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孕产妇产后大出血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依据大量产后出血的医学资料,建立了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集,构造出隶属函数,得到单因素评判矩阵.依据产后大出血的临床医学特点,设计了一个动态的评判系统,根据每个病人的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判,预测出发生产后出血的风险等级,并给出引起出血的可能原因.通过对大量病例测试表明,该系统评判结果与临床诊断相一致,从而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张琳琳 《应用数学》2015,37(6):481-483
目的 探讨碘伏术前消毒阴道、术中冲洗宫腔对产妇急诊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及子宫感染有无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2010 年3 月至2014 年6 月行急诊剖宫产术的产妇218例,随机分为3组,均采用抗生素围术期用药(头孢唑啉钠针2.0g,术中断脐后及术后各1次,静脉滴注)。Ⅰ组(81 例)0.5%碘伏术前消毒阴道、术中冲洗宫腔;Ⅱ组(73 例)0.9%氯化钠溶液术中冲洗宫腔;Ⅲ组(64 例)不做上述处理,比较3 组产妇术后腹部切口及子宫感染发生率。结果 术后腹部切口感染:Ⅰ组3例,Ⅱ组2例,Ⅲ组4例;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子宫感染:Ⅰ组2 例,Ⅱ组4 例,Ⅲ组7 例;Ⅰ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Ⅱ组、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合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前提下,碘伏术前消毒阴道、术中冲洗宫腔可降低急诊剖宫产术后子宫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缩宫素宫颈注射联合卡前列甲酯栓在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中的运用。方法选取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121例产妇随机分成3组:I组(41例)予以缩宫素10U宫颈注射并给予卡前列甲酯栓1枚(1mg)直肠用药;II组(40例)予以缩宫素10U宫颈注射;III组(40例)给予卡前列甲酯栓1枚(1mg)直肠用药;3组同时辅以子宫按摩,促进子宫复旧。观察用药后阴道出血减少时间、出血量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I、II组与III组比较,阴道出血减少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I、II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I组与II、III组相比较,用药后阴道出血量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II、III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后不良反应,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缩宫素宫颈注射联合卡前列甲酯栓用于防治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不良反应少,使用快捷简便、安全有效、持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切除术后残端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2008年1月至2013 年12 月收治子宫切除术后残端阴道VaIN 43例,对其先期疾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先期疾病有宫颈上皮内瘤变17 例(39.5%),子宫颈癌24例(55.8%),子宫肌瘤1例,子宫内膜癌1 例。继发VaIN的中位时间为术后21个月。24例(55.8%)无临床症状,13例(30.2%)阴道分泌物增多,6例(14.0%)有阴道烧灼感。病变多位于上段阴道(34/43,79.1%)。38例行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阳性率为92.1%(35 /38),其中30例在两次病程中均为阳性。40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4例经腹行全阴道切除术,7例经会阴行阴道部分切除术,29 例行高频氩气刀黏膜剥脱术。术后2 例(4.7%)病变持续,5例(11.6%)缓解后复发,均为VaIN。4例再次行黏膜剥脱术,无一例进展为浸润癌。结论子宫切除术后残端阴道VaIN多见于子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位发病时间为术后21个月。HPV 感染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手术导致的阴道黏膜受损可能促进了VaIN 的发生。高频氩气刀阴道黏膜剥脱术治疗VaIN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影响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影响因素,寻找子宫腺肌病的防治及干预措施,从而减少子宫腺肌病的发病风险。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128 例患者为实验组,同期入院的非子宫腺肌病的患者256 例为对照组。收集可能影响子宫腺肌病的影响因素,包括一般情况、生育及月经情况、生物学指标情况。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先行单因素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职业、早产、人工流产次数、剖宫产、痛经、ER、PR 和CA125 阳性为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证实年龄、职业、早产、剖宫产、人工流产次数、FR 阳性、ER 阳性和CA125 阳性为子宫腺肌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年龄、职业、早产、剖宫产、人工流产次数、FR 阳性、ER 阳性和CA125阳性为子宫腺肌病的影响因素,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为防治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活动是同一个工作现场或工作相互关联区域的人员自动自发地组织起来,科学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持续地进行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活动[1]。将其应用于护理工作,可以达到提高护理效率,提升护理质量的目的。近年来我科剖宫产率持续高于50%,满足产妇及家属不断提升的实际需求,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剖宫产术后返回病房(入室)护理是我科护理质量改进的重要任务。2012—06-11我科开展提高剖宫产术后入室接待效率的品管圈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姚国荣 《应用数学》2015,37(5):386-388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 例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6 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15%,发生率最高的是皮下气肿(3.77%),其次是残端感染(2.88%)、盆腔包裹性积液(2.88%),盆腔手术史(P =0.037)、术前贫血(P =0.03)、子宫>孕12 周大小(P =0.022)、手术时间>120min(P =0.033)、手术出血量>100ml(P =0.013)为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术前贫血(OR=9.939,P =0.048)、手术时间>120min(OR=6.120,P =0.038)为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贫血、手术时间>120min为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丁丙诺啡和单用丁丙诺啡对子痫前期患者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临床效果和 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90例ASAⅠ~Ⅱ级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痫前期剖宫产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胎儿娩出后氟比洛芬酯+术后丁丙诺啡PCIA)、B 组(术后氟比洛芬酯+丁丙诺啡PCIA)和C 组(术后丁丙诺啡PCIA),每组30例。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1、2、4、12、24h 视觉模拟评分(VAS)、Ramassay镇静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术后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于麻醉前、术后4、12 和24h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血浆儿茶酚胺和内皮素的水平。结果 A 组和B组患者术后各时点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P<0.05),A 组和B 组各时点Ramsay 镇静评分均明显高于C组(P<0.05);A 组和B 组术后各时点MAP 和HR 均明显低于C 组(P<0.05);术后24h 内PCIA 按压次数A 组和B 组明显低于C组(P<0.05);A 组和B 组术后各时点血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内皮素水平均明显低于C 组(均P<0.05);A 组术后4h 内皮素水平明显低于B 组(P<0.05);A 组和B 组头晕、嗜睡、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C 组(均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能有效抑制术后应激,镇痛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在胎儿娩出后应用氟比洛芬酯并结合术后丁丙诺啡进行PCIA更适合用于子痫前期剖宫产术后患者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9.
孙乐波  邵国丰  汪朝阳 《应用数学》2013,35(20):1841-1842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可因各种原因引起人工瓣膜或除原置换瓣膜以外其他瓣膜功能障碍,导致心功能进行性恶化,危及患者生命。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挽救此类患者生命的唯一治疗方法,但其存在很多影响术后效果的不利因素:患者术前心功能和全身状况较差,组织粘连严重,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出血危险性高等,术后并发症也较多,因此病死率较高。我院对55例患者进行了再次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现将诊治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混合痔是肛肠科常见病,中、重度混合痔是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外剥内扎术(M-M)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M-M创面及损失大,术后疼痛、出血、肛缘水肿、坠胀等并发症程度高,愈合慢,换药时间长;PPH基本达到微创和无痛要求,但费用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近年来,我科在原来套扎治疗基础上采用自动痔疮套扎术(RPH)串联套扎治疗中、重度混合痔,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邬嘉波  夏丹  陈炳 《应用数学》2015,37(2):111-113
目的 分析和探讨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后发生尿瘘的危险因素。方法统计和分析2004-10-2013-06 行腹 腔镜下经后腹膜路径肾部分切除术后发生尿瘘的128 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尿瘘严格定义为手术2d 后仍从后腹膜引流管持续引流出尿液。结果术后有14 例(10.9%)患者发生尿瘘。发生尿瘘的患者中10 例(71.4%)未行CTA 检查,术中平均出血量(232.3±86.7)ml,平均肾动脉阻断时间(28.2±7.5)min,平均住院时间(13.1±2.1)d,9 例(64.3%)术中发现集合系统破损。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P =0.1102)、糖尿病(P =0.0445)、肿瘤内生型生长(P =0.0835)、术前是否行CTA 检查(P=0.0137)、集合系统损伤(P=0.0935)、肾动脉阻断时间(P =0.1225)及术中出血量(P=0.0045)是发生尿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糖尿病(P =0.0381)、术前是否行CTA 检查(P =0.0433)及术中出血量(P =0.0155)是术后发生尿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术中出血 量及术前是否行肾脏CTA 检查是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后发生尿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减少术中出血有利于术者获得清晰的操作视野,有效缝合破损的集合系统,从而防止尿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胃癌根治术是治疗胃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只要患者条件允许又无明显远处转移,均应争取根治性切除,但手术操作往往会增加肿瘤细胞医源性播散的概率[1]。医源性播散是肿瘤术后复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术中用物如器械、敷料、手套、缝合器等,是术中切割、分离、结扎、止血的直接工具,随时可能被脱落肿瘤细胞污染而成为携带者。有研究发现,在肿瘤切除离体时器械的肿瘤细胞携带率为33.33%~46.67%,手术用物总体携带率为36.67%~90.00%[2]。本研究观察蒸馏水对术中被肿瘤细胞污染的手术用物的灭瘤效果,为被污染的手术用物寻找一种便捷、有效的术中处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裘琳  许泓  张信美 《应用数学》2013,35(7):533-536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腺肌病模型病灶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异体垂体移植法建立ICR小鼠子宫腺肌病模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模型子宫内膜及病灶异位子宫内膜中ER、PR的表达.结果垂体移植4个月和6个月后,均成功诱发子宫腺肌病模型,不同时间诱发模型的病灶大体结节数和HE染色评分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建模6个月后模型病灶的结节显著大于建模4个月后(P<0.05).建模后4个月,模型子宫内膜和病灶异位子宫内膜以及正常子宫内膜中ER和PR表达的阳性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建模后6个月,3种子宫内膜中ER阳性率分别为55.07%、31.63%和24.74%;PR阳性率为48.40%、27.48%和22.70%;3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子宫内膜局部ER、PR的高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合理注药速度。方法 选择行剖宫产术产妇90 例,按蛛网膜 下腔阻滞时罗哌卡因注药时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0s 组、60s 组、90s 组,每组各30例。观察并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1min(T1)、5min(T2)、10min(T3)、20min(T4)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变化,术中恶心、呕吐、胸闷、麻黄碱、阿托品使用例数,麻醉最高平面情况。结果 与60s 组、90s 组相比,30s 组SBP、DBP、HR 下降更为显著,发生恶心、呕吐、胸闷等不良反应及使用麻黄碱例数显著增多(P<0.05)。30s 组、60s 组、90s 组产妇麻醉平面达T6以上分别为29 例、29 例、28例,均能满足手术要求,最高阻 滞平面达T4、T2的例数30s 组显著多于60s 组、90s 组(P<0.05)。结论 常规剂量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下剖宫产术,其注药时间宜控制在60~90s,同样能满足手术需要,且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不是传统方法的15~30s。  相似文献   

15.
陈兰凤  高宝斌  李军 《应用数学》2013,35(13):1272-1274
目的对比观察去氧肾上腺素和麻黄碱预防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低血压的临床效果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剖宫产手术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去氧肾上腺素组(A组)和麻黄碱组(B组),各80例。在蛛网膜下腔阻滞成功后分别以去氧肾上腺素40滋g/min和麻黄碱3mg/min的速度泵注6min,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麻醉前及术中血压(SBP)、心率(HR)及追加麻黄碱的总量。胎儿娩出后抽取脐动脉行血气分析,并在1、5 min行Apgar评分。结果两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中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碳酸氢根离子(HCO3-)结果均在正常范围;与A组比较,B组PaO2、PaCO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H、HCO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1、5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术前血压的基础值、术中血压的最低值、最高值及追加麻黄碱的总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产妇均无反应性高血压和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结论使用去氧肾上腺素或麻黄碱均能有效地预防剖宫产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低血压的发生,但在维持胎儿酸碱平衡稳定方面,去氧肾上腺素则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 年1 月至2011 年3月采用PFNA 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6例,男56例,女40例;年龄59~95岁,平均77.6岁;左侧40例,右侧56例。致伤原因:平地跌倒72例,交通伤15例,高处坠落9例。骨折根据按Evans-Jensen分型:Ⅲ型61 例,Ⅳ型35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3 ~16 d,平均5.1d。结果本组96 例患者术中出血100~300ml,平均120ml;手术时间40~80 min,平均51.0min。2例患者在术后2个月合并脑血管疾病死亡,剩余94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5.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0~14周,平均11.2周。术后肺部感染4例,下肢深静脉栓塞2例。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参照Harris 评分:优55例,良31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91.5%。随访期间无手术部位感染、无髋内翻、内固定折断及骨折再移位,无螺旋刀片断裂、拔出和切出等并发症。结论 PFNA 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固定可靠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有效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睡眠是人类必需的生理活动,对于维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良好的睡眠可以恢复体力和精力,并重新获得应付各种应激的能力。但是,产妇分娩后因各种原因易出现睡眠紊乱,特别是产后7d左右,不仅不利于产妇身体的恢复,甚至可能给产妇及其配偶的婚姻、家庭生活及婴儿的发育带来不利影响。为提高母婴同室病房产妇的睡眠质量,笔者调查了751例产妇睡眠质量情况,并对影响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赵蕾  杨关根  裘建明 《应用数学》2013,35(19):1777-1779
肠粘连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管与肠管之间、肠管与腹膜之间、肠管与邻近脏器之间的不正常黏附。近年来,尽管临床上提出了许多防治术后肠粘连的方法,但至今仍未较好解决。本文现就术后肠粘连的发病机制及预防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小剂量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的治疗效果, 并探讨其临床安全性。方法 选取急性STEMI并行急诊PCI治疗的老年患者150 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罗非班组(80 例)和对照组(70例),两组患者术前均予以阿司匹林300mg 及氯吡格雷300mg顿服,术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1 次/d,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负荷量(5μg/kg)在3min内静脉推注后以0.075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24h。观察两组手术前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情况、术后心电图相关导联抬高的ST 段回落幅度、住院期间出血及继发血小板减少症等事件发生率、术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PCI术后,替罗非班组TIMI 血流2~3 级者75例(93.75%),ST 段回落幅度为(69.96±15.5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 例(82.86%)和(64.18±14.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住院期间替罗非班组出血事件发生6例(7.5%),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小板减少情况未见明显增多(P>0.05)。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LVEF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而MACE 发生率则降低(P<0.05)。结论 小剂量替罗非班能有效提高老年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灌注,且不增加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的风险,同时可改善心功能、降低MA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表现和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2006-06—2011-09,12例手术或创伤后出现应激性溃疡并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接受了DSA造影检查和介入治疗。回顾性分析应激性溃疡并发消化道大出血的DSA表现和介入治疗方法,比较介入术前和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 DSA表现为局部血管网状增多、走形紊乱、肠壁或胃壁异常染色7例;局部异常染色伴对比剂渗出3例;2例患者未见异常血管。其中11例进行介入治疗后出血即刻停止,1例术后大出血复发行外科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未出现消化道穿孔、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术后第3天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心率降低(均P<0.05)。结论介入治疗应激性溃疡大出血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止血迅速、效果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