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云霞 《化学教育》2021,42(8):69-73
针对高职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三三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企业指导、行业引导、学校督导”三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核心课程、核心问题、核心能力”三结合,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教学评价”四教改革;通过“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实习实训”三结合,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该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打造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相似文献   

2.
王权  陈宇  宁晓强 《化学教育》2021,42(3):92-95
借助物质相互转化的原理,仅在一支试管中设计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利用传感器收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证据意识;从气体制备到尾气的处理,创新实验均体现绿色化学的观念。该实验的一体化设计,药品用量少,操作简单,实验耗时短,现象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提升了实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隋颖 《化学教育》2022,43(7):26-30
针对实验方案设计题的得分率分析和教学现状,基于课程标准、教材、真题和文献研究,构建“阿司匹林的制备和提纯”深度学习主题模型。通过设计制备和提纯阿司匹林的实验方案,构建实验方案设计的思维模型,并以制备七水合硫酸锌为例内化思维模型,在解决真实、复杂的问题过程中实现核心知识结构化,生成指向深度学习的主题式复习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4.
刘鑫  王月荣  王燕 《化学教育》2020,41(2):57-60
以“未知固体样品的分析”实验为例,通过建立完整的未知固体样品筛选体系来指导完成该实验的改进。结果获得了改进无机化学实验的一般思路、方法及规律。这为经典实验的改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前大多数区域中学教师专项培训的痛点在于培训主题泛化、内容拼盘化、评估弱化,导致成果少、收效差、获得感少等结果;难点在于如何找到成人短期培训的“药方”。而主题培训的一体化设计就是破解以上难题的突破点。在以往的“国培计划”与“省培计划”的多年培训经验总结基础上,提出了主题培训“一体化”的设计理念、整体设计框架及具体实践方案。以华南师范大学“省培计划”高中化学班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7天集中培训为例,检验了主题培训一体化设计的实践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基于主题一体化的“1+1+4”教师培训范式。调查结果显示,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主题培训一体化设计在实践上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化工专业综合性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以分离乙醇水溶液为例,将气液相平衡测定实验和萃取精馏过程模拟相结合形成综合性实验,涉及到了三元体系的气液相平衡测定方法、实验数据采用不同热力学模型的回归及评价、萃取精馏过程模拟、各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评价等。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萃取精馏工业应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7.
吴秀玲 《化学教育》2020,41(2):65-70
为培养一批符合社会需求、企业欢迎的“宽基础、多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借鉴国内外先进职教经验,以高职石油化工专业群为试点,创建了跨专业复合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建立现代学徒制试点,推广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方案,开展跨学院、跨国境交流,打造复合型师资队伍等策略,探索并实践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跨专业、跨理实、跨校企、跨学院、跨国境”的“五跨”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张静  张文华 《化学教育》2021,42(11):27-33
以“铜制品抛光液”为情境素材,设计一系列的情境问题,旨在探究浓度、温度、酸度等因素对硝酸强氧化性的影响、硝酸的不稳定性及硝酸的贮输等核心内容。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学生在问题解决和探究过程中结构化“硝酸的性质”知识,利用结构化的知识评价铜制品抛光液的优缺点,并对此种抛光液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促使知识素养化,落实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黄海清 《化学教育》2021,42(7):8-14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科书(2019年版)“实验”和“实验活动”栏目的实验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Herron修正的“实验活动探究层次分类法”(LOLA)和笔者提出的“学生实验行为要求分类法”(RSBLA)对其进行分析,并与2007年版教科书进行对比。研究发现,2019年版教科书的实验活动探究层次处于层次1和层次2,学生行为要求为“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回答与实验有关的问题”和“设计实验”。卡方检验表明,2019年版教科书和2007年版教科书“实验”栏目的实验活动探究层次分布比例和学生实验行为要求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陈晓燕  卢天宇 《化学教育》2021,42(13):41-47
以气压变化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为切入点进行复习。以密室逃脱游戏为情境,通过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归纳气压改变的原因及其导致的现象,构建处理化学实验中气压变化情况的一般模型;通过改进仪器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来强化模型;利用模型分析并改进教材中测定空气中O2含量的经典实验;利用模型设计实验证明CO2和NaOH溶液反应的发生。这些学习任务的设计突出了实验探究,促成了模型构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了深度教学、发展核心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制药过程安全与环保”为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核心课程,但其课程体系不完善,基于OBE和EHS理念,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思政、教材、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建设和完善,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与经验,制定了教学目标,创新性地设置了课程内容,开展了课程思政,主编了教材,提出了适宜的教学方法,建立了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可以为全国其他高等院校类似课程的教学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全校大类招生背景下,为加大专业分流政策下的学科竞争力,对综合化学实验教学体系进行功能拓展探索,构建了多层次实验教学框架,并借助于仪器平台和课程项目的科学管理对体系进行升级建设,同时加速对科研成果、各类竞赛型活动、校企合作共建项目等向实验项目的转化,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郭雪红 《化学教育》2017,38(6):38-42
鉴于高职高专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将微课引入到传统教学中。介绍了微课在“药用基础化学实验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并以“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葡萄糖酸钙含量的测定”为例说明了微课的设计思路。教学效果表明:学生可以很快掌握学习方法,理清学习内容,增强了自信心,真正实现了“我爱学”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职业岗位群,并进行了化验员职业的顶层设计,探索了校企合作的“工学交替、能力递增”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化验员工作过程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和四进阶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开发及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表明,该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教师的执教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中药制药化学课堂中“缔合态”部分的实验教学实践。面向中药制药一流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以甘草酸的缔合态为实验主题,通过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即问题发现、启发引导、方案设计、探索实践和效果反馈,实现了缔合态概念、物化性质和发生机制的教学目的。教师通过对问题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感悟专业知识的力量和科学本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研精神,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详细阐述了综合性大学本科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绿色化学"的课程建设、教学实践与改革探索,通过对教学侧重点的细致化、课程难易程度的普适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考评机制的合理化改革,大大激发了各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了公选课的教学效果,既明确了"绿色化学"作为各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的总体建设目标与实施方案,也为其他化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经验和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丁永波  高飞  舒金兵  申亮 《化学教育》2022,43(22):18-25
为了实现“涂料配方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将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理念引入涂料配方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遵循以预期学习成果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教学的结构模式。首先根据本校涂料人才培养定位制定课程的预期学习成果;然后在预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过程,如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同时在教学实施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预期学习成果的达成;最后构建合理的预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尽管将OBE理念引入涂料配方设计课程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该体系的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类项目的国画颜料传统制作为主线,将科学(包括化学、物理、生物)、技术、工程、数学和文化融合解决问题,通过“做中学、读中悟、写中思”,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和创意碰撞的过程中,体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对高职院校药物分析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首先基于重构后项目和任务式的课程教学内容,确定课程思政总目标和思政教学主线。然后梳理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创新思政教学方式方法,把课程思政教学与知识技能教学相统一,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最后通过构建思政素养考核机制,使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可评可测。通过以上探索与实践,有效发挥了专业课程育人的功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