,分析了标准添加样品中的除草剂(2,4-二氯苯氧乙酸(2,4-D)),探讨了温度、压力和改性剂对萃取的影响,考察了在不同条件下合成的2,4-D为烙印分子的子烙印聚合物对2,4-D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吸附能力,并将分子烙印聚合物作为超临界流流体萃取后处理用固体吸附剂,结果表明,在甲醇和水的混合极性溶剂中制备的分子烙印聚合物对提高分析选择性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建立西黄丸中挥发油成分乙酸辛酯的含量测定方法,为西黄丸的质控标准提供依据。方法:超临界CO2萃取西黄丸中挥发油成分,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乙酸辛酯含量;研究压力、温度、时间和粒度因素对挥发油得率与乙酸辛酯含量的影响,并进行了化学计量学分析。采用GC-MS分析了适宜条件的挥发油的成分。综合考虑挥发油得率和乙酸辛酯含量双指标,确定的西黄丸挥发油萃取条件为:粉碎粒度为80目,萃取压力为25 MPa,温度为40℃,时间为2 h。在此条件下,挥发油得率达到7.76%,乙酸辛酯含量达到0.72 mg·g-1。通过指纹图谱、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化学计量学分析可知,不同萃取条件对所提取的挥发油物质组分及其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GC-MS鉴定出的主要成分有(1S-endo)-2-甲基-3-亚甲基-2-(4-甲基-3--3-戊烯基)-二环[2.2.1庚烷、10α-羟基日本刺参萜、(±)-麝香酮、4-亚甲基-2,8,8-三甲基-2-乙烯基-双环[5.2.0]壬烷和2-甲基-4-(2,6,6-三甲基-1-环己烯-1-基)丁醛。结论:西黄丸挥发油成分适宜萃取条件,及建立的乙酸辛酯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为有效控制西黄丸质量,完善其质量标准及进一步的药效成分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超临界流体萃取及其在我国的研究应用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陈虹  张承红 《化学进展》1999,11(3):227-228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研究应用概况, 着重介绍了我国这一新技术在基础理论、应用及工艺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黄酮类化合物的超临界流体色谱分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刘志敏  赵锁奇 《分析化学》1997,25(3):272-275
利用超临界流体色谱成功地分离了黄酮类化合物,研究了流动相组成,柱条件,压力及温度的影响。发现流动相组成是影响色谱分离的最主要因素;其次,色谱柱条件也是影响分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硅胶基质的键合苯基柱比较适合于极性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相似文献   

19.
醌类化合物的超临界流体萃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近20年来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应用于醌类化合物分离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中草药中醌类化合物的分析测定方面的应用,分析了影响醌类成分提取效果的主要因素,优化萃取温度和萃取压力能够改善琨类化合物的分离效果,夹带剂的使用则有效地提高了超临界流体的萃取能力。  相似文献   

20.
自制超临界流体萃取仪操作条件的优化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林伟生  王国俊 《分析化学》1995,23(7):765-769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离技术。本文使用自己研制的超临界流体萃取仪对吸附有痕量正构烷烃的Al2O3进行萃取,对各种操作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卢柑皮及生姜样品进行初步的萃取分析。结果证明该仪器设计合理,具有操作简便、高效、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为复杂样品中痕量组分的萃取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