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聚丁烯-1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树脂基体中时,会表现出不同的成核路径,即发生“分级结晶”现象.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将聚丁烯-1以≤20%的比例与聚丙烯进行共混,动力学优先的晶型Ⅱ的成核会受到抑制,使得聚丁烯-1小液滴相界面处更容易发生界面诱导成核形成三方的晶型Ⅰ’.本工作采用自成核与调控聚丙烯等温结晶温度的方法,改变了聚丙烯/聚丁烯-1界面处聚丙烯的片晶厚度,发现聚丙烯的片晶越厚,晶型Ⅰ’的结晶速率越慢,进一步证明了三方晶的形成是由界面处聚丙烯诱导得到.原位广角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聚丁烯-1的晶型Ⅰ’是否发生重结晶取决于体系中是否存在晶型Ⅱ晶核.纯净的晶型Ⅰ’在升温过程中会直接熔融而不会转化为晶型Ⅱ.  相似文献   

2.
新疆雪莲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新疆雪莲中首次得到五种结晶,经鉴定晶Ⅰ为槲皮素,晶Ⅱ为4′,5,7,-三羟基-3′,6-二甲氧基黄酮,晶Ⅲ为高车前素,晶Ⅳ结构待定,晶Ⅴ为芦丁。  相似文献   

3.
利用X射线及热分析技术研究了聚醚酮酮(PEKK)的溶剂诱导结晶及从玻璃态结晶和从熔融态结晶的行为。发现PEKK有两种晶型结构(Ⅰ和Ⅱ),晶型Ⅱ的形成与热历史和溶剂诱导有关,其熔点始终低于Ⅰ型10℃左右。PEKK的低温熔融峰与其分子链极化有关,而与热历史无关,此低温熔融峰热焓占总热焓2%~10%,其平衡熔点为409℃。  相似文献   

4.
用AM1和INDO/CI方法研究了螺旋共轭化合物Ⅰ的结构和电子光谱,并在此基础上,用完全态求和公式(SOS,自编程序)计算了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βμ.把结果与其对应的多烯及联苯连接的化合物Ⅱ和Ⅲ用同一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加以比较,发现螺旋共轭化合物Ⅰ的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βμ虽然小于Ⅱ和Ⅲ,但其透明性均比化合物Ⅱ和Ⅲ好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由层状前体合成单一晶相镁铁尖晶石的新方法,首先对Mg-Fe(Ⅱ)- Fe(Ⅲ)水滑石的制备进行了系统研究,成功合成了Mg^2+/Fe^2+/Fe^3+摩尔比分别 为1/2/1,4/5/3,2/1/1的系列水滑石层状前体,结果表明在以上三种投料 比下均可制备出晶型较好的水滑石层状前体,并探讨了合成条件对晶体结构的影响 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X射线衍射、振动样品磁强计和穆斯堡尔谱等手段研究了 层状前体焙烧产物的结构、组成、磁性及微观信息,研究表明当 Mg^2+/Fe^2+/Fe^3+投料摩尔比为2/1/1时,焙烧层状前体可得到晶相单一的尖晶 石型铁氧体。  相似文献   

6.
通过溶剂热合成法,合成了两种具有左手性双螺旋链的钐配合物,Sm(HCO2)(SO4)(H2O)(1)和KSm(H2O)(SO4)2(2)。在没有添加任何手性配体的情况下合成了含有左手性螺旋链的钐配合物1;在添加手性配体的情况下,合成了含有左手性双重螺旋链的钐配合物2。但是在化合物2中,手性配体没有进入到无机骨架中去而是起诱导手性化合物形成的作用。化合物1结晶于四方晶系P41空间群,而化合物2结晶于三方晶系P31空间群。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化合物1中含有两种L型[Sm-O]n螺旋链,相邻的两种螺旋链通过共用Sm(Ⅲ)进一步形成交叉的左手性双螺旋链;化合物2中存在着由[Sm-O-S1-O]n以及[Sm-O-S2-O]n形成的左手性的螺旋链,并且2个相邻的手性螺旋链通过共用Sm(Ⅲ)形成了1个二重螺旋链,2个二重螺旋链相互缠绕并通过钾离子相连在一起形成了手性双螺旋链。此外,我们还对化合物1和2的荧光性质以及二阶倍频效应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刚性的2-甲氧基对苯二甲酸(H_2MPA)和2,5-二(1H-咪唑-1-基)吡啶(2,5-DIP)与Zn~(2+)通过自发拆分得到了一对组成为[Zn(MPA)(2,5-DIP)]·1.4H_2O的对映体1Δ和1Λ。结构分析揭示1Δ和1Λ分别结晶于手性空间群P4_1和P4_3,Flack参数都接近于0。在1Δ和1Λ中,Zn~(2+)与配体MPA~(2-)和/或2,5-DIP沿着c轴方向形成了3对对映的螺旋链。尽管3种螺旋链的组成和结构不同,但1Δ中的螺旋链都表现为右手构型,而1Λ中的螺旋链则呈对映的左手构型。此外,由3种螺旋链构建的孔道宽度分别达到了1.1 nm×1.1 nm、1.1 nm×0.8 nm和0.8 nm×0.8 nm,如此空旷的结构导致整个框架是五重穿插特征的dia型网络。此外,配合物1在紫外可见光谱的紫外区有强的吸收,而固体荧光测试表明其有蓝色荧光特征,强的荧光发射峰在435 nm处。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对称理论,研究了全同立构聚丙烯的α(型)晶及β(型)晶的可能的晶体结构.1.推导了与C2/c空间群有关的有色空间群,研究了聚丙烯分子链在它们中的排布,得出其中5种是聚丙烯α(型)晶晶体结构可能存在的空间群;2.从晶畴理论出发,得出具有Cc空间群与P2_(1/c)空间群的两种晶畴共存于一个体系中,3.聚丙烯β(型)晶的晶体结构的可能排列方式是聚丙烯分子链按R型晶胞的半无规排列。  相似文献   

9.
制备了SO42-/TiO2(Ⅰ)、PO43-/TiO2(Ⅱ)、BO33-/TiO2(Ⅲ)系列固体酸。用IR、Raman光谱对该系列固体酸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SO42-与TiO2表面的结合为螯合式双配位结构和共价硫酸盐共存,PO43-与TiO2表面的结合为桥式三配位结构,BO33-与TiO2表面的结合为单齿单配位结构和螯桥混合式三配位结构共存。用由溶液中正丁胺的吸附等温线测定固体表面酸度的方法测定了样品的酸量,结果表明酸量大小为Ⅰ>Ⅱ>Ⅲ。用XRD技术对该系列固体酸进行考察,衍射图分析提示该系列固体酸主要都为锐钛矿型晶型,但Ⅰ、Ⅱ、Ⅲ中又各自夹杂其它不同的晶型  相似文献   

10.
用X-光衍射,偏光显微镜及DSC对含两种不同长度介晶基团4,4’-联苯二酚(Ⅰ)和对苯二甲酸二(对羟苯基)酯(Ⅱ)的系列共聚酯的液晶态进行了表征,据其液晶态中两种介晶单元的堆砌方式提出了可能的模型,这种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液晶态的X-光衍射分布.  相似文献   

11.
反式1,4-聚丁二烯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Nd(P5O7),-LiBu-AlEt3和AlEt3-VCI3两种催化剂体系分别合成了两种分子量与反式1,4单元结构含量不同的反式1,4-聚丁二烯样品(TPBD)。用DSC方法不仅研究了两样品六方相晶体的非等温结晶过程,同时还对单斜相结晶的非等温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Avrami方程分析显示,在低结晶度下TPBD六方相和单斜相的结晶生长过程呈现热成核的三维球晶生长。研究表明:虽然Ozawa方程在较低温度下能描述TPBD的六方相结构的实验数据,但不能完全描述在较高温度下六方相及单斜相非等温结晶过程,而用莫志深等建议的方程则能很好地描述TPBD六方相和单斜相非等温结晶过程。由Kissinger方程得到TPBD六方相和单斜相结晶的平均结晶活化能分别为-165.8kJ/mol和-220.5kJ/mol。  相似文献   

12.
通过熔融纺丝及随后的热处理制备了具有不同初始结构的间规聚丙烯纤维(sPP).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变温广角X-射线衍射仪详细研究了sPP纤维在升温过程中的结构转变和熔融行为.结果表明,不同初始结构sPP纤维的晶型不同,卷绕纤维和退火处理纤维以Ⅰ型和Ⅱ型晶型为主,牵伸纤维介晶相占优;升高温度导致Ⅰ型和Ⅱ型两种晶型直接熔融,没有出现Ⅱ型向Ⅰ型的晶型转变;初始结构为介晶相的纤维在升温过程中部分介晶相直接转变为Ⅱ型晶型,还有一部分介晶相直接熔融,并在随后的升温过程中,形成Ⅰ型晶型.sPP纤维的多重熔融行为与其初始结构和纤维制备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次合成了含分子内氧杂原子配位的双-(2-甲氧乙基环戊二烯基)碘化钐CP_2′SmI(Ⅰ)(Cp′=CH_3OCH_2CH_2C_5H_4)及四氢呋喃溶剂化的2-甲氧乙基环戊二烯基二碘化钐Cp′SmI_2·2THF(Ⅱ)。络合物(Ⅰ)和(Ⅱ)经元素分析及质谱等鉴定。并得到了它们的单晶。结构研究表明,晶体(Ⅰ)属于P2_12_12_1空间群,晶胞参数:a=11.074(4)(?),b=12.929(9)(?),c=12.269(4)(?),(Ⅰ)中每个钐原子和两个环戊二烯基,二个醚基取代基上的氧原子和一个碘原子配位,形成单体结构,Sm(Ⅲ)的配位数为9。晶胞中含有4个单体分子,晶体(Ⅱ)属于P2_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6.304(6)(?),b=8.335(2)(?),c=16.527(5)(?),β=111.8(1)°。晶体(Ⅱ)中每个钐通过一个环戊二烯基,一个醚基取代基上的氧原子,二个四氢呋喃的氧原子和二个碘原子配位形成单体结构,Sm(Ⅲ)的配位数为8。晶胞含4个单体分子。  相似文献   

14.
硬脂酸镧复合物对聚丙烯β晶型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F等规聚丙烯(iPP)的分子链均为3螺旋构型,可形成α,β,γ,δ和拟六方态等5种晶体结构,β晶型(六方)的PP具有良好的韧性^[1,2],近年来因在增韧及制造电容器粗化膜方面有独特性能而受到重视,但β晶型在热力学上是准稳定,动力上是不利于生成的一种晶型[3],只有利用特殊方式才能获得,如选取合适的熔融、结晶温度及一定的温度梯度^[4],剪切取向^[5],使用成核剂[3,6~12]等,前两种方法不易实施,添加能诱导生成β晶型的特效成核剂是目前获得较高含量β晶型PP的可行途径,目前已知的β成核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少数具有准平面结构的稠环化合物,如γ晶型喹吖啶酮红染料E3B^[6]和三苯二噻^[7]等,另一类是元素周期表中少数第IIa 族金属的某些盐类及其二元羧酸的复合物,典型的例子如钙的亚氨酸盐^[8],硬脂酸钙/癸脂酸钙/癸二酸体系等^[3,9,12].  相似文献   

15.
自从Wundedich等报道聚乙烯(PE)在高压结晶时可以生成伸直链晶体以来,相继很多有关聚合物体系的高压结晶行为方面的研究已见报道.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在高压下经历相转变时可产生非常丰富的微观结构,而球晶及伸直链晶体是其中最常见的两种结晶形态.但是,所观察到的这两种聚合物晶体都是分别存在,且独立生长的.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关于高压下球晶可以在伸直链晶体内部存在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茂金属间规立构聚丙烯结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用DSC和密度法对茂金属间规立构聚丙烯(sPP)样品进行了等温和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测得平衡熔点T0m为158℃,平衡熔融热焓ΔH0m为37kJ/mol,侧表面自由能σ=52erg/cm2,折叠链表面自由能σe=69erg/cm2,链堆砌功q=3375kJ/mol.对非等温结晶过程研究表明,由熔体结晶的sPP具有非均相成核,三维球状生长机理.成核与生长活化能ΔE=731KJ/mol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热台偏光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聚对苯甲酰胺(PBA)/H_2SO_4液晶态生长球晶的形态结构和结晶机理。结果表明,PBA/H_2SO_4向列型液晶相具有过冷状态,可达30—40℃左右,并可生长球晶结构,一般直径可达5毫米左右。20Wt%溶液在不同的过冷态结晶时,可以生成三种形态的球晶结构,这是由于构成球晶的基本结构单元——有序微区结构在不同过冷条件下堆砌排列的规整程度不同的缘故。球晶的形态结构只与过冷程度有关,而与溶液的浓度无关。同时还研究了变温和剪切应力下结晶的球晶形态。  相似文献   

18.
与共价键聚合物由单体(M1)通过共价键连接不同,超分子聚合物是由单体(M2)通过非共价键连接而成的长链大分子。聚合包括分子聚合和超分子聚合。超分子聚合描述M2通过非共价键自组装形成超分子聚合物的过程,涉及氢键、π-π堆砌型和立体匹配等驱动力以及分子识别、协同性等特征,与M1通过共价键形成聚合物的过程(分子聚合)不同。为了理解超分子聚合物链结构形成机理,本文分析和讨论超分子聚合的三个主要机理:(1)线性链生长;(2)螺旋链生长;(3)拓扑链生长。  相似文献   

19.
标题两个化合物是在反应体系(NH4)3VS4/CuX/PPh3/NEt4X(X=Br,Ⅰ)中采用低温固相反应方法得到的,单晶X射线结构分析表明:VS4(CuPPh3)5Br2(Ⅰ)和VS4-(CuPPh3)5I2(Ⅱ)是同构的,其中晶体(Ⅰ)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11/c,Mr=19682,a=20.215(7),b=15.691(4),c=27.345(9)A,β=95.29(3)°,V=8637.0A3,Z=4,Dc=1.51g/cm3,F(000)=3968,μ(MoKa)=24.6cm-1,R=0.078。晶体(Ⅱ)亦属于单斜晶系,Mr=2062.2,空间群P21/c,a=20.1613(2),b=15.9718(2),c=27.7427(3)A,β=96.07(1)°,V=8883.4A3,Z=4,Dc=1.54g/cm3,F(000)=4112,μ(MoKa)=22.0cm-1,R=0.068。簇合物(Ⅰ)和(Ⅱ)的簇芯结构可描述为共面的2个开口的扭曲立方烷,在这两个簇合物中,V原子仍保持反应起始物[VS4]3-中的四面体配位,5个CU原子呈近似的四方锥排列,V原子基本上处于Cu5四方锥底面的中心。其中1个Cu原子为平面三角形配位,另外4个Cu原子为严重畸变的四面体配位。  相似文献   

20.
用AM1和INDO/CI方法研究了螺旋共轭化合物I的结构和电子光谱,并在此基础上,用完全态求和公式(SOS,自编程序)计算了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βμ,把结果与其对应的多烯及联苯连接的化合物Ⅱ和Ⅲ用同一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加以比较,发现螺旋共轭化合物Ⅰ的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βμ虽然小于ⅡⅢ,但其透明性均比化合物Ⅱ和Ⅲ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