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对经过阴极还原处理后的多孔硅样片进行了光致发光测试和稳定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处理能明显改善多孔硅的发光稳定性,使其表面结构更加稳定.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不同还原时间的多孔硅微结构及形貌进行了比较,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还原时间的增长多孔硅表面粗糙度增大,PL谱增强.  相似文献   

2.
通过剖析与阳极氧化时间、大气中存放时间、激光照射时间等与时间有关的多孔硅光致发光实验现象,提出了一个既通过局域在量子线上激子态复合同时又通过一热释过程后经表面态复合的综合发光机理,它能定性地解释多孔硅发光的时间效应及其它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3.
用浸泡、匀胶机涂布和超声波三种物理吸附方法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嵌入到多孔硅孔隙中.研究了多孔硅孔隙率、匀胶机转速和PMMA甲苯溶液浓度等参量对PMMA的嵌入多孔硅的影响.分析了嵌入PMMA后多孔硅的荧光及样品稳定性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复合金属纳米颗粒多孔硅的光学非线性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多孔硅中的量子限制效应和金属颗粒与电磁场相互作用的Mie理论及非线性光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用于复合金属纳米颗粒多孔硅微结构的计算模型,分析了复合金属纳米颗粒多孔硅的非线性光学性质.计算了复合Ag(Au)纳米颗粒多孔硅的场增强因子,得到了在不同的金属颗粒含量时,复合体系的三阶极化率随入射光波长变化的关系,为制备具有强非线性光学效应的硅基材料及其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在1050℃的温度下,以多孔硅(PS)为衬底,成功地制备出GaN纳米线.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和光致发光(PL)谱对样品的物相、形貌、成分及发光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物为六方纤锌矿结构的GaN纳米线,纳米线的直径范围为30nm到100nm,长度达几十微米,位于376.2nm处有一带边发射峰,在435.8nm处有一个因缺陷引起的弱发光峰.最后简单讨论了制备GaN纳米线的相关化学反应和生长机制.  相似文献   

6.
聚氨酯的高温耐水解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甲苯-2,4-异氰酸酯(TDI)对聚氨酯(PU)膜片进行处理,使得膜表面生成自由的异氰酸酯(NCO)基团,然后再经过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BE-903)与之作用后,裸露在外层的为三甲氧基硅烷,经水解、脱水,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耐水解的硅氧硅膜.对每步处理后的PU膜进行衰减全反射傅立叶红外(ART-FTIR)表征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并经过耐水解实验,与原始未处理膜相比较,用该方法处理后的PU膜块,耐水解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该实验的主要特点在于采用表面接枝的方法改性,保持了材料原有的各种优良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
纳米氢氧化铜一步合成三乙氧基硅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反应所用的国产硅粉进行了处理,发现处理后硅粉性能的较大变化.合成了纳米氢氧化铜催化剂并用于合成含氢三乙氧基硅烷(HSi(OC2H5)3),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与市售的分析纯进行了比较,发现对于这类反应可能是由于结构性能影响催化剂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二次阳极氧化法在室温条件下制备了多孔氧化铝薄膜.采用扫描电镜、能量色散谱和X射线衍射对空气环境中600℃退火处理的多孔氧化铝薄膜进行了表面形貌、成分和结晶形式分析,结果表明多孔氧化铝薄膜孔阵排列有序、孔径大小一致,含有微量的C元素且为非晶态结构.在340nm的光激发条件下,多孔氧化铝薄膜出现峰值位于470nm的蓝绿发光带.通过分析得出,此光致发光带与草酸根离子发光基团有关.  相似文献   

9.
给出了利用选择性的电化学腐蚀过程制备氧化多孔硅光波导棱镜的方法,分别制备出基于多孔硅的汇聚和发散透镜.这类波导棱镜可以明显地汇聚和发散波导中传输的偏振光束.  相似文献   

10.
为制做一种低成本、易标记、稳定性好、灵敏度高的生物传感器,本文制备了一种具有较强荧光信号及生物兼容性的多孔硅生物传感器材料,利用纳米金的等离子体效应增强多孔硅中荧光标记物的荧光信号,在纳米金修饰的多孔硅中采用罗丹明6G荧光标记法对生物分子进行检测.通过链接生物荧光探针后荧光信号强度的变化实现生物浓度检测,其检测极限为1...  相似文献   

11.
用催化剂辅助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了单晶氮化镓纳米线。通过调节镓原子的供应量从而影响过饱和度,研究不同过饱和度对氮化镓纳米线生长形貌的影响。用金作为催化剂辅助纳米线的生长,纳米线是按照气-液-固生长机制形成的。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能量色散X射线谱(EDS)和光致发光(PL)对产物的形貌、结构和发光性质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发现维持氨气流量不变,随着生长的进行,镓原子浓度降低,从而导致体系的过饱和度下降,由其驱动的纳米线的形貌发生变化,出现直径变细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以组氨酸、甘氨酸为添加剂,采用电沉积方法制备出具有不同生长取向和形貌的CuBr薄膜.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荧光光谱(PL)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添加组氨酸后,CuBr晶体生长(111)优先取向大大削弱,导致形貌转变为片状结构聚集成平均直径为4μm的均匀微球.而甘氨酸添加剂对CuBr只有微弱的影响.另外对添加不同氨基酸电沉积制备CuBr晶体生长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针对并发编程中的死锁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同步信号的并发程序的Petri网模型——S3PS(简单连续信号进程系统)网,这种Petri网子类保持活性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的虹吸非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严格极小虹吸加入控制弧控制S3PS网的虹吸非空,使网系统保持活性,从而解决了此类并发程序的死锁问题.应用实例表明了S3PS在并发编程建模中的可行性及其死锁预防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以Fe-Co-Ni合金为衬底,硝酸锌(Zn(NO_3)_2·6H_2O)和氨水(NH_2·H_2O)为原料,采用水热法生长出准定向的ZnO亚微米杆阵列.运用X射线衍射(XRD)、高分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室温光致发光谱(PL)研究了ZnO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质.在合适温度(85℃)下长出的ZnO亚微米杆直径较均匀,定向性较好,具有良好的紫外发光特性;在较高的生长温度(100℃)下得到的ZnO样品是分叉杆簇团.Ni衬底上的生长实验获得了类似于Fe-Co-Ni衬底上的准定向ZnO亚微米阵列.  相似文献   

15.
采用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进行无机砷毒性暴露实验,分析As(Ⅲ)和As(V)对蛋白核小球藻光合活性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该藻对无机砷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在砷浓度大于37.5mg·L~(-1)暴露条件下,小球藻叶绿素a合成、光系统II(PSII)最大光量子产量(F_v/F_m)、实际光量子产量(Yield)及相关参数与无机砷浓度呈显著负相关,As(Ⅲ)对小球藻光合活性抑制作用显著高于As(V).As(Ⅲ)和As(V)150.0mg·L~(-1)暴露96h对小球藻光系统II影响差异最大,F_v/F_m、Yield、rETR_(max)和线性斜率(α)分别降低了77%,91%,92%,85%和19%,50%,51%,23%.透射电镜进一步表明,小球藻亚细胞结构形态受砷胁迫出现叶绿体片层间空泡化、类囊体基粒片层受挤压、蛋白核缩小及脂质滴.As(Ⅲ)对蛋白核小球藻光系统II(PSII)抑制作用大于As(V),可为深入了解无机砷对淡水微藻光合活性的影响机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冻结速率对大黄鱼冻藏期间品质的影响, 采用冰箱慢速冻结、酒精浸渍速冻、液氮浸渍速冻方法处理新鲜大黄鱼, 以pH值、汁液损失率、TVB-N值、盐溶性蛋白提取率、质构等指标研究鱼肉冻藏过程中的理化特性变化, 并通过扫描电镜研究其组织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显示, 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 慢冻组和酒精速冻组样品pH值先下降后上升, 液氮速冻组样品的pH值趋于平缓; 3组样品TVB-N值均逐渐上升, 但液氮速冻组的TVB-N值较小, 且上升速率最缓慢, 冻藏210d时, 慢冻组、酒精速冻组、液氮速冻组的TVB-N值分别达到27.79, 25.024, 21.57 mg?dg-1; 盐溶性蛋白提取率和硬度、弹性、胶黏性、凝聚性、回复性降低, 液氮速冻组的值下降程度较小; 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贮藏过程中大黄鱼的肌肉纤维损伤程度逐渐增大, 而液氮浸渍速冻对大黄鱼肌肉纤维的损伤最小. 与慢速冻结样品相比, 虽然速冻组样品(液氮速冻组、酒精速冻组)有较大的汁液损失率, 但其更有利于延缓大黄鱼蛋白质变性和降解, 保持样品质构特性, 且液氮浸渍速冻优于酒精浸渍速冻. 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改进水产品的速冻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P123为模板、正硅酸乙酯为硅源,通过水热法一步合成了负载TiO2的介孔吸附剂,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透射电镜(TEM)以及氮吸附测试结果表明,样品PS1孔径为5.23nm,比表面积为798.97m2/g,样品PS2的孔径为4.90nm,比表面积为866.64m2/g.光催化降解实验结果显示,PS1对亚甲基蓝(MB)和罗丹明B(RB)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3.79mg/g和17.56mg/g,PS2对MB和RB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3.05mg/g和20.05mg/g;PS1和PS2对RB的最大光降解量均为25.2mg/g左右,到达最大光降解量的时间分别为50min和120min;PS1和PS2对MB的降解在25min内均达到最大,最大光降解量均稳定在24.9mg/g左右.结果表明,PS1和PS2均对MB有较好的光催化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型吡啶铱配合物的合成及谱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苯基吡啶(ppy)、三水合氯化铱(IrCl3·H2O)和对乙烯基苯甲酸(VBA)配位,得到铱配位物Ir(ppy)2(VBA),并通过元素分析、FTIR光谱及1H NMR谱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此外还研究了其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在400nm和450nm处存在单重态和三重态的吸收峰,在528nm处有较强的金属配合物三重态的磷光发射峰,显示为一种绿色磷光材料.  相似文献   

19.
聚苯乙烯/纳米TiO2复合粒子的制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硅烷偶联剂WD-70改性纳米TiO2粒子,应用超声技术将纳米TiO2粒子分散在异丙醇介质中,然后进行苯乙烯的分散聚合包覆.成功地制备了以聚苯乙烯为壳、纳米TiO2粒子为核的有机/无机复合粒子。观察复合粒子的形貌发现纳米TiO2粒子完全包覆在聚苯乙烯微球中。通过红外、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手段,还发现聚苯乙烯链是通过偶联剂WD-70以化学键的方式与纳米TiO2粒子相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