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制备条件对碳化钼催化剂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MoO3为前驱体,在CH4/H2气氛中程序升温还原碳化反应制备了Mo2C催化剂,用XRD和BET进行了表征. 以二苯并噻吩/环己烷溶液为模型反应物,评价了制备条件对碳化钼催化剂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还原碳化温度为675 ℃,恒温保持150 min的合成条件下可制得高纯度的a-Mo2C催化剂,该催化剂表现出了较高的加氢脱硫活性,用质量分数为0.6%的二苯并噻吩/环己烷溶液为反应物,反应压力3.0 MPa,反应空速8 h-1,反应温度330 ℃实验条件下的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转化率达到了73.29%. 随还原碳化温度的升高和恒温保持时间的延长,制备的碳化钼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下降,表面积炭增多,引起其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活性的下降. 适当增大制备过程中还原碳化气体空速,有利于还原碳化反应过程中C、 O之间局部规整反应的进行,并对其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实验确定的还原碳化气体空速以1.8×104h-1为宜.  相似文献   

2.
镍助剂对碳化钼催化剂的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MoO3和Ni-Mo混合氧化物在CH4/H2气氛中程序升温还原碳化制备了相应的碳化钼和碳化镍钼催化剂, 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其物相分别为β-Mo2C和Ni-Mo2C. 考察了Ni助剂对碳化钼催化剂的制备及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反应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Ni助剂的加入降低了碳化钼催化剂所需的还原碳化温度,提高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并对其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反应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Ni助剂添加量以Ni/Mo原子比为0.3为宜,此时Ni和Mo之间的催化协同效应达到最佳. 当反应压力为3.0 MPa, 反应温度为330 ℃, 空速8 h-1, H2/原料液体积比为500∶1时, 625 ℃还原碳化制备的碳化镍钼催化剂对0.6%二苯并噻吩/环己烷溶液的二苯并噻吩转化率达到96.25%, 较相应的碳化钼催化剂提高了1.57倍.  相似文献   

3.
氧化钼在CH4/H2气氛中还原碳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TG-DTA技术研究了MoO3在CH4/H2气氛中的还原碳化行为,考察了程序升温速率和还原碳化终点温度对氧化钼还原碳化行为的影响,并探索适宜的还原碳化条件。结果表明,在1℃/min的程序升温条件下,MoO3在CH4/H2气氛中经三段失重过程被还原碳化为Mo2C,相应的反应历程为MoO3→MoO2→MoOxCy→Mo2C,适宜的还原碳化终点温度为675℃;程序升温速率升至2℃/min以上时,MoO3在CH4/H2气氛中的反应历程为MoO3→MoO2→Mo+MoOxCy→Mo2C,且随程序升温速率的增大,第二段失重过程中金属Mo的生成量增大,还原碳化反应的始、终点温度升高。提高还原碳化终点温度,MoO3在CH4/H2气氛中的还原碳化反应规律相同,但过高的还原碳化温度会引起有机烃类分解生炭反应的发生,沉积在催化剂的表面,导致制备的碳化钼催化剂表面积炭增多,比表面积降低,从而引起催化活性的下降。  相似文献   

4.
钴掺杂对碳化钼催化噻吩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MoO3和CoMo混合氧化物为前驱体, 制备了碳化钼和碳化钼-钴催化剂, 采用XRD, BET, SEM和XPS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 研究了Co掺杂对碳化钼催化剂噻吩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掺入适量的Co后制得的CoMo双金属混合氧化物为MoO3和CoMoO4的两相混合体, 经CH4/H2气氛程序升温还原碳化反应生成共生共存的Co-Mo2C, Co以金属细颗粒的形态均匀地分散在生成的Mo2C组分之间. 在共生过程中含Co物种的掺入可降低制备碳化钼所需要的还原碳化温度, 使制备的碳化钼颗粒变小, 比表面积增大, 表面Mo2+含量增多, 从而对碳化钼的噻吩加氢脱硫活性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Co的添加量以Co/Mo摩尔比为0.2左右较为适宜. 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得的Co-Mo2C共生共存体系的噻吩加氢脱硫反应活性, 好于由金属Co与Mo2C机械混合法制得的Co+Mo2C二相共存体系. 这表明当两个活性相共存时, 只有经过相互共生过程才能发挥其最佳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碳化钼催化材料的制备、表征及CO加氢反应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MoO3为前驱体,CH4/4H2为碳化介质,通过程序升温反应法(TPRe)制备了不同晶型碳化钼 (β-Mo2C和α-MoC1-x) 催化材料,并通过XRD、BET、TEM、SEM和XPS等表征手段对碳化钼材料的晶体结构、比表面积、形貌及电子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考察了不同晶型碳化钼的CO加氢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其具有很高CO加氢活性,产物主要为烷烃,同时有少量低碳醇生成。因此,碳化钼有望成为新型F T合成或低碳醇合成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6.
以MoO_3为前驱物,CH_4/H_2为碳源,采用程序升温直接还原碳化法制备不同碳化终温(640、660、680、700和720℃)的碳化钼催化剂,通过XRD、N_2吸附-脱附、SEM、TEM、XPS和Raman表征研究碳化钼的物理性质和结构性质,并研究不同碳化终温碳化钼对喹啉加氢脱氮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不同碳化终温的碳化钼催化剂均为β-Mo_2C,碳化终温可显著改变碳化钼表面物种含量、平均孔径和介孔分布。碳化终温为680℃时,催化剂碳化程度较高,表面氧物种含量最低,表面C/Mo物质的量比最高,对应的催化活性也最佳,在340℃、4 MPa条件下,喹啉的转化率和脱氮率均高达99%以上,芳香族类化合物的选择性可达37.8%,显示出较低的芳环破坏性。表面组成尤其是表面氧对于β-Mo_2C上喹啉加氢脱氮反应途径的调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采用偏钨酸铵{(NH4)2W4O13·18H2O}与磷酸氢二铵{(NH4)2HPO4}溶解、蒸发、焙烧和程序升温还原的方法,制备了无负载WP催化剂.利用XRD和BET对合成样品进行表征,采用TG/DTA方法对催化剂前体的氢还原过程进行考察.以制备的磷化钨为活性组分,Al2O3为稀释剂,在空速为4h-1、氢油比为1000、反应压力为3.0MPa、不同反应温度的条件下,对吡啶加氢脱氮、噻吩加氢脱硫和模型化合物为二苯并噻吩(含3000ppm硫)、喹啉(含2000ppm磷)和环己烷(溶剂)加氢脱硫(HDS)和加氢脱氮(HDN)反应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无负载WP催化剂有相当的活性,其对大分子脱氮、脱硫活性明显优于对小分子脱氮、脱硫活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程序升温还原法制备氧化铝载体负载的氮化镍钼。采用XRD、BET、H2-TPR和XPS等表征方法对氮化物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并以噻吩和四氢萘的环己烷溶液为原料,考察氮化物作为加氢催化剂的加氢精制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负载型氮化镍钼中氮化物的晶型为Ni2Mo3N;H2-TPR表明,氮化镍钼表面钝化层的还原温度为200℃~400℃;氮化物表面Mo离子存在Mo6+、Mo4+、Moδ+离子,Moδ+离子占多数。氧化铝负载氮化镍钼具有较好的加氢脱硫初始活性和稳定性;原料中不含硫时,催化剂的加氢脱芳初始活性较好,但加氢脱芳稳定性差,原料中硫的引入加速了催化剂加氢脱芳活性的失活。  相似文献   

9.
正庚烷在β沸石负载碳化钼催化剂上的异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程序升温还原法制备了β沸石负载碳化钼催化剂。XRD表征显示,利用正戊烷作为碳源得到了对异构化具有活性的βMo2C。以正庚烷为模型反应物,在连续流动固定床反应装置上考察了温度、压力、空速和氢烃比对βMo2C/β沸石催化剂临氢异构化反应性能的影响。获得了β沸石负载碳化钼催化剂上正庚烷异构化的最佳反应条件温度270℃~275℃,压力1.0MPa~1.5MPa,体积空速1.0h-1,氢烃体积比200∶1。在最佳条件下反应物转化率为82%,选择性和异构产物收率分别达到71%和58%。  相似文献   

10.
利用几种常见的液态烃作为碳源对MoO3/Al2O3进行了程序升温碳化(TPC),通过在线质谱(MS)的跟踪分析以及对所得催化剂的XRD表征,研究了这些烃在TPC过程中对MoO3/Al2O3物相转变的影响以及这些烃在不断转化催化剂表面的化学行为.结果显示在不同温度范围内这些烃具有不同的碳化活性,对MoO3/Al2O3的完全碳化来说,正己烷表现出了最好的活性.TPC-MS的分析结果也见证了MoO3/Al2O3碳化时的中间物相及其对链烃的脱氢芳构化作用,这对于不同用途的钼基碳化物催化剂制备时合适碳源的选择极具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使得研究者越来越重视新型加氢脱硫、脱氮催化剂的开发。国内外学者在对负载型Mo—Co、Mo—Ni和W—Ni等传统硫化物催化剂进行不断改进的同时,新型催化材料尤其是具有贵金属性质的过渡金属间充化合物一氮化物、碳化物和磷化物的研究也受到很大的关注。人们在探索不同的载体或者是不同的助剂对单金属间充化合物-氮化物、碳化物或磷化物催化剂活性组分的表面状态和结构以及其深度加氢脱硫脱氮性能的影响,而对同一载体负载的氮、磷、碳化物催化剂缺乏横向的比较。本研究制备了以γ-Al2O3为载体的负载型氮化钼、磷化钼和碳化钼催化剂,比较了它们的孔结构、比表面积,并初步分析了钼的质量分数为19%,氮化、磷化和碳化温度均为650℃时三类催化剂的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性能。  相似文献   

12.
乙烷部分氧化超细Fe-Mo-O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Fe-Mo-O催化剂,用XRD、TEM、BET、IR、TPR、TPD和微反等技术研究了催化剂晶体结构、表面构造、晶格氧活泼性、化学吸附和乙烷部分氧化反应性能。Fe-Mo-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是由超细微粒组成,微粒粒径约10 nm~20 nm,比表面积为48.1 m2/g。催化剂表面由Lewis碱位(Mo=O键的端氧和Fe-O-Mo键中的桥氧)及Lewis酸位构成。乙烷能以甲基中的H原子吸附在催化剂表面Lewis碱位Mo=O的端氧上形成分子吸附态,其部分氧化产物主要是C2H4和少量的CH3CHO。  相似文献   

13.
A simple, one-step thermal decomposition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Co(3)Mo(3)C is reported in this paper. In this novel synthesis route, a mixed-salt precursor, containing Co(CH(3)COO)(2) x 4H(2)O, (HMT)(2)(NH(4))(4)Mo(7)O(24) x 2H(2)O (HMT = hexamethylenetetramine), and excess HMT is directly decomposed to the bimetallic carbide under flowing argon at 1023 K. The role of HMT in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has been investigated and a detailed reaction mechanism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bimetallic carbide is characterised by X-ray diffrac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BET surface area measurement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Furthermore, the activity of the as-prepared Co(3)Mo(3)C is evaluated by a 3-methylpyridine hydrodenitrogenation (HDN) reaction. The catalyst produced from this method provides better reactivity compared to the Co(3)Mo(3)C catalyst prepared by the conventional temperature-programmed reduction method.  相似文献   

14.
Berreau LM  Chen J  Woo LK 《Inorganic chemistry》2005,44(21):7304-7306
The imido(meso-tetra-p-tolylporphyrinato)molybdenum(IV) complexes, (TTP)Mo=NR, where R = C6H5 (1a), p-CH3C6H4 (1b), 2,4,6-(CH3)3C6H2 (1c), and 2,6-(i-Pr)2C6H4 (1d), can be prepared by the reaction of (TTP)MoCl2 with 2 equiv of LiNHR in toluene. Upon treatment of the imido complexes with pyridine derivatives, NC5H4-p-X (X = CH3, CH(CH3)2, C[triple bond]N), new six-coordinate complexes, (TTP)Mo=NR.NC5H4-p-X, were observed. The reaction between the molybdenum imido complexes, (TTP)Mo=NC6H5 or (TTP)Mo=NC6H4CH3, and (TTP)Ti(eta2-PhC[triple bond]CPh) resulted in complete imido group transfer and two-electron redox of the metal centers to give (TTP)Mo(eta2-PhC[triple bond]CPh) and (TTP)Ti=NC6H5 or (TTP)Ti=NC6H4CH3.  相似文献   

15.
高比表面纳米MgO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溶液中采用不同的原料制备了三种前体MgC2O4•2H2O, 经高温焙烧得到高比表面MgO. 用XRD、BET、TEM和TG-DTA等表征手段对前体及产物MgO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以醋酸镁和草酸为原料制备前体草酸镁并在焙烧过程中消除水汽的影响是得到高比表面MgO的关键. 最优条件下制备的样品经520 ℃焙烧后比表面积高达534 m2•g−1, 晶粒尺寸仅为4~5 nm的MgO粒子堆积成一定程度上长程有序的介孔结构, 并具有十分优良的抗高温烧结性能. 650 ℃和800 ℃焙烧2 h后, 其比表面积仍分别高达229 m2•g−1和134 m2•g−1.  相似文献   

16.
钡改性的Ni/γ- Al2O3催化剂用于甲烷部分氧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800 ℃、80 000 h-1、CH4/O2/N2=14/7/79下比较了质量分数20%的Ni/γ- Al2O3和Ba改性的Ni/γ- Al2O3催化剂,用于甲烷部分氧化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结果表明,Ba的添加提高了镍基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BET和XRD表明,Ba的加入有利于高温焙烧下抑制大颗粒的Ni Al2O4的形成,保持了高比例的活性镍组分,提高了催化剂催化活性。常压下,xCH4接近100%,sCO、sH2达到92.2%和98.1%,催化剂15 h内活性稍微下降。Ba的加入使Al2O3的晶型转化温度由800 ℃提高到900 ℃,提高了载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