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潘柳银  潘焕坤  陈晶 《化学教育》2020,41(19):43-49
以2011-2018年19篇有关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的教学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基于教学观念与策略分析归纳出2种主要的教学逻辑:“证据推理型”和“模型认知型”。从“初步建立微粒观”“发展微粒观”“初步形成微粒观”等3个维度对2种教学逻辑进行归纳和评析,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认知型”的教学逻辑。  相似文献   

2.
宋立栋  刘翠 《化学教育》2021,42(23):44-50
以“设计过氧化氢使用注意事项标签”为项目主题,开展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教学。学生通过说明书对比发现问题,完成“探究过氧化氢能否与氧化性物质混用”“探究过氧化氢为何不能与还原性物质混用”“探究过氧化氢起消毒作用原理”等3个主项目任务及“寻找日常生活中常见消毒剂”的拓展任务,完成过氧化氢性质的预测及验证,在探究过程中建构并应用价性模型,形成从化合价角度认识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思路方法,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意义。本教学设计为单课时微项目,学生思维的开放度稍弱,可以适当延长课时。  相似文献   

3.
胡珺晶  吴永才 《化学教育》2018,39(15):29-33
基于实证,设计了“氧化还原反应”高三复习课,以“污水处理”为主题,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激发生成问题,开展有效活动,引导学生在知识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重构和认识转变,力求实现从虚拟走向真实,从学科走向学生,从经验走向科学,从教学走向教育。  相似文献   

4.
朱宇萍  覃松 《化学教育》2020,41(24):25-29
介绍了大学无机化学课堂中“原电池”部分的教学实践。通过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把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经过不断的设问和探究,最终设计成原电池,实现了通过原电池装置来证实氧化还原反应发生了电子传递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探究、分析、推导、创新和修正,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知识的前后逻辑关系,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原电池装置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辩证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5.
秦璐  闫春更  延倩倩  周青 《化学教育》2020,41(23):54-59
以RSM为认知诊断分析工具,开展高中“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认知诊断研究。研究发现:高中“氧化还原反应”6个认知属性划分合理,反应模式的归类比例达到97.40%;被试群体的知识状态可聚类为13种,其中6种知识状态存在比例较高;学生对不同属性的掌握情况存在差异,其中对属性C1和C2的掌握率达到97%以上,而属性C6(氧化还原反应基本计算)的掌握率仅为31.47%,亟待补救。可归类化又可个性化的认知诊断结果,有助于教师开展科学合理的补救教学。  相似文献   

6.
陶杰  李远蓉  朱曙  肖富林 《化学教育》2018,39(13):10-15
以含硅材料的主要成分为分类依据,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第1课时进行了教学设计。旨在以含硅材料为载体,在落实“硅及其化合物”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中,促进学生分类方法和分类思想的形成,从而促进学生对“硅为什么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李晓光  杨仁茂 《化学教育》2022,43(13):42-46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对微观粒子发生变化的认识,其学习过程应从化学反应的宏观现象出发辨识物质种类,借助反应物微观粒子模型和生成物微观粒子模型探析粒子变化,从而得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反应物中原子是如何转化成生成物中原子的,通过分析典型反应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有清晰的认识之后,可不直接研究反应,而间接分析化学方程式得出反应物到生成物是否有电子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以高三复习课“铜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为例,基于主题教学思想,从“价类二维图”出发,引导学生从物质类别、氧化还原和化学平衡等多角度认识元素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实现了主题内容的关联与进阶,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学科观念的建构。本节课是网络直播课,采用“腾讯课堂”平台,学生可以连麦回答问题,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发布在班级微信上,由教师共享屏幕,则所有学生可见。  相似文献   

9.
范韦芳  周竹  王世存 《化学教育》2021,42(17):57-62
“导致悖论”教学是一种智在创境、妙在引领的教学,其核心理念源自于变构学习模型的悖论思想,给学习者创造一个“肯定→否定→肯定”的反思性学习过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可以通过4种途径分别创设“概念与概念”相悖、“理论与实验”相悖、“理论与理论”相悖和“实验与实验”相悖的悖论情境,最终实现学生新旧概念的更替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导致悖论”教学在实施中要注意精选合适的知识内容,加强学生心理的调控,提供丰富的支撑材料。  相似文献   

10.
黄燕宁  王磊 《化学教育》2021,42(1):9-14
明确了“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电离与离子反应”等概念对物质性质的认识功能,阐述了鲁科版教材通过构建认识模型,基于认识发展布局学习素材,依据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构建进阶的评价体系等方式促进核心知识向能力、素养转化的编写思路,并提出了使用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与毕业要求的教学前端分析,建构“学教评产”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整合教学内容、重构教学安排与优化教学评价,对“化学游戏教学”课程进行创新性改革,并从学生学习成果、教学目标达成与学生满意度等3个方面评价教学成效。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成果质量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并取得较高的学生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陈素清  梁华定 《化学教育》2020,41(24):30-36
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一核心、二目标、三探索、四构建”的教学策略。实施结果表明,基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核心知识,以“具有解决复杂制药工程、化工工程、材料工程的化学基础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2个具体教学目标为导向,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教学、课程思政等3种教学改革探索,构建线上线下有机衔接的立方书、立体化线上教学资源、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模式及过程和结果相融合的SPOC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评价体系4种教学举措,能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黄萍  冉鸣 《化学教育》2018,39(17):51-57
探讨了"物质的量"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用自主探究的交互教学软件,以探究活动为依托,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和逻辑推理能力为主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可理解和可操作的问题入手,形成任务并在任务驱动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结论、建立概念和导出公式。实践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摩尔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消除对概念的迷茫,并在定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龙  刘金妮  刘帅  邓阳 《化学教育》2022,43(18):64-70
融合线下教育和线上平台教育,构建学生的认知脉络,使教学视角由教师转变为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提升教学效果。“贯穿-翻转”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留问题、查成效、齐互动、知识成脉络、测达标等5个步骤实施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以创新应用能力及岗位需求重构课程标准,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等4个方面系统地探索了基于翻转课堂-PBL教学的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模式建设与应用,旨在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药物分析教学新体系,将“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学习,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协作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创新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分别以“Web of Science”与“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检索源,对2000—2020年间国内外“物质的量”主题研究论文进行检索,根据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分类归纳。研究表明:目前“物质的量”主题教学研究主要涉及:概念历史考量、教材研究、教师发展、学生认知与教学策略研究等5个方面。通过探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宋志光  郭玉鹏  王储  高焓 《化学教育》2022,43(14):22-25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尊重教育规律,在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的同时,结合时代发展,构建了科学合理高效的“三阶式”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体系。在培养强化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同时,注重全体教师新型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不断钻研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式和方法,将专业知识与先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法融合,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实现从“能教书”到“教好书”到“会教书”能力逐步提升的态势。该模式可为探索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罗静  刘仁  刘晓亚 《化学教育》2021,42(2):6-10
本着培养涂料行业精英人才的宗旨,针对涂料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改进以及考核方法改革等4个方面探索了“功能涂料”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课程实践。通过自编教材,精心设置授课内容,将科研成果、前沿知识、生活场景、新闻事件与书本知识相结合,提高课堂的趣味性;通过讨论法和交换式互动上课来加强课堂的互动性;通过过程性评价提高课程的学业挑战度。通过教学改革,本课程的选课率和出勤率得到了大幅提高,学生对涂料的兴趣明显增加,毕业后选择进入涂料领域工作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9.
以“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课题为例,分析教材和学情,给出了情境为主线、知识为暗线的教学设计思路:确定教学的知识暗线,确定教学的情境主线,确定情境线与知识线建立融合的问题。阐释了教学实施过程,提出运用双线融合教学设计的思考:教学情境需要合理的叙事设计;注意运用多感官协同学习;提升双线融合的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