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防止氨气与空气混和受热发生爆炸,在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中,要求先通氢气以排除试管里的空气,再加热氧化铜。还原完毕,先撒去酒精灯,还要继续通入氢气,至试管冷却,以防止还原成的金属铜,遇到空气再被氧化为氧化铜。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要求先加热玻璃管里的氧化铜粉末,再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停止加热后,不再继续通入一氧化碳,这是因为:一氧化碳是极毒的气体,装置和无毒的氢气不同,操作也必然不相同;再者,一氧化碳虽也有易燃,易爆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微型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师专无机化学实验和化学教学法实验中均有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内容。一氧化碳有剧毒,所以,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应力求试剂用量小,减少污染,保证安全。  相似文献   

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改进及对产物的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的困难与不足,将实验进行了改进。对实验后的黑色产物是否为铁产生质疑,为此笔者进行了探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只要控制好加热时间和通一氧化碳时间这2个条件,用酒精灯加热就能将氧化铁还原为铁。  相似文献   

4.
钟辉生  严康华 《化学教育》2015,36(19):71-72
分析了碳还原氧化铜实验难以成功的因素,介绍了各种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改进的方向及取得的成果。设计出通过滤纸来巧做碳还原氧化铜的创新实验。  相似文献   

5.
实验与理论相结合是化学专业教与学的原则。通过运用原位X射线衍射技术(in-situ XRD)探究氧化铜在氢气和一氧化碳气氛下的还原,结果发现无论在氢气或一氧化碳气氛下,从300 ℃开始,氧化铜逐渐被还原为氧化亚铜和铜单质,且该3种物相同时存在。直至温度升至450~500 ℃时,所有的氧化铜和氧化亚铜全部变为了铜单质。实验结果表明氧化铜的还原并非是一个由CuO → Cu2O → Cu逐步还原的单一过程,理论上可以得到的纯氧化亚铜物相在实验过程中并未得到,对此结果进行了分析。另外,将大型仪器尤其是原位表征技术推广到本科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认为初中化学课本第120页图3—12“一氧化碳使氧化铜还原成铜”这个实验装置应作如下改进:因为通入的一氧化碳气体不可能全部参加反应,又在冷却还原出来的铜时,还要继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而一氧化碳是有毒的气体,所以为了防止一氧化碳的污染,我在演示实验时,将盛有 Ca(OH)2溶液的烧杯改为盛有Ca(OH)2溶液且带有双孔橡皮塞的广口瓶,并把多余的一氧化碳点燃处理掉。  相似文献   

7.
氧化铈气凝胶担载氧化铜催化剂的TPR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程序升温还原研究了氧化铈气凝胶担载氧化铜催化剂的还原行为,并与其对一氧化碳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进行了关联.发现此类催化剂中存在两种类型的氧化铜,即体相氧化铜和分散于载体表面的氧化铜,且后者中的部分氧化铜还原后易被氧化.随着此易被氧化的铜含量的增加,催化剂对一氧化碳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升高,表明此种类型的铜为催化剂的活性组分.  相似文献   

8.
邱春瑞 《化学教育》1998,19(12):27-27
对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关于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按教材氢气还原性实验说明进行,都不易出现光亮的红色这一实验现象。分析其原因与氧化铜粉末跟试管接触不紧密以致氧化铜加热温度不够有关。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进行用碳粉还原氧化铜实验时,都是按照书上的方法把碳粉与氧化铜混合后加热进行实验。这样由于氧化铜和碳粉混合在一起了,所以还原出来的铜就渗杂在碳粉中很难看见,即使仔细去找也只能看到星星点点的颗粒,效果不好。我在今年做这个实验时改变了一下方法,不把碳粉和氧化铜混合,先把碳粉均匀的放在试管的下端,然后再把氧化铜均匀的撒在碳粉上,按书上的装置装好,用喷灯加热3—5分钟就可以看到一层红棕色的纯铜浮  相似文献   

10.
王权  陈宇  宁晓强 《化学教育》2021,42(3):92-95
借助物质相互转化的原理,仅在一支试管中设计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利用传感器收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证据意识;从气体制备到尾气的处理,创新实验均体现绿色化学的观念。该实验的一体化设计,药品用量少,操作简单,实验耗时短,现象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提升了实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胡筱婷 《化学教育》1984,5(4):41-42
一氢气还原氧化铜在干燥试管底部用滴管滴入普通水一滴,转动试管,使试管底部涧湿,将适量黑色氧化铜倒入,与涧湿的试管底部充分接触,试管底部就附上了一薄层氧化锏,将多余氧化铜倾出,按课本要求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可得到光亮的红色铜,若强火加热,还可得到铜镜。  相似文献   

12.
李军 《化学教育》2011,32(8):55-55
通过加热淀粉脱水法制备了鳞片状炭,研究了鳞片状炭与果木炭及活性炭对氧化铜的还原性能,实验表明鳞片状炭的还原性能优于其他2种炭材料,对可能的实验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朱勤赞 《化学教育》1995,16(12):31-31
在初三化学课本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采用酒精喷灯加热,操作较麻烦,声音干扰大,影响教学效果。我用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炭化制出的炭在酒精灯上还原金属氧化物,实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采用长柄V型玻璃管做"木炭还原氧化铜"改进实验。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简单,缩短了实验时间,降低了实验操作的难度,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叶果泉 《化学教育》1988,9(4):34-34
初中化学课本P109[实验3—4]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若用自制的木炭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在干态时用酒精喷灯加热,除难以看清生成铜外,石灰水的浑浊现象亦不明显。究其原因:1.自制木炭中油质含量高,参加反应困难。2.固体混合物中缺少稀释剂,生成的气体难释放。用硅炭银代替木炭,则可消除上述弊病,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李颖  杜晶晶 《化学教育》2010,31(2):71-72
针对初三化学教材中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不足之处,分别从仪器改进、药品添加方法、药品配比及用量4个方面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2个实验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实验完成时间短,现象明显等特点,便于开展学生分组实验。  相似文献   

17.
遵循实验改进的科学原则,立足中学化学教学实际,对文献中"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改进从反应物的选取、热源和反应装置3个方面分类比对、分析。结合教学实际对该实验进行了显性化设计,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中,我们发现:铜片上总有大量黑色物质附着。这种黑色物质是什么?在反应中起了什么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作了下列实验。实验(1)仔细观察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发现:开始给试管中的铜与浓硫酸加热,无现象。反应是在有气泡产生,随之铜片表面变黑时开始的。当大量气泡产生,体系达沸腾后,铜片表面的黑色物质不断脱落,并在沸腾的溶液中由大到小,铜片表面继续变黑。停止加热,铜片上仍有黑色物质附着,试管底部有黑白相间的固体,溶液并无明显的蓝色。  相似文献   

19.
(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取少量的氧化铜粉末放在乳钵内研成很细的粉末,倒入试管内再滴入四五滴水,轻轻摇动放在酒精灯上边烤边转动,待水份蒸发于后氧化铜则薄薄的贴在管壁上。 (二)实验: 当教师讲到氢气的还原性质时,将盛有氧化铜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继续加热,约一分钟后,将启普发生器上导管的夹子打开,把导管插入试管底部,则见管壁上有浅红色的光辉出现,这时黑色的氧化铜已被氢气  相似文献   

20.
赵东洋 《化学教育》2009,30(6):58-59
利用微型气体实验仪设计了氨气的制备和性质的微型组合实验装置,依次探究了氨气的制备、收集、检验和氨气还原氧化铜、氨气的喷泉实验等,观察到了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具有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安全环保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